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 《孟子· 告子下》。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 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 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 和一个国家的兴亡 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 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 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 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章开头所列举六位古代圣贤 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证明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 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 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使人们总是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对孟子而言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 具有普遍意义的 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3
11 ratings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 《孟子· 告子下》。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 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 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 和一个国家的兴亡 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 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 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 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章开头所列举六位古代圣贤 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证明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 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 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使人们总是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对孟子而言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 具有普遍意义的 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315 Listeners
0 Listeners
426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155 Listeners
1 Listeners
270 Listeners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