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JoJo TV 瞄芝士 是一個分享有趣知識的頻道,在這裡我們會探討神秘的科學、文化,分析離奇的案件、自然現象,普及鮮為人知的冷知識,和對未來可能的假想,總之在這裡會分享一切有趣值得窺探的知識(芝士)喔!... more
FAQs about JoJo TV 瞄芝士:How many episodes does JoJo TV 瞄芝士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83 episodes available.
October 13, 2020無痛症 生來沒有痛覺的人|卻可以拯救我們|先天性無痛症 CIP【JoJo TV瞄芝士】 無痛症 生來沒有痛覺的人|卻可以拯救我們|先天性無痛症 CIP【JoJo TV瞄芝士】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怪事,甚至有些不可思議,就像我們之前的影片《超憶症》中所說的那樣,這些患者是擁有了讓人羨慕的超能力? 還是缺失了「無法忘記」的能力而陷入痛苦呢? 那今天我們就再來看看一個更加可怕的怪病,就是「無痛症」,顧名思義就是不會感覺到疼痛,也是醫學上的重要研究對象,還很有可能拯救全人類呢。 一位來自蘇格蘭的71歲卡梅倫天生感覺不到痛楚,不論是做手術甚至是分娩都不覺痛。醫生指,她是患有一種罕有疾病,先天性無痛症。怎樣受傷也不覺得痛,頭痛、牙痛等通通都沒有,在許多人眼中或許是份天賜,但事實並不如此。其實疼痛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當受傷時,身體會發出警號讓人感受到痛楚,防止受到更多的傷害。 一個沒有痛覺的人,真的會存在嗎?如果沒有痛覺打架應該很厲害吧,可是當你看到了那些案例的話,才知道那是有多危險的事。 美國金格拉斯患有先天性無痛症,她自幼喜歡咬手指,因為沒有痛覺,曾把手指咬到血肉模糊。迫於無奈之下,她的父母只好把她的牙齒拔掉,她還經常不自覺地揉眼睛,更把手指插到眼睛裏。為了確保眼角膜的完整,她自小需戴著護目鏡,但她的左眼已經因藥物的副作用失去了一半的視力。 而另一位美國愛荷華州一名5歲小男孩Isaac Brown同樣也是天生患有「無痛症」,全身感受不到痛。一般孩子跌倒如果有深深的傷口,通常會痛得大聲哭鬧,但他就算從操場的運動設施掉下來摔壞骨盆,反應也相當淡定,只覺得有些不對勁,但感覺不到疼痛。目前醫學上無法解釋這種病的成因或治療方式,因此他的父母只能與其他有同樣症狀的孩童父母互相協助。Isaac天生對疼痛免疫,他從小就喜歡故意跌倒或拿臉撞桌子,將傷害自己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危險性,他父母擔心地說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傷害自己,還曾經把手放到燃燒的火爐上,甚至還有一次用摔破的玻璃杯碎片劃傷自己。Isaac的父母雖然跑遍各大醫院尋求協助,但由於這種疾病相當罕見,醫護人員僅能教他如何辨別疼痛,他現在終於知道流血是不好的事,但還是不能辦別各種受傷程度。他知道如果爸爸不小心踩到他時,他應該會感覺到痛,但他不知道一隻貓咪在他身上磨蹭算不算是傷害他,而兩種情況他都只會喊著:「唉唷!」 除了無法感覺到疼痛外,Isaac也患有另一項罕見疾病「無汗症,在美國患有這種疾病的不到100人,這種病使他無法控制體溫也無法感覺冷熱。一旦到了炎熱的夏天,他就必須待在室內,或穿著冷卻背心降低體溫。為了幫助兒子健康長大,Brown夫婦只好在網路上發文求助,他們在臉書上發現了由同樣困擾的父母所組成的「The Gift of Pain」社團,其中一對夫婦發起一個「Camp Painless but Hopeful聚會」,互相加深彼此對病情的瞭解,也學習如何防止孩子傷害自己。Brown先生說他們家似乎是情況比較好的,不需要靠極端的措施防止他受傷,其他的孩子牙齒都被全部拔光,避免他們無意識自殘,像是咬舌頭、啃掉自己的手指。但以目前的醫學發展趨勢估算,未來可能還要耗時多年進行研究工作,才有機會查明「先天性無痛症」的真相,因此這些患者還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這聽起來真的很可怕,患有這種病的人要想平安長大還真不容易。但先天性無痛症患者不會覺得痛的原因各異。不過這種「無痛症」患者,也可能會是人類的福音。目前全球大約有兩成人口被慢性疼痛困擾,當中有一半更忍受中度至重度的疼痛,為了幫助病人止痛,全世界每天要消耗約140億劑止痛藥,這可是龐大的經濟誘因。科學家表示,先天性無痛症的患者其實是人類的希望,能助他們解開基因的秘密。來自佛羅里達大學的醫生正進行一連串研究,測試患者身體及腦部的反應,希望能找出突變的基因,並表示在未來五年很大機會能研發出新的止痛藥。亦有英國的醫學團隊從患者身上抽取基因,把能抑壓痛感的基因注射在老鼠身上,再施加壓力和熱力來測試老鼠的反應,結果受基因改造過的老鼠與無痛症患者一樣無懼痛楚。團隊正積極研究,希望能取得更多醫學實證來進行人體實驗,幫助受疼痛折磨的病人來止痛。 而這些患者在其他方面的感官知覺是正常的。當室溫太高時會流汗,在寒風中時會顫抖。一位(CIP)患者貝茨說道,人們認為沒有痛覺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那會讓你變成超人,然而對於CIP患者來說恰恰相反,他們渴望知道疼痛意味著什麼,以及體會疼痛的感覺。沒有痛覺會讓生命中充滿挑戰。在貝茨小的時候,父母最初以為他有輕度弱智。他的父親多米尼克(Dominic)回憶稱他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總是顯得那麼笨!他總是磕磕碰碰,身上總是各種淤青和傷痕。 他的父母或兄弟姐妹都沒有這樣的症狀,但直到5歲時,貝茨才被診斷患有CIP。他曾咬掉過自己的舌尖,但卻沒有明顯痛覺反應。他跳下樓梯,右腳跖骨骨折,卻好像沒有受傷一樣。貝茨表示有時候要假裝自己有痛苦,以防止自己魯莽行事。但對一個不知道疼痛是什麼的人來說,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他現在要盡量保持警惕,否則有一天可能自己就不在了。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科學家們認為CIP如此罕見的原因之一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幾乎無法長大成年。沒錯,當你失去了「痛」,你的膽子將會大到無法想像。 失去這種身體的自然預警機制,許多CIP患者在兒時或青少年時代經常會表現出自殘行為。曾有一名巴基斯坦小男孩引發科學家們的關注。作為街頭藝人,他經常在炙熱的炭火上行走,用刀割自己的手臂而絲毫不感到痛苦。後來,他從屋頂上跳下,死去的時候只有十幾歲。 隨著社交媒體的崛起,尋找CIP患者變得更加容易,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研究這種罕見疾病或許能夠為理解疼痛本身提供新的認識,甚至可以利用其特殊機制治療慢性疼痛。估計每年有1/10的成年人被診斷出患有慢性疼痛,這種疼痛平均可持續7年時間。我們之所以能感受到疼痛,是因為我們疼痛神經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反應,並從皮膚一直延伸到脊髓。人類體內共有6種痛覺神經,當受到刺激激活時,它們會向脊髓發送信號,信號又會被傳輸到中央神經系統,然後傳送訊息到大腦,從而幫助人類感受到疼痛。當然大腦可以關閉這種疼痛信號網絡,包括使用內啡肽等天然化學物質產生壓力或腎上腺素。世界上大多數的鴉片類止痛藥以嗎啡、海洛因以及曲馬多為主,它們的效用與內啡肽相近,但也有成癮性問題,後果是毀滅性的。 本世紀初,加拿大的一家小型生物科技公司Xenon Pharmaceuticals在全球範圍內搜尋類似案例,並嘗試對他們的DNA進行排序。結果顯示,他們發現在這些患者中間名為SCNP9A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該基因可調節體內名為Nav1.7鈉通道的路徑,而突變卻堵塞了該通道,而該通道決定了人類感受疼痛的能力。 他們表示,抑制Nav1.7的藥物可能成為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方法,而且因為CIP患者除了缺少痛覺外其他感官功能都正常,這也會預示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最小化。 在過去10年間,Nav1.7在生物科技行業引發了一場"疼痛競賽",製藥巨頭都在竭盡全力,希望能夠率先向市場推出一種全新的止痛藥。然而,開發專門作用於周圍神經系統的「鈉通道阻斷劑」並不容易。雖然前景甚好,但業界可能還需要5年時間才能完全瞭解是否抑制Nav1.7真的是調節人類疼痛信號的關鍵。 有學者指出:」Nav1.7是一個困難且具有挑戰性的藥物標靶,因為它是9條非常相似的鈉通道之一,而這些通道都非常相似。這些通道在大腦、心臟以及神經系統中都非常活躍,所以必須在這些相似的通道中精準找到自己想要的,要知道如果弄錯了的後果可能很嚴重。 通過研究專家發現名為PRDM12的基因,它似乎充當著總開關的作用,可以關閉或開啟一系列與疼痛神經有關的基因。專家說:在慢性疼痛狀態下,你的PRDM12基因很可能無法正常工作,它可能處於過度活躍狀態。如果我們能夠對其進行調整,就能夠讓疼痛神經回歸到正常的默認狀態。有關PRDM12的另一個有趣的方面是,它只在疼痛神經元中表現,為此如果你開發出可調整它的藥物,就可以獲得副作用很小的止痛劑,不會影響到體內其他細胞。 這對人類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尤其是長期被疼痛困擾的病人。雖然業界對止痛藥的研究得益於這類那些患有獨特疼痛障礙的人,但對CIP患者而言,他們未來重新獲得痛覺的希望依然非常渺茫。 這些患者通過參與研究,許多人都是首次被醫療專家注意到,並在在很多病例中,患者是首次得到專家的建議。如果沒有CIP患者的貢獻,人類就無法在這個領域取得進步。而通過成為醫療體系的一部分,他們也可以從中受益,因為相關的一些策略可以在這些家庭中實施,減少孩子們因為這一疼痛障礙對他們自身健康成長的影響。通過這些研究,也可以開發出能夠在早期發現CIP的診斷方法。 基因療法尚未進展到科學家可以恢復CIP患者缺失通道的階段。但是先天性痛覺缺失症的患者人數稀少,因此尋找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的經濟動機並不存在。 所以這些「無痛症」的患者恐怕很難治好自己的病了,沒有經濟動機意味著沒有人或機構會研究,不過他們依然希望總有一天他們可以幫助到,那些被疼痛困擾的人,然後因此可以反過來找到恢復他們痛覺的方法。...more0minPlay
October 13, 2020韓國奇案實錄 – 梨泰院殺人事件【JoJo TV瞄芝士】韓國奇案實錄 – 梨泰院殺人事件【JoJo TV瞄芝士】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韓國懸案被「電影」改變了結局今天我們來說說韓國一個真實案件,最後竟然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了整個案件的結局,其實這個案子並不複雜,但是要找出真兇亦令韓國警方費盡腦汁。兇器是一把匕首,嫌疑人有兩個,看似很簡單,可是卻陷入了「羅生門」之中,「人不是我殺的,兇手是他!」「胡說八道!明明是他殺的!」兩位疑兇都分別指責對方是兇手,而韓國畢竟是一個法治國家,不可以讓無辜的人坐冤獄,所以要找出真兇就變成十分頭痛。韓國警方面對這兩位互相指責的嫌犯,不知道應該相信哪一個人的說詞。這一切的混亂,全都要追溯回那一夜的恐怖場景……在陰暗的速食店廁所裡面,鮮血濺滿了地板、牆壁、便器,血液的主人孤獨地倒在一旁,早已沒了氣息。他的脖子及胸口被人用刀捅了九次,看起來面目全非。如此殘暴的謀殺,就是這兩位嫌疑犯的其中一人犯下的,他們兩人都是18歲左右的少年,而且兩人異口同聲,指稱對方才是真正的凶手……。梨泰院喋血之夜上述案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兩位被視為兇殘命案嫌犯的青少年,是如何被捲入整個事件之中?事情是在1997年4月3日發生的。位於首爾的梨泰院,是充滿異國風情與夜生活的商業區,四處都是尋歡作樂的年輕人。一群20名左右的少年少女們,正在其中一棟建築物的四樓夜店舉辦派對,他們非常開心、興奮,渾然不知有人已經嗨過頭,想要尋求與眾不同的刺激。在派對的中途,17歲的美韓混血兒亞瑟(Arthur Patterson)秀了一下他的「玩具」一把小刀,眾人對這把小刀印象深刻,討論了一番。接著,亞瑟與18歲的韓裔美國人愛德華(Edward Lee),去了大樓一層的漢堡王點餐。原本是一個很普通的事情,可是他們做出了讓他們無法回頭的決定,引發了轟動整個韓國的案件。當晚梨泰院殺人事件的唯一受害人趙重弼 , 當日晚上10點,送自己女友回家,途中到梨泰院的漢堡王餐廳用餐,只是去了一趟洗手間,竟然莫名其妙的死在裏面。而被害人遇害時,他的女友還在外面吃着薯條等待他用餐。 整個事件究竟為何而起,無人能夠確定,但就在亞瑟與愛德華離開廁所之後,趙重弼已經成為一具倒在廁所地板上的冰冷屍體。他脖子中了七刀,胸口中了兩刀,頸動脈破裂身亡。他的鮮血染滿洗手間的磁磚,本來應該給人歡快、輕鬆感的漢堡王,瞬間變成了恐怖的命案現場。而餐廳為了可以盡快恢復營業,犯罪現場在警方檢查之前就被店員完全破壞了,這導致警方只收集到部分證據和少量照片,所以接下來的調查只能依靠兩名嫌疑人的證詞。命案發生第二天,駐韓美軍接到線報,宣稱亞瑟涉案,於是亞瑟立即被捕。美軍在韓國的勢力很大,所以也參與了調查。事件發生兩天後,另一個嫌疑人愛德華的父親得知兒子捲入整起事件,趕回首爾了解狀況,並找了律師陪同兒子自首。照理來說,已經掌握兩位嫌犯,應該很快就能順利破案;然而問題在於,雖然亞瑟跟愛德華,都坦然承認自己就在命案現場,但他們兩個都不承認自己就是下手的真兇。兩個嫌犯,一個難題首爾警方面對兩個嫌疑犯,他們很確定兇手一定是其中一人,甚至是兩人一起作案,但兩人的證詞聽起來也都有可能,他們都說另一個人單獨犯案,自己只是目擊者。此外,檢警要偵訊跟審判兩個美國籍公民,也受到美國方面的干預,兩名嫌犯與首爾警方之間的語言隔閡,更加劇了調查的困難。法醫表示,死者是在亳無防禦的狀態下被刺中大動脈,他轉過身來以後,接着被刺胸部。愛德華的版本愛德華聲稱亞瑟叫他一起去廁所,自己因為吃了漢堡跟薯條,想洗手才跟着去洗手間。當他正在洗手的時候,從鏡中看到亞瑟突然走向正上廁所的受害人,對着他的右後方亂刺一通,把那人殺了。亞瑟的版本亞瑟則説:是愛德華要給我看東西叫我跟他過去,我以為他是叫我到洗手間一同吸毒,我才跟着去。進了廁所以後,愛德華就突然拿了他的刀,往受害人身上捅。愛德華聲稱自己當時被嚇壞了,沒有辦法很仔細地描述受害人被襲擊的詳情。 但是亞瑟卻非常明確完整地告訴警方說,愛德華先在受害人的右邊脖子刺了三刀,被害人轉身過來,又在他胸口刺了兩刀,最後在左邊的脖子又刺了四刀,造成被害人大量出血死亡,整個過程很快速,大概才7-8秒。這跟死者驗屍的結果是一致的。亞瑟說愛德華殺人之後,把刀丟在地上就離開了。自己深知道闖禍了,所以就把刀撿起來帶走,後來扔進美軍營內的水溝內。警方問他們朋友的證供,他們表示亞瑟當日離開洗手間後,並沒有立即聯絡他們,而是自己一人跑到頂樓的夜店,把全身清潔乾淨。由於亞瑟是美籍韓美混血兒,他的父親是駐韓美軍,所以他是美軍家屬,按照規定,他的罪行先由美國陸軍刑事調查處司令部 (CID) 調查。經過調查後,駐韓美軍判定為亞瑟是殺人嫌疑犯,並把他轉交給韓國警方處理。美軍 CID 判定亞瑟為兇手的原因 1) 兇手小刀最初持有者 – 兇器是他的,而且是他拿去丟掉的 。 2) 全身衣服及球鞋都占滿了血。 3) 他身上有一個洛杉磯黑幫(Norte 14)的紋身,而死者被害的手法,跟美國黑幫的很類似。 4) 掩沒證據 – 他回到美軍軍營後,把血案發生時穿着的衣物都燒掉。5)他對犯案過程描述非常清晰,是兇手的可能極大。 後來韓國警方接手後,重新檢視案件,一時之間,難以判斷孰真孰偽。從物證跟人證看來,亞瑟是凶器的持有人,他在命案當天所著衣物也沾滿血跡,經過DNA檢測後確定是被害人的血,當天參與派對的友人也指稱亞瑟是兇手;然而,這些血跡也符合亞瑟聲稱自己只是目擊者的說法,他可能是站在一旁,只是被受害人噴出的大量血液所噴濺。更重要的是,亞瑟的身高比被害人趙重弼矮上六公分,讓警方難以相信他有力量能制服被害人,但趙重弼並沒有與兇手搏鬥糾纏的跡象,顯得亞瑟單獨連刺一位比他高大的對手,顯得不太可能。當然這些都是韓國警方的推斷,實際上身材高大與否並不一定是關鍵,有些高大但不一定打得過矮小的,而且是在沒有防備下偷襲。但是韓國檢控比較看重這一點,而愛德華比趙重弼高兩公分,體重超過一百公斤,就變成了殺害趙重弼的頭號嫌疑人。他衣物胸口的噴濺血跡,也比較符合驗屍報告的結果,這顯示擁有身材優勢的愛德華,比較可能是拿小刀連捅趙重弼頸部的兇手。於是,韓國檢方不相信美軍的調查,並否定了美軍CID的建議,以謀殺罪起訴愛德華,並非是美軍認為的亞瑟,因為他們認為愛德華比亞瑟更可能是真兇,至於亞瑟則被以非法持有武器罪名起訴。愛德華被判處無期徒刑,亞瑟則獲得一年半的刑期。韓國警方判斷愛德華才是真兇的理據 1)根據驗屍結果,兇手應該是比受害人高,而且是力氣比較大的人。而亞瑟的身高只有170 cm,比受害人矮 6cm,而愛德華是180公分,插入的痕跡應該是符合愛德華的身高。 2)身上有著對方動脈破裂時會噴出來的噴射狀血跡 3)自己受太大衝擊,隔天就記不起來行為的「解離反應狀態」,證明他是兇手,殺人後的刺激太大 。 4)十次測謊機的測試结果都顯示他說謊 。 這就和美軍的看法有所不同,一個認為人可以講述殺人細節,連刀數都清楚,是兇手的可能性高。但是韓國方面認為真兇很有可能更慌張導致失憶,而且測謊結果認證了韓國方面的說法。當然測謊只能做為旁證,因為這和人的心裏素質有關,心理素質不好一緊張就會被測為說謊。兩個嫌犯,沒有兇手?原本以為這件事就這麽結案了,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了結。韓國司法體系面對的「擁有兩個嫌犯」的難題,很快就進化成了「沒有任何兇手」的更糟狀況。獲判重刑的愛德華持續上訴,因為罪證不足,而在1999年獲得韓國最高法院判處無罪,得以返回美國。那麼另一位嫌疑犯亞瑟呢?他也在服刑快一年的時候,因光復節特赦而離開監獄。愛德華脫罪後,警方把調查目標轉移到亞瑟,為防他離開韓國,所以向法庭申請了出境禁令。按照韓國法例,出境禁令必須每三個月續期,但因為檢方的失誤,遲了延長他的出境禁令,使得亞瑟趁着前後兩個禁令的空檔期,立刻躲回美國,檢警雖想重啟案件調查他涉案的嫌疑,也難以伸展。這讓這件矚目的隨機殺人案蒙上了一層濃霧,受害人的家人亦得不到一個交代。結果,兩個命案嫌犯都以無罪之身離開韓國,那麼到底是誰殺了趙重弼呢?儘管檢警司法都知道兇手一定就在兩人之中,卻因為證詞衝突跟證據不足,變得無法證明任何一人是兇手,韓國方面也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解決這起命案。這起案件就這樣成了韓國社會的知名懸案。出乎意料的事件就在大家都要遺忘這件事的時候,2009年,一部名為《梨泰院殺人事件》的電影在韓國播出,內容雖然對角色姓名、事件細節做了戲劇化的改編,但觀眾很清楚這是在影射當年未解的懸案。電影非常成功,總共有50多萬人入場觀賞本片,社會上掀起一波討論真實案件的風潮,被封存在每個經歷過、討論過這起命案的韓國人心中的陰影,又被電影給召喚了出來。於是,韓國社會重新關注起趙重弼命案,有了社會關注的力量,韓國檢警又開始積極調查這起案件,沒想到這一次,他們找到了以往忽略的關鍵突破點!由於年代久遠,當年的漢堡王已經結業,兇案現場洗手間也已經拆卸,檢控官為了重新調查這個案件,於2011年建設了這個兇案現場的模擬場景。 十五年後找出的真兇?當初,檢方選擇起訴愛德華,而非有更多證據指涉他行兇的亞瑟,就是因為不認為身材較矮小的亞瑟能夠順利制服趙重弼,還能對其頸部、胸部成功施展連環攻擊。但他們這次注意到,趙重弼在洗手間時,身上背著一個背包,亞瑟就是抓住背包限制趙重弼的行動,使他難以反擊。對於自己身上全身都沾滿了受害者血跡這件事,當年亞瑟的解釋是受害人被襲擊後,身體曾經倒向當時站在洗手盆旁邊的他,而他在驚慌下推開死者,所以有大量鮮血噴在他身上。但是警方透過案件重組及血濺形態分析...more0minPlay
October 13, 2020自殺の國度日本自殺聖地|自殺森林|青木原樹海【JoJo TV瞄芝士】自殺の國度日本自殺聖地|自殺森林|青木原樹海【JoJo TV瞄芝士】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日本人的敬業與禮貌是世界聞名,他們愛乾淨的程度亦近乎潔癖,可是還有一樣他們也是世界之最,就是「自殺」。 你沒聽錯,日本可是地球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並且在美麗的富士山下的青木原樹海,還有一個別名就是「自殺森林」,因此日本還組織了搜屍隊,每年進入「自殺森林」搜索屍體。 據說在日本有很多傳說也與自殺有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本名叫《完全自殺手冊》的書在日本成為暢銷書。還有一部叫《循環自殺》的電影,成為日本當年最賣座的驚悚片之一。影片一開始,54名女中學生在東京一個地鐵站旁一字排開,在列車疾速進站的剎那間,這些女孩同時跳入了鐵軌……十分震撼。 可是日本人為什麼要自殺?日本不是各方面都很讓人羨慕嗎?他們擁有漂亮的景色、擁有對工藝的執著、擁有和諧共處的社會,為什麼他們自殺率會那麼高呢?難道他們並不幸福嗎? 從1999年開始,日本每年因自殺身亡的人數超過3萬人。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現在青少年的自殺率呈大幅上升趨勢,19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長。那就是說,每天有近一百人自殺身亡,該人數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4倍。不僅普通民眾如此,就連文學家、藝術家的自殺事件之多亦令人瞠目,如詩人北村透谷、觀念小說家川上眉山、導演久保榮、劇作家三島由紀夫、小說家川端康成等等,這其中不乏曾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醒目一頁的一流作家。正如美國人對謀殺事件津津樂道一樣,日本人對自殺事件亦是情有獨鐘。 那到底為什日本人會紛紛選擇這樣來結束生命,是壓力大還是另有什麼隱情呢? 日本人自殺的動機 歐洲天主教文化中自殺是一種罪孽、一種懦弱和不負責任的表現。然而在日本傳統文化中,自殺是一種對失敗負責的行為、一種謝罪的形式。從古至今在日本文化和歷史的核心價值中,存在一種追尋自我毀滅、自我升華的傳統。就像武士道精神一樣,這是埋藏在日本人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在日本古代和現代文學中,有許許多多關於死亡淒美的描述。很多日本文人更是用自殺來書寫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章,其中包括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 當然除了上述的歷史文化外,我覺得自殺本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首,被稱為自殺大國。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來自社會的種種壓力、呆板單調的生活模式、家庭的負擔等等常會使一些脆弱的人悲觀絕望,從而走上自殺的道路。記得在酒店隨手翻開日本的報紙,便可發現一兩條關於自殺的新聞。 日本最主要的自殺誘因是失業、破產、債務等與財政有關的因素。在日本如果35歲以後失業,意味著一輩子的事業盡毀,因為很少有雇主願意雇35歲以上的新人。所以,如果你年屆35被炒魷魚,只有三個選擇,自己做生意,當一輩子臨時工,或自殺。 所以日本的職場文化比較古板,很多人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這又衍生出令一個壓力,就是這些員工的家屬也會形成一個圈子,如果在公司做了什麼丟人的事,估計真的會無地自容。 有學者指出,日本人內向拘謹的性格,亦是導致高自殺率的原因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多數國民選擇沉默。內心的郁結長期得不到疏理和排解,便可能最終引致輕生的念頭。 自殺森林 在20世紀70年代,樹海自殺問題引起日本全國上下的關註,日本政府開始每年對這片森林實施地毯式搜索,尋找自殺者的屍體。 這個森林非常茂密,以致於在自殺行為結束之後,屍體可能不會再被任何人發現。由於很多人常常到這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日本的青木原樹海亦被稱作「自殺森林」。 青木原樹海非常邪門,走入森林後指南針便會因為富士山的磁場自動失靈,讓人無法找到出路,迷失於森林之中,就算不想自殺的亦會活生生餓死。所以搜屍隊收屍時亦非常小心,每個搜屍隊成員都會以繩子纏腰,一個接一個,最後的一個則會將繩子綁在林外的汽車上,以免有入無出。 來這自殺的人多半會選擇吊頸,傳聞有住在附近的居民表示半夜經常會聽到繩索摩擦的聲音,更有人看見僚牙長舌鬼在森林外徘徊,非常恐怖。後來到青木原樹海自殺的人,所采取的方法也逐漸多元化,有人不遠千山萬水來到自殺森林服食安眠藥和毒藥,亦有人選擇在冬天下雪的時候,躺於雪地將自己活生生凍死。 關於樹海有很多傳言,有傳在二戰前,住在附近的居民生活困苦,饑寒交迫,往往為了生存,不得不將新生兒和長者遺棄於青木原樹海內。眾多棄嬰和長者活生生在青木原樹海中餓死,怨念經年累月積聚,自然邪門至極。當時還有很多人進樹林去發死人財的,為了揀取自殺者的遺物變賣,這些人多數是有去無回。 另一個版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日本男人都出兵海外,無數人客死異國他鄉,他們的戀人絕望後就跑到樹海來自殺,先後在這裏自殺的女人有幾千人。這些女人死後,因為太孤單,所以她們要將路過這裏的男人的靈魂留下。 這股神秘的色彩更吸引來海內外的YouTuber過來探險,製作許多相關影片。 自殺群聚效應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教授中村(かれん なかむら)說,YouTuber拍攝影片的地點青木原樹海,是許多日本人選擇自殺的知名地點,在那邊發現遺體並不意外。在青木原樹海的入口,樹立著標語提醒訪客生命的寶貴,希望打算自殺的人好好想想父母、手足和子女。青木原樹海的黑暗名聲已流傳數十年。1960年代日本作家松本清張小說《波之塔》的女主角走進這座森林裡自殺,開啟一波為愛所苦與無業者到青木原樹海的自殺潮,2004為顛峰,當年有108人在青木原樹海自殺。2015年馬修麥康納主演電影《樹之海》(Sea of Trees)也以青木原樹海為題,而2016年美國恐怖電影《自殺森林》(The Forest)裡,同樣有一名女子進這座森林,尋找離奇失蹤的雙胞胎妹妹。根據當地政府統計,2013到2015年,有100多名外地人來到青木原樹海自殺。2015年日本全國約有2.4萬人自殺,不包括自殺未遂。2016年,日本自殺人數為2萬1897人,為20多年來最低人數。日本政府不公布在青木原樹海自殺的確切人數,一般估計官員大概每年搬走數十具遺體。2010年的警方數據顯示有247人在青木原樹海自殺,54人成功。地方官員表示,實際數字可能高出不少。富士五湖消防局長渡邊正道(わたなで まさみち)說:「有些人要去青木原樹海自殺,但不知道森林在哪,於是在附近的林地了結生命。」即便如此,渡邊的同事平均每年仍會救回大約100個意識不清楚的人,其中有愈來愈多人嘗試在車內吸入毒氣或燒炭自殺。64歲的湖邊咖啡廳老闆渡邊秀雄(わたなで ひでお )表示,他過去30年救了約160人。「多數人都是成群結隊來玩,所以如果有人孤身一人,我會過去跟他們說話,問幾個基本問題,通常不難判斷他是不是來尋死的。」有一次,1名剛自殺未遂的年輕女性走過他的店門口,他看得到她脖子上掛著繩子,眼睛彷彿要凸出眼眶。他請她喝杯茶,叫了救護車,希望幾句溫暖的話可以讓她好過一點。專家一直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會刻意選擇去青木原樹海自殺。30年前,1位日本精神病專家訪問了幾位青木原樹海自殺未遂的人,他們說最關鍵的理由是「這樣一來就能在無人注意下成功死去」。畢業於金澤大學醫學部的精神病專家高橋祥友博士認為,電影與媒體的報導或許也起了推波助瀾之效。有些人可能遠從其他府縣來到青木原樹海,是因為想要「與其他人死在同一個地方」、「屬於同一個群體」。人類學教授中村指出,艾默利大學人類學家席爾瓦(Chikako Ozawa-de Silva)討論日本自殺網路論壇趨勢的研究曾經提到,對尋求社會連繫、害怕孤立的人來說,網路提供了一個「一起死」的出口。中村表示,很多人在青木原樹海自殺,這代表「你不是孤單死去」。《CNN》2009年訪問過曾在青木原樹海企圖自殺的「太郎」(化名)。被鋼鐵製造業公司開除的太郎,失去穩定的收入。太郎說,當時「我的生存意志消失了,我失去了認同,不願再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我去了那裡」。太郎買了前往青木原樹海的單程票,在森林中割腕,但傷並不致命。他倒在地上,差點因脫水、饑餓、凍瘡而死,但被一名登山客發現營救。多年來,依然有人試圖在青木原樹海或日本其他地方自殺。地方當局在森林入口設置安全攝影機,希望能追蹤那些走進森林的人。地方政府也做了其他預防措施,例如提高橋梁扶手的高度、訓練志工和可能自殺的訪客談話、在森林入口處增加巡警、呼籲減少播放可能散播「自殺森林」名聲的電視和電影。一般來說在財政年度結束的3月,來自殺的人特別多,因為景氣差。當地志工的願望是阻止來這座森林自殺的人,但老實說真的很難阻止所有人。希望更多人可以珍惜生命,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這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這些就要走上絕路的群體,釋出更多的關懷以及寬容。...more0minPlay
FAQs about JoJo TV 瞄芝士:How many episodes does JoJo TV 瞄芝士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8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