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百年之前,臺灣文化協會總理林獻堂發起「全島無力者大會」,號召對抗統治威權,發出最有力的正義呼聲。百年之後,我們推出 podcast 企劃《有聊者大會》,致敬文協知識份子們的滿腔熱血,用開講(khai-káng)重拾文化運動!--Hosting provided by So... more
November 20, 2022EP8 阮用戲劇繼續拚!新劇使命的延續 ft.阮劇團EP8 阮用戲劇繼續拚!新劇使命的延續 主講|汪兆謙(阮劇團團長/藝術總監) 日治時期的新劇,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常用來傳達理念的工具,而在現代,也同樣有一群人以這樣的精神向社會傳達理念。阮劇團是嘉義子弟返鄉成立的現代戲劇劇團,他們將本土民俗文化融合於現代戲劇內,以大眾劇場為目標,積極地走向民眾與社會。 2021年,阮劇團與北師美術館共製的作品–《加入B會的人》,演繹了文協時代的故事,在編排上放入《復活的玫瑰》、《社會階級》等新劇劇本。本集節目邀請了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從戲劇現場及相關經驗來談新劇歷史與精神。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2minPlay
November 13, 2022EP7 靈安社、北管與舊民俗下的新文化 ft.吳柏勳大稻埕是臺灣知名的戲窟,早在百年前各種新舊戲劇就在此地交鋒。不僅有很多新式的戲院林立,許多在地頭人也成立軒社,學習南北管、演出子弟戲,神明生日婚喪喜慶,軒社就會演出一段獻上祝福,而當時社會熱愛戲曲的程度也可見一斑。 歷史超過150年的「台北靈安社」就是大稻埕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北管軒社,知名的大稻埕茶商陳天來,也曾當過靈安社的社長,而至今靈安社仍在大稻埕持續活躍著。 本集節目邀請靈安社總幹事吳柏勳先生,來跟大家談談這一百多年來,駐守在大稻埕的靈安社,面對不停更迭的新文化,是如何因應、面對,如何站穩腳跟,一步一步地走過每一個時代。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40minPlay
November 06, 2022EP6 張深切,與他的劇本創作ft.明毓屏日治時期的「新劇」演出,有些是參考中國、日本、法國的劇本;有些則是臺灣知識分子的創作。其中,新劇參與者之一、1904年出生於南投的張深切,在日治時期即投入文化運動,實踐其「文藝大眾化,須從演劇做起」的信念,並成立臺灣文藝聯盟,發表《落陰》等劇作。 《落陰》這部劇本完成於1935年,嚴格說來,《落陰》雖屬日治時期新劇運動一環,卻不屬於文協、鼎新社等團體所推動的「文化劇」。然而,張深切以臺語創作《落陰》,在短短一幕二場劇本中,展現臺灣知識分子對受虐繼女的同情、對傳統迷信的批判,亦彰顯了知識分子創作新劇劇本的實驗精神。 本次有聊者大會邀請改編過《落陰》這部劇本的創作者明毓屏,來談談張深切,並透過對劇作家、戲劇的探索,以窺探日治時期,接受現代化教育的知識分子,又企圖用劇本創作,傳達哪些理念。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8minPlay
October 30, 2022EP5 新劇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與舊文化拚場? ft. 臺灣熱炒店(下)百年前的臺灣,正處在傳統東方文化與西方現代思潮間,承受新舊文化的衝擊。本集節目由podcast節目 #臺灣熱炒店 擔任一日總召,並邀請到今年度的特展策展人白春燕老師參與,細說日治新期的新劇,及文協成員如何以文化劇推動改革社會,拚場舊文化。 EP5分成上、下兩集,本集為下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48minPlay
October 30, 2022EP5 新劇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與舊文化拚場? ft. 臺灣熱炒店(上)百年前的臺灣,正處在傳統東方文化與西方現代思潮間,承受新舊文化的衝擊。本集節目由podcast節目 #臺灣熱炒店 擔任一日總召,並邀請到今年度的特展策展人白春燕老師參與,細說日治新期的新劇,及文協成員如何以文化劇推動改革社會,拚場舊文化。 EP5分成上、下兩集,本集為上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2minPlay
October 23, 2022EP4 風靡大眾婦女,與新劇拚臺的歌仔戲ft.劉秀庭談起歌仔戲,大多數人的印象會直接認為它是「傳統戲曲」,但事實上歌仔戲大約在1910年代出現在臺灣,跟「新劇」在臺灣發展的時間歷程差不多。知識分子們在推行新劇運動的時候,歌仔戲也在大眾之間傳布,不僅快速發展成為大戲,並且廣受一般民眾喜愛,尤其受到許多婦女觀眾的青睞,還從初期均由男性參演的戲劇模式,發展出在當時相當顛覆的「全女班」型態。 歌仔戲究竟為什麼這麼受一般大眾歡迎?又為什麼特別發展出女性觀眾?而既然同為「新戲劇」,卻為何偏偏被知識分子們撰文批評、甚至說它該禁?讓我們聽聽「水月演劇社」團長,同時也是歌仔戲劇作家的劉秀庭老師,從歌仔戲的歷史背景與發展演變,來談一談它在當時的風光與境遇。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8minPlay
October 16, 2022EP3 相約看劇:日治時期的商業劇場ft.徐亞湘1920年代臺北的大稻埕,隨著進出口貿易繁榮,逐漸形成商業重鎮,也帶動了淡水戲館(後易名為臺灣新舞臺)、永樂座、第一劇場等「商業劇場」於此興建,不僅揭示了現代化進程、也是一種消費力的展現。商業劇場以售票演出為主要營運模式,那麼究竟當時劇場內上演的戲劇內容是什麼?是什麼吸引臺灣大眾日日進場觀賞?而它們又如何對臺灣的戲劇發展產生影響?本集的#有聊者大會邀請到北藝大戲劇學系的#徐亞湘教授,來談談日治時期的商業劇場。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3minPlay
October 07, 2022EP2 以新文化,和舊文化拚場 ft.朱宥勳文化的發展總是帶著衝擊與碰撞,回望1920年代臺灣島上的新文化運動,一股新舊碰撞的文化態勢正在蓬勃動盪著。 知識分子組成「臺灣文化協會」,透過社會運動的形式,企圖運用文化的力量,和殖民政府、傳統社會倫理對抗。這股對抗的力量也在不同的文化活動中顯現,語言的新舊、戲劇的新舊、生活方式的新舊,乃至於最根本的「觀念的新舊」。 他們為何要用文化跟時代反抗?這些新文化觀又是如何與舊文化競合?他們留下了什麼樣的精神遺產給後人? 有聊者大會 的第二集,邀請了作家 #朱宥勳 來到節目,和大家分享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反抗精神,與他們的努力!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8minPlay
September 30, 2022EP1 用一座場館,說一段百年前的社會運動 ft.寶島少年兄《有聊者大會》回來了!!! 今年的新文化運動月以「新劇登臺:文化大拼場」為主題,傳遞知識份子以新劇、文化劇與時代對抗的精神。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為何要談新文化運動、文協?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每年10月的館慶「新文化運動月」焦點為何?又有哪些活動,要回顧百年前臺灣青年以新文化和舊文化拼場的精神? 一起點開收聽連結,回顧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的精神,也回應當前的時代議題。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7minPlay
November 25, 2021EP20-這一次,你要Call out哪種臺灣人?(下)feat. 黃震南你是否曾思考過「臺灣價值」這四個字呢? 當時因為新文化運動,居住於這座島上的人們開始思考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一百年過去,你可能回答是珍奶、滷肉飯, 也或許是文化,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 假如今天將 #臺灣 擬人化, 在文協100歲生日,你覺得他會想call out哪種臺灣人呢?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9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