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

解脫生死之意義15


Listen Later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五) 
何謂「煩惱即是菩提」﹖舉例來說,如擔任教職的人,現在就是菩薩,學生就是度化的對象。一般人想度眾生,請他來聽聞佛法,還不見得會來;但是家長自動就會送子女來請老師度化,這是很好的因緣。教學時,若遇適當因緣,將佛法因緣果報的道理告訴學生,就是弘揚佛法,現在就是菩薩。佛法是智慧的啟發及道德的培養,能夠啟發眾生的智慧,培養眾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則是身教,將做人做事、因緣果報的道理教示學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種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當下就是解脫,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
假使持另一種看法,覺得當老師很苦,有些調皮的學生專門跟老師搗蛋,天天要受學生的氣,本來是以慈悲心教導,學生不但不接受,還跟老師作對,甚至向父母告狀。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就會覺得這種工作實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討好,乾脆將工作辭掉;或者覺得學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沒關係,這樣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六)》
愚人與智者之別
佛陀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告訴諸比丘:「愚痴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哪三種過失呢?愚痴人對於不該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惟;不該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修習。
什麼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念?愚痴的人心中常憶念三件不該想的事,是哪三件事呢?第一,總是嫉妒他人。第二,常對他人的財物和妻女起貪念。第三,心生惡念與妒意,想著:『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該有多好!』所以,愚痴的人心中所思惟的,都是這些不該想的事情。
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呢?愚痴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挑撥離間讓彼此失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
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起殺生、竊盜、邪淫等惡念,進而造作這些惡行。所以,比丘們!愚者心中常有這三種心念,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
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者有三事,所以常念修行,一心向道。是哪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之事。第二,論說著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該做的善行。
什麼是智者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思惟三件事:不貪嫉、不瞋恚、不愚痴,常行正見,見到他人的財物,不會生起貪念。由此可知,智者心中只思惟應當思惟的事。
何謂智者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能成就四種良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會教唆他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就是如此善護口業。此外,智者本身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正是如此成就清淨口業。
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業善行呢?有智慧的人,時時觀照行為無所違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犯殺業,更不會教唆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僅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亦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也沒有淫欲心念生起,更不會教他人邪淫。若見年長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子,就當成自己的姐姐;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視為自己的妹妹,以平等心來對待。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
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有智之人對身口意三業,有此三種作為之相。所以,應當捨離愚者三相,片刻不離智者之所念所行,比丘們!應當如是修行!如是學習!」 此時,比丘們聽聞佛的開示,皆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
 佛法雲:「萬里途程,不離初步」,修行從修習「十善法─身不造殺、盜、淫;口不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起貪、瞋、痴」著手,清淨身口意,然後漸次入於佛智。正所謂「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若能於二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禪心世界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禪心世界

View all
法師不設限 by 釋小禪

法師不設限

19 Listeners

大慧報告 by DH

大慧報告

1 Listeners

股市隱者 by 隱者

股市隱者

23 Listeners

禪門修證旨要 by 見輝法師

禪門修證旨要

0 Listeners

僧敲月下門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僧敲月下門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