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與頂尖思想的輕鬆對談:How many episodes does 與頂尖思想的輕鬆對談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7 episodes available.
May 29, 2025de-influencing, 去~~網紅化這份研究調查了去影響力 (de-influencing) 在社群媒體上對消費者的影響,並將其與傳統的網紅行銷進行比較。作者透過三項實驗,發現相較於傳統網紅,去影響力者在消費者眼中更具可信度。去影響力的訊息顯著影響了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及購買意願。然而,去影響力者的性別似乎不影響訊息的有效性或對創作者的感知。最能影響品牌態度的去影響力訊息,是那些專注於道德和健康議題的內容。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9minPlay
May 20, 2025推薦獎勵的秘密:不只找新客,更能讓老客戶「死心塌地」愛上你!這篇研究探討了推薦獎勵方案 (RRPs) 對品牌承諾的效果1。研究將 RRPs 視為顧客關係管理工具1...。 主要發現和論點包括: • RRPs 能提升顧客的情感性承諾:實驗證實,即使是為了獲得獎勵而進行的口碑推薦,也能顯著強化現有顧客對企業的情感性承諾1...。這表示 RRPs 不僅能爭取新顧客,也能維繫現有客戶關係4...。 • 不同的理論視角:研究從正增強理論、自我知覺理論和認知失調理論三種角度來解釋獎勵大小、獎勵對象和推薦方式如何影響消費者的態度1...。這些理論並非互相競爭,而是互補的7。 • 獎勵大小的影響因顧客類型而異: ◦ 對於新顧客,獎勵愈大,對企業的情感性承諾和購買意願也愈大1...。這符合正增強理論的解釋,因為新顧客可能將獎勵納入首次消費體驗的整體評價中6...。 ◦ 對於舊顧客,獎勵大小對其態度沒有顯著影響1...。舊顧客對產品已有既定評價,獎勵更多被視為推廣的報酬6...。然而,研究發現小獎勵在特定條件下可能達到與大獎勵相同的效果13。 • 推薦方式的影響: ◦ 在留言分享(未標註朋友)時,獎勵愈大,情感性承諾也愈高,這再次支持了正增強理論14...。 ◦ 在標註分享(要求標註特定朋友)時,不論獎勵大小,情感性承諾都維持在相對高點14...。標註行為會引發認知失調,因為參與者可能感覺是為了私利而分享朋友個資,這種內心的不安需要透過調整對產品的態度(提高情感性承諾)來緩解,且這種不適感難以透過獎勵來消除15...。特別是當獎勵金額較小時,標註分享組的情感性承諾顯著高於留言分享組14...。 總結來說,RRPs 是一個有效的顧客關係管理工具,可以透過鼓勵口碑推薦來提升顧客的情感性承諾6。獎勵設計應考量顧客類型:對新顧客可提供較高獎勵以快速建立正面評價;對舊顧客則可利用小獎勵並搭配如標註分享等方式來深化承諾13...。標註行為引發的認知失調反而能促進態度的調整,尤其在低獎勵情況下效果更明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2minPlay
May 20, 2025溫暖與能力的語言動態這篇文章探討了語言在行銷和客服互動中的重要性,並超越了以往關注**「說什麼」的研究,轉而強調「何時說」的關鍵作用。透過對大量真實客服對話的分析和實驗,研究人員發現顧客滿意度會受到服務人員在不同對話階段使用情感(溫暖)和認知(能力)語言的時機影響。結果顯示,在對話的開始和結束時使用溫暖語言,而在中間部分強調能力語言,能帶來更好的效果,這與一些認為應全程優先強調能力的觀點不同。文章還介紹了一種新的模型方法,以應對對話資料中不規則、稀疏和高維度**的挑戰,並展示了該方法在分析其他語言特徵(如提問和人稱代詞)方面的應用潛力,為改善客服體驗和更廣泛的溝通提供了見解。 JCR 2024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9minPlay
May 19, 2025布雷斯悖論與網路效應布雷斯悖論 (Braess's Paradox),這是一個令人反直覺的現象,指出在某些網路系統中,增加容量或選項反而可能導致整體效率下降。來源以交通網路為主要例子,說明了增加道路如何反而加劇壅塞,並討論移除道路可能改善交通流量。此外,文章也將此悖論應用於社交網絡,例如推薦產品的情境,以及最新的研究探討其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潛在影響,表明更多選項或選擇不一定能帶來更好的結果,而是個體追求自身最佳利益所導致的集體次優狀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8minPlay
May 14, 2025網路心理學根據提供的資料,網路心理學的核心理論或關鍵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印象形成與自我呈現 (Impression Formation and Self-Presentation):人們在網路上會根據有限的線索(例如文字訊息、個人檔案、電子郵件地址風格)來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同時,人們也會努力管理自己的線上自我呈現,以達到特定的目標(例如被喜歡、被尊重)。然而,使用線索方面可能不夠專業,鍵盤也有限制(例如不小心按到大寫可能被誤解為吼叫)。戈夫曼 (Goffman) 強調動機是選擇自我呈現策略的關鍵,並將其描述為一個「資訊遊戲」,充滿隱藏、發現、虛假揭露和重新發現。網路環境可能會加劇某些情況,例如 Dave Carroll 的音樂影片意外爆紅,讓他獲得了類似名人的地位。社交媒體上的提示(例如 Facebook 的「你在想什麼?」)也促使用戶關注自我並進行呈現。早期的研究發現,與面對面交流相比,人們在電腦中介溝通 (CMC) 中顯得更冷漠、更任務導向、更容易發怒。表情符號的出現幫助人們在純文字環境中表達更多情感,影響印象形成,使請求顯得不那麼唐突。社交情感交流與去抑制 (Socio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Disinhibition):在線上環境中,人們尋找方法來塑造他們的線上人格並表達更多情感。表情符號和 Emoji 是增加圖形情感表達的工具。研究顯示表情符號可以提升發送者的好感度。然而,表情符號的使用需考慮情境和接收者的特質,在正式場合或對某些人可能顯得不成熟或令人不悅。電腦中介溝通 (CMC) 可能導致去抑制效應,讓人們表現出非典型的敵意、唐突或攻擊性行為。能見度(例如視訊會議)有助於減少這種去抑制效果。群體動力學 (Group Dynamics):網路上的群體展現出身份認同,例如 Reddit 用戶感到與社群有連結和情感依附。線上環境也會影響從眾行為。Asch 的實驗在線上版本中發現,相比面對面,參與者不太容易屈服於團體的錯誤判斷而從眾。人們在不確定或混亂的情況下傾向依賴他人資訊來指導行為,這在線上社群中也有影響。Sherif 的實驗顯示群體會逐漸趨於一致的判斷或規範。群體決策有時會出現「風險轉移」,即群體比個體更傾向於冒險。親社會與反社會行為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親社會行為: 網路為親社會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例如線上群眾募資 (crowdfunding)。個人特質(如同理心)和情緒(如好心情)會影響助人行為。網路環境也改變了近接性概念(通過「交集頻率」),並提供關注等工具來表達喜歡。網路上的利基社群 (niche communities) 讓興趣相投的人更容易找到彼此,可能促進親社會行為。線上情境中的「旁觀者效應」在小型群體中較不顯著,而提高個人可見度(如標紅名字或模擬眼部接觸)可以逆轉旁觀者效應,增加助人行為。然而,線上的「符號式支持」(token support),尤其是公開的,可能導致鬆懈行動 (slacktivism),減少後續更實質的幫助。反社會行為: 線上溝通的模糊性使得誤解更容易發生,可能導致敵意和攻擊性交流。網路上的「火焰」(flame) 是指從不同意逐漸升級到人身攻擊的敵對交流。巨魔 (trolls) 是在線上社群中發布煽動性、冒犯性或破壞性內容的人,常與心理病態和馬基維利主義特質相關。不「餵養巨魔」(即不理會他們的挑釁)是避免鼓勵這種行為的方法,因為注意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問題性使用/成癮 (Problematic Use/Addiction):青少年網路沉迷可能是一種「求救訊號」。網路成癮的形成有兩個重要因素:「拉力」(Pull) 和「推力」(Push)。拉力:指網路世界的吸引力,如有趣的影片或遊戲內容。推力:指現實生活中的困境,例如課業挫敗、人際關係被排擠或家庭關係緊張。青少年可能在網路世界中尋求現實生活中缺乏的成就感或歸屬感,從而形成成癮。成癮行為是應對現實困境的一種途徑。解決網路成癮需要處理其現實生活中的根本困境,包括修復親子關係並尋求專業協助。年輕人更容易受網路誘惑,因為他們的大腦自我控制能力尚不成熟。韌性 (resilience) 和社會情緒能力 (socioemotional ability) 可以降低問題性網路使用的風險。技術的影響 (Impact of Technology):存在關於技術決定論(技術推動社會變革)與社會建構論(社會力量塑造技術及其使用)的辯論。這些理論和概念構成了理解網路如何影響個體心理、人際互動和社會行為的核心框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1minPlay
May 13, 2025社群媒體的體驗行銷這份關於社群媒體體驗經濟設計的報告,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重點: 社群媒體的轉變:社群媒體已從單純的資訊分享平台,演變為強調用戶互動與沉浸式體驗的空間,這與「體驗經濟」的理念相符。體驗經濟強調企業應提供能觸動情感、值得回憶的活動,而不僅是商品或服務 。 體驗經濟核心與設計原則:報告介紹了 Pine & Gilmore 的體驗經濟「4E 模型」(娛樂、教育、美感、逃避現實)。並闡述了應用於社群媒體的關鍵設計原則,包括:主題性、個性化、參與感、故事性、感官刺激及社群連結等 。 社群平台的應用實踐:分析了 Facebook、Instagram、TikTok、X (前 Twitter) 和 Threads 等主流平台如何透過其功能(如動態消息、Reels、直播、社團、濾鏡、演算法、話題等)來體現上述體驗經濟原則,致力於提供個性化、具參與感且富娛樂性的用戶體驗 。 常見的社群媒體體驗類型: 用戶生成內容 (UGC):透過挑戰賽、獎勵等方式激勵用戶創作,增強參與感與真實性 。 擴增實境 (AR) 濾鏡與虛擬互動:提供新奇的感官刺激與娛樂性,如虛擬試妝/試穿 。 虛擬展演與沉浸式活動:如 Fortnite 中的 Travis Scott 虛擬演唱會,提供強烈的逃避現實感與社群連結 。 KOL/影響者引領的敘事體驗:KOL 透過故事性、真實性(理想情況下)與粉絲建立情感連結,引導品牌體驗 。 設計引人入勝體驗的流程與考量:強調了深度用戶分析(如人物誌建構 )、使用者旅程地圖與互動故事板的設計 、高效互動機制(如遊戲化、即時回饋 )、優化內容呈現(視覺層次、多樣化格式 )、營造正向社群氛圍 、維持內容新鮮感 以及數據驅動的優化(如 A/B 測試、社群聆聽 )。 挑戰與應對策略:探討了內容疲乏與資訊過載 、負面互動(如網路騷擾、不實資訊 )、演算法限制(如過濾氣泡 )及用戶隱私保護 等挑戰,並提出了相應的平台設計與用戶賦權策略。 結論與未來展望:總結社群媒體成功借鑒體驗經濟的關鍵在於以用戶為中心、融合多元體驗領域、綜合運用設計原則、重視真實性與情感連結、技術賦能創新以及數據驅動優化。未來趨勢包括 AI 驅動的超個性化體驗、沉浸式技術的深度融合(元宇宙雛形)、創作者經濟的繁榮、對倫理 AI 與演算法透明化的需求、以及對數位福祉的關注 。 總體而言,這份報告闡述了社群媒體如何運用體驗經濟的理論與方法,設計出更吸引人、更具黏性的用戶體驗,並探討了其中的關鍵要素、實踐方法、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3minPlay
May 12, 2025網紅與真實社群能否共存?網紅正在摧毀一手建立他們的社群嗎?你追的 YouTuber/ 網紅 變了嗎? 友情 vs. 業配,到底怎麼回事? 🤔 你有沒有覺得,以前很喜歡的 YouTuber 或網紅,後來好像越來越「商業化」了? 一開始他們可能只是跟你我一樣,單純分享美妝、遊戲或生活 ,就像朋友一樣聊聊天、教你小技巧 。但當他們越來越紅,開始接業配、賺大錢後,感覺就不太一樣了。 這份研究深入探討了這個現象! 發現當網紅從「好朋友/小老師」的角色,變成「推銷員/大明星」時 ,會發生什麼事: 信任感降低: 以前覺得他們推薦的東西很真心,現在會懷疑是不是為了錢才說好話?距離感增加: 感覺他們不再像以前那麼親切、貼近生活了。粉絲也尷尬: 我們好像從「一起玩的朋友」,變成了只是「被推銷的對象」或「尖叫的小粉絲」。這有時候會讓網紅和粉絲之間產生一些小摩擦,甚至讓一些老粉絲覺得「回不去了」而默默離開。 下次滑手機看到業配文時,也可以想想看:你覺得這位創作者在「朋友」和「商人」之間,找到平衡點了嗎?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4minPlay
May 09, 2025文化差異的消費與自我授權在消費文化差異時,消費者如何在「文化欣賞」和「文化挪用」的對立論述之間找到平衡。研究發現,這種緊張關係促使消費者進行「自我授權」,也就是反思性地調整自我以繼續消費文化差異。文章確定了改革、克制、重塑情境和合理化四種自我授權策略,這些策略反映了消費者對道德詮釋、文化間權力關係以及自身定位的複雜組合。研究指出,這些策略的使用受消費者對新殖民主義市場動態的敏感性、對社會評判的脆弱性以及個體文化背景的影響。最終,儘管這些策略允許個體消費者管理張力,但它們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化挪用背後的結構性不平等問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9minPlay
May 06, 2025人工智慧(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人工智慧對教育的影響與教育方法的發展 引言 本簡報文件旨在整合所提供的資料來源,回顧並分析人工智慧(AI)在當前教育環境中的核心主題、重要觀點和關鍵事實。文件中將包含直接引用的原文引述,以支持各項論點。涵蓋的領域包括生成式 AI 的應用、AI 對學習成果的影響、批判性思維和反思性思維的理論基礎,以及 AI 時代教育倫理議題。 主要主題與重要觀點 1. 生成式 AI 在教育中的應用與影響 生成式 AI 在教育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從課程開發到學生評估,其應用正在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醫療教育的變革: Alrazraq 等人(2023)的研究顯示,AI 生成模組正在徹底改變醫療課程的開發、教學方法、個人化學習計畫、學習材料和學生評估。AI 生成模組能夠提高醫療教育的品質。學術寫作與研究: Dergaa 等人(2023)和 Koosa 和 Wachsmann(2023)探討了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學術寫作中的潛力。這些系統有助於簡化寫作流程、克服語言障礙並提高整體生產力。Santiago Jr 等人(2023)也發現,教師研究人員高度讚賞寫作輔助工具的使用,因為它們可以加快研究過程並提高寫作的清晰度。學習效率與自主性: Duhaylungsod 和 Chavez(2023)的研究發現,AI 對話系統有效地減少了學生在研究和資訊檢索上花費的時間。然而,他們也表達了對過度依賴 AI 模型可能限制創造力和創新,甚至損害自主性和決策能力的擔憂。內容生成與創造力: Marzuki 等人(2023)的研究指出,雖然整合 AI 寫作工具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一些參與者反對過度依賴,認為這會限制批判性思維和個人創造力。Semrl 等人(2023)也提到,AI 對話系統雖然有助於撰寫科學論文,但其缺乏原創性、過度冗長的傾向以及使用細微和模糊語言的習慣,可能會讓人看出論文是由 AI 生成而非人類作者所寫。評量與回饋: Euro J of Education - 2024 - Fernández‐Sánchez 文件中的表格展示了 AI 生成的評量標準範例,可用於評估學生的多項技能,如對測量單位的認知和使用、解決測量問題、團隊合作以及批判性思維等。這些標準詳細描述了不同層級的表現,從「需要改進」到「優秀」。Pokkakillath 和 Suleri(2023)的研究指出,對話系統具有提供即時回饋、客製化學習體驗以滿足個人需求以及 24/7 可用的潛力。2. AI 對學習成果與認知能力的影響 AI 在教育中的應用與整合不僅影響教學流程,更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成果產生複雜的影響。探究式學習的影響: Source "59_Influence of AI-driven Inquiry Teaching on Learning Outcomes.pdf" 中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AI 驅動的探究式教學對學習成果有顯著影響。模型通過了 F 檢驗(F = 13.061, p = 0.000 < 0.05),顯示至少有一個獨立變數對依變數有顯著影響。其中,「Explanation focusing」對學習成果的影響最為顯著 (T = 4.445, P = 0.000***),其次是「Evidence acquisition」 (T = 2.447, P = 0.015**) 和「Questioning」 (T = 1.898, P = 0.059*)。這表明 AI 在引導學生提問、獲取證據和形成解釋方面能夠有效提升學習效果。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挑戰: 多個來源強調了批判性思維在 AI 時代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了 AI 應用可能帶來的挑戰。Dwyer (2014) 提出了一個整合的批判性思維框架,強調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自我調節功能、批判性思維技能和反思性判斷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Magno (2010) 的研究也支持了後設認知技能(如計畫、資訊管理、監控、除錯策略和評估)與批判性思維的各個面向(如推理、假設辨識、演繹、詮釋和論證評估)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然而,許多研究人員對 AI 可能損害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表示擔憂。Dergaa 等人(2023)、Koosa 和 Wachsmann(2023)、Malik 等人(2023)以及 Marzuki 等人(2023)都提到了這種擔憂,認為過度依賴 AI 可能導致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退化。反思性思維的價值: Baron (1981) 討論了 Dewey 的「How We Think」作為一種規範性思維理論,將「反思性思維」定義為在疑慮或困惑狀態下,主動搜尋經驗和知識以解決問題的過程。「要真正有思想,我們必須願意維持並延長疑慮狀態,這是深入探究的刺激,這樣才不會在找到支持的理由之前接受一個想法或對信念作出肯定斷言。」這強調了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保持批判性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性。Kizlicik (2018) 提供了互動式反思的實際案例,即使是一個簡單的互動(如 Extract 2 中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也能引發學生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創造力與AI: 一些研究人員,如 Duhaylungsod 和 Chavez (2023) 以及 Malik 等人 (2023),對 AI 可能限制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表示擔憂。這突顯了在教育中整合 AI 時,需要平衡效率與培養學生獨特思維能力的需求。3. AI 時代的教育倫理議題 隨著 AI 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一系列重要的倫理問題也浮現出來。偏見與不平等: Alrazaq 等人(2023)和 Zhai 等人(2024)的表格中都強調了演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是一個關鍵問題,尤其是在醫療教育等領域。不平等的獲取和使用 AI 工具,也可能加劇教育差距。抄襲與學術誠信: AI 生成內容的出現使得抄襲問題更加突出(Alrazaq et al., 2023; Dergaa et al., 2023; Duhaylungsod & Chavez, 2023; Gao et al., 2022; Grassini, 2023; Koosa & Wachsmann, 2023; Malik et al., 2023; Marzuki et al., 2023; Pokkakillath & Suleri, 2023; Santiago Jr et al., 2023; Semrl et al., 2023)。如何辨識 AI 生成內容並維護學術誠信是教育界面臨的重大挑戰。Gao 等人(2022)的研究顯示,AI 抄襲檢測工具的準確率還有待提高。資訊準確性與「幻覺」: AI 生成內容的準確性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 AI 可能生成不準確甚至虛假信息(即「幻覺」)的情況下(Dergaa et al., 2023; Gao et al., 2022; Grassini, 2023; Koosa & Wachsmann, 2023; Lee et al., 2023; Malik et al., 2023; Marzuki et al., 2023)。Lee 等人(2023)指出,這些 AI 幻覺可能具有欺騙性,因為聊天機器人經常以一種有說服力的方式提供這些信息,可能導致使用者相信其準確性。Source "s10956-023-10039-y.pdf" 提到,一些科學教育工作者認為目前 ChatGPT 的設計存在問題,因為它有時會提供不正確的參考文獻或引用不存在的論文。隱私與數據安全: Alrazaq 等人(2023)提到了隱私漏洞是一個關鍵問題。隨著 AI 系統收集和處理大量學生數據,確保這些數據的安全和隱私變得至關重要。透明度: Dergaa 等人(2023)和 Koosa 和 Wachsmann(2023)提到了 AI 系統的透明度問題。使用者需要了解 AI 如何生成內容,以及其潛在的限制和偏見。4. 培養 21 世紀技能與能力 在 AI 時代,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挑戰的能力變得更加重要。這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協作和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批判性思維被視為一項核心能力,對於學生分析資訊、評估論點和做出明智決策至關重要。Source "s10956-023-10039-y.pdf" 中的評量標準明確將「批判性思維」列為一項關鍵評估標準,要求學生展示分析和評估不同能源優缺點的能力。協作與團隊合作: Euro J of Education - 2024 - Fernández‐Sánchez 文件中的評量標準也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評估學生在團隊中協作、貢獻想法、傾聽他人意見並表現出尊重和同理心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解決測量問題的能力也在 Euro J of Education - 2024 - Fernández‐Sánchez 的評量標準中被提及,突顯了在特定領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Baron (1981) 將反思性思維與解決疑慮或困惑狀態(即問題)聯繫起來,進一步強調了問題解決是良好思維的核心。AI 素養與計算思維: Weng 等人(2024)對整合人工智慧和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 CT)在教育中的文獻進行了系統性回顧。他們定義了與 AI 相關的學習成果(了解和理解 AI、使用和應用 AI、評估和創建 AI、AI 倫理)以及與 CT 相關的學習成果(CT 概念、CT 實踐、CT 觀點)。這表明在 AI 時代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 AI 素養和計算思維能力正變得越來越重要。結論 總結來說,所提供的資料來源共同描繪了 AI 在教育領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AI 具有提升教學效率、個人化學習和輔助學術工作的巨大潛力,尤其是在探究式學習和特定領域技能培養方面。然而,這種整合也帶來了顯著的挑戰,特別是在維護學術誠信、確保資訊準確性、解決演算法偏見以及防止學生對 AI 過度依賴以至於損害其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自主性方面。 因此,在擁抱 AI 帶來機遇的同時,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技術開發者必須審慎考慮其倫理影響,並積極探索如何在 AI 時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反思性思維、創造力、協作能力以及基本的 AI 和計算思維素養,以確保為他們未來在日益智慧化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做好準備。如 Baron (1981) 所言:「思維在某種意義上是智慧最本質的表達。」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無論是否藉助 AI,仍然是教育的核心目標。 備註: 本文件根據提供的英文原文資料進行分析和摘要,並翻譯成繁體中文。部分學術術語和概念力求準確傳達原文含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9minPlay
May 06, 2025永續消費的SHFIT框架這項研究檢視了大量有關如何鼓勵永續消費行為的學術文獻,提出了名為 SHIFT 的框架,以組織和解釋這些行為改變的潛在驅動因素。作者識別出五個關鍵的心理途徑:社會影響、習慣養成、個體自我、感受與認知,以及可觸性。這份回顧旨在為研究人員和實務工作者提供一個全面的工具組,以更好地理解和促進有益於環境的消費者行動,同時也認識到傳統行銷與永續性目標之間的顯著挑戰。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出理論命題,並探討了永續行為的幾個獨特挑戰,例如自我與他人的權衡以及集體行動的需要,為未來的探索提供了方向。 SHIFT的五個因素是: •Social influence (社會影響) 消費者行為常受到他人的存在、行為和期望影響。這是影響永續消費行為改變最有力的因素之一。重點包括:社會規範 (描述性規範 - 什麼是常見的,指令性規範 - 什麼是認可的)、社會身份 (與內群體或解離群體的聯繫) 及 社會期望/認可 •Habit formation (習慣養成) 許多永續/非永續行為是習慣性的,是自動發生的。重點是:打斷壞習慣 (如透過中斷或懲罰)以及 強化好習慣 (如透過使行動容易、提供提示、獎勵和回饋)。 •Individual self (個體自我) 涉及永續行動如何與消費者的自我概念相關。重點包括:自我一致性 (與自我形象或過往行為保持一致)、自我效能 (相信自己有能力採取行動且行動會產生預期影響)、個人規範 (個人的道德義務感)、個人差異 (如價值觀、信仰)。也涉及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權衡及道德身份的作用。 •Feelings and cognition (感受與認知) 消費者可以透過情緒驅動 (感受) 或理性思考 (認知) 的途徑來採取行動。感受方面:可以利用負面情緒 (如恐懼、內疚、悲傷)或正面情緒 (如快樂、親近自然的感受、自豪、敬畏、同情)來影響行為。 認知方面:提供資訊和學習、利用環保標籤 (雖然效果不一)、以及戰略性的訊息 框架 (如強調損失而非收益、將資訊彙總、針對不同群體量身定制)。 •Tangibility (有形性) 永續行動的結果往往是抽象、模糊且遙遠的。◦ 重點是:克服永續效益的抽象性,使其感覺更真實、更近、更具體。這包括處理「長時間跨度」的挑戰 (未來遙遠的收益不如眼前利益有吸引力)。可以透過具體的表達、視覺圖像或即時回饋來增加有形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9minPlay
FAQs about 與頂尖思想的輕鬆對談:How many episodes does 與頂尖思想的輕鬆對談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