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

解脫生死之意義10


Listen Later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
明朝末年,有一位智祥大師,「禪林寶訓筆說」就是智祥大師所著述;其事母至孝,曾任明代武官,明朝亡國之後,即在湖南省紫雲山下建寺,同母親一起出家修行。圓寂的時候,遺書上交代修建石塔,將他的色身放置在石塔中,每隔三十年要開一次塔;圓寂以後,弟子就遵照遺囑,三十年開一次塔,結果發現他的頭髮長垂至地,指甲繞身三匝;所以每隔三十年,弟子就要開塔為其剃髮、剪指甲,到民國時代這件事情都還持續著。民國三十二年時,道安法師任佛國寺住持,預備於三十三年五月開塔,後來因為日軍入侵而作罷,而後大陸淪陷至今,就沒有人再承續此事了。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六)》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一日,難陀尊者來到佛所,至誠恭敬地頂禮佛足,隨即端坐一旁。此時,佛陀告訴眾比丘:「在所有的弟子中,善於說法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而容貌威儀端正,又出身富貴豪門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能夠捨離熾盛欲望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能夠收攝諸根,飲食知量,於初夜、後夜都能精進行道,修念覺支,正念正知恆常現前者,也是難陀比丘最為第一。」
「何以說難陀比丘能夠收攝諸根?因為他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何以說難陀比丘飲食知量?因為他食用食物只是為了止飢,而非貪著美味;為了修清淨梵行,只取自己所需的份量。何以說難陀比丘於初夜、後夜都精進行道?因為他在白天時經行,到了夜晚則坐禪,精勤斷除令眾生不得解脫的色、受、想、行、識五陰。在上半夜,他洗足後,便端身正坐,繫念專注,入於禪定;中夜時,右脇而臥,足與足相疊,專注繫念修念覺支,令正念正知時時現前;下半夜則正身端坐,專注修觀,從初夜到後夜都攝心修行,一以貫之,無有差別。
「善男子,難陀比丘得最上念覺,攝心不散,正觀東、南、西、北各方。於一切萬物皆能攝心觀察,不令錯亂。對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能能知其緣起,了達此諸「受」的起滅、久近。也明白了知諸「想」的起滅因緣,亦了達當安住在覺性上。比丘們當作是學,守攝諸根,飲食知量,初、中、後夜精勤修習,修最上念覺,大眾當如難陀般精進行道。」
佛又告諸比丘:「我現在教導大眾要學習難陀比丘所修之行,如果有比丘所修之行如同難陀,我也會教誡大眾向他學習。」佛陀接著說偈: 「若能善攝諸根者,亦能繫念節飲食,是則名為有智人。善知心起之體相,難陀如是我所歎,汝等應當如是學。」
佛說此偈後,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遺教經》云:「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從佛陀示現涅槃前對弟子的諄諄教誨,可知精進的重要。
所謂「精」,即精純無雜;「進」,則是不懈怠。無論世間或出世間,無論學業、事業、道業,皆需經過一番辛勤努力,才能有所成就。修行是為了生脫死、斷除煩惱,趣向究竟成佛之道,所以要發起長遠心、精進心,如《佛說無量壽經》云:「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禪心世界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禪心世界

View all
法師不設限 by 釋小禪

法師不設限

19 Listeners

大慧報告 by DH

大慧報告

1 Listeners

股市隱者 by 隱者

股市隱者

23 Listeners

禪門修證旨要 by 見輝法師

禪門修證旨要

0 Listeners

僧敲月下門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僧敲月下門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