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当下我们所认识的人工智能范式,主要是基于人类认知逻辑以内的同结构产物,人工智能的算法建模在消解、混淆一贯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框架时,也在以其新的、复杂的计算方式重新构建着世界。
或许正如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在《技术与时间》中所言,技术“把那些不能自身生产和尚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展现出来”。
尽管AI、数据库的伦理问题一再对摄影、现实和视觉文化的边界提出了挑战,但如果能够穿过表象,反思其技术逻辑和运作机制,也许能够让我们发现与技术、人工智能之间的错位与交轨点。
时间轴07 机器中的幽灵:人工智能如何”招魂“00:00:30
08 转向与共生:人工智能的媒介延伸 00:05:39
09 技术如何影响视觉文化?00:16:31
10 机械的旋踵:在视线的交汇处 00:26:42
本期嘉宾陈秋,毕业于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东南大学法学、哲学系。作为创作者与理论研究者,他的⼯作集中于当代影像及图像的场域实践。近年曾入围“亚洲先锋摄影师计划”(2023)“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22)“PEP NEW TALENTS”(2020)等。同时他也于《中国摄影》策划有“去影留图”“影像的技术逻辑” “摄影考” 等多个大型学术性专题。
武雨墨,一名专注摄影的艺术家。2021年于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取得摄影学士学位,获得杰出荣誉及T.C.Colley奖金,2023年于瑞士洛桑艺术大学(ECAL)取得摄影硕士学位,获得杰出荣誉及Prix La Fonciere奖项。她的作品重新检视摄影本体,通过对其中元素的调整、干扰、突破,展开对摄影中既定概念的不同想象。她提出以精确性的模糊切入摄影体系,邀请观者回归单纯的观看状态。她现生活和工作于柏林与北京。
许钧宜,影像研究/创作者,现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博士候选人。关注影视觉文化、当代哲学,摄影与电影美学,作品曾参加「纽约日记电影节」、「台湾/英国缓慢电影节」、「台北诗歌节」等。同时成立「non-syntax实验影像」,以展览、研究计画发展跨地域连结。书写曾获「世安美学论文奖」、「香港青年文学奖」首奖 ; 文章散见于《中外文学》、《艺术评论》、《现代美术学报》、《摄影之声》、《放映周报》等。
本期图片49/23, © Gregory Eddi Jones,2023
《滨海旅行》,15:14,Full HD,许钧宜,2020
hsuchunyi.com
AI Archive:Visualizing Chicago History Museum 1939-1969
Geoffrey Alan Rhodes,2020
卡蒂埃·布列松的照片生成动画
李郁&刘波
李郁&刘波 A.I作品,2023
《论数码物的存在》(台),许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论技术物的存在模式》(法),吉尔贝·西蒙东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4
Lawrence Lek,NOX,2023
Eye 4 - Detect,perceive,expolre Milo Poelman,2023
The Table Corner(Hollowed Out)from series ,Yumo Wu,2023
Wolfgang Tillmans paper drop(passage) I-V,2019(individual Views)
图像存在Presence第十二期圆桌对话
陈秋,武雨墨,许钧宜,张雅琼对话于2024年8月3日夜晚
本期音乐: Be Humble by Sound Synthesis
/ Superman V Supersoul by Simple Minds
编辑:陈启辉
校对:陈启辉
Logomark 设计:ferrum
音频剪辑:张清宇
合作/参与讨论请联系VX:Presence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