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謙信的歷史廣場,這次是從戰爭來說歷史,主題是從雙方觀點來看二次大戰最關鍵的一日D-day,又稱諾曼第戰役。
雖然是說D-day,也是Day of day,卻不是說當天的戰況,不管電影、或是謙信最愛的band of brother影集,都以各種角度來描寫,今天想說的是同時從盟軍與德軍角度,來看為什麼D-day會在這裡發生最大的登陸戰,而不是其他地方。
打從正式入侵波蘭前締結《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雖然要外長接受蘇聯全部條件以換得承諾,但始終不是那麼放心,尤其在一路順風順水、外加法國與英國聯軍還是以一次大戰的思維來面對以裝甲部隊掀起閃電戰的德國,不是判斷錯誤就是遲於反應,儘管前線的德軍受到希特勒的命令有所遲緩,仍舊改變不了法國投降的命運,二戰史上難解之謎就是德軍明知英軍唯一出逃地點:敦克爾克,但依然讓他們成功撤退回到本土,這段過程在2017年由英國、法國、美國及荷蘭合拍的《敦克爾克大行動》有所陳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
希特勒原先的想法,從德軍將領口中得知:原先是想要與英國洽談合議,最終目的其一是避免與一戰同樣與蘇聯聯手,二來入侵英國對於德國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大英崩潰會讓美國等作收漁翁之利,這可不是好事。不過他的一廂情願卻在英國堅決不肯和談中幻滅,失望的情緒在義大利外長齊亞諾的日記也都提到:「我相信希特勒是誠心誠意的求和。事實上當天英國反應冷淡消息傳來,德國人難掩失望的情緒....」第二天的日記更寫到與他的會面:「希特勒證實我昨天的印象,他願意與英國達成諒解,深知與英國交戰將會艱辛萬分....」從此不難得知,對於與英國交戰,或者說與英國、蘇聯兩面交戰,是他極為不願的事情,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對於德國能否應付的來也是沒有把握的。.....
如果您喜歡提供的內容,希望能夠聽到更多不一樣的歷史解讀,可以的話請您留下意見指教,或是以「謙信的歷史廣場」搜尋,在medium或blogger留下寶貴意見,或是您有想聽的歷史主題,都歡迎與我分享,會盡力改進缺點提供大家更好的歷史饗宴。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