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這是一個讀書心得與生活應用的音頻節目,每集邀請一位來賓分享聖嚴法師某一本著作的內容。受訪者就是你我他身邊的人,活的平凡而日常,卻在生命遇到波濤洶湧之際,因為師父書中的一句話生命有了改變。--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September 19, 2025EP44-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溫景發/ 義工溫景發被派往日本工作時,遇到日本311大地震,他的同修獨自在家被這場大地震驚嚇到,她因此一年多都無法言語及有反應,溫景發到處尋求解方都無法讓她開口。因緣際會下他們來到法鼓山,同修竟然流下眼淚而且開口說話了“這是我要來的地方”,他們找回了自己,還找到未來的方向。 溫景發投入護勤組的工作,他開朗、隨和,還學習了保安護理醫療等技術,來做執勤保護的工作。師父的「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是他生活裡時時謹記在心的語錄。身為科技男的溫景發也呼籲工作壓力大的科技業者,可以來到法鼓山從生活美學來舒緩壓力,跳脫原有的生活圈,為自己找到另一個生命的出口。讓我們一起來聽景發菩薩的分享。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21minPlay
August 27, 2025EP43一粒米見如來 常懷感恩之心-闕文海/ 義工從總本山清洗祈願觀音水池的石頭,到護勤組的執勤,闕文海師兄始終懷抱感恩之心。他銘記師父教導的「一粒米見如來」,在一次課程藥石中,他體悟到:從農夫插秧、辛勤耕耘、收成,到今日碗中這一粒米,無不蘊含著眾多的付出與因緣。他由衷感恩,在一念感恩之中,見到了如來,也因此常保感恩的心。 聖嚴師父曾開示「慚愧、懺悔、感恩、迴向」。文海師兄因感恩而生覺照,明白生活中自己或許無意間得罪他人卻不自知,因而自我反省,心生慚愧與懺悔。他更將這份心念迴向給生命中的貴人,以及那些不經意間被傷害的小動物。正因懷抱感恩,他生起「逆增上緣」的體悟,自此處處皆見觀音菩薩的慈悲身影。 讓我們一同來聆聽文海菩薩,分享他如何將「感恩」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18minPlay
August 27, 2025EP42放下自己 活在當下--師父的智慧學習-劉俊北/ 義工見不得人好,受不得人激、浮誇不實際,這是五十歲前劉俊北的習氣。但五十歲左右,他面臨到軍人父親的失智、工作上的低潮,身心都受大極大的考驗,這時,他從師父的語法中學習到了“放下自己”的智慧,他放下習氣,照顧父親、重新與家人相處、真正面對自己的修行、幫義工被別人服務,五十歲後活在當下。 在長青班與老菩薩們相處,也讓他學會重新看待與父親的關係,他們學會擁抱、關懷、說愛,在父親最後的人生里程彼此不再有遺憾,現在的劉俊北知道自己的問題,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知道自己的胎貪嗔癡,努力學習師父的智慧。讓我們一起來聽俊北菩薩的分享。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22minPlay
August 27, 2025EP41把找回自己顯現到水陸法會 -王惠淑/ 義工從一位家庭主婦成為法鼓山香積組主廚,王惠淑說自己是膽子大,但更多是她求新求變的好學之心,以及對師父理念的追隨。她不僅將師父的少油少糖少鹽以及不用再製品的囑咐深記在心,她還將師父所說的“大鴨游大路,小鴨游小路,沒游就沒路”的故事在水陸法會的主題桌中呈現。她多年負責水陸法會贊普供飯,從呼應型到故事型,花了許多的心思與巧思,只為展現她的一份心意。今年她又有何巧思,讓我們一起來聽王惠淑老師的分享。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24minPlay
August 04, 2025EP40范云瑄/ 義工年紀輕輕的范云瑄擔任關懷院義工多年,她從怕鬼到現今可以參與助念,是對爺爺奶奶的思念還是了然生死?從「佛教徒的生死觀」到聖嚴師父教導的默照禪修,「要允許一切的發生」,這個世間本來就是會有苦難,去見證這些事情,不是去改變或扭轉,我帶著有限的所知去見證苦難的發生。她領悟到要回到跟自己的不舒服在一起,對小小年紀的云瑄來說這是多麼不容易的啊! 原來創傷是會讓人沒有知覺沒有反應的,哀傷與悲傷都是情緒,是需要被處理的,助念,也是一種方式,經由一次次的助念,范云瑄找回了自己的心。讓我們一起來聽范云瑄菩薩如何以助念走出與面對哀傷。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13minPlay
August 04, 2025EP39深植心中的四它 -林玉倫/法青從小在阿嬤的引導下,林玉倫早已經將四它深植在心中只是不自覺。成長的過程中,這四它在她的生活中潛移默化,不時的在引導及協助她。玉倫的阿嬤是生活的智者,處處將聖嚴師父教導的教法於生活中實踐,她也早早就將後事交代,讓子孫無疑無憂,這樣的大智慧也以身教來影響著下一代。玉倫深受阿嬤的影響,也立願將繼續傳揚下去。讓我們一起來聽林玉倫與阿嬤深厚誠摯的祖孫之情。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18minPlay
July 08, 2025EP38生死不惑 -鄭史珮/ 義工#心靈物語- EP38生死不惑 -鄭史珮/ 義工 小時候即面臨手足的生死課題,鄭史珮對生命產生疑惑。何謂存在?活著的型態又是甚麼?多年來尋找生命的答案,在聖嚴師父的「生死不惑」書中得到了解答。原來要先了解死才知生的意義,雖然對死亡時有許多的不安,但參透生死後,就可坦然面對。 鄭史珮更以合唱來接引更多的菩薩,「也參與師父《生死不惑》合唱曲的錄製」,用音樂來讓更多人了生死、撫人心,這是她在知客服務、關懷助念後的另一個義工之路。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鄭史珮菩薩如何面對參生死的課題。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19minPlay
July 08, 2025EP37 盡形壽 獻生命 -陳于婷/ 義工對自我期許很高的社工陳于婷,她想以身教去影響周遭的人,更要對社會有所獻,這無形中也給自己許多的壓力。而聖嚴師父的一句「盡形壽 獻生命」讓她受到無比的震撼與動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在人生起伏的路上,于婷有師父的法語相伴,低潮時可調適,在禪修的路上有了依歸。讓我們一起來聽陳于婷菩薩的社工之路。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15minPlay
July 08, 2025EP36種瓜不一定得瓜—蔡妙珍/義工師父在「正信的佛教」寫到,「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不一定得豆,我們雖然有業障,若能不斷地修行,且在修行的過程,業障也必然會起現行,可是,由於不再造惡業,且不斷地增強修行的力量,慢慢地也能將重罪轉為輕報。」這讓蔡妙珍對於善惡的報應有了解答,也認同了佛教因緣與因果的觀念,她開始了禪修之路。 讓我們一起來聽蔡妙珍菩薩如何發願來實踐與推動法鼓山理念來報答師恩。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20minPlay
June 20, 2025EP35 慢行聽禪 以慢修行-林倢安/ 義工凡事急不得,這是林倢安師姐在離開法鼓山再回歸時調整的心態與言行,也是她在了解了師父的「慢行聽禪」一書中所提醒的“慢”與“行」後的改變。雖然師父曾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也如師父所說「法鼓山是個清靜的地方」,所以林倢安聽從心的聲音,選擇回到法鼓山,進禪堂,繼續她的大願力,讓我們一起來聽倢安菩薩的分享。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14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