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地方山珍海味分三六九等,而有些地方却吃得相对“朴素”一致? 🤔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宝藏社科书——杰克·古迪的《烹饪、菜肴与阶级》📖。它用超有趣的视角,从“吃”这件事切入,带我们看懂不同文明的社会结构差异。
🌍 核心谜题:非洲 vs. 欧亚大陆
作者发现一个现象:传统非洲社会,哪怕是强大的王国,似乎普遍缺少像古代中国、欧洲、印度那样明显的“高级菜肴”(Haute Cuisine)和“平民菜肴”之分。统治者和老百姓吃的,差别没那么大!😲
🤔 为什么会这样?
古迪大神不同意简单地用“文化”或象征意义来解释。他认为,关键在于更基础的社会结构:
1. 生产方式的差异 🌱:
• 欧亚大陆:普遍采用犁耕、灌溉等集约农业,能产生大量剩余,养活不事生产的精英阶层和专职厨师。
• 非洲:多为锄耕,广种薄收,剩余有限,难以支撑起一个完全脱离生产、在“吃”上大搞奢华的阶层。
2. 社会分层性质不同 👑 vs. 🙏:
• 欧亚大陆:“等级社会”(Hierarchical),阶层分化深入生活方式,吃穿用度都体现等级。
• 非洲:“仪式等级社会”(Hieratic),等级更多体现在政治权力和宗教仪式上,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统一。
3. 书写文化的力量 ✍️:
• 欧亚大陆:文字记录了菜谱、饮食理论(中医食疗、宫廷菜谱),让复杂的“高级菜肴”得以标准化、传承和学习,固化了文化等级。
• 非洲:口述传统为主,烹饪知识更依赖言传身教,不易形成系统化、区隔化的“高级”体系。
🏭 工业革命与全球化的冲击
后来,工业革命带来了罐头、冷冻、方便食品,全球化让食材和口味大流通。这在某种程度上“拉平”了饮食差异(比如可乐、薯片风靡全球),但也带来了新问题:
• 文化依赖: 很多地方(比如作者研究的加纳)开始依赖进口食品和工业化口味。
• 新的分化: 新兴精英阶层出现了“烹饪双言现象”——公共场合吃西餐,家里吃本地菜,饮食再次成为区分身份的标志。
✨ 这本书告诉我们:
“吃”绝不是小事!餐桌上的菜肴,隐藏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播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的密码。下次吃饭时,不妨想想你的食物从何而来,它又代表了什么?😉
完整笔记https://mp.weixin.qq.com/s/Emv2bGJHNT1b24bFY5xM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