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How many episodes does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9 episodes available.
January 19, 2016诗歌来到美术馆 | 第三十期 包慧怡诗歌朗读交流会诗歌来到美术馆 | 第三十期 包慧怡诗歌朗读交流会 时间:2016年1月17日(周日)14:0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淮海西路570号 红坊F座) 诗人:包慧怡 主持:胡续冬 策划:王 寅 统筹:于晓芹 包慧怡,1985年生于上海,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讲师,上海市翻译家协会会员。研究中古英语宗教诗歌及中世纪感官史,着重八至十五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著有散文集《翡翠岛编年》(上海三联2015)、诗集《异教时辰书》(“不是”基金2012),近作为十年诗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出版译作九种逾百万字,包括西尔维亚.普拉斯《爱丽尔》、伊丽莎白.毕肖普《惟有孤独恒常如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好骨头》、保罗.奥斯特《隐者》等,2014年任爱尔兰都柏林市驻市译者、圣三一学院文学翻译中心客座讲师。 ...more1h 60minPlay
January 18, 2016民生讲座 | 日常化的当代艺术及其意义日常化的当代艺术及其意义 嘉宾:顾丞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批评家 时间:1月16日19:0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F影像厅 ▍关于讲座 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而关于“什么是艺术”,从纪元前的柏拉图开始,到休谟、黑格尔,直到杜威、海德格尔、丹托等哲学大师,各自以独特视角做出了精彩论述。 “日常化”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起到了消弭传统意义上艺术的坚硬外壳,将当代艺术这种以往曾被视为前卫的艺术形式还原到生活中,其作用不可低估。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当代艺术的“日常化”不会使其沦为商业符号的一部分。 “日常化”是指艺术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严肃主题、观念化中走出,非观念化甚至与商业的某种联姻现象,更多出现在非严肃展览空间的公共空间。它使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它融入生活中的个人,成为你周遭的公共艺术,成为你欣赏中变化的科技、社会的象征物。 而面对越来越日常化的当代艺术,有关其“意义”问题的讨论在二十年前中国批评界就开展了较具理论色彩的一场批评交锋,这场以“语言学”讨论方式展开的讨论源于对实践中出现新问题的现象解读需求。其所具有的理论启示意义却远远大于它的实践价值性。这场论争引发了有关中国艺术批评学科规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另一场讨论。 本次讲座将带领我们跟随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发展轨迹,审视当代艺术,尤其是日常化的当代艺术,在当下仍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于嘉宾 顾丞峰,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1988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史硕士学位,2003年获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南艺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参与当代美术活动,多次参与组织国内美术重大展览活动,主持综合艺术展览,撰写美术批评、美术史文章数百篇。出版专著有《感受诱惑》、《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装置艺术》、《乘着意象的翅膀》、《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西方美术理论》等。主编丛书有“中国历代绘画大师及流派丛书”、“新媒介艺术”、“坐标丛书”等。 *本讲座为《语言亭》展览系列公教活动之一。...more1h 38minPlay
January 12, 2016民生讲座 | 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 嘉宾:彭锋 ▍关于讲座 艺术与科学一样,同属于认识领域。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我们对世界做出的一种解释。但由于艺术语言比日常语言更不精确,给解释者留下了最大的解释空间。本次讲座将挑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学观念,将艺术纳入一种一般的符号理论,帮助我们理解日常中的当代艺术及其符号表达形式,给予我们关于世界的新认识,进而给予我们一个新世界。 ▍关于嘉宾 彭锋,美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从事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出版学术专著13部,学术译著7部;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涉及哲学、美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方面;策划艺术展览100余次;撰写艺术批评文章200余篇;业余从事话剧、音乐剧剧本创作。彭锋的跨界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相关访谈发表于英语界著名艺术杂志《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杂志2013年7月号。*本讲座为《语言亭》展览系列公教活动之一。...more1h 55minPlay
January 11, 2016民生讲座 |《语言亭》开幕对谈:视觉艺术中的语言经验《语言亭》开幕对谈:视觉艺术中的语言经验 嘉宾:鲍栋,学术主持 陈哲、焦应奇、陆平原,艺术家 ▍关于讲座 《语言亭》展览开幕对谈,由学术主持鲍栋与三位艺术家进行对话,结合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探讨视觉艺术中的语言经验和文化发展间的重要关联。 ▍关于嘉宾 鲍栋,1979年10月出生于安徽芜湖,现居北京。200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2006—2007年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2007至2008年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学术部主管,2008—2009年任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兼展览部主任。2002年开始涉足当代艺术领域,一直致力于艺术史论研究、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 陈哲,1989年生于北京。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陈哲先后获玛格南基金会授予的英格·莫里丝奖(2011)、三影堂年度摄影师奖(2011)、连州摄影节新摄影奖(2011)、Flash Forward新摄影师奖(2012)等。其作品为艺术机构与个人收藏,并于国内外广泛展出,如荷兰Unseen摄影节、多伦多大学艺术中心、奥地利Fotohof画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等。 焦应奇,1958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关于他的作品,他认为,“汉字是一简单有趣的事。‘简单’指:它并不难,汉字使用者均可造新字来表达自己;‘有趣’指:当其作为思维和表达的媒介时,其形义作用或改变创作者自身。” 陆平原,活跃的年轻艺术家。1984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他的创作方式极其特殊,用写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这些故事常常诡异、奇妙,有时伴有恐惧,都由艺术引发。除了创作故事,他也用特殊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奇幻经历。陆平原的艺术探索为当今艺术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2012年开始至今,陆平原已创作出近百余个短篇故事。“故事”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陆平原的作品中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纬度。 *本讲座为《语言亭》展览系列公教活动之一。...more1h 2minPlay
December 16, 2015民生讲座 | 黄灿然:诗歌的音乐与诗人的感受诗人:黄灿然 时间:12月5日19:0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F影像厅 报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预约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谈到写诗,诗人对于如何处理诗歌的节奏有着最深的感悟。一个人可能拥有将非常个人化的经验幻化成文字的能力,而辞藻间、句与句间的节奏将决定文本是否为诗的根本因素。诗的音乐性是诗歌的灵魂,即使读者对于诗的内容没有太多的领悟,但仍旧可以感知诗人的情感和诗韵,并被其感染,产生共鸣。 诗人黄灿然将为各位观众解读诗歌的音乐与诗人的感受。 ▊ 关于诗人 黄灿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63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年移居香港。198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2014年辞去任职近25年的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工作,迁居深圳洞背村。著有诗选集《游泳池畔的冥想》《我的灵魂》《奇迹集》等;评论集《必要的角度》《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译有《见证与愉悦:当代外国作家文选》《卡瓦菲斯诗集》《聂鲁达诗选》等等。 ...more2h 6minPlay
December 16, 2015民生讲座 | 欧阳江河&朱大可: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大众更需要诗歌诗人:欧阳江河嘉宾:朱大可时间:12月04日 周五 19:00-21:00地点:淮海西路570号F座 民生现代美术馆“诗歌是散文言所未尽之处;人有所怀疑,就用语言去解释,用散文解释以后,尚需进一步解释的,则要由诗歌来完成。”而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工作的繁重让人们以及很难腾出自己的时间细心慢读诗歌的玄妙。在如今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已很难有文学作为整体性的全民文化事件被狂欢化地热议,诗歌仿佛有些回暖。翻看知名诗刊类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每篇都有上千的阅读量。而年初的诗人余秀华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众开始关注诗歌,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大众更需要诗歌? ▊ 关于诗人 欧阳江河,诗人。1956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原名江河。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间,他创作了长诗《悬棺》。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最后的幻象》,《椅中人的倾听与交谈》,《咖啡馆》,《雪》等。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其写作理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有较大的影响。 ▊ 关于嘉宾 朱大可,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学者和批评家之一。因其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深刻,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影响。...more2h 23minPlay
December 15, 2015民生讲座 | 多多&王寅:诗歌漫谈诗歌漫谈 诗人:多多 & 王寅 时间:12月3日19:0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F影像厅 “诗可以是灵魂的,也可以是世俗的,那些逃无可逃的人们,总是会在某个隐秘的角落里,听到有人曾经写下的伤痛、犹豫、悲伤和欢乐,当你有机会阅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感觉就像为你写的一样。” ——王寅 生活,爱情与文学 激情澎湃或者内敛凝练 从北到南,过去的日子和过去本身 未来和被期待的 诗歌能抵达一切人们难以察觉的角落,她会留在那里等待你发现她的那一刻。 12月3日,民生美术馆,看多多与王寅聊什么。 ▊ 关于诗人 多多,本名栗世征,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多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的探索者之一,其代表作《玛格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等,早已成为汉语诗歌的宝贵财富。多多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曾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王寅,诗人、作家。著有《王寅诗选》、随笔集《刺破梦境》、访谈录《艺术不是唯一的方式》、《异想天开》、《摄手记》、诗集《灰光灯》,法文版诗集《无声的城市》、《说多了就是威胁》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德、西、波兰语等多种文字。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诗歌节,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摄影联展。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划“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历时三年,至今已举办29期。...more2h 1minPlay
December 15, 2015诗歌来到美术馆 | 第二十九期 费平乐诗歌朗读交流会诗歌来到美术馆第二十九期暨《诗歌来到美术馆·诗人对谈集》新书发布会 主持:胡续冬 现场翻译:金雯 诗人:费平乐(葡萄牙) 时间:12月2日 19:00 地点:民生现代美术馆2F影像厅 费平乐,1960年生于里斯本,葡萄牙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自1987年起在里斯本大学任教,现兼任葡萄牙教育部国家阅读计划主管。阿玛拉尔曾出版六本诗集、两本评论集、两本小说和两本儿童文学作品。译著包括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魏伦的《伤感集》以及《博尔赫斯诗歌全集》。...more1h 44minPlay
November 26, 2015诗歌来到美术馆 | 第二十八期 尼古拉·马兹洛夫诗歌朗读交流会诗歌来到美术馆 | 第二十八期 尼古拉·马兹洛夫诗歌朗读交流会 时间:2015年11月14日(周六)19:0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淮海西路570号 红坊 F座) 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 主持:胡续冬 现场翻译:金雯 策划:王 寅 统筹:于晓芹 尼古拉•马兹洛夫,诗人,散文家,译者,1973年生于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出身于一个巴尔干战争的难民家庭。18岁时,南斯拉夫解体,文化身份发生了转变。东欧诗歌有一个明显的传统,从米沃什、赫伯特、蒲巴、扎加耶夫斯基,再到马兹洛夫,但是后者发出的是东欧诗歌二十一世纪的声音,他是后苏联时期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德文周刊Der Spiegel 甚至将马兹洛夫和特朗斯特罗姆相提并论。马兹洛夫的诗歌被翻译成四十种语言出版,《重置的石头》(2007) 曾赢得 Hubert Burda 欧洲诗歌奖,也曾在斯特鲁加诗歌之夜获得米拉迪诺夫兄弟诗歌奖,还获得数个文学奖金,包括爱荷华国际作家工作坊、柏林DAAD文学奖金、法国玛格丽特•尤瑟娜文学奖金等等。斯洛文尼亚诗人萨拉蒙曾对马兹洛夫的诗作出如下评论:「马兹洛夫创造高昂的沉默,把空间与和平重新灌注到力量之中。我们一直以来都追寻着这种纯粹。」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评论:「马兹洛夫的诗就像表现主义的画,有厚实而充满活力的线条,似乎来自于想象,又立刻回到想象,就像夜晚被车灯照到的动物。」马兹洛夫也是Lyrikline诗歌网站的主持,常年四海为家。...more2h 20minPlay
FAQs about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How many episodes does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9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