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給生活一些安全停留。-LSA占星學者同時也是心理學重度愛好者的生活小天地。曾經是24小時待命的管理職社畜,毅然決然脫離職場近兩年,相信人生有很多選擇,不加以好壞標籤,只要找到適合你的那片天空,一切就是最好。-雖然靈性領域在正統心理學界還在努力進取,但我想說,他們真的不會打架,如果你不信,就點進來聽!<... more
May 29, 2025Ep13 - 我家的貓貓原來是這種依附風格在親密關係中,「依附風格」(Attachment Style)是一種人們如何與親密伴侶建立連結、表達情感與需求,以及應對親密和衝突的心理傾向。這個理論最早由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後來由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等人進一步發展。依附風格主要分為四種:1.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特徵:信任他人,對親密關係感到舒適,能夠自由表達需求與感受,也能尊重對方的空間。童年經驗:通常來自穩定、有回應的照顧關係。在關係中:溝通良好,情感穩定,容易建立長期關係。2. 焦慮型依附(Anxious / Preoccupied Attachment)特徵:對伴侶的愛和忠誠非常敏感,經常擔心被忽略或拋棄,需要不斷的肯定與安全感。童年經驗:照顧者的反應不一致,導致孩子無法預測愛是否穩定。在關係中:常感不安、黏人、過度依賴對方,害怕親密卻又渴望它。3.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 Dismissive Attachment)特徵:不喜歡太親密,傾向壓抑情感,避免依賴他人或被依賴。童年經驗:照顧者冷漠或不鼓勵情感表達。在關係中:可能顯得冷漠、自主、難以建立深層情感連結。4. 混亂型依附(Fearful-Avoidant / Disorganized Attachment)特徵:渴望親密卻又害怕受傷,內心常有矛盾和混亂,常有創傷經驗。童年經驗:經歷忽略、虐待、或極度不穩定的照顧。在關係中:表現出矛盾行為,可能會突然拉近或拉遠關係,信任與情感表達困難。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30minPlay
May 19, 2025Ep12 - 說之以情,動之以理耶魯大學在20世紀中期進行了一系列影響力與態度改變的經典研究,這些研究由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Carl Hovland)主導,被稱為「耶魯態度改變模式(Yale Attitude Change Approach)」。這套模式探討了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人是否接受一個說服訊息,從而改變態度。⸻耶魯態度改變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1. 說話者(Source)2. 訊息內容(Message)3. 接收者(Audience)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29minPlay
May 12, 2025Ep11 - 每天一分鐘,你敢不敢?在精神動力取向(Psychodynamic orientation)中,焦慮被視為內在衝突的表現,弗洛伊德最早區分了三種基本的焦慮類型,每種類型都與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和防衛機轉有關。以下是這三種焦慮的區分:現實性焦慮(Reality Anxiety) 又稱「客觀性焦慮」定義:對外在世界真實威脅的反應,例如:擔心被解僱、遭遇危險、經濟困難等。本質:這是對實際威脅的理性反應。對應的防衛機轉:通常較少依賴防衛機轉,可能會透過解決問題來因應。神經性焦慮(Neurotic Anxiety) 定義:當本我(Id)的衝動威脅到超我(Superego)或自我(Ego)的控制時產生的焦慮。個體害怕自己的慾望會失控,導致不被接受的行為或受到懲罰。本質:來自內在衝動(特別是攻擊性或性衝動)的威脅。對應的防衛機轉:壓抑、否認、投射等。道德性焦慮(Moral Anxiety) 定義:來自超我的嚴厲要求與自我的不符時所產生的內疚感或羞愧感。本質:個體覺得自己違背了內化的道德標準或良知。對應的防衛機轉:合理化、反向形成、反芻等。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31minPlay
May 05, 2025Ep10 - 《自卑與超越》居然不是雞湯文學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自卑與卓越理論」(也稱「個體心理學」)是他對人格發展、動機與人際關係的核心理論之一。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一、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s)阿德勒認為人一出生就有各種生理與心理上的「不完全感」或「不足」,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狀態。自卑感本身不是壞事,它是推動人向上發展、追求成長的原動力。問題在於過度的自卑感或失去建設性的補償方式時,就可能導致退縮、逃避、甚至形成「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但這是一種成長的驅力;透過正向的補償與追求卓越,可以達成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真正的成功,是與他人連結、對社會有貢獻的成功。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30minPlay
April 28, 2025Ep9 - 「接下全部的好意?」,謝謝先不要一直在猶豫要不要上傳這集因為收音似乎有小瑕疵但變項就是有他存在的理由So here it is~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28minPlay
April 21, 2025Ep8 - 管理好購物車,一切皆有可能在心理學中,「若 P 則 Q」的邏輯結構不僅是邏輯學的問題,也涉及人類推理行為、認知偏誤與條件學習等面向。這種結構常被研究用來了解人們是如何做出推理與判斷的。沃森選擇任務(Wason Selection Task)這是經典的實驗,用來測試人們對「若 P 則 Q」命題的理解:例如:卡片上有一面是字母、一面是數字。若一面是A,則另一面是4。問:下列哪幾張卡需要翻面才能驗證這個命題?(A、B、4、7)大多數人答錯。正確答案是:A 和 7(要確認 A 後面是不是 4,還有 7 的另一面是不是不是 A)。這顯示人們在抽象邏輯判斷上常有困難。如果換成「若你喝啤酒,則你必須滿 18 歲」這種情境(與社會規範有關),大多數人推理表現明顯提高。這說明:人們對具體情境(尤其是社會契約或違規)有較高的邏輯敏感度。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29minPlay
April 14, 2025Ep7. 暴力這件事,有一就有無數在精神分析理論中,「防衛機轉」是指個體為了保護自我不受焦慮、內在衝突或現實壓力所威脅,所使用的一系列無意識心理策略。這些機轉最早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後來由他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進一步系統化。替代(Displacement):將情緒從真正目標轉向較安全對象。 例:上司責備你,你卻回家對家人發脾氣。-為什麼要練習專注在自己身上?減少焦慮與過度思考建立內在穩定感更容易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提升自我接納與自我照顧能力-電影推薦:Me before You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28minPlay
April 09, 2025Ep6 - 曼谷小插曲.焦慮是一種生活狀態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哲學認為焦慮是一種人類存在的基本體驗,尤其是面對自由、選擇、死亡和生命的無意義感時。焦慮在存在主義中有特別的意義。儘管焦慮是一種負面體驗,存在主義認為它也是一種自我認識的途徑。通過面對和承認自己的焦慮,人們可以更真實地生活。薩特提出,雖然焦慮無可避免,但人應當通過自由選擇和創造意義來應對它。-《診療椅上的謊言》(The Lies We Live By)是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所著的一本書。這本書並非福柯的著作,而是亞隆在心理治療領域的經典之作,探討了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患者和治療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理過程,尤其是圍繞著「謊言」的主題。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29minPlay
March 31, 2025Ep5 - 飲酒中的成功秘訣首先成癮是一種行為或生理上的病理性依賴,個體無法控制自己對某種物質(如酒精、毒品、煙草等)或行為(如賭博、網路使用、食物等)的過度渴望或使用。在生物學和醫學上,酒精屬於一類叫做抑制劑的物質。當人們飲用含酒精的飲品時,酒精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大腦的活動,從而產生放鬆、情緒變化、協調能力下降等效果。-適度飲酒可能對某些人群有一些健康益處,尤其是紅酒中的成分。以下是一些研究表明的潛在好處,但需強調的是,這些益處僅限於適量飲酒,且並非每個人都適用:1. 心血管健康 2. 改善血液循環 3. 提高社交互動 4. 抗老化作用 5. 改善消化-自我控制指的是個人能夠抑制衝動、延遲滿足感,並為了長期目標做出努力。這種能力通常與成功密切相關,特別是在面對挑戰或誘惑時,能夠保持專注和堅持有助於達成長期的目標。• 一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由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於1960年代進行,研究發現那些能夠延遲滿足感的孩子,長大後通常表現出較高的學業成就、較好的社交技能,並在職業生涯中獲得較大的成功。-好書推薦 《這才是心理學》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30minPlay
March 24, 2025Ep4 - 我從P人變J人?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指標)是由凱瑟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在20世紀初期根據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心理類型理論發展出來的。榮格提出人類性格可以根據外向或內向、思維或情感等維度進行分類。布里格斯母女基於這些理論,創建了一套測量工具,將人類的性格分為16種不同的類型。-好劇推薦:Netflix 英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是一部於 2025 年 3 月 13 日上架的四集迷你劇,該劇由編劇 Jack Thorne(《奇蹟男孩》)創作。該劇特別採用了獨特的一鏡到底拍攝方式,這種技術加強了觀眾的沉浸感。故事圍繞 13 歲的傑米·米勒(Jamie Miller),他在學校同學凱蒂(Katie)被殺案件中成為嫌疑人。傑米的家庭和心理學家試圖揭開案件背後的真相,並探索他在學校和網絡上的行為。隨著劇情發展,揭示了他接觸到極端的網絡文化,特別是極右派與反女性的言論。https://www.instagram.com/_harmoniousmadness_?igsh=cGJsMnhrNXV5OHZu&utm_source=qr...more29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