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格物 先知至----认识正知正见:How many episodes does 格物 先知至----认识正知正见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2 episodes available.
September 11, 2022第六周 第四天 心所有法的细辩之五遍行欢迎关注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五遍行,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在学《八识规矩颂》的时候,我们就提到过,这个五遍行,最厉害,八识的每一个识中都有他的存在。前五识中有,第六头脑意识中有,第七末那识中也有,甚至连最最神奇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唯一的心所有法存在也是这个五遍行。也可以这么理解,第八阿赖耶识也叫含藏识,我们知道他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藏功能,那能藏的途径是通过受熏,熏习,就如熏腊肉一样,不停不停的熏习,然后它才有所藏,因为有所藏,最后变执着执藏,变业力种子,所以,第八识也叫种子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四种因缘,亲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如流水般形成生命,不停歇的流注。也就是《八识规矩颂》里说的“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的意思了。如果把我们的意识比作是那块要被熏的腊肉,腊肉能吸收的烟熏方式,就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什么是作意?顾名思议是,造作的意识,或是平声念ZUO的意识。我们自己作的一种意识境界,至于我们自己作的意识是真的还是假的,也就是《红楼梦》里的第一回就看到的那句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了。我们用蕙兰老师的瑜伽休息术来体会一下:平躺着或坐着,全身放松,闭上双眼,看着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一呼一吸,不要勉强费力地集中注意力,放松,不要思考,不要担心,放松,意识到全身正在松驰……一呼一吸,一呼一吸……开始注意你的身体中有一种轻盈的感觉,你的身体感到很轻,比一片羽毛还轻。我提到你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你心里都默念那个部位的名字,感到那一部位比一片羽毛还轻……,两个大脚趾,两脚所有其他脚趾,脚背,脚底,脚踝,胫骨,膝盖,大腿,骨盆……感到它比羽毛还要轻,每个部位都充满了元气。我要描述一些图画画面,我所描述的图画画面,你都要在心里看它。清澈的蓝天,头上团团白云飘过,孩子们在嬉戏,一头母牛安详地站着,平湖如镜,清澈安宁,美丽的金光灿烂的日出……当然完整的瑜伽休息术引导词,时间一般在15至30分钟左右,我们这里就简略的带大家体验一下。在冥想休息术中最后,我们从心里看到的画面,就是作意出来的。...more7minPlay
September 10, 2022第六周 第三天 人意识中相爱相杀的五十一种心理表现欢迎关注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第一心法八,就是我们专辑第一部分已经了解的八识:1、 能观的眼识,2、 能听的耳识,3、 能嗅的鼻识,4、 能尝的舌识,5、 能触的身识,6、 能知诸法的意识,7、 能慧辩诸法的末那识,8、 永为种子的阿赖耶识。整个八识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心王,心物一元的心王。最玄妙和第一胜义的。第二心所有法五十一,专辑第一部份认识八识中,在讲到第六意识具备的心理状态时,《八识规矩颂》是这样说的“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大概意思说,第六意识具备五十一种心理状态,有善有恶,不是事先决定的,而是临时依境和因缘匹配而有的。五十一心所有法,又分六种,分别是:1、 遍行五2、 别境五3、 善法十一4、 根本烦恼六5、 随烦恼二十6、 不定烦恼四六种心所有法又分别包含: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知道了详细的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的名称后,我们接下来开始细细的辨认。...more6minPlay
September 04, 2022第五周 第七天 《八识规矩颂》之第八末那识原文解义我们原来比方过,第八阿赖耶识比喻是一棵树的根根,第七识是树干的中心,第六识是树干,前五识是树枝等。我们的生命就好比是心上开了一朵花,也是这棵树开了一朵花,所以有“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我们现在活着生命就像一朵花,长得很茂盛。这个花里头找不到不果吧,除了莲花,是花果同时。其它的都是花落后,果成,果成,花落了。所以我们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我们生命的花还开着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它,除非大彻大悟了,成就了。得道的人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心意识。而我们普通人看不到。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有三藏的功能,哪三藏,能藏---能藏一切,能藏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所藏,所含藏;执藏,执着,抓得牢牢的,所以第八阿赖耶识也是含藏识。这个三藏的性能,像大海一样,如瀑布流水一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不可穷。这个第八识,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前面的七识,随着外境界,一动,就像大海的水面上起了波浪。外境界的影响越大,狂风大作,波浪也越大。这里是把第八阿赖耶识比喻成深不可测的大海,前七识是大海面上的波浪,而外境界是风。这个风越大,波浪也越大,但是真正的大海深处是不动的,静水深流,是平静无波的。这也是说明,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很容易受外境界影响的,也是自性的依他起的本性所致。当然修行到一定时候,定力足够,慧力也显现后,到了不动地不退转了,就不是心由境转了,而是可以心能转境了。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境由心生了。这也是修行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more5minPlay
September 03, 2022第五周 第六天 《八识规矩颂》之第八末那识原文解义现在,最最奥妙、微妙、奇妙的第八阿赖耶识来了。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牵。第八阿赖耶识的性质没有覆盖,它没有躲藏在哪里,无所不在,心物一元。第八阿赖识的作用、心态,除了五遍行,其他都没有。前五识的心态一共有三十四个,第六意识是五十一个,第七末那识是十八个,而第八阿赖耶识只有五遍行。可见这个五遍行的厉害。这个三界九地的境界,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的业力牵引决定的。也就是什么业就得什么境界。比电脑还精细快速,日夜无差,分毫无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投胎是门技术活。这里的技术不是凭空求来,也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业力决定的。什么业得什么界。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想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二乘是指小乘的罗汉,声闻、缘觉果位,虽然功夫证到了空,他也认不清楚这个第八阿赖耶识是个什么东西,所以还是迷执,并没有大彻大悟。还耽着于空的境界。由此,各修行之人因意见上,思想见地上的差异,而有争论。”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里的阿陀那识也就是第八阿赖识。太难用言语去宣讲,害怕一切人听了唯识,被唯识的道理困住了。八识是把这个心分成了八个部位,八个识来讲,最怕被名相困住了。就我们普通生命来讲,第八阿赖耶识就是生命的根源。它像一股流水,一个瀑布一样,没有断过。但是这个瀑布呢,是一个东西没有?不是一个东西,是很多的水份子、一股力量永远向前面奔流,旋转地奔流而构成了这个瀑布的形状,你分析它,中间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一点真正的水会留住的,但是也不能说它没有水。一切种子,所谓一切把它分析起来是两个范围,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包罗宇宙万有,无为法包括一切圣贤成道的,这一切种子像一股瀑流一样。所以究竟是有,是空?讲一个空,大家的观念被空困住了,讲一个有,被有困住了。都是不能解脱,所以非常难讲。所以我们老祖宗才用悟这个词,没法讲,只能悟,悟后起修,最终大彻大悟。...more5minPlay
September 02, 2022第五周 第五天 《八识规矩颂》之第七末那识原文解义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槯。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到了初步欢喜地,见到自己空性的时候,我见没有了,我相也没有了,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慈悲的。我们有些同修,当用功好的时候,心境很和平的时候,自己好像的确没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一下都不会生气,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可怜,都很可爱的,慈悲心会起来的。内心很是平等,我和你都平等,一切平等,这种状态叫无我吗?不是哦,还早哦,到了初地后,刚刚见了无我的这个平等性,真正达到无我要证到八地以上,八地无功用行了,才是无我。无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都在用功了,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都在慧中了。在水里游泳也好,在跑步也好,在打架也好,在开车也好,在开会也好,在聊天也好,都在定慧中,不需要用功了,自然就有定有慧了的境界。才是无我。第八地也是不退转地,没有到八地以上,功夫再好,智慧再高,还会退转,还会退到六道轮回中去。当然到了八地,这个“我执”是破了,但还有一个“法执”没有破,所以还需要继续精进到十地,十地后“我执”、“法执”全没有了,这会就只剩下一个大我,利他利众生的大我。变成他受用身了。所以,我们的修行过程,拿现在心理疗愈或是个人身心成长来说,首先要找到“我”,我在哪里?分清楚哪个是我的头脑意识?哪个是我的情绪?哪个是我本来的面目?这也类似就是初步开悟的阶段;找到“我“,我要修正恶念,也就是我们说的排放负能量,提升正能量,我要自信,我要活出我的生命力;然后是过程中,要放下我,放下自恋,接纳自己的平庸,对自我对外界,没有评判,修练无我的状态;最后呢,又回归”我“,真我,大我,回到本来的样子,真我的成就,常、乐、我、净,利益众生。...more6minPlay
August 31, 2022第五周 第三天 《八识规矩颂》之第七末那识原文解义第七识在哪里呢?第七识无所不在,五根、六识里头都有,哪一点都有我见、我执。第七末那识,理念上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识的根,意根。第六意识我们容易分别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别、头脑的清楚,对于事情的思考周祥,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七意识所谓“意根“,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没有分别,那个境界里头,这是我们有念,执念。所以第七末那识,普通地解释也叫我执,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觉得有个我。这个我执哪里来的呢?俱生我执,当我们入胎时候,已经有”我“了。比如婴儿生出来,现行的第六意识,婴儿没有,但是第六意识习气的根同样存在,没有爆发而已,受后天的教育等灌输,再来爆发这个根。婴儿没有第六意识分别思维思考等作用,但是婴儿的第七识的我执早就存在。比如说,两个双胞胎都饿了,一个早有奶吃,一个迟有奶吃,迟有奶吃的那个就不高兴了,觉得我怎么吃得迟?这个我执是与生俱来的,有生命就有”我“。这个”我“就是第七末识。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第七识是带质境通一切众生,通情本,指的是通一切众生。第七识是由第八阿赖识本质所呈现的,所以有“我”就会起带质的作用,它是带质境界。因为有“我”执,把自己的第八阿赖识本来的功能遮住了,盖起来了。所以,第六意识我们自己可以体会到的,我们这个思想想法都可以知道。而第七识很难体会到,但是处处有我。比如说,我这个人啊无我,这句话正是有“我”,只是带质盖覆住了。第七识从生命一来就抓住一个“我”,我在哪里表现?碰到事情,那个我见这个主观个性就出来了。它是非量境。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在讲话中,是不是都是“我说”,“我觉得”,“我认识”,都是有个“我”。哪怕是抑郁,也是“我”抑郁了。...more5minPlay
August 30, 2022第五周 第二天 《八识规矩颂》之第六识原文解义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所以我们修行,打坐,修一个一念空,清净,是转意业把它转清净。我们普通人所谓感觉到心境的清净,念头空了,或者打坐的人觉得自己无念、空,这是非常难得的了。真做到完全空灵、无念,这是第六意识这个分别心完全如如不动,清净了,这个是很难得的事。但是虽然难,也并非特别了不起,这个意识心还是相对容易空掉,修定用功久了,就可以做到三际托空,前念已过去,后念不生,当下空灵。再到,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意识空灵,无分别,无妄想的境界。第六意识真达到无分别、无妄想、空灵了的境界,我们假定一个名词叫破,第六意识破了,就是修行刚刚发起初心,到达欢喜地了,随时能够做到性空、无自性。能够做到了以后,才是入门了。入门了后,与生命俱来的烦恼习气,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习气还在,习气的根根都还在,它跟随着我们,永远使我们无明无知,这个状态很像睡眠,永远睡在你旁边的,你起来它起来,你坐它也坐,你躺下它也躺下,它缠绕着你,使你永远是沉迷不醒。第六意识真的完全干净了,空了,要修到了远行地后,烦恼习气断了,这就是第六意识转识成智,妙观察智了,第六意识成了智慧境界了。但这个时候,一不小心还是会容易退转,要继续修到第八不动地,烦恼习气根根才彻底断了,不再退转了。我们讨论前五识都知道前五识的根分别在哪里,身体、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味觉、嗅觉等都知道它们分别在哪里。那第六意识呢?过去人讲在心脏,其实不是,第六意识在脑,所以我们思想运用多了,脑子越停不下来,第六意识的机关开得越大。所以也就第六脑意识。...more5minPlay
FAQs about 格物 先知至----认识正知正见:How many episodes does 格物 先知至----认识正知正见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