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县由来
旧县镇,原为汉代睢陵县故城,即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载:“睢陵故城,治西五十里,《寰宇记》:在招信县东二里。……明设巡检司驻此。旧有街市、城隍,谓之旧县。”
旧县,远古时代属于淮夷之地。春秋战国,分属吴国、楚国,居于“吴头楚尾”。汉初置县盱眙,先后更迭淮陵、睢陵、睢阳、池南、化明、招义、化州等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招义为招信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人陷泗州,5000铁骑将由招信县城渡淮。招信县尉(相当于今公安局长)孙晖率领射士民兵150余人一边拼死抵抗,一边飞报正在扬州行乐的皇帝赵构,最终寡不敌众,全部战死。因大雾,金兵不知虚实,直到傍晚雾散后才攻进招信县城,迟延一天时间,等到他们次日追到扬州江边时,赵构已仓皇乘船逃过江心。否则,历史将因此改写。
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元统治者裁招信,并入盱眙,同时改设百户打捕所,至此,招信县废治。因这里曾有1300多年建县史,后人称之为“旧县”。明属凤阳府,清属安徽省直隶泗州盱眙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析盱眙、来安、滁县、定远四县交界之地置安徽省嘉山县旧县,治今老三界,但旧县镇等地仍属盱眙县。旧县从县治降格为镇,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清代末年,旧县镇上仍有居民3000多户,一直居于安徽省盱眙县西乡四大市镇(旧县、明光、津里、涧溪)之首。1949年春,旧县镇等地划归嘉山县;1955年,盱眙县划归江苏;1994年5月3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嘉山县,设立省辖县级明光市,省政府委托滁州市代管。
旧县镇位于三河交汇之处,东临淮河,南滨七里湖,西、北依三城湖(通女山湖),四面环水,一桥出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8年全面抗战时期,旧县为盱眙通往明光的水路咽喉、淮北通往淮南根据地的必经之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二、抗战形势
1940年3月中旬,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自来桥镇成立,次月成立中共嘉山县委,1939年11月成立的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盱凤嘉边区工委同时并入中共嘉山县委,属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下辖第一区委(自来桥)、第二区委(津里)、第三区委(古沛)、第四区委(潘村)。旧县镇属于第二区委(津里)。
日军于1938年1月18日占领明光,随后成立了明光地方维持会。1940年5月左右,日军扶植汪伪势力在明光成立了伪安徽省嘉山县政府。1940年8月至9月间,日军侵占皖东抗日根据地,占领嘉山县民主政府第二区(津里),在明盱公路沿线石坝、津里等处和明旧路桑苗、旧县、张凤滩等处设立了据点。1940年9月15日,日军占领盱眙县城,后成立了汪伪盱眙县政府。日军将盱眙、嘉山连成一片,控制了盱眙至明光的水上交通线,日军经常开动汽油船在盱眙、旧县、明光之间的七里湖、女山湖面上游弋巡查,切断了第三区(古沛)、第四区(潘村)与抗日民主嘉山县党的领导关系。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为此决定成立了盱凤嘉县委,驻地古沛南园。下辖一个潘村区委,8个直属乡党支部。后改属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至此,女山湖两岸分属于淮北和淮南两个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皖边区抗日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今女山湖南岸的旧县、津里、大郢、苏巷、戴巷等地盱眙县旧县区,北岸的柳巷、浮山、潘村、太平、紫阳、古沛等地仍属于盱眙县潘村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旧县区虽受到日本鬼子骚扰,但仍属国民党控制区,淮北、淮南新四军来往尚较为自由。
旧县镇人吕介甫是当地土豪,靠家族势力,当上了盱眙县旧县地方联保主任。1939年底,吕介甫暗中勾结日军、纠结地方势力,将旧县镇长杨宗兰挤走。1940年8月,日军占领了旧县镇,伪盱眙县县长戈济川委任吕介甫为旧县镇镇长。不到一年,吕介甫将镇长让给侄儿吕锦奇,自己升任旧县区长,管辖旧县镇、津里镇、大郢乡(时称桑大郢)、戴巷乡(时称戴家巷,包括苏巷,时称苏家巷)。这几个区镇乡头目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甘心附敌,效忠日伪,把持水上码头和陆上交通要道,公开与新四军为敌,经常残害百姓,臭名昭著,其中旧县区伪区长吕介甫、旧县镇伪镇长吕锦奇、桑大郢乡伪乡长桑国权、戴家巷伪军大队长李超最为当地人民痛恨,被称为“四霸天”,意谓他们横行乡里,像一张黑手,遮住了盱嘉西部的半边天。
1943年2月,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精兵简政,3月,决定将盱眙、嘉山合并为“盱嘉县”,成立盱嘉办事处、盱嘉县委,并将新四军2师5旅的15团1营和独立5团划出,与盱眙、嘉山的民兵总队合并,组建成由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结合的“盱嘉支队”,以强化军事力量。8月,15团政委朱云谦(解放后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广州军区空军政委,总政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十二届中央委员)调任盱嘉县委书记兼盱嘉支队政委,后又兼任支队司令员。为打开工作局面,朱云谦上任当月,就攻打了津里镇,迫使伪自卫队30余人缴械投降,建立了津(里)石(坝)区,后又计划着手攻打盱眙县城,扫除“四霸天”。
前两次攻打盱眙县城,未能得手。后朱云谦化妆亲自进城侦查,于1944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日,除夕)晚夜再次奇袭盱眙县城,分4路奔向指定目标,一路对伪保安大队和伪区公署,实施攻而不歼;一路向老大关伪县政府冲去;一路到大王庙伪警察局附近埋伏;一路由朱云谦亲率一个连与盱嘉办事处副主任胡坦及联络员魏小昆(曾任嘉山县人民政府司法科副科长)带领的武工队运动到照面山驻蚌埠的日军第13旅团下属的铃木中队部对门操场上,抢先占领一个白天由岗哨、夜晚有灯无人的敌人碉堡,堵住日军大门,监视日军动向。夜里12时,攻打伪县政府的枪声响起,攻打东门、南门、北门的枪声也很快跟着响起。日军铃木中队部里一阵嚎叫,灯火齐明,机枪、小钢炮乱打一通,企图声援伪军,朱云谦亲自指挥3挺机枪对准日军中队部大门猛烈射击,躲在据点里日军铃木中队虽有200多人,步、马、机、炮样样齐全,具有较强战斗力,但也根本不敢出来。战斗持续两个多小时,我军一举端掉了盱眙县伪县政府和伪警察局,生擒200余人,缴获长短枪120多支,我方无一人伤亡。这次战斗,充分展示了我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速战速决,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盱眙日军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再出城骚扰百姓。
三、知己知彼
东线作战任务完成后,积累了诸多作战经验,于是朱云谦及时调整部署,决定把兵力悄悄转移至西线,抓住西线重镇旧县来做文章。西线原属国民政府盱眙县六区,抗战时期是嘉山县民主政府第二区,也是汪伪盱眙县旧县区,地处七里湖和女山湖之间,中间有明光至津里(经过石坝)和明光至旧县(经过上苗、苏巷)两条公路,内有津里、旧县、大郢、戴巷4个乡镇,日军在明光、石坝、津里、上苗设有据点。共产党、国民党、汪伪、日本鬼子四方都想控制该地区。
1944年10月,盱嘉再次分治,但盱嘉支队建制仍旧保留。打仗重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为攻打旧县镇,朱云谦事先做了较长时间谋划和准备,他找来抗日民主政府嘉山县县长兼嘉山县总队长胡坦(解放后曾任安徽省粮食厅厅长、省委财贸部长、省财办主任、省革委会副主任兼财办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武工队指导员吴克汝(即吴迪,解放后曾任江西省财贸办公室副主任、省物资储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盱嘉支队参谋兼嘉山县总队第4中队长戴嘉璜(一名戴家璜,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学校校长、中央军委纪委纪检处处长)、盱嘉支队参谋长张白锷(建国后,曾任江淮军分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农业厅处长)等人详细分析形势,了解敌情,商讨对策。因为胡坦是旧县镇人,青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镇上,曾任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县镇镇长,对旧县镇地形了如指掌,吴克汝是旧县镇西老吴郢人,距离旧县镇四五公里,曾与胡坦等人在旧县镇上开过盐行,担任盐行经理,对旧县镇周围进出路线非常清楚。戴嘉璜是戴家巷街上人,了解戴巷的大街小巷。张白锷是苏巷吉庄人,熟悉苏巷、大郢地形。大家各自发表了看法,朱云谦综合大家意见,很快酝酿好作战方案。
旧县镇有居民约5000人,盘踞在镇上的伪区长吕介甫是盱眙西乡最大的汉奸,他与其家下侄儿吕锦奇凭借500条枪和日本人撑腰,横行镇上,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老百姓早已对他们叔侄恨之入骨。吕介甫在镇上重要位置一共修筑了10个炮楼、碉堡,还有一些小碉堡,长期负隅顽抗,根本不把新四军盱嘉支队放在眼里,曾经狂言:“就是敞开大门睡觉,共产党也不敢进来!”
旧县镇地理位置特殊,易守难攻。东西一条长街,西面出入的桥头设有暗堡;北面三城湖(今女山湖一部分)和东面淮河为日军控制;再往东北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东面码头旁也设有暗堡,码头对面的扁担河边上是日本鬼子张凤滩据点,控制淮河、女山湖、七里湖交汇水域来往船只通行。吕介甫占据的王家炮楼设在街中心靠近西面的高地,四周挑成濠沟,出入的吊桥,白天放下,晚上收起。炮楼高有十几米,系砖楼,坚厚牢固,内部火力配置周密充足。立在炮楼之上,整个长街都在视线范围之内,足以控制、指挥两头。镇子四周建有围墙,围墙外挖有1.8米深濠沟,东、西、南、北四门都有伪军站岗放哨。每天晚上,吕介甫都带着亲信和核心主力住进炮楼。这些情况和整个火力部署都已被我侦查队员摸得一清二楚。朱云谦曾于1944年春夏两次派兵攻打吕介甫占据的王家炮楼,都没有成功。为此,朱云谦决定亲自带队歼灭汉奸吕介甫及旧县镇伪军,彻底粉碎日军对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拔除旧县镇伪据点,打击敌人淮河交通,打通淮北与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往来通道。
四、运筹帷幄
地形特征决定,进攻旧县镇只能从南面七里湖上岸。但进攻旧县镇不能局限于旧县,需要放眼大局,要把以旧县镇为首的盱眙西乡紧密呼应的“四霸天”伪政权一并扫除。还要有效防御明光日伪势力和旧县东面几公里外张凤滩据点里的日军增援旧县镇,并适当打援,借机教训一下敌人。于是朱云谦决定于1945年4月11日集中10个连的战斗力量分头行动。
战斗之前,朱云谦召开动员大会,分析敌情,部署战斗任务。兵分四路。
一路由盱嘉支队嘉山大队长王春、中队指导员兼支队参谋戴嘉璜率第4中队兵力直扑上苗、戴家巷。
二路民兵总队长张白锷率一个连的兵力长途奔袭桑大郢伪乡公所。
三路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朱云谦、支队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胡少卿、津石区委书记吴克汝率4个步兵连、一个侦查队和一个武工队为主力,越过七里湖,直取旧县镇。
四路在坝头陈明旧路两侧隐蔽设伏,准备阻击明光、石坝增援旧县之敌。
第一路于11日傍晚17时准时从驻地出发,直插戴巷老巢。20时许,与白天派出的第一侦察组人员接上头,得知敌人白天移驻到戴小庄两个地主家院子里,伪戴巷乡乡长徐余轩也在村内。部队于是向戴小庄进发。在戴小庄1公里外的孙庄,与第二侦察组人员接上头,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我军摸掉敌人两个岗哨迅速攻进庄子里,不到半个小时,战斗结束,除伪乡长徐余轩带几个亲信从焦家渡坐船逃脱外,计击毙国民党黄埔军校毕业的伪大队长李超以下数十人,俘虏伪中队长以下4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大获全胜,我方无一人受伤。
第二路由民兵总队长张白锷率1个连的兵力长途奔袭,跨越明津路、明旧路,经过津里、苏巷,直指桑大郢伪乡公所,伪乡长桑国权猝不及防,带领乡队员仓促应战,不及半小时,即与所有虾兵蟹将全部束手就擒,无一人漏网。桑大郢附近的陶大庄、山庙两个保安队据点也同时被解决。
五、激战旧县
第三路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朱云谦、副政委胡少卿、涧溪区委书记兼武工队指导员吴克汝、罗炳辉秘书何玉庆(旧县镇人,曾在吴克汝盐行任会计,主动下放到盱嘉基层锻炼,后任新四军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淮南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46年5月在六合战斗中牺牲)率领主力从盱眙县西高庙出发,经过官山西麓的牧场湖(今属明光市涧溪镇),悄悄来到七里湖南岸的石岗头,迅速上了战船,在地下情报员胡耀华、周利民的引导下,数十只民船以人字形排开,浩浩荡荡,横渡七里湖,向旧县镇进发。
12日午夜三更时分,小船抵达旧县镇南门码头嘉祐院西面河下。朱云谦命令全体指战员分头上岸,安排船员将小船荡到河汊里隐藏,越过5尺深的水沟,按照事先计划,以一个排兵力封堵住扁担河北岸张凤滩据点前来增援的日军通道,为防万一,再以机枪班占领嘉祐院南端高地,挖好掩体,确保成功阻击日军。主力分为4大组,逐一攻击伪军碉堡。胡少卿和吴克汝率领两个加强排神速插入伪警察所门前,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摸掉岗哨,占领了岗楼,睡梦中的伪警察一个个乖乖地举起了双手。半个小时不到,一枪未发,就占领了镇小学炮楼、黄元太炮楼和关帝庙等处敌伪据点,活捉了伪警察头目徐耀才,伪警察中队长钱纪怀、刘少柱。朱云谦、何玉庆带领的一路采取同样的方法,拿下了伪乡公所的东炮楼,活捉了伪保安中队长吕国槐。据参加该路战斗的盱嘉支队通讯员、盱眙籍老战士伍正标(解放后曾任盱眙县人民医院总务股长)回忆,当时东炮楼由一个连的伪军防御,炮楼不远处有一个日军碉堡,胆小的伪军根本抵挡不住我军将士的勇猛进攻,很快就死的死,逃的逃了,但有30多个日本兵则躲在较为安全的碉堡里,仰仗坚固的碉堡与精良的武器,坚持顽抗。轻武器无法对付坚固的碉堡。我军几次进攻都被日军挡了回来。正在大家焦急万分之际,连长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门60炮,只见炮手架好炮后,略微一瞄准,一发炮弹呼啸而出,不偏不斜,正好落在鬼子的碉堡上,碉堡随即被炸出一个大窟窿,紧接着又是两发炮弹在鬼子碉堡上开了花,这么30多个日本鬼子无一幸免全部被炸死了(按,因无相应资料佐证,这里存疑)。其余两组也非常顺利,一组攻克西炮楼,一组打掉南边3个碉堡。不到两个小时,就攻下了镇上东、西、南、北4门和中街9个碉堡,占领了北面的伪区公所,分歼伪军、伪区镇公所人员和警察300多人。于是各路会师街心,合围吕介甫所在的指挥中心王家炮楼。由于王家炮楼高大坚固,没有重炮,无法摧毁,只有安排爆破手携带炸药包炸掉它,但炮楼四面地势平坦,没有掩体遮蔽,楼下挖有很深的濠沟,难以逾越。吕介甫见四翼均垮,但仍不甘心,躲在炮楼里凭借孤堡作垂死挣扎。一边怂恿伪军拼命抵抗,一边对新四军嚣张喊话:“新四军弟兄们,赶紧走吧,天一亮,张凤滩的日军就会赶过来,他们的机枪、小钢炮不是吃素的,那时你们想走也走不掉了!”这也许是他顽抗的原因所在。实际上,张凤滩只有六七个日军,躲在据点里,根本不敢出来,增援更是不可能。不过,这是他在玩弄小聪明,意在声东击西,转移新四军视线,他心里真正盘算的明光日军不会丢下他不管,他在电话中得知明光日伪已在增援路上,还在心存侥幸。
六、擒贼擒王
天亮之后,朱云谦悄悄来到炮楼前察看了地形,仔细观看了炮楼的枪眼、墙角和周围地形,研究对策。朱云谦决定先发动政治攻势,他安排吴克汝动员地方绅士周禹门、孙映希等人前来喊话宣传,新四军宽大政策,缴枪不杀,规劝吕介甫缴械投降。宣传后,炮楼内果然挑起了白旗,还按照我方命令把一些武器从楼上丢下来。我方以为吕介甫是真心投降,哪知他是缓兵之计,借机拖延时间,等待援兵。当我方派人前往炮楼下收缴武器时,吕介甫命令汉奸们从楼上突然开枪,打伤了我武工队副队长等两人。吕介甫还十分骄横,狂妄叫嚣:“你们新四军休想懂我一根毫毛!你们已经两次尝到滋味,我吕介甫不是好惹的!”既然这样,朱云谦当即下令组织突击队、爆破组“强攻”!坚决拿下炮楼,擒贼必须擒王。
强攻由侦察队长赵克俊负责临近现场指挥实施。为确保强攻成功,还要尽可能避免伤亡,于是赵克俊决定用“土地雷”和“土坦克”炸掉炮楼。
“土地雷”是盱嘉支队自制的一种地雷。先前,美国飞行员驾驶轰炸机自昆明起飞前往轰炸日本东京,途中气候不佳,丢下了8颗炸弹落在高庙街附近,没有爆炸。支队作战参谋周跃荣,冒着危险,将炸弹拆开,倒出了梯恩梯炸药,再用这种炸药制成地雷,大家称这种地雷为“土地雷”,虽土但威力较大。
“土坦克”即选择当地人家非常结实的枣树面堂桌,蒙上浸湿的多层棉被,予以钉牢,子弹无法穿透,由壮汉在桌底下顶着前行,俗称“打雨伞”,越过濠沟,靠近炮楼,挖坑埋置炸药,炸毁碉堡。第一次因炸药安装不牢,没有爆炸,爆破没有成功,敌人自高处扔下日本鬼子提供给他们的小钢弹,落在地面爆炸,炸伤了我方爆破手。经紧急研判后,朱云谦安排手下从老百姓家中借来柏木门板,蒙上浸湿的多层棉被,让爆破手顶着前行,大家戏称为“戴斗笠”。等到达炮楼底下,就将门板斜靠在炮楼墙壁上,门板与炮楼墙壁形成一个三角空间,军事上称为“死角”,爆破手藏在“死角”里打洞埋炸药,敌人枪支够不到,扔下炸弹即使落在门板上,很快就会顺着门板西坡滚出一定距离,爆炸了也穿透不了蒙上湿被的门板,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爆破手的安全,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打雨伞”、“戴斗笠”都是新四军2师6旅17团创造出来的方法,受到新四军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罗炳辉的夸奖。
在爆破手前进到炮楼的几十米途中,朱云谦组织了所有神枪手,封锁住炮楼枪眼,叫敌人没有机会对爆破手开枪射击。
下午14时许,爆破手终于抵达炮楼底下,开始打孔埋设炸药。听说我军爆破手成功抵达炮楼底下进行打孔作业,吕介甫开始害怕,就命令伪军小头目胡登甲(外号小胡椒,家住女山北面的上庄,约在1990年前后去世)赶快往下扔小钢炮,阻止爆破手作业。因我军火力封锁,不停向炮楼洞口射击,胡登甲很害怕,引信拉开后,不敢靠近洞口扔炸弹,慌乱之中,右手刚伸到洞口边上,小钢弹就爆炸,将炮楼炸了一个大豁子,胡登甲的右手也被炸掉3个手指,只剩下拇指和食指,一条腿也被炸断。我军对准豁口猛烈射击,炮楼内伪军乱作一团。就在这时,爆破手已埋好炸药,安全撤离。紧接着“轰、轰”巨响,炮楼一边被炸塌。巨响刚歇瞬间,包围炮楼的指战员迅速发起攻势,冲向炮楼。吕介甫慌忙命令伪军顶住,但此时伪军见大势已去,已不再听他的,纷纷放下枪支,并挑起了白旗。伪区长吕介甫、伪镇长吕锦奇也夹在102个伪军官兵中垂首就俘,毙敌伪8人,伤20人。缴获步枪189支,子弹1250发,驳壳枪3支,战马1匹,指挥刀11把,文件1部。我军在此次战斗中,伤两人,牺牲3人。
七、成功打援
汉奸吕介甫之所以不愿缴械投降,是因为他在战斗刚刚打响之际,就向明光日军告急,并与明光日军保持通话,日军命令吕介甫坚持顶住,并告诉吕介甫,天亮之前,日军井上少佐已带领100多名日军和200多名伪军火速增援旧县了,先头马队两个时辰即可到达,大部队最迟中午到达。张凤滩日军不敢出动,吕介甫只有依靠井上这根救命稻草了。他甚至以为电话线没有被剪断是新四军考虑不周,严重失策,为他赢得了求生机会。实际上保持旧县伪军与明光日军电话通畅,是朱云谦特意安排的,放出这个诱饵,好引蛇出洞,诱使日军出明光城,予以伏击,顺便搂草打兔子。吕介甫与明光日军通话已全部被监听,一切都在朱云谦的掌控之中。再则是,明光位于津浦线上,朱云谦考虑,日军自蚌埠1个多小时就能赶到明光增援,难以攻取,将驻明光日军引出明光打援伏击,可以借机震慑日军,一举多得。足见朱云谦谋划周全,虑事缜密。
第四路由一个加强连配备较强火力,专门负责阻击侵华日军明光警备司令部日伪增援旧县。已于4月11日夜间进军到明光到旧县必经之地坝头陈北设伏了,天亮之前,他们已在路上埋上地雷,然后,利用山坡、塘埂的有利地形,挖好掩体,摆好阵势,只等明光日伪上钩。而且王春、戴嘉璜率领的第一路指战员在戴巷得手后也赶到坝头陈警戒,明光日伪无论如何也是赶不到旧县镇的。12日上午10许,日军明光警备司令部司令(中队长)井上少佐率领的日伪军沿明盱公路行进,到达距离明光约20公里石坝后拐往旧县镇方向,没走几公里即在坝头陈遭到我军的伏击。一时间爆炸声四起,公路两边同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敌军乱成一团,血肉横飞。井上开始挎着战刀,骑在东洋大马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遭到狙击后,随即滚下战马,躲进路边沟里,嗷嗷吼叫。不到一个小时,井上开始指挥属下向我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遭到我军顽强阻击,大批日伪很快被打退。井上不甘心失败,依仗先进的武器于下午13时发起第2次进攻,正在胶着之时,盱嘉支队4连赶来增援,因我军顽强反击,敌人又未能得逞。此后,战斗一直在持续,井上督促日伪又进攻两次,企图越过我军封锁线,都被我军击溃。井上恼羞成怒,于是又把石坝、上苗据点日伪士兵都调过来,于下午17时,进行了第5次进攻,当井上挥动着小旗命令属下进攻时,被我方特等射手瞄准,“叭”的一枪击中,井上应声倒下。其余日伪军见势不妙,来不及抢回井上及其他3名日军尸体,就架着4名伤员纷纷四散逃命,仓皇龟缩回明光。没跑掉的都做了俘虏,我军因此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这些吕介甫都一无所知,他除了束手就擒,别无他路。
八、意义深远
为了扩大影响,朱云谦指挥部队进行休整。4月13日,四路会师七里湖西岸的大郢、苏巷、津里三乡镇交界处孔埠,在那里召开了公审大会,判处吕介甫、吕锦奇、桑国权死刑,就地执行枪决。四面八方民众都赶来观看了公审大会,无不拍手称快。至此,横行盱眙西乡数年的“四霸天”终于被一举清除。当地老百姓都说:“打倒了四霸天,解放了半边天。”“树倒猢狲散,伪区乡镇长谁敢干?”
尽管根据地军民,对日本鬼子恨得咬牙切齿,但对死去的日军井上少佐仍然以礼相待,我军为他做了一口挺结实的棺材,将井上尸体清洗后装殓,又找来一个伪保长带队,护送到明光,并借机发起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军心,在棺材前面贴上一张白条:“侵华日军明光警备司令部中队长井上一命呜呼!”同时带去我军一封信,规劝他们不要残害百姓。日本人对我方此举十分感谢,叫伪保长带回樱花及食品作为回礼。
战士们抬着缴获的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高高兴兴胜利回到高庙驻地后,支队政治处干事韩奇同志非常激动,当即赋诗一首,以志此战:“敌占平原我出山,夜袭旧县打土顽。拔除恶霸吕介甫,我又解放大地盘。”
旧县战斗取得全面胜利,彻底打掉了盘踞盱嘉地区日伪的嚣张气焰,扩大解放区120多平方公里,迫使日军龟缩在盱眙、明光两个据点,不敢再出来轻举妄动。事实证明,朱云谦领导的盱嘉地区采取的依靠群众、主动出击、分化伪军、孤立日军的策略行之有效。为此,盱眙县委乘胜决定成立了中共津石区工委,统一领导津石区和桑戴区工作,吴克汝任工委书记兼桑戴区委书记,曹波任桑戴区区长;何玉庆任工委副书记兼津里区委书记,张厚民任区长。保证了盱嘉地区得以在较为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建设和政权建设。
至此,淮北和淮南两个抗日根据地得以连通,为全面反攻,夺取当地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
1、中共嘉山县委党史办公室、嘉山县地方志办公室《嘉山史志资料》,1983年第5期。
2、《盱眙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盱眙县政协文史委,1985年6月。
3、《嘉山文史》(第3辑),嘉山县政协文史委,1988年12月。
4、中共安徽省滁县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东党史》,1988年第2期。
5、中共盱眙县委党史办公室《盱眙县党史资料》,1989年第6期。
6、中共安徽省滁县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东党史》,1990年第1期。
7、中共嘉山县委组织部、党史办、嘉山县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嘉山县组织史料》,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8、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淮文史》,1994年第2期。
9、《明光文史》(第五、六合辑),明光市政协文史委,1995年8月。
10、中共明光市委党史办《嘉山烽火》,亚太新闻出版社,1997年7月。
11、陈琳主编《都梁丰碑》,2007年12月。
12、中共明光市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明光地方史》第一卷(1919-1949),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2月。
13、中共滁州市党史研究室、滁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抗日战争时期滁州市党史资料汇编》,2012年12月。
14、贡发芹主编《明光文史》(第九辑),政协明光市委员会,2015年12月。
15、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战斗在淮南的抗日儿女》,2015年3月。
16、中共盱眙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历史》第一卷(192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7月。
17、本人长期调查、访问、考证的资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