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為公義,挺身而出 論法治,現身說法由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法治一直是香港的基石。完善的法治體制,是經過多年的千錘百煉、一步一步建成的。要秉承這個傳統、捍衛這個制度,擁有法律知識的專業人士必不可少。究竟,香港這群專業人才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一連六集的「現身說法」追源溯始,以紀錄片手法為縱(現身說清法理的前世今生)、戲劇形式為緯,訴說在香港社會轉變下,法律教育如何迎接挑戰。... more
April 27, 2019訴訟以外民事司法制度的確立,使個人或公司都可以有效地行使法律權利。如果市民大眾由於訟費高昂、理解困難或其他原因,以致無法把糾紛交由法院裁決,是否就訴訟無門?良和及良謙是涼茶舖「和謙堂」的繼承人,然而二人的經營理念大相逕庭,無法達成共識,最終良謙付了一筆費用讓兄長離開,自行繼續打理家族生意。「和謙堂」結業,兄長良和向法庭入稟,追討在賣舖收益中自己應有的一半,兄弟各執一詞;鄭太進行自然分娩時難產,其初生兒子出現腦麻痺及四肢不靈活的情況。深深不忿的鄭太決定訴諸法律,向主診醫生麥醫生追討補償。雙方找來宋醫生......more22minPlay
April 20, 2019說文解字法律條文,一筆一劃,一字一句,既寫於紙上,亦刻於社會,務求清清楚楚,保巿民權益之餘,亦免卻因各種不解而誤墮法網。但條例終歸文字身,隨社會轉變,伴文化差異,同一文字,亦可能解讀千變。香港這小港,歷英殖,再歸中方,法律條文需由單一英本成雙語:試想想,那關乎小販額外擺賣空間的addition該怎編寫中文?又如是批准你每天路過鄰居土地的路過權Easement,中文為何?這般矛盾,非雙語獨有,單單中文,亦歧義不斷。某人身陷囹圄,家人託人來探望,管方列明只批准朋友探訪,若無熟稔之情,不屬朋友。此案屬......more22minPlay
April 13, 2019未完的課中港兩地採用不同的法律體系,中國內地採用大陸法系,香港則繼承英國所採用的普通法系,而兩地對法治的理解亦不盡相同。自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中港兩地在法律上的互動交流亦漸趨頻繁。兩種法制能經歷磨合,進而成功促進兩地的商業及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法律人員不懈的法律建設工作。香港大學法律學院的何美歡教授便是兩地法制交流的先驅。何美歡教授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熟識商務法律。80年代期間,她在香港的律師事務所執業,是當時少數參與中國內地事務的香港律師。1992年,何教授獲邀參與中國國營企業來港上市的法律框架......more22minPlay
April 06, 2019不平則鳴五十年前,在堅道一隅,有學生四十人,老師三人,聚首一室談法治。教授「公法」的老師John REAR雖無教學經驗,亦不諳中文,但仍特意學習「法治」的中文寫法,並寫在黑板上,希望學生能牢牢記住。其實,早在言傳之前,他已因為港英政府修例導致未審先判一事而與之筆戰,更因此被針對,差點連籌辦教學的工作也不能完成。幸好,最終一切迎刃而解,John REAR的法律課程順利開學,香港大學法律學院亦已播下成功的種子。半世紀一路走來,小種子如今已長成大樹,沿途的人和事不斷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創院成員John ......more22minPlay
March 30, 2019時代印記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往往並非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對安分守己的普通人來說,法律訴訟更看似跟自己毫無關係。但其實法律條文的每一個細節,都跟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學生談雅然,從大學教育中培養出追求公義、維護法治獨立的精神,她希望藉着法律,幫助弱勢社群。她的這種抱負,是從成長的經歷中慢慢形成。命運安排她在香港成長,同時亦讓她擁有一個身分:港人在內地領養的子女。在中港法律爭議的氣氛下,2001年終審法院根據《基本法》,裁定港人內地領養子女無居港權,判談雅然敗訴;但由於當時社會......more22minPlay
March 23, 2019擊鼓鳴冤對普羅大眾而言,法律是什麼?是冗長文字組合而成的社會規則?臨床法律教育課程是香港大學法律學院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在教授的指導下,義務協助當值律師處理市民的求助個案。數月前,阿賓在求職網站看見一個「旅館前台見習生」的招聘廣告,他通過正式面試後獲聘。一天,阿賓如常為一位客人辦理入住登記手續。客人進入房間不久,牌照事務處的三名督察隨即衝入旅館,而剛入房的客人亦表明自己是該處的「放蛇」人員。錄取口供後,指阿賓涉嫌「管理」無牌旅館。管理無牌旅館屬刑事罪行,一經定罪可判罰款及留有案底。阿賓四出打聽,得到不......more22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