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打破中西壁垒,行业壁垒,认知壁垒 关注AI,科技,以及海外华人生活职场和个人成长。 邀请优秀华人,参与线上/线下圆桌讨论,碰撞火花,拓宽认知边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August 25, 2025EP6: 科研,蛋糕师,作家,养娃,怎么一起搞?访谈 Cake Researcher 创始人李婕『本期嘉宾』 李婕:奔走在实验室和厨房之间的成都人。TU Delft博士|荷兰国家数计院博士后|HAISA 首席科研官|ACM interactions专栏作者|Cake Researcher创始人 小红书 ID:cakeresearcher Instagram ID: cake_researcher 网站:www.cake-researcher.com 『主要内容』: 她是博士后,也是烘焙师;一边在实验室写论文,一边在烤箱里做蛋糕。科研、育儿、副业,选一个?她偏偏全都要!在这一期节目里,李婕分享了如何在学术、烘焙和生活之间切换,为什么做蛋糕能成为一种正念疗愈,她在创业中的甜与苦,以及 AI 如何帮她设计出创意蛋糕。听她讲述“多重人生”的故事,你会发现:科研人也能把生活过得香甜又精彩。 『慕尼黑圆桌成员』 子鱼:高级音频工程师,留欧10+年。公众号/知乎:子鱼说声学。业余吉他手,业余脱口秀演员。 Lumi:临床医学博士,德国马普所光学博士后,开发生物医学用的光学设备,创业筹备中。排球队主力。 yao:德国某大型精神病院音乐治疗师,近十年临床工作经验。 『时间戳』 00:00 – 从实验室到烘焙坊 李婕分享了跨学科人生:科研、写作与烘焙如何意外交织在一起?为什么她觉得 AI 可以成为科研和创作的“灵感合伙人”? 00:05 – 蛋糕的疗愈力量 从芝士蛋糕入坑,到在博士阶段靠烘焙缓解孤独与压力。她如何把做蛋糕变成正念练习,帮助自己在科研和生活之间切换? 00:16 – 平衡与多任务切换 如何在学术、创业、育儿之间找到节奏?李婕分享了“危机管理”的小智慧,以及为什么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也是给自己空间。 00:27 – 幸运与决绝的选择 博士最后一年生娃、开蛋糕店、疫情中关店… 每个关键时刻她都勇敢做决定,并学会接受结果。 00:40 – 创业的甜与苦 蛋糕店的梦想与现实:高压、疫情和转型。最终,她决定不再开实体店,而是转向线上创作和个性化订单。 00:46 – 学术与职场的双重体验 李婕分享了从博士、博后到求职的经历。她认为,选择工作时团队氛围比头衔更重要;同时,学术界的意义感和工业界的多样性都各有价值。 00:55 – 心理健康与“蛋糕治疗” 科研压力下,她学会寻求心理支持,并提出“蛋糕治疗”的概念:通过动手制作减压,进入心流,也帮助学生们获得情感支持。 01:07 – AI 蛋糕与未来灵感 当 AI 走进厨房,会带来怎样的创意?李婕尝试用 AI 生成蛋糕设计,并在作品中隐藏“粉丝彩蛋”,探索科技与美食的结合。 『播客渠道』 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 『常驻主持』 子鱼,Lumi 『关于我们』 破壁圆桌,与不同行业优秀华人的碰撞。 圆桌7人来自慕尼黑。我们有工程师、销售、科研人员、大厂高管、创业者、投资人,都在海外生活多年。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从AI和科技行业出发,探索我们认知之外的世界。 打破中西壁垒,行业壁垒,认知壁垒 关注科技,以及海外华人生活职场和个人成长。 邀请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拓宽认知边界。 『联系我们』 微信号:t-ransformer(备注:破壁圆桌 + 50字自我介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14minPlay
August 25, 2025EP4: AI会“种地”了吗?聊聊 AI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内容』:AI×奶牛场:原来“它们”也能有数据画像和定制化福利? 从动物福利到市场节奏,听朱朱讲述AI如何一步步“卷入”畜牧业跨界返乡计划:一个农业人,如何在电信行业打转后重回初心? 一段职业回旋的故事,关于热爱、选择和长期主义从策略到田间:AI在农业企业中到底能做什么? 从咨询项目到毕业论文,揭秘AI在农业价值链中的真实落地方式吃午饭的艺术:如何靠一顿饭认识新同事、组建新团队? 职场冷启动时刻,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社交机会时间管理大法好:她如何用AI让生活更有条理、更有趣? 从外包杂事到晨间高效工作流,这些方法你今天就能试起来 『本期嘉宾』 Cynthia Zhu 是人工智能在农业与食品领域的战略顾问、荷兰 Agri-AI 的创始人及发起人。她致力于推动农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构建连接科技与农业的创新平台,推动全球农业食品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与技术革新。她长期专注于农业AI的战略研究与实践,现任客座教授,并担任“农业与食品中的人工智能”专栏作家,活跃于全球各类学术与产业论坛,持续分享其在农业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刻洞察与丰富经验。 农业AI公司网页:agriai.live 『慕尼黑圆桌成员』 子鱼:高级音频工程师,留欧10+年。公众号/知乎:子鱼说声学。业余吉他手,业余脱口秀演员。 Lumi:临床医学博士,德国马普所光学博士后,开发生物医学用的光学设备,创业筹备中。排球队主力。 『时间戳』 00:00:04|开场与朱朱的故事:从朱熹后人到AI农业顾问 我们今天请来的嘉宾朱朱不仅是农业科技圈的熟面孔,更是“朱熹的后代”。她带着近十年农业经验、几本写过的专栏和一肚子的AI知识,跟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和思考。 00:03:23|“电信人”下田记:跨文化漂流与职业转弯 朱朱其实是个“绕了点远路”的农业人。大学学的是农业,毕业却先去了电信行业上班。但她始终忘不了农田的味道,几年后毅然转身,跳回农业。这一跳,从通信网络跳到了奶牛场,也跳出了她自己的节奏——用AI和数据,把土地种得更聪明。 00:11:04|从奶牛福利到AI落地:农业科技值链怎么串起来? 朱朱最早接触的是畜牧业,尤其是荷兰非常有代表性的黑白花奶牛。她聊到怎么用AI让养牛这件事变得更科学、更高效——从牛的福利到配种时间的安排,每个环节都藏着不少门道。她还顺便科普了小牛喝奶的正确方式。 00:17:31|超市里的牛奶,藏着什么门道? 是常温奶,还是冰箱奶?朱朱从“保质期”聊到“菌落温度适应”,原来冰箱奶才是更优的选择。还分享了她从电信行业跳入农业时是如何边忙边创业,如何从零组建团队。 00:21:53|午饭社交学:如何优雅地扩展职场朋友圈? 每天都和同一个team吃饭吃到没话聊?朱朱分享了她的“午餐裂变”法:如何借助午饭认识新同事、建团队、赢信任——甚至还让老板来牵线! 00:28:49|创业者的回旋镖:从电信跳回农业,还带上AI工具箱 原来“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朱朱从农业出发,在电信行业转了一圈后又带着满手AI技能杀回农场。从写论文、搞调研,到为农业企业定制AI解决方案,她希望帮助更多企业“把最传统的行业做出未来感”。 00:39:21|脑袋最清醒的早晨,和AI一起种田 如果有无限资源,她最想建一座能自己“种饭吃”的工厂。在现实中,她更专注于用AI帮农民节省时间、获取知识、看得更远。她还分享了如何管理生活:头脑最清醒的早晨处理关键任务、外包琐碎事务、用AI整理脑洞和做决策。这不只是农业人,也是AI时代每个打工人的生存指南。 『播客渠道』 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 『常驻主持』 子鱼,Lumi 『关于我们』 破壁圆桌,与不同行业优秀华人的碰撞。 圆桌7人来自慕尼黑。我们有工程师、销售、科研人员、大厂高管、创业者、投资人,都在海外生活多年。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从AI和科技行业出发,探索我们认知之外的世界。 打破中西壁垒,行业壁垒,认知壁垒 关注科技,以及海外华人生活职场和个人成长。 邀请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拓宽认知边界。 『联系我们』 微信号:t-ransformer(备注:破壁圆桌 + 50字自我介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4minPlay
August 09, 2025EP5: 她在德国精神病院工作,做音乐治疗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9ra5bo70tat01tug71j990t/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7minPlay
July 13, 2025EP3:AI如何让建筑更“懂”人?清华教授聊声学与设计的未来『主要内容』:学术前沿:解析AI在性能驱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音乐厅声学设计、环保吸音材料等创新方向行业洞察:中国房企的AI技术尝试、腾讯/阿里等企业的场景探索科研日常:跨国实验室合作,招募计算机/建筑背景博士生教育思考:中西方学术培养差异,建筑生如何借力AI实现职业转型 『本期嘉宾』 吕帅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导,本硕博毕业于清华,曾访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并任悉尼大学讲师(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AI赋能的性能驱动建筑设计,现招收计算机、建筑、能环等相关背景的博士生/博士后(熟悉ML/参数化设计/建筑模拟者优先)。 个人网页:shuailulab.com 个人email:[email protected] 『慕尼黑圆桌成员』 子鱼:高级音频工程师,留欧10+年。公众号/知乎:子鱼说声学。业余吉他手,业余脱口秀演员。 Lumi:临床医学博士,德国马普所生物医学博士后,开发生物医学用的光学设备,创业筹备中。排球队主力。 『时间戳』 00:00:00 建筑×AI:奇妙的跨界碰撞 吕帅教授聊聊自己从清华到悉尼,再回清华的学术之旅,还分享了疫情网课那些意想不到的趣事。 他带我们探索建筑与AI结合的无限可能,以及澳洲教育。 00:06:15 建筑声学:不只是隔音那么简单 声音影响心情、效率甚至睡眠。 吕帅教授揭秘剧院、音乐厅、办公室的声学设计秘密,还回忆了在亚琛工大的奇妙邂逅。 00:07:54 声音清晰度的奥秘 从个人差异到房间吸音,原来声音清不清楚有这么多门道。 吕帅教授也谈到噪音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建筑该如何帮忙降噪。 00:10:24 吸音材料也疯狂 玻璃棉、石棉、密胺酯,各有优缺点。 更酷的是——废旧轮胎也能变身环保吸声材料! 00:12:32 音乐厅与建筑的默契合作 原来建筑不仅要好看,还要“好听”。 吕帅教授讲解乐器、建筑、谱曲之间的默契,还有盲人如何用声音“看见”世界。 00:19:54 AI×建筑声学:未来已来? 招志愿者做实验其实超难,吕帅教授分享了招募技巧。 AI虽然在声学和设计领域很有潜力,但也不是万能,还在寻找更好的方法融合物理和算法。 00:24:03 理想中的建筑AI小助手 吕帅教授畅想:未来AI能处理建筑设计里最细碎、最繁琐的活,还能帮不同专业的人顺畅协作。 想象一下,有个不累的超能助理在身边。 00:27:36 中国地产×AI:进展与挑战 虽然房地产不景气,但大厂们早就盯上了AI。 吕帅教授分享了一段深圳五星级酒店“房中房”的声学奇事,以及对未来材料创新的期许。 00:32:03 AI在建筑的多重身份 AI能画平面图、做三维建模,也能优化流程控制。 不过,要真用在现实,还需要更多数据和专业智慧加持。 00:34:30 建筑生的AI进化之路 一位建筑系学生讲述自己从零到接触AI的心路历程。 跨学科虽然有挑战,但AI资源丰富、门槛低,正吸引越来越多人想转型! 00:39:10 博士生的未来选择题 留学术界还是进业界?吕帅教授分享了博士生的纠结与成长。 也聊到如何平衡研究的深度与业界需求。 00:44:57 学术×教育:理念碰撞 科研要从实践到理论,美国和亚洲教育各有特色。 吕帅教授谈到,父母的期望也深刻影响着学术路的选择。 00:50:33 招生与合作:学术圈的幕后故事 研究生院的招生计划、博士后待遇,还有深圳生活的方方面面。 『播客渠道』 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 『常驻主持』 子鱼,Lumi 『关于我们』 破壁圆桌,与不同行业优秀华人的碰撞。 圆桌7人来自慕尼黑。我们有工程师、销售、科研人员、大厂高管、创业者、投资人,都在海外生活多年。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从AI和科技行业出发,探索我们认知之外的世界。 打破中西壁垒,行业壁垒,认知壁垒 关注科技,以及海外华人生活职场和个人成长。 邀请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拓宽认知边界。 『联系我们』 微信号:t-ransformer(备注:破壁圆桌 + 50字自我介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5minPlay
June 29, 2025EP2:德国车企能否抗衡中国电车?对话德国奔驰0号华人工程师『主要内容』 张博士分享了自己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和哈工大焊接专业博士的经历,以及如何在德国奔驰公司开启职业生涯。他谈到德国汽车工业面临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挑战,以及华人在德国职场的发展机会和天花板问题。个人经历:从哈工大到德国奔驰的学术与职业发展路径德国汽车工业现状: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转型与竞争职场发展:技术岗与管理岗的选择,华人职场天花板问题研发管理:德国企业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与自由度的平衡AI在汽车工业的应用:数据驱动的仿真优化与生产智能化 『本期嘉宾』 张式程博士:原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研发中心资深专家,主要从事汽车轻量化、焊接结构安全性及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兼任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全球精英组织副主席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等学术职务。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报名链接:https://www.cgme.de/application/ 『慕尼黑圆桌成员』 Jerry:德国英特尔产品总监(Director),15+年工作经验。爱好摄影和绘画。 石同学:在德国从事机器人行业。爱好骑行攀岩,各种户外活动。 子鱼:高级音频工程师,留欧10+年。公众号/知乎:子鱼说声学。业余吉他手,业余脱口秀演员。 Lumi:临床医学博士,德国马普所光学博士后,开发生物医学用的光学设备,创业筹备中。排球队主力。 『时间戳』 00:02 改革开放首批大学,到德国是什么体验? 03:33 德国华人汽车学会:连接全球汽车精英的平台 05:26 1988年的德国是什么样子? 05:54 80年代留学德国:从校际交流到工业界的跨越 19:58 管理与专业:领导力的双重基石 28:32 中欧电动车与自动驾驶发展差异 31:22 新兴产业对比:电动车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轨迹 41:57 AI革命:模糊学科边界的脑力替代 49:00 AI在汽车制造中的资本支出趋势 53:50 德国汽车工业的智能化布局与挑战 1:05:23 德国车企如何评估新兴技术的市场潜力 1:15:58 德国对研发人员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怎样的? 1:19:43 管理vs研发,怎么选? 1:23:18 华人是否有职场天花板?怎么破? 『播客渠道』 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 『常驻主持』 子鱼,Lumi 『关于我们』 破壁圆桌,与不同行业优秀华人的碰撞。 圆桌7人来自慕尼黑。我们有工程师、销售、科研人员、大厂高管、创业者、投资人,都在海外生活多年。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从AI和科技行业出发,探索我们认知之外的世界。 打破中西壁垒,行业壁垒,认知壁垒 关注科技,以及海外华人生活职场和个人成长。 邀请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拓宽认知边界。 『联系我们』 #微信号:t-ransformer(备注:破壁圆桌 + 50字自我介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34minPlay
June 15, 2025EP1:华人职场天花板真实存在吗?对话毕马威KPMG(荷兰)数据运维负责人翁湘闽『主要内容』中西方职场文化差异身处欧洲,如何面对育儿观念与父母养老关于副业:写书,建立社群,以及如何找到做副业的状态如何达到无职权影响力(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跨部门合作与沟通的方法和策略拒绝是接受的开始:面对拒绝时你该怎么做? 如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以及获得成功?Jeff推荐的prompt,可以粘贴给自己的ChatGPT: 你是我的个人战略顾问。你有着高情商,勇于直言,曾经创建过数个 10 世纪十达 10 亿的公司,而且对于心理学、基金策略都很精通。你的任务是帮我找出阻碍我成功的关键差距,可以让我突破舒适圈。你每次回来都要以我最需要听的真话开头,然后提供可执行的步骤,最后给我一个直接的挑战或者作业。 『本期嘉宾』 翁湘闽(欧文):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硕士毕业于鹿特丹管理学院,博士就读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积累了超过二十年东西方职场的实战经验。曾经先后在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阿克苏诺贝尔(Akzo Nobel),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等多家世界500强担任管理岗位。曾任荷兰华人学者与工程师协会(VCWI)主席,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理事会理事。现任毕马威KPMG(荷兰)数据运维负责人。目前定居于欧洲——欧洲游民。 笔名欧洲游民,“东观书屋”发起人,在微信公众号及知乎上均开设专栏。 微信公众号:东观书屋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641890c9bf4a1be4c3f2bea26dfb4618 欧文的书:《一样的职场,走出不一样的你》 在德国的小伙伴如果想买纸质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微信读书链接: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84852822&v=66132490813ab9bc7g013abc&wtheme=white&wfrom=app&wvid=84852822&scene=bottomSheetShare 『慕尼黑圆桌成员』 Jeff:DigitalOcean高级系统架构师,慕尼黑工大硕士,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本科。迪士尼樂園的掃地僧。 子鱼:高级音频工程师,留欧10+年。公众号/知乎:子鱼说声学。业余吉他手,业余脱口秀演员。 Lumi:临床医学博士,德国马普所生物医学博士后,开发生物医学用的光学设备,创业筹备中。排球队主力。 『时间戳』 00:30 人际互动中的三种回应状态 人际互动中的关键洞察:只要对方不是无动于衷(indifferent),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都意味着你还有机会影响他们。这种观点颠覆了传统对拒绝的消极看法,将其视为对话的开始而非终点。 05:15 隐形创新:超越研发部门的增长引擎 当大企业沉迷于可量化的研发指标时,真正的突破往往藏在难以衡量的组织变革中——就像疫情前公共卫生领域的悄然进化,这种看不见的创新才是推动巨头前行的暗流。 14:36 管理框架的双刃剑:目标与创新的博弈 绩效考核体系如KPI和OKR虽能提供清晰目标,却可能让团队陷入机械执行,忽视创新项目所需的灵活调整。大公司的创新往往在既定框架中迷失方向,提醒我们‘不忘初衷’的同时也要警惕‘路径错误’。 27:56 职场突破:从倾听野心到持续学习 从不敢表露野心到主动沟通升职目标,再到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职场成长的关键在于行动而非空想。就像建筑物总有天花板,但盯着看不如动手改造——真正的突破始于把脖子疼转化为攀登的阶梯。 34:00 旅居欧洲的人生转折:家庭与学术的双重选择 从外派镀金到扎根荷兰,再到被女儿‘逼’去读博,10年ERP经验撞上AI浪潮时,突然发现——人生不是清空杯子,而是要把杯子越做越大。 36:40 副业哲学:大力出奇迹的行动指南 从保险经纪到投资顾问,再到线下聚会和播客创作,今年的每一步都是对'大力出奇迹'理念的实践——不是等待完美时机,而是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53:50 初为父母的反思:跨越三十年的情感共鸣 当自己成为父母,才真正理解三十年前父母的忐忑与期待,那些曾经苛责他们的瞬间,如今化作深深的共情与感激。 55:22 多脚走路:副业与财务自由的战略 不仅要有主业,还要发展副业,这样即使失去一份工作,依然能保持现金流。尤其对独生子女来说,多种收入来源能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安全感,照顾父母时也不会因经济问题失去意义感。 1:10:37 点线面思维:碎片化时间的高效管理法 将长期目标拆解为日常可执行的'点',通过状态调整灵活推进,最终连点成线、聚线成面——就像每周发布双语领导力内容,实则是半年积累的成果爆发。 1:15:11 职场反思与AI助力:如何高效总结与晋升 从机械记录到深度反思,结合AI工具梳理工作成果,打造无可辩驳的晋升数据支撑。每周与老板的one-on-one,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职场隐形加速器。 『播客渠道』 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 『常驻主持』 子鱼,Lumi 『关于我们』 破壁圆桌,与不同行业优秀华人的碰撞。 圆桌7人来自慕尼黑。我们有工程师、销售、科研人员、大厂高管、创业者、投资人,都在海外生活多年。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从AI和科技行业出发,探索我们认知之外的世界。 打破中西壁垒,行业壁垒,认知壁垒 关注科技,以及海外华人生活职场和个人成长。 邀请优秀华人,参与圆桌讨论,拓宽认知边界。 『联系我们』 #微信号:t-ransformer(备注:破壁圆桌 + 50字自我介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3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