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
作者:曹一雪
诵读:丫丫
其实诗的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林妹妹把“枯”改成了“残”。
她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字换了呢?
可能文采超群心思宛然的林妹妹觉得,枯焦是一种生命力走到尽头的景象,带着不可挽留的终结的悲伤;而残缺则是一种美,就像残荷,残而不衰,虽残犹铮,带着岁月的痕迹,印着历经沧桑后的宁静与淡泊。
是呢,留得残荷听雨声,在万物已然萧条的秋冬,一切都归于沉寂,清冷的荷塘里再也找不到“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繁华景象了,一切都已归于平淡,所剩无几的残荷默默地伫立在依然明净的水中,无声无息任凭风霜欺凌,不卑不亢任由岁月褪色。
它们把一切都深藏于心,不言不语,淡然地面对着生命的轮回。
而在下雨的时候,也只有在雨敲残荷的时候,我们才能听到从岁月深处传来它们依然温柔的呼吸,听到她们娓娓道来的属于她们的故事。
这声音,带着几分倔强,也带着几分淡淡的忧伤,滴滴答答,声声入骨。
在残荷时紧时缓的述说中,我们仿佛能听到“池塘水碧荷花开”时的羞怯和娇美,能听到“早有蜻蜓吻笑腮”的相遇时的惊喜。我们能听到莲子初长成、莲蓬悄然圆的欢欣,也能听到一池的繁华是如何变成一派萧条的。
我们听到的,是残荷对往昔的留恋,和如今已然超脱的意境。
却原来,残荷只有在遇到雨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吐露出它们的心声。
却原来,雨也只有在遇到残荷的时候,才会那么投入,才会那么滴滴入心。
所以才会有人刻意要“留得残荷听雨声。”
想想,在那么寂寥的雨天,听着窗外时紧时慢的残荷与雨的对话,会突然地勾起一种说不清楚的情绪来,会有许多深埋已久的心事,突然地又翻腾出来,心情和场景突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我们要听的,真的是那毕竟是带了几分凄凉的雨打残荷吗?
可能我们要寄托的,是自己那无处安放的落寞。
是那情景正合我们的心境。
因为我们这一生,总会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无法释怀。
总会有一些境遇让我们悲从中来。
我们总是还没来得及好好珍惜青春年华,青春就悄然离我们远去。
我们总是还没来得及好好去欣赏“芙蓉千姿舞”,就已经“留得残荷听雨声了。”
这世间的任何事物,就是这么的无常,任何的“一切都刚刚好”,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流逝,最后成为“失去的才最好。”
用残荷的心声去解读人生,你就知道任何事物的任何结果都是必然的。
就知道任何生命都会从繁华走向落寞,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所以这个过程无需喜也无需悲,残破,本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衰落,也是一种生命的回归,花开正好或者是残败不全,都不要影响我们用一生傲气一世清白伫立在天地之间。
就像残荷。
你看荷花那么美,但它的心却是苦的,它的心那么苦,但它呈现给我们的,却是那么美丽的笑脸。也许就是因为荷花把苦都默默地藏在自己的心里,而把芬芳美好都给了这个世界,所以它的风采才会那么纯净动人。
你看荷叶当初那么碧绿,那么喜人,仿佛是一群身着绿裙的少女在微风中轻舞。它们和荷花互相映衬,互相成就,互相绘就了天地间一幅完美的画面。可是当岁月流逝,命运需要它们转换角色的时候,它们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接受,笑迎寒风,用另一种形式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傲气和风骨。
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品行,所以即使当初一池的粉白黛绿最后只剩下一片枯黄的残荷时,它们依然有着别样的美和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