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宜蘭文化俱樂部,讓你用耳朵採集地方文化知識!本節目由旅人書店企劃製作,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為聽眾解答宜蘭日常中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史空間秘辛與故事!--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FAQs about 宜蘭文化俱樂部:How many episodes does 宜蘭文化俱樂部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0 episodes available.
July 20, 2022S1EP10【宜蘭公園5-4】獻馘碑下方有頭骨?!宜蘭公園東南隅、民權路與崇聖街路口側有座特別且重要的紀念碑──「獻馘碑」。這座乍看其名有些令人費解的紀念碑,背後蘊含了日本人殖民台灣鎮壓宜蘭泰雅族原住民的歷史;馘,音同「國」,這個碑名有著原住民獻出作為獵功的頭骨歸順日人統治的意味。關於獻馘碑還有一個「到底碑下面有沒有埋頭骨」的都市傳說,然而要考察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就必須得細說從頭,從「獻馘碑」的前身「首塚」談起。本集繼續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帶領我們從各種史料報導進行推敲,深入了解獻馘碑建造過程的軼事、差點被拆除的轉折,以及另一座雙胞胎般的縣定古蹟。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2d7b880fd897800016bfbdc◆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1minPlay
July 13, 2022S1EP9 【宜蘭公園5-3】不只是休閒,公園裡的慶祝會和演習日治時期的宜蘭公園經常是公眾性集會的出發點或結束點,也經常是舉行紀念植樹的場所。但除了這些現代公園依舊常見的活動形式外,宜蘭公園在日治時期也是舉辦慶祝會、招魂祭與追悼會、消防軍事演練、收音機體操等的集會場地。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將會在節目中和我們分享日治時期宜蘭公園集會活動的特別案例,蔡老師也會進一步點出當中的殖民教化與時空觀念改變的意涵。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2ce74dcfd89780001219f2f◆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3minPlay
July 06, 2022S1EP8 【宜蘭公園5-2】樹多紀念碑也多的宜蘭公園近現代公園的重要構成元素為人造自然,宜蘭公園也不例外。台灣在日治時期由日本造園師設計修造的公園,除了四時花木也時常能見到一類日本人十分熱衷的熱帶樹種。我們現今習以為常的公園空間元素,植物之外還有假山水池涼亭等休憩設施,然而腹地不大的宜蘭公園如何呈現上述諸多元素,是一有趣看點。此外,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也會特別介紹宜蘭公園中特別多的另一個人造物:紀念碑石。宜蘭公園修造完成後,除了原地建造的紀念碑如「戰亡建碑」,分散各地的其他碑石如「查某𡢃解放碑」也被遷往公園中設置,形成另一到特別的公園風景。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2c559c4fd8978000150e3ba◆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1minPlay
June 29, 2022S1EP7 【宜蘭公園5-1】一座迷你但萬用的公園的誕生台灣第一座公園為1897年開園的台北圓山公園,也就是說「公園」在台灣出現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另一方面,現代的公園概念是日治時期參照西方經驗被日本人引入實行於城市或市街更新計畫,當中的殖民現代性色彩不言可喻。本集開始將以五集的篇幅,以「宜蘭公園」(aka宜蘭市中山公園)為案例講述一座公園從無到有的歷程與時代背景,加上宜蘭公園占地不大但卻可以見到不同時代的各種建造物或歷史遺跡,當中的大小故事都值得一探究竟。佛光大學文化與資產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將會一一點出宜蘭公園於1909年設立後一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前,這座雖然迷你但卻無所不包的公園內從造園設計到設置碑石的各種看點,也會提到宜蘭公園在不同時期的建造物與公共活動的作用。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travelerbookshop.com/ycc_s1ep7◆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6minPlay
June 22, 2022S1EP6 山裡有座寒溪祠(下):寒溪神社的遺構與特殊意涵「寒溪祠」(aka寒溪神社)可以說是宜蘭縣內現存可以看到最多遺構的原住民部落內神社遺址,除此之外,這座神社建造經過所反映的日本殖民「理蕃政策」脈絡,也讓「寒溪祠」有著特殊意義。延續前兩集從宜蘭原住民部落內神社的出現脈絡,到寒溪部落作為集團移住政策下的「模範部落」,本集蔡明志老師聚焦「寒溪祠」現存的神社遺構,一一解說如手洗缽、七珊山砲、「銃獵之廢」碑、「誓文」碑的歷史特殊性。此外,也會特別介紹日本人以「神社管理辦法」制度,試圖改變原住民信仰的高桿手段。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travelerbookshop.com/ycc_s1ep6◆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4minPlay
June 15, 2022S1EP5 山裡有座寒溪祠(中):摩登又是賞櫻名所的「寒溪社」「寒溪祠」這種在原住民部落內出現的日本神社,可以說是日本殖民帶來的結果,而「寒溪部落」的形成也是如此。日本人為了有效管控高山原住民族,在以武力鎮壓的「理蕃」之後,也以勸誘方式讓深山部落原住民遷出至近山形成「移住型部落」,並讓原住民族養成定居生活型態,現今大同鄉寒溪村一帶的部落有著如此的遷徙歷史。寒溪部落除了是典型的移住型部落外,能說流利日語、對現代文明接受度高、受教育程度高於水平的特色,讓「寒溪社」在日治時期被視為「模範蕃社」,日本兒童文學家西岡英夫遊歷寒溪後,也特別撰文推薦寒溪部落是「摩登蕃社」,加上春天寒溪緋櫻美景,相當值得一遊。教化意味濃厚的「寒溪祠」依舊在1933年完工於「寒溪蕃童教育所」(今寒溪國小)後方山坡上,反映著日本人意欲以信仰強化原住民「敬神涵養」的精神,即便是高度現代化的寒溪社也是如此。本集繼續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為我們介紹寒溪部落形成,以及寒溪祠出現的背後秘辛。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travelerbookshop.com/ycc_s1ep5◆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0minPlay
June 08, 2022S1EP4 山裡有座寒溪祠(上):宜蘭原住民部落內的日本神社遺跡如果你是個登山愛好者,也許曾在山徑旁見過日本神社的殘存遺跡;然而,你是否想過進一步了解這些遺跡背後的愛恨情仇?原住民部落內日本神社遺跡的保存與否是個矛盾課題,其尷尬處境就如同遺址埋沒在荒煙蔓草中的現況。宜蘭縣境內有五處在日治時期於原住民部落內設立的神社,這些神社可以視為日本人在「國家神道」系統下治理原住民的殖民思維展現。這五座曾經出現在宜蘭地區原住民部落內的神社,依照建造年代依序為:東澳祠、四季祠、寒溪祠、濁水祠、南澳祠。為什麼日本人要特地在原住民部落內蓋神社?這些神社名稱為什麼叫做「祠」?建造的時代又是什麼樣的狀況與原因?本節目邀請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以三集的篇幅講解「寒溪祠」(aka寒溪神社)出現的時空脈絡。在進入主題「寒溪祠」之前,將先從日本殖民台灣傳入神道信仰的脈絡細說從頭,接著簡述原住民部落內神社的設立特性,最後簡要介紹東澳祠、四季祠、濁水祠及南澳祠的建造過程。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travelerbookshop.com/ycc_s1ep4◆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5minPlay
June 01, 2022S1EP3 蘭陽大橋的前世今生(下):你知道蘭陽大橋是兩座橋嗎?本集是解開蘭陽大橋身世的最終回!歷經輕便橋、臨時橋等不同時期與波折,與宜蘭濁水溪鐵道橋共構、提供人車通行的「蘭陽大橋」總算於1935年完工通車,也連帶使得蘭陽地區的產業發展與交通地景進入新階段。不過,克服了早期橋樑無法長期穩固於河床上的技術難關,蘭陽大橋到了戰後需要面對橋寬過窄不敷使用的新挑戰,完工啟用逾半世紀的第一代蘭陽大橋歷經一次拓寬最終仍需退役,第二代的新蘭陽大橋也因此在二十世紀末登場。本集繼續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為我們介紹蘭陽大橋終於出現的幕後故事、交通地景的變遷,以及蘭陽大橋作為歷史文化資產的看點與珍貴之處。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travelerbookshop.com/ycc_s1ep3◆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1minPlay
May 27, 2022S1EP2 蘭陽大橋的前世今生(中):蘭陽溪上有吊橋?!本集將接續第一集,繼續挖掘跨越宜蘭濁水溪(aka蘭陽溪)的橋樑進化史!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蘭陽大橋正式登場之前,隨著一九二○年代後期汽車出現,自動車(公共汽車)也成為新交通選擇,有段時期曾出現能讓公車通行的連續吊橋。雖然1933年吊橋通車到1935年蘭陽大橋落成不過約兩年光景,但是橋樑不再只供台車或火車通行,而是更貼近一般民生交通需求,具有時代意義。連續吊橋作為半永久性橋樑出現蘭陽溪上的時空背景,還有一個重要脈絡是早期蘭陽溪「先治水、再建橋」的歷程。「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是蘭陽大橋得以順利建成的重要基礎工程,了解整個治水工程的來龍去脈,就會知道蘭陽大橋可以讓汽車通行是影響宜蘭民生與產業發展的重大進化!本集邀請到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繼續為我們介紹一九二○年代後期到1935年蘭陽大橋建成通車之前,宜蘭濁水溪上出現大吊橋讓公共汽車通行的歷程與故事。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travelerbookshop.com/ycc_s1ep2◆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1minPlay
May 15, 2022S1EP1 蘭陽大橋的前世今生(上):那些年,跨越「宜蘭濁水溪」的橋宜蘭文化俱樂部開播首集要介紹的是宜蘭人幾乎無人不知的「蘭陽大橋」!蘭陽大橋不只是連接宜蘭溪北、溪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橋樑,這座橋的出現不只帶動了產業與民生的變革,其中也具有將原本分隔的溪北溪南串聯成一日生活圈的文化意涵。然而,你知道現在通行的蘭陽大橋旁邊就緊鄰著最初建成後來退役的舊蘭陽大橋嗎?你知道蘭陽大橋出現之前的宜蘭居民是如何跨越蘭陽溪嗎?在技術尚未成熟加上溪流氾濫不定的早期,宜蘭居民為了跨越宜蘭濁水溪(蘭陽溪的舊稱)往返溪北溪南,必須耗費大量時間以不甚安全便利的渡船或輕便橋梁越溪;相較於現在騎車數十秒便能輕鬆過橋,可以說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困難。本集邀請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為我們講解蘭陽大橋開始興建出現之前,約莫1900~1920年間蘭陽大橋現址一帶陸續出現的凱旋橋、宜蘭線鐵道橋、糖廠專用軌道橋三座橋梁與跨溪故事。本集節目由文化部指導、旅人書店企劃執行、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協助播出。◆ Podcast 筆記連結|https://travelerbookshop.com/ycc_s1ep1◆ 旅人書店購物網站|https://store.travelerbookshop.com/...more31minPlay
FAQs about 宜蘭文化俱樂部:How many episodes does 宜蘭文化俱樂部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0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