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敢想老田。今天咱们来聊聊金蝶这家公司,它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可是个老牌选手了。最近金蝶搞了个大动作,联合20多家产学研机构成立了企业管理AI生态联盟,号称要破解中小企业AI应用适配难题。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吧?但问题是,金蝶在AI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金蝶的CEO徐少春说,AI是企业管理的必选项,也是金蝶未来发展的主航道。这话说得没错,但问题是,金蝶的AI转型似乎并没有改变它的营收结构。中小微企业依然是金蝶的主要客户,大客户市场拓展缓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大企业都不喜欢用AI吗?
其实啊,大企业不是排斥AI技术,而是更看重系统的基础功能。他们不会仅仅为了一个AI概念买单。这就好比你去买辆车,销售跟你吹嘘这车能自动驾驶,但你发现连基本的刹车都不太灵光,你敢买吗?
金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他们提出了AI大客户的双轮驱动战略。这个思路是对的,因为在中国,面向企业端的软件服务生意,向来是得大客户者得天下。中小微企业业务不稳定付费能力低,会给企业带来无法对冲的行业性风险。
金蝶还赶上了个好时候。2020年出于对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担忧,政策要求到2027年央企国企100完成信创替代。这意味着SAPOracle这些国外巨头要释放出50高端ERP的市场份额。再加上ChatGPT等AI产业的爆发,传统大型企业的ERP市场确实要重新洗牌了。
徐少春看到了这个机会,提出要ALL IN AI,甚至鼓励员工提出AI创意,通过评估后金蝶就会投资。这种主动拥抱AI的态度值得点赞。北京商报还报道说,金蝶的战略呈现明显的哑铃型特征一端通过行业化战略筑牢大型企业基本盘,另一端以AI创新打开价值空间。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现实却很骨感。金蝶推出了不少针对大客户的AI产品,比如中国首个财务大模型金蝶云苍穹GPT,还不断升级AI平台,集成各种大模型。但结果呢?2024年财报显示,中小微客户营收依然是大企业客户的259倍,贡献了54的营收。
问题出在哪?知乎上有个财务工作者说得很直白金蝶定制化能力较弱,系统功能有限。另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说金蝶在谈判时满口答应能做到的事情,实际实施时却做不到。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大企业需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AI概念,而是真正好用能满足他们复杂业务需求的系统。金蝶现在的问题是基础功能不够扎实,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上面再漂亮的装修也是白搭。
徐少春说要在2026年成为中国最强大的PaaS平台服务商,2030年成为世界级的企业SaaS服务商。这个目标很宏大,但实现的前提是要先解决基础功能的问题。
我给金蝶提几个建议第一,别光顾着炒概念,先把产品基础功能做扎实第二,针对不同行业增强生产制造模块的深度第三,提供真正的贴身式服务,让产品与企业业务高度契合第四,解决好数据安全问题。
金蝶这几年研发投入很大,2024年就花了1514亿,占营收的2423。但高研发并没有带来利润,反而连续五年亏损。问题就在于大客户市场打不开。
所以啊,金蝶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更先进的AI技术,而是回归原点,把基础功能做好。只有先把能用变成好用,徐少春说的AI颠覆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老田觉得,金蝶的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产品的基本功更重要。特别是在toB市场,客户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希望金蝶能早日找到突破口,实现真正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