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節目提供: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diocesanaudiovisualcentreWebsite: http://www.hkdavc.com/ ... more
FAQs about 《福音先驅》:How many episodes does 《福音先驅》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93 episodes available.
September 13, 2021《福音先驅》第13集:香港教區第一位華人主教──徐誠斌主教《福音先驅》第13集:香港教區第一位華人主教──徐誠斌主教徐誠斌主教在1920年2月20日出生於上海。他於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完成初中課程後,在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完成高中課程。1936年入讀聖約翰大學新聞系,並於1940年畢業。畢業後先是擔任重慶英國大使館出版處翻譯員,及後在重慶國立復旦大學英文系出任講師並成為副教授。1945年徐誠斌主教獲得英國文化協會的獎學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修讀英國文學並取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返抵中國後於南京中央大學出任外文系教授,在1949年初徐誠斌主教領洗,信奉天主教。1950年徐誠斌主教獲准前往香港探親,並且定居。在英國東南亞專員公署香港辦事處擔任高級研究員的5年間,生出修道之心,先是在香港大學旁聽拉丁文,並且籌措修道資金。1955年自費前往羅馬,入讀專供成人入讀的宗座伯達學院修習神哲學。1959年3月14日在羅馬聖若翰拉特郎大殿升神父。返抵香港後擔任中文及英文《公教報》的總編輯。1962年至1965年任公教進行社副社長,1965年至1967年任公教真理學會主任,其後於1966年至1967年出任公教進行社社長,以及香港教區對外聯絡處主任。1967年任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秘書。1967年10月7日徐誠斌主教被祝聖為香港教區輔理主教,1968年12月19日被委任為署理主教,並於1969年5月29日成為香港教區第三任主教,亦是本港首任華人主教。1968年至1973年間,曾出任國際天主教福利會亞洲區副會長、全球主教代表會議代表、亞洲主教團協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教廷萬民福音傳播部委員等職務。徐誠斌主教任內為香港教區本土化發展打下根基:在他的主教任期內,與米蘭宗座外方傳教會簽訂合約,列明清楚雙方的職權,並且把國籍司鐸組織起來,並宣佈歡迎所有滯留香港的華南總修院畢業生,全部改屬香港教區聖職班。徐誠斌主教亦改革修院提供的教育,增強國籍神職人員的培訓。他說過:「我最擔心的是神父們不肯讀書及不想讀書,如果有那位神父願意進修,我一定會送他去教會最好的大學攻讀。」因為他深刻了解若果華裔司鐸教育水平不夠,香港教區的未來發展,很可能會出現倒退,並且再次需要依賴外籍傳教士的力量。為了根據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精神來檢討香港教區,1968年經過司鐸會議和牧民會議商討後,徐誠斌主教召開首屆教區會議。1970年3月至1971年8月間,進行了多次會議。並於1971年的基督君王節瞻禮上,將建議書呈交給徐誠斌主教。所有教區會議文件收錄於1973年2月20日面世的《教區會議文憲》。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民族意識亦提高,社會出現了不少運動,當時徐主教關心社會:1972年的文憑教師薪酬紛爭,以及同年的蔡國昌死刑案,徐主教都努力周旋各方,希望化解困境,並且伸張公義。公教學校教師謝慧珊認為,徐主教古道熱腸,為教師與當局斡旋;他在牧民上亦具備前瞻眼光,早已提出今天所強調的「教友職務」概念。徐誠斌主教於1973年5月23日因心臟病發逝世,享年53歲。歷史學者夏其龍神父於「徐誠斌主教離世四十周年紀念展覽」中表示:徐主教是位一位學者,學貫中西;他心胸廣闊,也關心社會事務,與其他宗教領袖關係和諧⋯⋯他語文和靈修修為甚深,個性勤奮,值得教友學習。...more8minPlay
September 06, 2021《福音先驅》第12集:扶助弱勢、爭取正義,活出信仰──林柏楝神父Rev. LAMBERTONI, Adelio PIME《福音先驅》第12集:扶助弱勢、爭取正義,活出信仰──林柏楝神父Rev. LAMBERTONI, Adelio PIME#林柏楝神父 #宗座外方傳教會 #致力改善本地邊緣團體和貧窮問題 #為西貢漁民和基層爭取權益 #社會關注小組#林柏楝徑 #豐富的人生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由葉慶華神父聲音導航,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12集:扶助弱勢、爭取正義,活出信仰──林柏楝神父Rev. LAMBERTONI, Adelio PIME林柏棟神父1939 年9月20日生於意大利維拉特,1963年3月30日在米蘭主教座堂升神父。林神父1965 年開始在香港傳教。他是一位慷慨的傳教士,也是一位樂天愉快的好人。他為人謙遜,成就眾多,他是領導者,卻從不強調自己的榮耀。他與傳教會團體時常站在前線,尤其在社會層面上尋找「新方向」;儘管遇到反對和困難,他仍滿懷慷慨和熱誠。他不但在教會內被認為是敏銳和知名的傳教士,在社會上亦備受尊敬。他多年來服務「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一個致力改善本地邊緣團體和貧窮問題的社會組織。1967至1974 年林神父在西貢出任助理主任司鐸,為當地漁民和基層爭取權益。他與香港明愛合作,興建伯多祿村和太平村。教友回憶當年情況:「我記得你初到西貢區時,我們稱你為「飛仔神父」,因為你喜歡駕著電單車四處走。那時候的西貢,交通並不發達,村與村之間距離又遠,很多小村落,仍未有直接的公共交通可以抵達,你的電單車就幫你走遍西貢各窮鄉僻壤,了解認識西貢的鄉情;就算水路也擋不了你那股活力,你會借助往來離島的街渡到各小島上探訪教友。因此,沒多久你就對這個人口少少,但分佈奇散之小社區的一切人情、需要,已瞭如指掌。」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就正如其他地區一樣,香港有很多基督徒透過扶助弱勢社群及爭取正義,活出信仰。當時宗座外方傳教會成立了「社會關注小組」,林神父是其中最堅定和最積極的領導者。小組抗議政府社會的經濟政策,例如,為寮屋區居民、小販、船民請命。那時香港正值越南難民危機,林神父常為他們爭取權益而站在前線,除了探訪難民營外,他也抗議殖民地政府對待難民的手法。林神父願意與每個人對話,也相信中庸之道。他一直視自己為傳教士和司鐸,從沒有以參與社會事務取代他作為天主司祭的職責。事實上,他常以福音精神,愉快地平衡兩者的關係。他滿有活力、善意和同情心,備受各階層人士的尊敬。他曾受聘擔任一些天主教堂區學校的校監,他不但從事行政工作,也是團體的領袖。林神父深信,一位司鐸的首要任務是羊群的牧者:他常常由一個具體的團體,即堂區作開始。除了在西貢擔任助理主任司鐸外,他先後出任三個堂區的主任司鐸:1978至1987年在黃大仙聖雲先堂,1987至1990年在葵芳聖斯德望堂;及最後在石籬聖若望宗徒堂。林神父「建立團體」的神恩,尤其見於他在香港建立的「大家庭」。他把八位有家庭問題或完全沒有家庭的孩子迎接到自己家裡。林神父培育他們,給他們教育機會,最後成功讓他們融入社會。他似乎要見到最後一位「誼子」Raymond 結婚後才去世。對他們來說,林神父就是爸爸,對他們的子女來說,他就是「爺爺,公公」,他愛這些孩子。他愛見到他們每週在他的堂區聚會,一起慶祝農 曆新年或其他中國節日。後來,林神父患上一種嚴重而罕有的癌病。憑信德他平靜地面對疾病,他知道死亡臨近,但從沒有誇大痛苦。直至最後,他關心別人甚於自己。只要病情許可,他總會投入堂區事務,關心教區和傳教會的生活。在他患病漫長的日子裡,他的「子女 」不停地以愛心和無私的孝心來照顧他,支持他,情況令人感動。林柏棟神父去世前,在病榻上,向宋啟文神父說:「沒什麼比天主的愛,和我們兄弟姊妹的愛更偉大。我知道天主寬恕了我的罪過。我希望你們也會寬恕我的罪過,並只記著天主透過我去完成的好事。不要寫我的生平。」這些話正好總結他一生追求的理想、這一個熱切的理想,是藉著完全的獻身活出來的。2006 年7月7日,林神父安息主懷,享年66歲。2010年,林柏棟神父家鄉的當地政府,向林神父追頒「最高市民榮譽獎狀」,肯定他的普世關懷。並把當地一條小徑命名為「林柏楝徑」,表揚他對服務貧苦者的貢獻。...more9minPlay
August 30, 2021《福音先驅》第11集:力行仁愛神人合意、實踐真理乾坤一家──胡振中樞機《福音先驅》第11集:力行仁愛神人合意、實踐真理乾坤一家──胡振中樞機胡振中樞機在1925年生於廣東省五華縣一個天主教家庭。在當地進入小修院,1946年前往香港,並進入華南總修院攻讀神哲學,1952年於香港主教座堂晉鐸,由駐華教廷大使黎培理總大主教祝聖。其後在香港東頭村聖母聖誕堂擔任牧民工作,一年後遠赴羅馬傳信大學攻讀聖教法律,並獲得博士學位,1956年前往美國紐約、波士頓及芝加哥等總主教區的秘書處實習,及後在台灣苗栗縣出任本堂神父達十八年。1975年,胡樞機獲教宗保祿六世委任為香港教區第五任主教,同年7月25日在香港祝聖晉牧。1988年6月29日,胡樞機在羅馬教宗御前會議接受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冊封,成為香港教區的首位樞機。胡樞機在致謝教宗接見他們時曾說,教宗提升一位中國主教為樞機,不單只是一項光榮,而是責任,教宗賜予香港教友不單只是祝福,而是挑戰,這實在任重道遠,不過在聖神的啟導和與教宗的共融之中,香港教友將以「精誠團結,共負責任」,努力邁向同一目標,完成使命。胡振中樞機在其二十七年的主教任期內,促使香港教區為中國國內教會服務。1980年,胡樞機注意到中國的社會變化,因此成立「聖神研究中心」,委任當時在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任教的湯漢神父出任中心主任,促進中國與香港間的兩地交流,並按照中國國內教會所需,提供服務。及後又首肯徐錦堯神父與平信徒們成立「公教教研中心」,與中國教會加強合作。並於主教任期內先後三次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之邀請訪問中國。教友盧惠德1994年以教友總會副會長的身份,獲邀請成為胡振中樞機訪京團七人組的教友代表,隨同胡樞機往北京、武漢、西安三地作牧民探訪。除了獲益良多,更深深感受到樞機不凡的智慧和辯才。在與宗教局交談的會議中,雄辯滔滔三十多個話題,毫無冷場;樞機立場堅定,提出不少意見,令官員折服,對中國教會有一定的幫助。胡樞機對修院的培育,非常重視,故此他三次訪華,均不忘探訪男女修院,而且送給每人一個精美的十字架襟章,鼓勵他們背負自己天父所賜的十字架,跟隨基督,行人生的旅途。領受的修生都感動得淚盈於睫。1989年5月14日,胡振中樞機發表《邁向光輝的十年》牧函。其中提及香港信眾應關注中國教會的發展,承擔「橋樑教會」的使命。《邁向光輝的十年》牧函發表之際,「六四」事件發生。胡樞機主持彌撒,以悼念死難學生,並為中國祈禱。胡振中樞機就「邁向光輝的十年」牧函所釐定之牧民計劃,發表「中期報告及計劃書」,並以「傳揚福音、拓展天國」作為未來五年之牧民重 點。對於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安排,胡振中樞機認為,教會將有更多的發展機遇。過渡期前後,胡樞機一直在新發展的衛星城市購地建設聖堂,有關人口遷移所產生的牧民工作未嘗稍懈。胡振中樞機自1996年被証實患上骨髓癌後,從沒有向外流露其病苦。相反,胡樞機勉力履行牧職,更在2000年領導香港教區舉行「教區會議」,為未來十年確立發展方向,以配合公元二千年開創的新紀元的牧民及福傳上的需要。2002年9月23日,胡振中樞機主懷安息,旅居人世七十七載。在胡樞機的追思彌撒中,主禮神父講道時,以「一家人」來譬喻胡振中與教徒的關係。神父說﹕「相信在坐的教友,有很多曾幫助胡樞機打點彌撒;胡樞機常常都會對身邊的人說『唔該晒,辛苦晒』,他很欣賞大家對教會的服務。不過,其實最辛苦的是胡樞機。在此,我想說『胡樞機,辛苦了』。」說到這裡,不少教徒終於忍不住哭了。胡振中樞機是天主教香港教區在任最長的主教,牧養本港逾廿三萬天主教徒27年,慈愛形象長留教友心中。...more8minPlay
August 23, 2021《福音先驅》第10集:推廣全人教育,實踐立己助人──狄恆神父 (Fr. Alfred Joseph Deignan, S.J.)《福音先驅》第10集:推廣全人教育,實踐立己助人──狄恆神父 (Fr. Alfred Joseph Deignan, S.J.)狄恆神父在1927年3月25日出生於鄰近北愛爾蘭南方邊界,愛爾蘭卡文郡的小村莊。他在一個大家庭內成長,共有9男4女13名兄弟姊妹。母親是狄神父兒時最佳的學習對象,在她身上,狄神父學會無私的精神。狄恆神父幼年是當地聖基利安教堂的輔祭。在一次彌撒後,耶穌會的主祭問及他的將來,那時候的狄神父回答說正考慮成為神父。主祭接著說,有否想過成為耶穌會的神父?狄神父回答說沒有。他感恩安慰地歸家,並告訴母親日後要成為耶穌會會士。1945年9月7日,狄恆神父在愛爾蘭萊伊什郡加入耶穌會。加入耶穌會後,狄恆神父的人生出現巨大變化,1953年8月27日,狄神父被委派至香港,為期3年,梁德根神父同行。經過二十多天的暈船,駛過英吉利海峽及比斯開灣,1953年9月21日抵達香港,其時25歲。對於狄神父,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從愛爾蘭的寧靜小農村,走進人煙稠密川流不息的城市。當時香港大部分人都生活貧困,住在天台或山邊木屋。人們日以繼夜不斷地幹數份工作才能應付家庭開銷。到達香港後,狄神父的首個任務就是學習語言包括書寫及會話。其後的2年時間,都在長洲學習廣東話,並於1955年在香港華仁書院試教,這全新的體驗使狄神父認清了自身的志向,就是作育英才。經過一年的教學體驗後,狄恆神父返回愛爾蘭的都柏林研讀神學,於1959年7月31日晉鐸,1961年回到香港。在長洲用了一年時間複習廣東話後,於1962年至1968年在香港華仁書院出任教務主任。數年間,他與時並進,不斷學習,進修了輔導課程,並到過不少天主教學校進行了多次的家庭生活教育工作坊。1970年成為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舍監並兼任省佐及院長。在1978年至1992年獲指派為九龍華仁書院的校長。及後狄恆神父獲得6個月的休假並返回愛爾蘭。假期完結後,狄神父成為了耶穌會東亞大洋洲地區教育助理秘書長,及香港華仁書院校監。1996年起出任耶穌會港澳區會長(大中華區)。任內面對的其中一個困難是已經很久沒有耶穌會會士從愛爾蘭被委派來香港服務了,所以需要轉變辦學方針:耶穌會會士主要教育及訓練老師,以保證他們能夠清楚理解耶穌會的辦學理念並與耶穌會會士們一起把理念傳承下去。1996年,狄恆神父與一眾教育家,對於青年人日益薄弱或蕩然無存的基本人文價值觀感到憂慮,因而於1997年成立香港國際教賢學院,為教師們提供道德教育。1999-2017年,狄恆神父獲委任為耶穌會教育委員會主席。狄恆神父於2003年獲香港大學授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2008年獲香港教育學院授予榮譽教育博士學位,2012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讚詞中有這樣對神父的描述「他永遠神采奕奕、言笑晏晏,以輕柔而動聽的愛爾蘭口音為中大這個小社區傳達福音。他是一位真君子,役於人而不役人,亦因此而得到不少愛戴和尊敬」 。狄恆神父自50年代由愛爾蘭來香港定居,一生致力教育事業,積極推廣全人教育,實踐立己助人的教育理念。他於2018年12月11日安返天鄉。神父在離世前,祝福認識他的人說:「我們不會走在一起,若不是我們在人生路上認識了天主。」...more7minPlay
August 16, 2021《福音先驅》第9集:推動教友海外福傳工作──何愛珠博士《福音先驅》第9集:推動教友海外福傳工作──何愛珠博士 信仰是傳教士生活的原動力,臨在和身傳比任何空洞的言語更具信服力,更能震撼人心。何愛珠博士一生致力推動教友海外福傳工作,1983至1985年間經瑪利諾會的安排前往非洲坦桑尼亞傳教,返港後著手為香港天主教教區籌備教友傳教組織,1988年創辦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她後來負笈美國修讀牧民輔導和靈修指導,返港後一直致力傳信會工作。教友傳信會的宗旨是從香港教友的身分,代表地方教會,將基督的祝福帶到另一地方教會。幫助傳教區的人民認識基督的救贖工程,並體驗復活的基督活在他們當中,成為造世、救世、聖化世界的上主的合作者。 離鄉別井,遠渡重洋,並不是浪漫的霎時衝動,而是落落實實對主愛的回應,以愛還愛,在給予中學習接受,繼續成長。何愛珠博士認為人在他鄉,要願意放下自我,認知自身與天主間的關係,才能與當地人民一起,服務別人。在她心中,真正的傳教士應要有一份與主相遇的經驗,所以他們回應的基礎不在於一些抽象的理論,而在於對主那份開放的態度,是愛的回應,正如其中一位教友傳教士所說:「我感到天主很愛我,這是以愛還愛的機會,我相信在我為祂工作的時候,祂會與我同在的。」她就帶著這份喜樂的心情,去與世人分享主的平安。以愛還愛是深厚情感的表達,不分男女,只要以行動實踐愛德,見證信仰的,便是基督的門徒,天主的兒女。2013年,傳信會慶祝25周年,何愛珠博士曾撰寫文章,讓我們更了解她25年來的心路歷程……每件事情的發生,每個人的相遇,並非偶然。廿五年前,我有一個夢,夢見海外的弟兄姊妹受苦,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種族,擁有不同膚色,但在夢中他們都是我的親人。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發展這個夢,跟隨主的帶領,與一群有同一夢想的教友、神父和修女,在胡振中樞機的祝福下,成立了香港第一個,亦是唯一的教友海外福傳組織 —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十二位姊妹被召叫派遣到津巴布韋、肯雅、毛里裘斯、柬埔寨、泰北和印度去播種,去見證主的愛。「我深信,在你們內開始這美好工作的那位,必予以完成」(斐一6)。有人問,教友傳教士老來的生活由誰來照顧?的確,教友傳教士未來的生活是沒有保障的,既無退休金,亦不像神父、修女們不愁食住。但是我們放心,放心給主引領;我們大膽,大膽回應主的召叫。我們「對他所懷的信德,放心大膽地懷著依恃之心,進到天主面前」(弗三11)。我們的力量雖然微小,但有強而有力的天主作我們的後盾,作我們的靠山,我們還害怕甚麼呢?天主自會照料吧!2017年,何愛珠博士安息主懷,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延續她的遺志。現時共有四位教友傳教士在海外服務,分別服務柬埔寨和印度等地,從事培育或學校教育等工作。傳信會舉辦培育日,讓教徒更理解自己在教會的角色,同時反思傳信使命。亦舉辦信仰生活體驗團,讓信徒探訪當地團體。更到不同堂區、學校和團體分享,推廣平信徒海外福傳使命。...more7minPlay
August 09, 2021《福音先驅》第8集:卓越的教育家──陳佐舜博士《福音先驅》第8集:卓越的教育家──陳佐舜博士陳佐舜博士是香港著名的教育家、學者及行政人員,多年來推動高等教育,致力培育人材。陳博士亦是熱心的天主教徒,活躍於教會事務,為香港教會及普世教會貢獻良多。陳佐舜博士在1922年生於廣東南海,1942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附屬高中,及後進入上海震旦大學主修政治及經濟,求學期間在耶穌會神父的教導下接受天主教信仰,與另外六位以聖若望為主保的同學,合稱為「震旦大學七位若望」。1946年,陳佐舜博士取得法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出任經濟及地理的講師,並且從事研究工作,同時出任《經濟月刊》編輯。1951年來到香港,先後在香港華仁書院及九龍華仁書院任教。1956年任寮國永珍中國新聞週刊編輯,1972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頒發大學行政研習班證書,1974年取得法國巴黎第七大學高級文學博士學位。陳佐舜博士對香港教育界貢獻良多,1965年至1970年出任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秘書長、崇基學院特別助理;1973年出任中文大學教務長;1982年及1983年先後出任嶺南學院副校長及校長一職,並協助嶺南學院昇格為大學;1987年獲香港總督委任為考試局副主席;1995年出任新亞研究所所長;1997年出任香港明愛教育委員會主席,翌年出任明愛徐誠斌學院顧問,2000年9月成為該校的訪問學人。陳佐舜博士於1966年獲教廷頒授聖西爾威斯特高級爵士勳銜,及後於1977年獲法國政府頒授學術棕櫚爵士勳銜;1995年獲嶺南學院頒授榮譽法律博士。陳佐舜博士居港的五十多年間,一直對香港教區以至普世教會無私地奉獻。陳佐舜曾於六十年代當選教友總會會長,出任香港天主教教區聖神研究中心董事長二十餘年,又蒙教廷邀請出任梵蒂崗第二屆大公會議觀察員,當時教廷加選男教友觀察員8人,女觀察員7人,修女觀察員8人,所有觀察員均為教會中有代表性組織的領袖,而全亞洲得以榮膺此職者僅有二人。數十年來,陳佐舜博士出任天主教香港教區多個委員會的公職。1985年,胡振中主教率團作歷史性首度訪問中國大陸,陳佐舜博士為訪問團的五位成員之一。此行是胡主教三十多年來第一次返回中國,富有標記性意義,是香港教會與中國打開交談與溝通的起步點。2000年,香港教區主教胡振中樞機宣佈召開教區會議,陳佐舜博士當選為會議副主席之一。教區會議期間,他積極推動在香港成立天主教大學。陳博士表示,十二億中國人的土地,不能沒有一所天主教大學。陳博士著作甚豐,目前流傳於世的著述及編譯的作品包括有《返回基督的羊棧》、《中國諺語選集》、《中國語文的改革》、《千禧錦囊》等等。2002年,陳佐舜博士安息主懷,享年81歲。...more6minPlay
August 02, 2021《福音先驅》第7集:關愛弱小,躬鞠盡瘁──達碑立神父 (Rev. Fr. TAPELLA, Enea P.I.M.E.)《福音先驅》第7集:關愛弱小,躬鞠盡瘁──達碑立神父 (Rev. Fr. TAPELLA, Enea P.I.M.E.)達碑立神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內心的謙卑,並且徹底地奉獻於慈善工作中。他為主盡忠,甚至獻上生命,為我們立下一個楷模。達碑立神父1929年出生於意大利,1947年加入宗座外方傳教會,1955年於米蘭主教座堂升為神父,並在1957年前往香港。達碑立神父抵達香港後,體會到智障及殘疾人士的生活苦況,便與堂區內的青年教友組織義工團體服務他們,為他們籌辦各式各樣的社交、康樂及宗教活動,協助他們融入社區。達神父在空閒時會去關心及探訪智障、傷殘人士及老人,還特別設立了一個名為「愛群之友」的小組。1977年3月下旬達神父與一位青年在為智障人士尋找夏令營場地期間,遇上嚴重交通意外。達碑立神父在救護車尚未到達,還清醒之時對身旁的青年囑咐,要繼續努力為弱智傷殘人士服務。達神父遺言:「我要回到天主那裡去。拜拜。拿出勇氣好好地去生存,你們要勉力去工作,我問候所有親戚朋友!」達神父在極大的痛苦中,仍以忘我的精神去為他人著想,使人深受感動。當時神父身受重傷,需要大量輸血。在他曾擔任助理本堂神父的深水埗聖方濟各堂區,有一百五十多位友人及堂區教友前往醫院,爭相為達碑立神父捐血,期盼挽救他的生命;探訪及前來祈禱的人川流不息。數日後,達神父溘然辭世,享年四十八歲。達神父在香港服務的二十年間 ,特別致力照顧弱智傷殘人士。他在堂區工作,深受教友的愛戴。他更是不少青年的導師和同行者,青年眼中的達神父是生活樸素,不會講求享受。達神父完全沒有架子,有時更被青年取笑中文不好,但從沒有放在心上。當青年遇到困難,達神父會以朋友身份提供意見,不會用從上而下的態度。數位寶血會修女先後在善導之母堂和聖方濟各堂工作,深受達神父的薰陶:她們異口同聲表示從達碑立神父身上,看到「真正的牧者」。每次在他彌撒的講道中,或在他辦告解,或是平常的談話裡,他並沒有美麗的言辭,卻說了父要他說的話;他也沒有顯赫的事功,卻做了父要他做的事。每次當他為老人會或傷殘的聖愛之家服務時,他並沒有顯出獨立獨行,卻謙卑地向堂區附近的學校乞求聖母軍或青年人的幫助。有時為了方便某一地區的教友家庭們舉行小型的團體彌撒,他會不辭勞苦也不怕譏諷的上門乞借場地。他是如此沒沒無聞,樸實無華。達碑立神父以他的質樸和真摯,激發起周圍許多人的熱情。他英年早逝,令許多人願意為傳承他的工作,而不斷努力。1977年,達神父生前好友方叔華神父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一起成立了扶康會,矢志服務更多智障成人及青年。扶康會一直秉承達碑立神父「關愛弱小」及「以求為導」的精神,致力扶育殘疾人士,讓他們獨立自顧,融入社會。現時扶康會服務單位超過50個,服務使用者人數近4,000名。...more7minPlay
July 27, 2021《福音先驅》第6集:認識香港需要,積極回應社會──楊鳴章主教#楊鳴章主教 #天主教香港教區 #第六位華人主教 #息勞歸主 #認識香港需要 #積極回應社會 #福音先驅#福音先驅《福音先驅》同大家逐一細說,參與建造香港社會的先賢:主教、神父、修女、傳教士、平信徒⋯⋯他們獻上一生,在教會和社會各方面的傑出貢獻。===============================================《福音先驅》第6集:認識香港需要,積極回應社會──楊鳴章主教楊鳴章1945年於上海出生,4歲時移居香港,1964年畢業於鄧鏡波學校英文工業部。1971-1978年於聖神修院接受司鐸培育,獲得羅馬宗座傳信大學神學學士學位。1978年6月10日,於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1980-1982年,他於美國錫拉古斯大學攻讀傳理學碩士學位。1989-1990年,於美國哈佛大學取得教育學碩士。1985年胡振中主教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的邀請,率領五人代表團訪問北京和上海,楊主教亦是五人代表團成員之一。而胡主教是自1949年以來,第一位率團訪問中國的香港教區主教。楊鳴章於2003年8月起任職香港明愛,早期負責教育部,管理香港明愛轄下的學校。及後接任總裁一職,負責整個香港明愛的發展。2009年4月16日,楊鳴章獲湯漢主教委任為香港教區副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7月14日,任命楊鳴章、李斌生、夏志誠三位神父出任香港教區輔理主教。2016年11月13日,教宗方濟各任命楊鳴章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助理主教。由於湯漢於2014年獲教宗延任香港教區主教三年,直至2017年。而助理主教具備正權主教的繼任權,所以當湯漢於2017年8月1日榮休,香港主教一職就由楊鳴章接任。楊主教是香港教區第六位華人主教,多年來關懷社會弱小,亦積極回應社會議題;加上楊主教曾攻讀傳理學,他一直於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宣講學。2019年1月3日,他因肝衰竭去世,終年73歲。...more4minPlay
July 19, 2021《福音先驅》時代的先驅──劉蘊遜神父 (1928-2013)#劉蘊遜神父 #前瞻性 #協助普世教會宣講和平福音的使命 #利用媒體傳揚福音 #創立教區視聽中心 #萬事起頭難 #係大廈天台角落坐在紙皮箱上錄音 #豐富的人生 #福音先驅教宗方濟各致函全球天主教傳播組織(Signis)鼓勵媒體人士:「繼續尋找一切技術和社交工具,以協助普世教會宣講和平福音的使命」。 在天主教的傳教服務上,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一直利用最新的傳播媒體進行福傳工作;劉蘊遜神父正是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的始創人。劉蘊遜神父在1928年出生,1952年被祝聖為神父。劉神父從小就喜歡電影與音樂。成為神父後,常常自製錄音帶送給小朋友。早在70年代正當香港傳媒發展迅速,劉神父就已想到,為什麼不利用媒體去傳揚福音?隨後劉神父向教區反映意見──認為有需要建立一個屬於教區的視聽製作部。萬事起頭難,最初視聽中心資金的來源只靠國際天主教電影協會的資助,劉神父不時往馬尼拉開會,向協會的亞洲分區展示成績和籌募經費。在當時,員工亦只有劉神父及樂耀星神父,各自負責中、英文的廣播節目。他們錄音時,只可以在大廈天台的角落坐的一個紙皮箱進行,什麼設施也欠奉。其後幸而得到一班熱心教友的幫助,不單在金錢上的支持,也願意借出錄音室,劉神父對視聽製作一竅不通,惟有邊學邊做,儀器也只是在往後,才逐步購買。視聽中心起初的製作只有當時在香港電台每三星期廣播一次的宗教節目,其後才製作更多的講道錄音帶。他們的足跡曾遍及基督教協進會、香港電台、其他電台等。這些製作不但獲得國際天主教電影協會的賞識,漸漸地教區對視聽中心也建立了一份信心,甚至撥出資助。 劉神父1977年成立教區視聽中心,70年代開始至82,年出任天主教社會傳播委員會主席。劉神父亦於79至87年同時擔任國際公教影視協會,香港/澳門分會(OCIC)及國際公教廣播協會,香港分會(UNDA)的主席。 直至今天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仍然非常活躍地利用不同的媒體進行福傳工作。劉蘊遜神父於2013年11月29日安息主懷,享年八十五歲。劉蘊遜神父生前除了擔任社會傳播工作外,亦擔任堂區牧民服務、教育工作、也協助推動本地聖樂發展,香港教區首本禮儀歌集(《聖歌選集》,Catholic Hymnal)便是在他的堅持和其他教會人士的參與下,於1969年面世的。 在不斷變更的年代,不單單要跟上時代,更要像劉蘊遜神父那麼有前瞻性與敢於嘗試。劉神父為我們留下了為福傳而敢於創新的好榜樣。...more5minPlay
July 12, 2021《福音先驅》謙遜的總裁 --力理得神父Rev. LERDA Francesco, PIME (1926-2003)#力理得神父 #宗座外方傳教會 #香港明愛總裁 #援助社區中窮困階層和剛從中國湧入的難民 #大英帝國勳章(OBE) #十字架榮譽獎章 #身居高職卻非常謙遜 #豐富的人生 #福音先驅力理得神父是宗座外方傳教會的會士,力神父服務本港巿民近半世紀,曾擔任香港明愛的總裁。對社會的貢獻,尤其是對弱勢社群的關注,深受機構內外人士的讚賞。他在1987年6月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頒授大英帝國勳章(OBE),亦於同年7月獲德國聯邦政府頒發十字架榮譽獎章。 力理得神父1926出生於意大利,1956年來到香港傳教,力神父於1959年剛加入香港明愛擔任副總裁時,香港明愛機構仍在發展的起步階段,當時只有三數名員工,提供簡單的社會服務,工作亦主要是援助社區中窮困階層和剛從中國湧入的難民;力神父雖然身居明愛高職,但卻是非常謙遜;有一次老人服務的員工大會上,力神父這樣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到這裡來是要向大家訓話,或給你們指示,我衷心地和誠懇地說,我的目的,只是要聽取你們寶貴的意見,你們是服務最前線的實際工作者,因此,你們的意見對明愛的改善工作,提高服務質素具有極高價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明愛的員工喜歡稱力神父為「老豆」,因為力神父總是那麼的親切,又那麼謙遜的讓人敬佩,每到周末,在晚飯後,力神父會獨個兒乘搭前往長洲的渡輪,去到建於1964年的明暉營,那裡像是他的另一個家。星期天在聖堂主持彌撒後,力神父便與營地職員一起吃早餐,看了一會兒報章,即往營地工作去。鋤泥、種植、維修建設,力神父也親力親為;有營友驚訝明愛竟聘來一名外籍園丁。有一次,明暉營的糞渠淤塞了,營地工友們用盡方法,仍束手無計。剛巧是週日,他們遇上了力神父,力神父卻把這事解決了;方法很簡單,力神父親手把「問題」一抓一抓地挖走。「老豆」就是這樣投入盡心、忘我無私地工作。營地員工經常見到他的皮膚掛上損傷,或蚊蟲叮得紅腫起來。也許出生於農家的他,對郊野總有一份化不開的感情;時常作而忘飢,要員工找他吃午飯。而午飯休息一會,他又工作去,直至日入而息 。 在2003年6月28日,力理得神父息勞歸主,享年七十七歲。力神父一生節儉、簡樸、刻苦,而且管理能力非凡。自從力神父上任香港明愛總裁以來,使明愛為社群服務的工作,創出了巨大成績,明愛員工由最初的四名,擴展至2003年, 擁有全職員工四千六百名,服務單位達四百三十二個,而服務地點亦多至一百四十處,更有數以萬名的義工長期支援香港明愛的工作,香港明愛在香港社會服務貢獻良多,是天主教教會在社會服務上的表表者。...more6minPlay
FAQs about 《福音先驅》:How many episodes does 《福音先驅》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9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