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節目提供: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diocesanaudiovisualcentreWebsite: http://www.hkdavc.com/ ... more
FAQs about 《福音先驅》:How many episodes does 《福音先驅》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96 episodes available.
May 04, 2022《#福音先驅》 畢尚華神父 (Rev. BURKE, Sean Patrick MM)💡《#福音先驅》致力照顧長者、監獄牧民、善終寧養——畢尚華神父 (Rev. BURKE, Sean Patrick MM) 1946-2009 🎙️聲音導航:葉慶華神父,香港教區#福音先驅 #畢尚華神父 #瑪利諾會 #伸手助人協會 #善寧會 #監獄專職司鐸 #基督徒默禱團體 #CatholicwayHK公教頻道 #hkdavc #教區視聽中心 #視聽製作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畢尚華神父 (Rev. BURKE, Sean Patrick MM)【鳴謝】畢尚華神父、葉慶華神父【製作】平面設計:容志光製作统籌:曾穎嫺後期製作:楊天豪執行監製:歐家譽監製:文秀慧...more4minPlay
December 06, 2021《福音先驅》第25集:香港教區禮儀先驅----楊正義神父Rev. John F. Ahearn, MM《福音先驅》第25集:香港教區禮儀先驅----楊正義神父Rev. John F. Ahearn, MM#美國天主教傳教會 #瑪利諾神父修會 #楊正義神父 #推動禮儀培育 #禮儀學教授 #教區禮儀委員會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25集:香港教區禮儀先驅----楊正義神父Rev. John F. Ahearn, MM楊正義神父於1947年5月23日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出生,入讀天主教中小學,1968年在瑪利諾書院取得學士學位後,同年入會初學;1973年獲神道學碩士學位,同年5月19日在美國晉鐸。1972年他也在印第安納州的聖母大學完成禮儀學碩士學位。楊神父1973年晉鐸後先派往台灣傳教,同年9月即改派到香港。抵港後他先到香港大學學中文,也獲教區委派到聖神修院教授禮儀學——此教席一直留至他離世。楊神父曾服務大角咀中華聖母堂、黃大仙聖雲先堂,黃竹坑聖路加彌撒中心。楊神父有份為執事創設臨床牧靈培訓課程(CPE)的牧民訓練。1975年,楊神父參與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的服務,致力推動禮儀培育活動,任內設立了非常務送聖體員,並在教區推行成人入門聖事;楊神父歴任教區禮儀委員統籌和顧問(直到他回美國養病);他又特別注視香港教會整體的聖樂發展,亦為教區建築及發展委員會作出貢獻。 八十年代,楊神父出任聖老楞佐堂助理主任司鐸;87年楊神父被派往沙田建設聖本篤堂區,聖堂終於1993年建成;他亦曾為沙田區的威爾斯親王醫院、沙田醫院及白普理寧養中心等出任專職司鐸。1998年楊神父擔任沙田華福堂署理司鐸。2000年楊神父返美度安息年,2001至2002年在拉斯維加斯聖亞納堂服務。2003年返港後,他獲派到長洲花地瑪聖母堂服務,至2019年2月正式榮休。2020年1月14日 ,楊正義神父在美國安息主懷,享年72歲。...more5minPlay
November 29, 2021《福音先驅》第24集:畢生致力培育工作--阮秀美修女#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 #阮秀美修女 #推動媒體培育 #公教報總編輯 #推動個人婚前婚後培育 #關顧信徒在各階段的成長 #CHOICE抉擇成長營 #ME夫婦懇談會 #EE婚前懇談會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24集:畢生致力培育工作--阮秀美修女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阮秀美修女2020年3月15日安息主懷,享年76歲。2005年起出任公教報總編輯,生前亦致力推動個人成長工作和婚姻培育。阮秀美修女生於1944年2月15日,57年在聖德肋撒堂領洗,60年入讀澳門的聖羅撒女子中學當走讀生,66年她加入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同年底轉到香港馬鞍山當初學生。1972年阮修女往台灣接受培育,76年畢業於台灣的天主教輔仁大學中文系。1976年返港後,她首份職務是在觀塘牧民中心工作;77年她在聖德肋撒堂發永願。1979至80年她曾往英國倫敦的會院學習英文;94年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研究她所屬修會在華的傳教歷史。阮秀美修女出任公教報總編輯15年,致力推動媒體的培育幅度,又先後出版《教理淺嚐》(三冊)、《人人講耶穌》和《0距離耶穌》,並親自推行寫作培訓班。在教區層面,阮修女曾任教友總會助理神師、教區教友培育委員會執行秘書、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成員等。她亦於九龍聖依納爵小堂教授慕道團多年。阮秀美修女聯同其他教會人士,致力在港推動青年活動「Choice抉擇成長營」、「夫婦懇談會」,以及「婚前懇談會」;媒體方面,她曾任教區視聽中心顧問及節目主持。胡鉅榮是夫婦懇談會第一屆(2000年)參加者,現為該團體會長的他說:「阮修女在個人及婚姻的培育上,著重生命的分享,鼓勵信徒夫婦真誠說出心底話。她作為婚前懇談會的神師,細心和耐心地去聆聽每個人,也促使我在婚姻路上終身學習。」胡鉅榮說,阮修女20年前有見不少夫婦面對婚姻危機,於是開展了夫婦懇談會。他說,阮修女同時推動個人、婚前,以及婚後的培育,關顧信徒在各階段的成長。信徒羅偉聰參加了1999年首屆的抉擇成長營,本身從事青年牧民工作的他,感受到修女對青年的關懷,「她以行動去關心別人,她的身教使我從事青年牧民工作時,也要學習在服務中關心別人」。羅偉聰說,阮修女離世當天上午請他和少數抉擇成長營成員到醫院見面,「阮修女叮囑我們要不斷祈禱、捉緊天主及跟隨天主,提醒我們要信靠天主」。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於3月26日在世界殯儀館為阮修女設靈。3月27日在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小堂舉行殯葬彌撒,由夏志誠輔理主教主禮。禮成後,靈柩隨即安葬於於長沙灣天主教墳場的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墓園。...more6minPlay
November 22, 2021《福音先驅》第23集:香港善終服務先驅----祈愛蘭修女#瑪利諾女修會 #祈愛蘭修女 #善終服務 #給予垂死病人照顧與關懷 #善寧會 #香港紅十字會第二屆人道年獎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23集:香港善終服務先驅----祈愛蘭修女 瑪利諾女修會祈愛蘭修女長年服務香港醫護界,積極發展末期病患者的善終服務,堪稱推動香港善終服務的先驅。祈愛蘭修女生於美國紐約曼克頓,連同她在內,父母育有五名子女。1949年加入瑪利諾女修會,1957年取得註冊護士資格,並開始在醫院服務。祈愛蘭修女1958年來港,先學習中文,也在觀塘一診所當護士。1961年她獲派往黃大仙聖母醫生當護理工作,1964年返美國紐約服務,之後再進修,1969年得護理學大學學位,197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護理管理的碩士學位。1970年,祈愛蘭修女返回香港的聖母醫院出任護理總監,當時全院有二百六十張病床,至1984年,之後再返美國服務;1988年她再度來港。七十年代初,關懷臨終病人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紓緩治療仍未被廣泛接受。她看到末期癌症病人所受的痛苦,非常扎心,在聖母醫院引入善終服務(現為紓緩治療科)。 在凱瑟克基金的支持下,善終服務會(2002年更名為善寧會)在1986年6月成立了,這個非牟利團體不僅教育公眾認識善終服務,更銳意協助本地醫療機構設立善終服務,又提供諮詢服務、相關資訊,務求讓末期病者及其家人皆得到身、心、社、靈上的支援。 此後,隨着需求日增,先是律敦治醫院,跟着是南朗醫院、靈實醫院、聯合醫院等陸續開設了善終服務。90年代初,愈來愈多醫院增設這項服務:明愛醫院、佛教醫院、黃大仙醫院、屯門醫院、博愛醫院及沙田醫院。1992年,善終服務會創辦了白普理寧養中心,專責照顧晚期病人。時至今日,設有臨床腫瘤科的全科醫院都成立了專門小組,提供紓緩服務,而屯門醫院甚至特設病房,使病人受惠。 九十年代開始,祈愛蘭修女在不同崗位服務香港,包括出任善寧會執委;協助成立全港首間寧養醫院——白普理寧養中心;出任癌病基金督導委員會顧問;協助成立香港銘琪癌症關顧中心。 祈愛蘭修女憑着一顆仁愛之心,給予垂死病人照顧與關懷,陪伴他們走人生最後一段路程。2009年,她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第二屆人道年獎」。 2012年,祈愛蘭修女返美國退休。2020年1月4日安息主懷,在世修道70年,享年88歲。瑪利諾女修會已於2020年1月7日在紐約當地為祈愛蘭修女舉行追思聚會;1月8日舉行逾越聖祭,靈柩下葬修會墓園。...more6minPlay
November 15, 2021《福音先驅》第22集:華仁書院的創辦人──徐仁壽《福音先驅》第22集:華仁書院的創辦人──徐仁壽徐仁壽是華仁書院的創辦人,亦是首位在香港開辦英文中學的華人,在此以前英文中學,均由來自海外的教會開辦。徐仁壽生於1889年,祖籍廣東五華。他是天主教徒,聖名為伯多祿。徐先生的宗教及教學背景可說是受到其祖父及父親所影響。其祖父徐厚祝是基督教長老,父親徐道發是教師。徐仁壽幼年隨父到香港生活,入讀聖若瑟書院。畢業後先在廣東梅縣任教中學,四年後回港到英華書院及母校聖若瑟書院任教。1919年,三十歲的徐仁壽發覺本港中學數目不足,以致很多本地學生沒有學習機會。於是,他抱著崇高的教育理想,毅然負起建立學校的職責,特為華人建立一個接受教育的地方──華仁書院。「華仁」二字是徐先生的故鄉(五華)及名字(仁壽)合成。及後,邀得舊同事林海瀾一同辦學。由於學校成績卓著,教育司批准華仁成為政府補助之華籍私人辦理之學校。在徐仁壽的管理下,學校迅速發展,學生人數更一天比一天增加。為容納更多學生,1924年在砵蘭街70號創立九龍華仁書院。1926年,兩校約有1,200名學生和46名教師。1932年,5位耶穌會愛爾蘭籍神父應邀任教。正當華仁書院的教育工作及管理日漸完善,徐先生有感私人辦學,難以實現崇高的教育理想。為保障千萬學子的福祉,他毅然宣佈退休,並於1932年12月22日把學校交予耶穌會接辦。他繼而轉往北婆羅洲經營樹膠業,晚年於粉嶺崇謙堂村石廬定居。1981年2月19日,徐先生於聖德肋撒醫院病逝,享年93歲。2019年是香港華仁書院成立100周年紀念,天主教修會耶穌會致力在學習團體的氛圍中,提供學生和教職員工一個全人發展、思維開放和不斷成長的天主教教育;培育他們逐漸成為卓越能幹、犧牲奉獻、充滿熱忱、富於靈性和具備倫理分辨能力的人;他們同時擁有一顆胸懷普世的心,願意為世人謀求福樂,特別是為那些貧窮和被忽略的人。...more5minPlay
November 08, 2021《福音先驅》第21集:香港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籍女修會──寶血女修會#寶血女修會 #香港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籍女修會 #彰顯十字架上耶穌基督的犧牲與修和精神 #為他們提供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21集:香港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籍女修會──寶血女修會 在香港大部份修會和傳教會,都是在外國成立,之後派人來香港傳揚福音和服務香港。今日介紹的寶血女修會,是唯一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國籍女修會,她的誕生與中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她的存在是為了特別答覆中國人的需要。 1860年,首批意大利籍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應邀來港服務,由於不諳本地語言和風俗,未能開展為本地人服務。1861年,有兩位中國女青年譚瑪達肋納及亞納進入修會,願意協助她們工作,其後吸引不少中國女青年陸續加入,成為嘉諾撒仁愛會的第三會,並命名為「寶血會」。 譚瑪達肋納於1863年12月25日發願,成為「寶血會」的第一塊基石。這群擁有中華寶血的修女,隨即展開了在本地的各項社會服務,如協助興辦中文學校、孤兒院、診所、探訪家庭及醫院,以及走到偏僻的鄉間為中國婦女們及兒童們傳揚基督喜訊,足跡遍及廣東沿岸外,更深入內陸至湖北省的漢口等地。這群默默奉獻的「寶血會」姑娘懷著耶穌基督寶血犧牲修和、捨己為人的精神,同時又特別注重中國人的傳統和精神,懷著中國女性簡樸、勤勞、善良、溫順、堅毅的精神,發揮母性的特質,以生命孕育生命,不辭勞苦地為有需要的同胞服務,尤其為中國婦孺作出獨特的貢獻。 1890年9月17日,香港代牧區高主教頒令批准嘉諾撒第三會之規章,讓這群國籍修女遵行。1919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頒佈「擴充傳教事務」通諭,提倡本地教會應有本地主教,及傳教時應尊重當地文化的原則。1922年,剛恆毅樞機本此精神在香港成立華南總修院,以培育國籍司鐸。同年教區首長師多敏主教亦基於同樣精神,協助第三會的傳教姑娘離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而獨立,成為第一個在香港教區誕生的國籍女修會,定名為「中華耶穌寶血女修會」或簡稱「寶血女修會」。首任會長為譚加辣修女。 寶血女修會修女離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獨立後,幸得師主教及各位神長鼎力相助,借出筲箕灣第一零六地段幾間房屋,作為暫時的會院及學校之用,但屋宇過於破舊,住了兩個月就坍塌了。於是遷往聖十字架樓,成為本會獨立後第一座修院。獨立初期的寶血會,生活極度困迫,幾經艱辛,終於1929年有了自己的第一所修院--母院,位於九龍深水埗元洲街86號,由恩理覺主教祝聖。 寶血女修會特有神恩,是彰顯十字架上耶穌基督的犧牲與修和精神;透過福音勸諭的生活方式,具體活現被釘十字架上耶穌的面貌。所以寶血會修女特別效法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自我空虛,傾流寶血,自我犧牲,以達天地人共融合一的境界。 九十多年後的今日,寶血女修會的七十位修女,一如以往默默地為香港貧苦大眾服務,彰顯了修會的獨特精神,就是選擇與弱小者同行,懷著基督仁愛犧牲精神,為他們提供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特別關愛弱小,與草根階層一起歷經生活的苦與甘。...more7minPlay
November 01, 2021《福音先驅》第20集:與貧窮及受壓迫的人在一起──譚坤神父《福音先驅》第20集:與貧窮及受壓迫的人在一起──譚坤神父#譚坤神父 #香港教區 #與貧窮及受壓迫的人在一起 #大專聯會神師 #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20集:與貧窮及受壓迫的人在一起──譚坤神父香港教區譚坤神父一直堅持為貧窮人提供援助的信念,為實踐這公義,他與大專基督徒同行近三十年,努力實踐基督的精神。譚坤神父憶述他在21歲進入修院時有百多人,但最後連他在內只有4人晉鐸。他慨嘆:「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1971年8月晉鐸後,他被安排往印度參與神師訓練課程,經過一個月的培訓,他強烈感受到「與貧窮及受壓迫的人在一起」的需要。1972年至2001年 期間,譚坤神父一直擔任大專聯會神師,他強調學生應從生活體驗中了解貧窮者,「福音精神指出,耶穌活在窮人當中,我需要與學生一起學習。」譚神父鼓勵學生要堅持信念,即使失敗也要繼續下去,「只要堅持下去,就算力量細小,學生也能在過程中成長。」他強調聯會應提倡社會行動及社會功能,落實為不同階層做事,若只徘徊在探訪老人或孤兒的層面上,聯會不能發揮效用。大專聯會一直為「六四事件」的民運學生祈禱和平反,譚坤神父表示聯會的學生有著民運學生的影子,便是表達對社會發展的意見。他認為學生應成為社會的先知和良心。「先知是天主的代言人,要把天主的話向人們說出;即使社會的價值觀是否接受,也要勇於說出,不要只顧個人利益。」七十年代開始,譚神父參與合一運動,八十年代擔任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主席,直至1999年由薛君浩神父接任。合一委員會過往有聯繫基督教協進會及部份基督宗派,譚神父說: 「合 一 精神需要彼此尊重,就算有不同思想,也可坐下來交談、互相接納與包容。」譚神父2001年至2015年出任聖方濟各堂主任司鐸,接觸到很多青年教徒,對他們往後的人生路能夠有不少影響。譚神父致力堂區服務,如教理講授,擔任善會神師及探訪信徒等。他說,深水埗區住有不少長者貧窮人士,他在堂區的工作,也要為受壓迫的人服務,這有如延續當年在大專聯會的前線工作。譚坤神父於2015年主懷安息。大專聯會一群七十年代的幹事會成員向譚神父作最後致謝。退休校長楊少雄表示當年關社議題眾多,例如反對墮胎法案、反對電話公司加價、反對清拆牛池灣等。令楊少雄印象深刻的是譚神父提出「解放區」的概念,青年在『解放區』自由分享,互相支持實踐理想,好讓聯會栽培的心火不致消失。他表示有成員畢業後成立關心工人的團體、關注教育發展的團體等,以行動實踐關社。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感謝神師陪伴成長,讓青年認識平等、公義、廉潔、自由、民主、人權的核心價值。學成後,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帶出聯會的正義原則,特別是優先關愛窮人需要。第十三屆聯會會長李志強表示,曾有學生因積極參與學運而被教會視為被左派利用的「左仔」,連會址也被迫遷,當時神師坤叔承受各方壓力,但他仍站在同學的一方 ……他亦提醒我們勿忘以教會訓導去關心社會。...more7minPlay
October 25, 2021《福音先驅》第19集:貢獻文藝工作與本地聖樂──陳鈞潤#陳鈞潤 #貢獻文藝 #翻譯 #作家 #填詞人 #貢獻本地聖樂 #耶穌基督是生命源 #祥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19集:貢獻文藝工作與本地聖樂──陳鈞潤 陳鈞潤在香港出生,父母沒受過正式教育,但他考入皇仁書院,接受英語教育。身在華人家庭、父母經營雜貨店的他,自知英文水平不足,為了急起直追,主動跟印度同學交朋友,練習英文,最終在中七高考中考獲佳績,拿到英皇愛德華七世獎學金入讀香港大學,主修英文與比較文學。 熱愛文藝的他,反而選擇任職大學行政工作,只在業餘擔任翻譯、編劇、作家及填詞人,他曾在訪問中透露,自己不想將興趣變為職業,不想為了食飯,而在文學上妥協。只在業餘工作,他卻成為了文藝界的要員,翻譯了不少不朽名劇,除了英文,亦有意大利文,更被形容為戲劇界的殿堂級人物。 他擅於將外國名著翻譯成有擁有地道香港或中國背景的劇本,如把莎翁《第十二夜》翻譯成中國故事《元宵》,以及把法國作品《大鼻子情聖》譯成具唐代背景的《美人如玉劍如虹》。雖然一度被批評為離經叛道,但他堅持自己的風格是中西文化融匯,漸漸自成一派。他表示,自己享受香港人能身處中英文化中的樂趣,亦堅持香港人應學習英語。陳鈞潤在2003年接受《壹週刊》訪問時所言:「我好珍惜我的背景,整個香港都應珍惜。能夠有東西方文化的精粹,是香港成功的因素。」 陳鈞潤曾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歌劇世界,亦曾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戲劇及歌劇顧問,經他翻譯的舞台劇多達數十部,包括兼任填詞的多部音樂劇,包括《有酒今朝醉》、《窈窕淑女》、《花樣獠牙》及《迪士尼阿拉丁》。就連1997年香港回歸的千人大合唱《九州同頌》,他亦有份負責填詞,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頒發本地原創正統音樂最廣泛演出獎。他亦致力培訓劇壇新一輩,生前仍為中英劇團的顧問。 陳鈞潤1990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劇作家年獎、1997年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正統音樂最廣泛演出獎,1998年以《殖民歲月:陳鈞潤的城市記事簿》獲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推薦獎。他是英國皇家藝術學會院士,並曾獲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陳氏生前曾服務香港大學,該大學圖書館亦設有他對文化界貢獻的特藏。 他生前曾任天主教社會傳播委員會委員,曾為《公教報》撰寫話劇簡介和評論。他亦貢獻於本地聖樂,由他填詞的聖樂,包括《祥》和《耶穌基督是生命源》等。 陳鈞潤於2019年9月13日中秋節當日主懷安息。家人以他名義發出的訃聞全文:「中秋節快樂!良久沒聯絡大家,讓大家憂心,非常抱歉。我很好,昨天人月兩團圓之日跟家人兒孫一一道別後,決定先行一步,到天堂與天使們一起唱聖詩、講文學、論戲劇。雖然跟大家仍有很多説不完的話,但之前一起合作過的、經歷過的、你們的指導、鼓勵,我珍而重之、永留心中。從今天起,我正式退隱天堂,不問世事。世事便交由我的大兒子陳雋鶱負責跟進。你們亦可以隨時聯絡他,無任感激。耑此布達,陳鈞潤」...more7minPlay
October 18, 2021《福音先驅》第18集:致力傳教工作及愛德服務──張啟文《福音先驅》第18集:致力傳教工作及愛德服務──張啟文#張啟文 #致力傳教工作及愛德服務 #教友總會 #聖雲先會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教區正義和平委員會 #教宗保祿六世訪港 #為教宗為教會勳章 #騎士司令勳章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18集:致力傳教工作及愛德服務──張啟文天主教徒張啟文生前曾擔任香港多個平信徒團體的職務,積極推動傳教工作與愛德服務。 1959年,教區教友傳教總會(現教友總會)成立,張啟文擔任第一屆的評議會會員,1967-1972年擔任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會長;並於1970年協助香港教會安排教宗保祿六世訪港事宜。張先生領導教友依從梵二的精神,投身服務教會。他指出為體會梵二的教會開放精神,必須從內心開始。在他領導下,策劃研讀【教會憲章】、【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教會傳教法令】等文獻,在認知方面打好基礎。會員走訪各堂區,建立發展堂區牧民議會,建立總會為各與屬會的交流平台,分享福傳和教友牧職的經驗。張先生雖然離任多年,但從無間斷出席教友總會的周年大會,提點總會發展路向。教友總會今天能慶祝成立60周年,實有賴張先生的耕耘和灌溉。 張啟文是香港教區最有歷史的愛德團體──聖雲先會的資深骨幹,張先生認為聖雲先會不是做救濟工作,會員是與弱小同行,見證了耶穌的教導,「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的兄弟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張先生促成德蘭修女在香港成立「仁愛之家」的服務,使基督的愛伸展到弱小社群。 張啟文曾擔任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主席及顧問,1995年,在陳志明副主教的帶領下,張啟文當上主席,開始把一個職工會模式的委員會,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有制度的機構,替委員會奠下了穩健的發展基礎。委員會的成員包括醫務社工、天主教醫生會醫生、天主教護士會護士及其他專業人士。醫院牧靈工作使留院病人和家人得到上主的憐憫,體現出「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瑪25: 36)。 70年代初,為回應「梵二大公會議」精神,在徐誠斌主教的帶領下,石慧嫻、蘇國榮和張啟文以及基督教的高苕華,出席了在日本東京舉行之泛亞區(天主教基督教)人類發展會議。返港後香港天主教與基督教協會共同關注,並研究本港的社會發展與社會正義等問題,可視為加強香港天主教會關注社會公義等問題,並催生了「教區正義和平委員會」的成立。 最令張啟文難忘的是教宗保祿六世於 1970年12月4日的蒞臨香港。當時教區教友傳教總會的各位幹事和時任副會長江漢芬及張啟文,得到徐誠斌主教的信任,連同當時的主教代表齊以德神父,協助艾巧智副主教籌劃教宗到港訪問的活動安排和具體事宜。教宗先到跑馬地接受教區公教學生的歡迎,再到政府大球場與香港的神長教友共五萬多人共獻感恩聖祭。雖然教宗在港僅僅三個小時,卻是香港天主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多年後的今天,每每憶及當時熱烈之氣氛和隆重之場景,張啟文深感是天主聖神對香港教會的眷顧,唯有懷著感恩之心求上主繼續助佑我們香港天主教會,也求上主助佑教友總會為福傳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張啟文終身致力傳教工作及愛德服務,他的貢獻得到教會內外的認同。張先生曾於1966年獲教廷頒授「為教宗為教會」勳章,1972年再獲頒「騎士司令勳章」。張啟文於2019年主懷安息,享年95歲。...more7minPlay
October 11, 2021《福音先驅》第17集:中文聖經翻譯先驅──真福雷永明神父Rev. ALLEGRA, Gabriel Maria (Blessed) OFM《福音先驅》第17集:中文聖經翻譯先驅──真福雷永明神父Rev. ALLEGRA, Gabriel Maria (Blessed) OFM #雷永明神父 #方濟會 #創立思高聖經學會 #把全部新舊約聖經由原文翻譯成中文 #出版全部聖經合訂本及聖經辭典 #中華聖熱羅尼莫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17集:中文聖經翻譯先驅──真福雷永明神父Rev. ALLEGRA, Gabriel Maria (Blessed) OFM 雷永明神父1907年生於意大利西西里島,1923年12月13日加入方濟會,1930年7月20日晉鐸 。1931年來中國傳教,先在湖南衡陽教區服務; 1945年創立了思高聖經學會,領導國籍方濟會士把全部新舊約聖經,由原文翻譯成中文,並加以詳細註釋。1975 年亦完成編製了中文聖經辭典。他的譯經事業,對中國教會貢獻至大。1931年雷神父自來華後,夜以繼日鑽研中國文獻,譯述聖經典籍,操勞成疾,須回國休養,遂於1939年乘船返國,結束其在華初期傳教生活。在衡陽雖不及十年,然因神父才德出眾,待人謙和有禮,慈悲為懷,深為教會內外人士所器重,對他的離去,十分不捨。回國後,賴家人及同會弟兄悉心照顧,於短期內健康得以恢復。1940年11月遂已有意再度起程來華,然不能返回他心愛的衡陽教區。他該起程赴北平,在那裡他更容易實現他的理想,來華傳教的主要目的:使中國天主教教會有全部由原文譯注的聖經。由於戰事的影響,1941年四月方能成行,由葡萄牙經美國日本而抵達上海。再由上海經南京而抵達北平,任意大利大使館主任司鐸,照顧平津一帶意大利籍信徒,與中外人士多所接觸,傳教榮主救靈,甚有收穫。除此以外,一有餘暇,繼續譯述聖經,與著名學者研討中國文化,甚為中國學者所賞識。當時滯留在故都著名古生物學與人種學家德日進神父,曾一度與神父於此時作過長期的學術討論。1945年,雷神父終生縈懷的一大志願,終於得以實現,正式成立了譯注聖經的聖經學會,奉方濟會真福董思高為主保,因而命名為思高聖經學會。真福董思高是神父一生特別敬愛崇奉的一位神學家,以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為學會人員的圭皋。由於內戰,平津情況緊急,學會不得不他遷。雷神父高瞻遠矚,事前妥為籌劃,學會終於1948年分批遷來香港。1960年,因新近成立於新加坡的安道會學社需人組織領導,雷神父奉命前往出任此職。至1963年由新加坡返港再主持聖經學會,從事出版全部聖經合訂本及聖經辭典。此兩本書先後於1968年及1975年出版。如此,雷神父對中華民族,中國天主教教會的傳教使命,引為己任的譯注全部聖經工作已經完成。1975年雷神父蒙主寵召,享年69歲。雷神父領導聖經學會為中國天主教教會完成了由原文譯注全部聖經的工作,因而被人譽為「中華聖熱羅尼莫」。除譯注經典外,雷神父還撰寫了不少學術性論文、書評及書籍,發揮了他對於聖經學、聖母學、教父學、神修學、神學,以及有關方濟精神、方濟文獻淵博精微的知識和造詣。三次赴聖地,兩次為客座教授,在耶路撒冷聖經學會教授聖經神學,其主題為若望福音與保祿書信。雷神父不論在何處都是敬業守職;但一有餘暇,必盡己所能,傳教牧靈:或聽告解講道,或主持退修,引導神職人員,修士修女,男女信眾,熱誠奉主,孝愛聖母,隨從各自聖召,以特殊身份,修德成聖,榮主救靈。不少人深受神父的感召,亦有不少人對神父感恩。雷神父身為方濟會會士,甚具方濟精神,酷愛神貧,謙和慈祥,憐貧惜孤,尤其關心殘疾癩病人士,與他們歡度聖誕復活佳節,自備禮物前往,團聚聯歡誌慶。雷神父矢發終身聖願時,曾向聖母誠心懇求說:「吁,瑪利亞,我甘飴的慈母,我懇求你賜我能為主捐軀,賞我能常度謙遜聽命,實在的方濟會生活,使我一生不求人知,不離苦架。」雷神父在將自己一生全然奉獻給天主的那一天,就已向天上無玷童貞的慈母,提出了自己今後為生的方案。在聖母的助佑下,雷神父一生完完全全實踐了這一方案。雷神父於1948年來香港,三十多年來在本港生活和工作,認識他和接觸過他的人很多,對他的聖德和學問都有口皆碑,十分敬仰。1976年1月26日,雷神父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嘉諾撒醫院。2012年雷神父榮列真福,肯定他一生的貢獻。宣福大典於2012年9月29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島雷神父家鄉的主教座堂舉行。...more8minPlay
FAQs about 《福音先驅》:How many episodes does 《福音先驅》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96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