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图像存在presence第六期圆桌对话。
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记录。
-本期简介-
艺术创作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艺术家和公众的热议话题。在#MeToo运动的盛行之下,澳大利亚喜剧演员盖茨比(Hannah Gadsby)基于厌女症、创造力和‘艺术品与艺术家关系’的视角,策划举办了展览——“It's Pablo-matic: Picasso According to Hannah Gadsby”,对这位艺术家留下的遗产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质疑。
本期圆桌会议从毕加索的道德审查事件出发,围绕当下的互联网媒介与机构“展示”体现的公共性,进行了一次关于道德约束、艺术创作和批评实践的相互辩证和对话,同时引入艺术教化、言论自由和艺术市场等种种因素的考量,对艺术创作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微妙平衡共同进行了探讨。
-本期嘉宾-
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批评家,公众号「理解摄影」创办人。
汪逸玮,专注于摄影及摄影书出版的研究和写作者。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目前正在牛津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
严佳林,生于1992年,福州人。她的创作围绕着个体与群体失去的记忆和情感,并试图通过图像探索记忆被遗弃的过程。她是一名摄影师、策展人、杂志文章撰稿人,也是中国女性摄影推广平台「照镜子Miroir Project」的联合创办人。
张一博,英文名Able,试图理清并调和当代艺术与艺术批评之间矛盾循环又相互依存关系的一名艺术家、写作者、策展人。在加州、伦敦完成本硕学业后,现于东京艺术大学攻读艺术文脉研究及策展博士学位。常驻日本东京,资深美食爱好者。
-时间轴-
・00:01:41 毕加索与女性主义风暴
・00:07:47 当代媒介中的大众审查
・00:12:20 形式实验还是厌女症?
・00:18:12 艺术自由与道德标准的动态平衡
・00:24:30 审判之手——矛盾、制衡与多元语境的交织
・00:39:10 当代艺术的悖论——道德审查下的持续对话
-段落简介-
01 毕加索与女性主义风暴
尽管美学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关注性别平等的多元价值观浪潮中,毕加索的绘画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道德舆论的漩涡之中。艺术作品固然存在其本身的独立性,但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和作品本身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作品在反映时代文化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艺术家本人的道德评价。
这其中的视点差异涉及到伦理、美学和市场等多个层面,单纯的二元分化只会导致有失偏颇的“观看”。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以超越道德审查吗?
02 当代媒介中的大众审查
随着当代社会的媒介发展,社交媒体增加了公众的自由表达的路径,也强化了公众对艺术家的道德约束。不同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接纳度、对问题的质疑程度不尽相同,而展览机构作为承担“公共性”的组织,也会因为不同的运营目的和社会责任,协商或决定有争议的艺术作品的开放程度。显然,这些复杂的变量或条件共同构成了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审查与约束。
03 形式实验还是厌女症?
在男性视角主导的艺术界,女性似乎一直处于一种被物化、被观看的景观状态,毕加索画笔下的女性似乎显得尤为如此。然而厌女症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社会现象,本质在于其社会功能,并非美学或现象学上的状态。列奥·施坦伯格在《另类准则》一书中,从形式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了毕加索沿着艺术史内在断裂而接续的联系中所产生的,对于绘画表现形式的探索。那么在毕加索的作品中所呈现的,针对女性不同程度的敌意解读是对于艺术家个人的刻板印象?还是泛滥的文化叙事下的混淆视听?
04 艺术自由与道德标准的动态平衡
尽管道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准则和定义也会有所松动,然而社会保障的是个人的 "表达自由”。艺术创作者在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同时, 也应不断审视自己可以开放和挑战的边界。
05 审判之手——矛盾、制衡与多元语境的交织
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突破来保持活力,而艺术则在突破中不断建立起新的边界或规定性。艺术作为突围的方式一种,面对当下的多元价值观社会,观众群体的认知范围和背景差异,也让艺术在公众视野里的展示变得极其微妙。对于艺术家而言,平衡个体创作自由和社会道德标准成为了一种挑战。艺术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的,而艺术也反映了社会的特征和价值观。这种相互作用力,虽然复杂,却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元、更开放的文化表达方式。
06 当代艺术的悖论——道德审查下的持续对话
当代艺术的抽象性和概念化,使得观众需要更加自觉、深入地去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家的经验与思考,也让艺术家的个人背景、道德观念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语境下,观众的参与度使得超越了传统的作者中心主义,观众更多地成为了作品的共同创作者,也通过这样持续的对话和思考赋予了作品新的意义。
在道德约束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解决方案。这种争论、协商、对话的过程成为了社会伦理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正是艺术界以外的不同观点碰撞、交流,最终形成了对于艺术伦理问题的共识。
也许观众、艺术家与机构之间,不应抱持不同程度的严峻、冷淡或刻板印象,而是在这种争议、抵制、协商、对话和相互理解中不断地开放和挑战边界。
-本期图片-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与汉娜·盖茨比(Hannah Gadsby),图源布鲁克林美术馆
巴勃罗・毕加索,《阿尔及尔的女人》,1955年,图源网络
《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图源网络
约翰伯格著,戴行钺译,《观看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图源豆瓣
苏菲卡尔,《请跟随我》(Suite Venitienne,1980-96),图源网络
一鹊,《东伦敦的24个字》,2023年,图源网络
Vito Acconci,Seedbed,1972,图源网络
土门拳,江东的孩子们, 1955年,土門拳記念館所蔵
Ariella Azoulay, The Civil Contract of Photography, Zone Books,2012
罗兰・巴特
图像存在 Presence 第六次圆桌对话
吴毅强,汪逸玮,严佳林,张一博,张清宇对话于2023年8月14日深夜
编辑:张雅琼 Joan Zhang
校对:陈启辉 Qihui Chen
音频剪辑:张清宇 Ram Zhang
合作/参与讨论请联系VX:Presence2033
全平台播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同名搜索:图像存在Presence
本文为图像存在Presence版权所有,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转载事宜,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