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档播客由「城市生活探索者」美羊羊发起,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深度解读热门影视综艺、当代女性主义、情感生活与亲密关系相关热点话题。内容「接地气」解读有「干货」,带你用好奇心探索自我,解锁枯燥生活背后的灵感。【主理人】美羊羊:坐标南京,社会心理学博士,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目前在高校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热爱吃瓜,日常八卦。... more
March 27, 2025【对谈】唐诗心理商谈室:读诗如何化解现代人的内耗?📻内容提要本期节目是关于《总有诗人解我忧》这本书的对谈。现代人如何通过读唐诗获得精神疗愈? 《总有诗人解我忧:唐诗心理商谈室》,人民邮电出版社,2025年1月。嘉宾:朱广思,《总有诗人解我忧》作者,心理学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人才库入库专家,著有《心理学简史100年》《心理学演义》《朱公案》。...more1h 13minPlay
March 25, 2025《走出黑森林》:如何在纠结与困顿中实现"自我转变"的旅程?📻内容提要本期节目与大家分享“心理学”新书《走出黑森林:自我转变的旅程》,作者:陈海贤,新星出版社,2025年3月。“活出自我”作为一个高频词汇被提及,但现实是:有很多人处于一种纠结又煎熬的状态。有人想转行、想换工作,追求理想,可担心自己做了改变后,结果不如人意,怎么办?有人处于一段痛苦的关系里,却无法离开,总担心,万一以后没有更适合的人,怎么办?纷繁复杂的生活,经常让我们焦头烂额,很多人陷入低谷期,感觉迷茫、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前行,我们究竟要如何活出“我想要”的人生?📚作者介绍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学家,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著有豆瓣高分图书《了不起的我》、《重新找回自己》、《爱,需要学习》。🌟【树洞留言】小红书或微博“学魔法的美羊羊”私信。...more45minPlay
March 22, 2025【心理】这世界上真存在“感同身受”吗?今天聊聊“感同身受”真的存在吗?有时候我们说“我理解你”,但这可能只是一句客套话。心理学上讲,真正的感同身受包含了共情和内化两部分。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那个能听懂你声音的人到底有多难?...more16minPlay
March 19, 2025《黑夜的狂欢》:韩江献给经历疲惫、孤独者的残酷生活文学!🎉福利在小红薯🍠搜索“学魔法的美羊羊”,并在《黑夜的狂欢》的帖子在下留言,抽2位小伙送出韩江《黑夜的狂欢》纸质书,“磨铁”出品,国文出版社2025年2月。📻内容提要本期跟大家分享“韩国女性”文学《黑夜的狂欢》,这部韩江25岁出道时写就的作品,以“疲惫”为刃,剖开生活的真相,追问人如何在隐忍中生存、在暗夜里狂欢?小说中的人物总在“坚持活着”与“幻想逃离”间撕扯:她们是工厂女工、主妇、流浪者,被生活追赶至窒息。韩江谈到,创作时她对“疲惫”近乎痴迷——这种疲惫不仅是肉体的劳损,更是精神上“被掏空的容器”,是父权社会对女性无声的规训。📚拓展介绍韩江:2024年韩国作家韩江凭借“充满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继莫言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more22minPlay
March 16, 2025【心理】心理创伤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轨迹?“心理创伤”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轨迹?有些人总是工作中遇人不淑、感情中频遭渣男,这些经历是否总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其实,创伤不仅可能带来负面效应,还能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将创伤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而非让它成为拖累。创伤修复的核心是什么?PS:【心理】与攻击者认同:我们为何会无意识地为自己的生活添堵?【心理】《不原谅也没关系》:成长中的自我疗愈与情绪释放...more15minPlay
March 14, 2025【禅修祛魅】什么人容易被“儒释道、身心灵”洗脑?禅修圈子里哪些人最容易被洗脑?越是自恋的人越容易走进佛门。很多人带着愿望走向佛门,却忽略了放下我执的前提是得先拿得起。其实,不少人在逃避现实问题时才会沉迷其中。真正的修行不是让你变得更脆弱,而是要让自我强大起来,面对挑战不退缩。从自恋到无我,禅修与自我认知的关系是什么?真实修行与权威崇拜的区别是什么?PS:【禅修祛魅】出家人的“七情六欲”去哪里了 ?【心理对谈】禅修小白入坑(避坑)都市佛门初体验:随喜功德深似海!...more13minPlay
March 13, 2025《嫉妒与鄙视》:如何超越"社会比较"的陷阱?📻内容提要本期节目与大家分享“心理学”新书《嫉妒与鄙视:社会比较心理学》,[美] 苏珊·T.菲斯克,机械工业出版社2025年1月。当人们以他人为镜时,往往滋生对高位者的灼热嫉妒与对低位者的冰冷鄙视,这两种情绪如同硬币两面,既彰显着人性对地位的本能敏感,又裹挟着撕裂社会联结的风险。 人类为何总在嫉妒“上层”与俯视“下层”的对比中定义自我? 社会比较这一隐秘的心理机制,如何悄然塑造着我们的情感世界与社会关系? 我们又该如何“超越嫉妒与鄙视”的枷锁?📚作者介绍苏珊·T.菲斯克(Susan T. Fiske):著名社会心理学家,197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与公共关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PS:【心理】母亲对孩子的"恨":为什么父母会无意识破坏孩子的幸福?...more3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