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中央气象台、广东省气象台消息,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强台风级。作为水上安全管理的“智慧大脑”,广东联通研发的阳江水上安全管理平台“粤水安”第一时间启动台风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依托其智能化、精准化的指挥系统,成功构建起从预警发布、船舶精准管控到全域实时巡检的全流程防风屏障,在这场与台风的赛跑中,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海上作业秩序。
“粤水安”融合海洋环境参数、作业条件、设备状态、作业人员情况等多维度数据,涵盖“人、船、水、港、 岸、岛、场”等水上安全重要领域场景,应用数字孪生、电子围栏等先进技术,统筹人防和技防手段,构建了船舶类型、事件类型、人员装备等41种预警模型,实现“感知—预警—救援”三位一体的水域安全闭环。平台自建成以来,成功应对阳江市近十次重大台风天气考验。截至目前,平台已陆续在江门、湛江、惠州、潮州、深圳、广州等地市复制推广。
万次呼叫+双线推送,信息精准直达不留死角
“据广东气象台消息,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正向我省沿海逼近。按照省防总要求,所有海上作业渔船全部回港避风……”
在台风预警阶段,“粤水安”平台依据省三防指挥部“六个百分百”回港避风指令,迅速行动。平台面向我市渔船、海洋牧场企业、海上风电企业发起了大规模、滚动式的智能语音呼叫,累计呼叫次数超过6万次,并同步进行短信推送,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一船、不落一人”。
“××渔船,第18号台风“桦加沙”,正向我省沿海逼近。请立即回港或向就近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或碰撞。”通过平台设定的恶劣天气预警电子围栏,对擅自越过电子围栏以及未按规定回港的船舶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并联动智能语音呼叫提醒。每小时自动生成一份未返港船舶清单,直接推送至相关管理人员手中,同步激活人工干预机制。如乡镇渔船管理,数据显示,防风关键期间,乡镇管理人员活跃登录平台达2285次,成为督促船舶回港避风的核心力量。
万级感知终端构建“水上天眼”,闭环管理筑牢防控网
在阳江广阔的海洋与海岸线上,“粤水安”平台依托272路涉海视频等感知终端,编织了一张覆盖重点水域和关键区域的“水上天眼”防控网。
系统对马尾岛、大树岛、沙扒渔港、东平渔港等重点水域,以及海上风电场、海洋牧场等关键设施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监测与录像留档。一旦发现人员违规返回危险区域、设备设施位移等潜在风险,立即推送警报给相关管理人员手中,实现“发现—推送—处置—留档”的闭环管理,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多角色协同作战,24小时技术护航
面对台风威胁,通过“粤水安”平台的“综合态势”、“智能调度”等功能,乡镇管理人员、执法部门、平台运营方、海上牧场及风电管理方等多角色可开展高效协同、依责履职。各方可根据平台提供的实时数据和指令,分别有序开展船舶召回督促、现场巡查执法、系统运维保障和关键设施加固等工作,形成了分工明确、联动高效的防风工作格局,显著提升了整体防风实战能力。
在整个台风防御期间,“粤水安”平台技术团队实行24小时值班保障机制,运营中心同步开展人工巡检,充当起平台与各管理单位间的坚实桥梁,确保整个指挥系统在极端天气下始终稳定、高效、安全运行,为防汛防风指挥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高效的指挥载体。
文、图|记者 潘亮 通讯员 邓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