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

隨順覺性 4


Listen Later

隨順覺性(四)
覺性本具 
能不做夢就是菩薩,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佛。達到不做夢,我們心就清淨了,這念心就能產生智慧,這念覺性是本具的,像鏡子般,可以照天照地,什麼來什麼現,任何境界經過鏡子一照,從鏡子裡通通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鏡子雖然能照外面的境界,但是它裡面什麼都沒有,是畢竟空。這不是空空洞洞,也不是虛空的空,而是真空、妙有。
這念覺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是由於心當中平靜、煩惱漏盡所自然顯現的。到達一個最高的境界,就能知過去、知未來,這種智慧是無窮盡的。
這念清淨心是本具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法爾如是。佛經裡講: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指我們這念清淨心、無為心、不動心、平等心、覺性、真空妙有這念心,這就是我們的本具法身。
一般人天天都在用這念心,卻不知道這念心的微妙,不知道這念心有無量功德、這念心是我們的真生命,如同儒家所說「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現在來學佛修行,如果還不知道這念心,還在外面東尋西找,那就糊塗了,對不起自己。所以《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我們這個覺性、菩提心、清淨心,在外面去尋道,道就不在了;不敢直下承擔這念本具的覺性,不知道檢討反省、在這裡來安住,想要在外面去找,始終是找不到的;想要在外面去求佛,佛早就離我們很遠了。
有些人雖然這裡拜佛、那裡朝山,心卻跑到外面去了,自己有個自性佛卻不知道去拜,自己有個自性靈山卻不知道要朝。我們的覺性就是自性天真佛,要懂得去親近,時時刻刻念念分明,有了過失,馬上檢討、反省、改進,隨順覺性,清淨六根,這就是親近自性佛。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拚命心外去求佛、拜佛,到最後只是一無所得。
《舊雜譬喻經.卷第二(四十七)》
從前有一位國王,放棄了尊榮的王位,出家修行。
國王出家後,於山林裡過著樸實的生活,居住在以茅草搭建的屋室中,將草蓆鋪蓋為床。他在草屋裡精勤用功,靜坐思惟佛法的義理,感到前所未有的歡喜和滿足,不禁開懷暢笑著說:「快樂啊!實在是太快樂了!」附近的修道者聽到這位比丘的話,便好奇地問:「你說自己很快樂,現在你獨自在山中修行,有什麼快樂的呢?」
比丘回答:「我過去貴為一國之君,雖然社稷百姓都歸屬於我,但我卻不快樂,因為心中擔憂的事情很多─我擔心鄰國來侵犯國土,也害怕有人來劫奪財物、或向我謀取利益;我也常憂慮屬下不知何時會叛亂造反、或竊取國庫中的寶物……」
比丘繼續歡喜地說:「現在我出家了,成為一個修行人,人們不會來貪圖我的財物或謀取種種利益,我不再終日擔憂,心也能得到平靜,這種歡喜難以言喻,所以我說實在非常快樂啊!」

世人總是汲汲營營,希望獲得更多的財富、名聲、權勢……,如同故事中的國王,擁有全國的人民和財寶,卻始終活在憂慮當中,失去了心中的平靜和快樂。
佛法教導我們,以智慧心看清萬法虛妄的本質,捨去心中的貪求和牽掛,學習放下執著、提起覺性。當我們不再向外追求,而是向內返照自心,就能息滅煩惱、執著,本具的清淨心朗朗現前,方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禪心世界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禪心世界

View all
法師不設限 by 釋小禪

法師不設限

19 Listeners

大慧報告 by DH

大慧報告

1 Listeners

股市隱者 by 隱者

股市隱者

22 Listeners

僧敲月下門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僧敲月下門

0 Listeners

禪門修證旨要 by 見輝法師

禪門修證旨要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