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基础常识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Listen Later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李益祖籍陇西狄道,后迁居河南郑州。约生于天宝十年(约公元750年),约卒于文宗太和初年(约公元830年),享年八十余岁,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

李益作为文学形象出现在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里,这本传奇小说记载了李益负心薄幸,辜负妓女霍小玉的故事。是唐传奇的名篇。

李益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而《夜上受降城闻笛》则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这首诗主要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的受降城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回乐峰,指的是城东的烽火台。芦管就是笛子。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诗歌第三句写声音,闻芦管悲声;第四句写诗人的心中感受。写的是情。“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这样一句话:“边月空悲芦管秋”,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初中语文文学基础常识By 果行德育

  • 3
  • 3
  • 3
  • 3
  • 3

3

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初中语文文学基础常识

View all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15 Listeners

快速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by 突破语文学习_宋老师

快速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0 Listeners

凹凸电波 by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426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63 Listeners

思文,败类 by 思文败类

思文,败类

155 Listeners

语文标准朗读示范(普通高中教科)文言文 by Bamboo_Tingle

语文标准朗读示范(普通高中教科)文言文

1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70 Listeners

2024 -2025抖音快手播放量破亿爆火音乐歌曲 by 月月小柚

2024 -2025抖音快手播放量破亿爆火音乐歌曲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