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號,全台活豬禁運、禁宰的警報終於解除,但是豬肉回到餐桌以後,難道就諸事大吉了嗎?
《報導者》記者在豬瘟疫情期間親自走訪養豬業者,重新檢視養豬產業長年的結構性問題,發現除了經濟動物獸醫師的人力嚴重不足以外,還有多數豬農習慣自行診治病豬,甚至有過度用藥進而讓豬隻產生抗藥性的狀況發生,加深其健康隱憂。
「我們一直把經濟動物製造成一隻又一隻體弱多病的個體,怎麼可能希冀得到健康安全的動物性蛋白呢?」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分享30年來,她在現場看見狹欄中母豬的窘迫,奄奄一息的病豬被棄置路旁,這些針對動物福利的疏忽都可能化爲未來疫情的破口。
這集,我們連線丹麥的豬獸醫師黃筱君,與陳玉敏和《報導者》記者王芊凌一起聊聊,豬場第一線的工作需要哪些政策、工具和資源,才能好好把關台灣的食品安全。
4:04 瘟疫爆發的當下,豬場風聲鶴唳?消失的豬獸醫師們都去哪了?
15:20 「獸醫佐」、「特約獸醫」是台灣特有制度?丹麥的豬農怎麼做?
23:02 投藥其實是下下策?加入動物福利科學,可以如何改變獸醫教育?
29:59 經濟動物真的要開心快樂,才可能變成健康的食品嗎?
39:25 動物的照顧者也要過得好,才有辦法好好照顧動物
來賓|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豬獸醫師黃筱君、《報導者》記者王芊凌
製作團隊|梁玉芳、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台灣首次非洲豬瘟疫情下,產業夾縫中被推上火線的經濟動物獸醫師】https://pse.is/8drp33
💰報導者十週年,期待你跟我們一起走下去:https://pse.is/5953dg
👉十週年線上回顧,我們做了哪些事?https://10th.twreporter.or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