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產生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劃時代一個貢獻,這個貢獻就是我們說的連中國的名字都叫“瓷器” ,瓷器的好處有很多,首先它的強度大於了陶器,那麼在生產當中他比較隨心所欲,就是你想做成什麼樣子基本上就是什麼樣子,當然,一開始陶瓷的生產是不能太隨心所欲的,比如我們想做大件的東西當時是燒不成的,今天我們可以燒五米高的大瓶子都能燒出來,過去是燒不到的,受到各種限制。 那麼瓷器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原材料便宜,我們知道中國早期的很多容器,尤其貴族使用的容器都是用銅來製造的,成本非常高,漢代還有一種貴族用的器皿是漆器,成本也非常高。 那麼,陶瓷改變了這個局面,是它的原材料非常低,使它的成本大大地降低,市場的競爭力就增加了。
馬未都🧑⚖️
(1955年3月22日—),北京人,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鑑賞家,是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1981年,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小說《今夜月兒圓》,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小說發表後,被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1996年,馬未都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馬未都曾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中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
1955年,馬未都出生在北京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11歲的馬未都只上了初中被迫中斷學業,上山下鄉運動,到五七幹校勞動。1978年,改革開放,馬未都回到北京城在航天工業部當工人。馬未都向媒體說,期間,他只系統地讀過《天演論》《紅樓夢》《簡愛》,因為當時的條件是沒有書籍可以閱讀。
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 1981年調到《青年文學》當編輯。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王朔等人合作創造了頗有影響力的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80年代末在大多數中國人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的時候,馬未都看到了中國古董市場的契機, 開始從百姓們手中收購中國古文物。馬未都將多年收集的明清家具以及陶瓷玉器等都放在自己的博物館裡。1997年1月18日,他創辦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據說馬未都也是一位古玩鑑定專家,鑑定是馬未都日常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以上信息來源Wikipedia>
<📻音頻收集源於網絡>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