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亮晨
说体育,不光说体育,Hello大家好,欢迎收听亮话体坛,我是赵亮晨。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男篮的新集训名单。
中国男篮最近公布了备战世界杯预选赛的球队集训名单,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对于外界最关注的两方面争议,中国男篮主教练杜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一方面,这份名单中没有本赛季常规赛第一阶段表现出色的年轻球员入选,杜锋指导给出的原因是国际篮联这次是要求在10月5日就提交参赛名单,而CBA新赛季10月10日才揭幕;另一个争议是,一向是“国手大户”的辽宁队这次也无人入选,杜锋道出的原因是辽宁男篮球员有的是有伤病、有的是因为长时间连续作战身心俱疲,希望得到时间休整。
杜锋的及时回应给外界解了惑,不过马上又引出了新的话题。尤其是第二个争议,不少人表示,为什么、凭什么,辽宁队球员可以向国家队“请假”?
从2017年姚明上任中国篮协主席开始,中国男女篮国家队的阵容制定方式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征召制”变成了“邀请制”。所谓“征召制”,顾名思义就是篮协直接“点名”球员加入国家队,而后一种方式“邀请制”,则是由篮协向球员发出“邀请函”,由球员自己来决定是否加入。
两种方式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中国篮协和主教练都会事先联系球员及球员所属的俱乐部队,对球员的伤病等情况进行沟通。但是,两者的差别更大:前一种方式,当国家队、球员、俱乐部三方的沟通出现分歧,最终的决定权在篮协手中,如果球员因为身体状况或者在海外试训等原因与国家队集训、比赛“撞档期”,最后球员往往会选择妥协而加入国家队;后一种方式,则给予了球员更大的主动性,国家队并不会强求球员加入。
在“征召制”下最著名的往事莫过于2002年的王治郅了。2002年春,结束NBA2001赛季的王治郅没有履行中国篮协和达拉斯小牛的协议,拒绝回国训练备战当年的世锦赛和亚运会,而是选择留在美国训练,在几经交涉无果之后,王治郅被开除出中国男篮,整整四年后才得以回归。这是一次双输的结局,王治郅在NBA几经辗转,并没有什么作为,中国男篮在此期间也成绩平平。
姚明做出的这个变化,是他在顶级职业篮坛长期的实践与思考的结果,事实上,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受到了带伤作战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邀请制”让球员可以更放心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养伤还是赴海外特训,从长期来看都更有利;而国家队也可以给年轻人更多的入选和上场的机会,球队的板凳深度和轮换能力得以提升。中国篮协建立了人才库和相应的选拔机制,也是“邀请制”的配套措施。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同样必须看到的是,“邀请制”也有短板。
球员评估自己是否适合加入当届集训名单时,是否能够完全客观地从自身实际出发,这只能靠自律自觉。换句话说,实力和状态可以打国家队主力的球员,也可能出于竞技之外的个人利益考量而拒绝国家队的邀请,而国家队也很难去进行评估和监督,否则“邀请制”也就徒有其名了。
如果大赛期间上述情况在多名主力级别球员身上发生,那么国家队的整体实力就势必要打上一个折扣,大赛成绩就很可能受到影响。这也难怪这次外界传出不少质疑的声音说,当下中国男篮成绩和实力并不理想,所以中国篮协有必要重新考虑取消国家队的“邀请制”,改回“征召制”来缓解人手短缺的问题。
为国争光是职业球员的理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也是更了解自己竞技状态和身体状态的人,所以,即便有可能掺杂了个人利益的考量,我仍然相信,他们婉拒邀请的理由是充分的,更何况,这本来就是规则赋予他们的合理权利。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篮协和球员的沟通也的确可以再充分一些,而不是一封邀请函的“一来一回”。是否加入国家队的评估受到诸多因素的考量,它并不是一目了然、一锤定音的,更充分的沟通,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那些原本可以接受邀请的一线球员无缘当期国家队,即便最终选择没有变化,球员还是没有加入国家队,但因为理由和沟通更为充分,也可以减少球员因为拒绝邀请而受到外界质疑的道德压力。毕竟在我们的舆论环境中,球员不为国家队出战还是会受到很多诟病的,尤其是考虑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确是出自国家的青训培养体系。
所以说,更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跟尊重球员个人权利意愿的原则并不冲突。但愿未来,篮协可以在“邀请制”和“征召制”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边是中国队的名单受到质疑,一旦成绩不好,这份名单就会成为话柄;一边则是郭艾伦这样的球员因为没有进入国家队而要受到各种揣测、质疑和批评。
好了这就是本期亮话体坛的全部内容。征召和邀请,哪种方式更好?欢迎在评论区给出你的意见,也欢迎您点赞收藏订阅转发,我是赵亮晨,我们下期接着聊,拜拜。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