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信的Mixerbox 訂閱節目:獨立思考,請大家多多捧場,支持謙信繼續提供好節目
謙信新書:戰國名女性,在Readmoo kobo 與google書店都有販售
相信和謙信一樣,都是文組的人,在初中時期面對理化最痛苦的回憶之一,一定會有背誦化學元素週期表,什麼氦氖氬氪氙氡,光是背誦就是惡夢對吧,就別說要在考試中能夠應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對於物理學家來說,這卻是他們窮盡一生的成果,今天謙信就和大家一起來看關於元素週期表的歷史。
今日的我們都知道,元素及原子是構成近代化學發展的兩大基石。從古希臘時代,不論是元素或者原子,都被定義為構成自然萬物的最小物質。既然是構成萬物的最小單位,化學家都夢想征服,也才能真正瞭解萬物構成的奧祕。
謙信之前節目提過的法國化學家拉瓦節,十八世紀末他發起的化學革命,讓世人逐漸了解哪些才是真正的元素,時間來到十九世紀初期,道耳吞提出原子理論,讓原子量成為化學化合時必備數據。而在1815至16年間,英國化學家普勞特(William Prout, 1785~1850)觀察到,當時所知各種元素原子重量都是氫原子重量的整數倍。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Johann Wolfgang Döbereiner, 1780~1849)提出「三元群」(Triaden)規則,把當時已知53個元素中的30個元素分成三大組。。….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square/
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73307933055348
Podcast : http://kshin.co
twitter:@alexzhung
電子書著作
Amazon : https://reurl.cc/g8lprR
Readmoo :https://reurl.cc/jqpYmm
Kobo : https://reurl.cc/GdDLgW
Google : https://reurl.cc/9ZyLy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