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1號課堂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提供上班族進修學習的學習平台。內容包含時事分析、商業理財、自我成長、語言學習、親子教養等主題 《遠見觀點》每週會在Podcast上分享你洞察社會趨勢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oundOn、Google Podcast等平台收聽 如果想收聽更多內容,搜尋【1號課堂】即可獲得更多實用資訊 P... more
FAQs about 遠見觀點-1號課堂:How many episodes does 遠見觀點-1號課堂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2 episodes available.
March 09, 20210310【專題:數位城市】(二):愛沙尼亞如何數位治國?泰利克:信任,讓民眾當資料的主人位於愛沙尼亞國境之北的首都塔林(Tallinn),和芬蘭的赫爾辛基隔海相望,這座面積不到160平方公里的古城,以前是波羅的海一帶的貿易中心,曾於2011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地標是高度超過120公尺的聖奧拉夫教堂(Oleviste kirik),老城區還在1997年時,獲聯合國認證為世界遺產。 儘管居民不到45萬、人口數跟台灣的新竹市差不多,但塔林可是有著「波羅的海矽谷」美名的智慧城市先鋒。境內擁有超過400家ICT公司聚集在此,2003年,該國出現的第一家獨角獸企業Skype,就是從這裡冒出頭的創業新星。 2020年底,他們剛從桃園市手上,接下最新一屆的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全球首獎,當時,代表全城接下這份榮耀的塔林市議會主席提特.泰利克(Tiit Terik)說:「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努力很久,一路見證愛沙尼亞在各方面的進步,塔林的確值得這份榮耀!」 而這幾年前仆後繼,到愛沙尼亞取經、學習的人們,塔林更是不容錯過的拜會重鎮。光是2019年,這座城市就接待將近1.2萬名來自各國的參訪者。連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曾在一年前率團登門請教。 透過上屆ICF首獎城市桃園市的居中牽線,《遠見雜誌》越洋採訪到塔林市議會主席泰利克,2009年開始進入市議會服務的他,大方和台灣分享推動智慧城市和數位服務的第一手心得,以及對未來數位浪潮的諸多觀察,以下為採訪精華: 關鍵1〉中央地方怎麼合作?有了數位身分證,政府服務全年無休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愛沙尼亞是國際上推動數位化非常聞名的典範,請問在推動智慧城市相關政策時,中央政府如何跟地方城市合作? 泰利克回答:在資訊化時代,愛沙尼亞的祕密武器就是數位化;現在,這個比石油跟金屬礦產還有效! 首先,在國家層級,中央建立很好的基礎建設,就是「e- identity」(數位身分證),讓地方政府可以好好運用。 只要有這個基礎,很多公共服務都能在網路上進行,全年無休(twenty-four seven)提供服務。現在,除了婚姻跟土地交易,還需要本人現身,我們幾乎所有事都能上網完成。根據估計,每年靠這些數位服務,就幫愛沙尼亞省下約2%的GDP。 而且,不只本國人愛用,連外國人也喜歡。目前大概有七萬名外籍人士申請愛沙尼亞的「e-residency」(電子公民),同樣可使用各項數位服務。對大國來說,這個數字或許沒什麼,但愛沙尼亞只是個130萬人的小國。 當然,每個城市也可以發展客製化的地方服務,但基本上都靠這套基礎建設支持。 第二個問題是:剛提到「數位身分證」是重要基礎,台灣最近才因這議題引發討論,甚至中央和地方還不同調,你們也遇過這種狀況嗎? 泰利克回答:有的,這並不容易。愛沙尼亞也是經歷了很多年,才一步步慢慢建立起來,讓民眾逐漸適應這樣的「e-lifestyle」,並對系統產生信任感! 剛開始推動時,大概只能上網報稅,民眾接受度也不高。後來政府想了很多辦法,譬如,找銀行開發相關應用、到學校宣導,就連選舉也用線上投票,民眾才愈來愈習慣。 以投票為例,有些國家說可以通訊投票,但還是要印出紙張,其實不太數位化。我們只要拿實體卡片插入電腦、輸入密碼,就算實體卡不在身邊,也能用行動密碼或手機認證,這樣才是真的方便。不管你在山上健行或在河邊釣魚,到處都能投票。 關鍵2〉如何讓民眾放心授權?區塊鏈保護隱私,有疑慮時可提出 第三個問題:台灣民眾很關切個資及隱私問題,愛沙尼亞以前曾受蘇聯統治,人民不擔心被「老大哥」監控嗎? 泰利克回答:事實上,我們現在比較沒那麼關注這個議題了。因為大家已經知道,政府一定會掌握你的「數位足跡」,尤其在安全服務方面,假使你突然身體不舒服、需要幫助時,政府能不能找到你? 現在,民眾更在意的是:「誰擁有資料?」(Who owns the data ?)答案就是人民自己! 我們透過一種KSI的區塊鏈技術,加強政府的數據管理和系統完整性。只要民眾有疑慮,隨時可登入系統,查看有誰、什麼單位、什麼時候、用什麼理由看過你的資料?每個人的電子身分證就是登入鑰匙,可隨時察看這些紀錄,還可以拒絕不給哪些單位看。 對公務員來說也一樣,如果有女性發現自己的資料被警察調閱,但並非法律規定的正式理由,可以發出抗議跟訴訟,這些警察也會受到懲處。 第四個問題:讓人民有機會說不,的確很重要。只是,萬一有人完全拒絕開放個資給任何單位,這也可以嗎? 泰利克回答:要看狀況,如果是跟日常生活和必要服務有關的,像是購買房屋、開藥單、申請銀行帳戶,一定要有地址,不然就無法使用這些服務。 相對地,假使相關單位沒有必要理由,也不能隨便調閱民眾資料。 關鍵3〉如何吸引企業投資?基礎建設、人才,城市做為測試場域 第五個問題:塔林有發達的IC產業聚落,曾孕育出Skype這樣的獨角獸,你們如何把產業能量導引到城市建設? 泰利克回答:在塔林,我們總說「Think globally, but test in Tallinn.」關鍵是讓城市成為好的測試場域(test ground),才能吸引企業來投資,同時創造就業機會。 像不久前,我們就跟私人企業合作,完成塔林的城市3D建模,不但使用最新的地理資訊和電子地圖,還融入BIM(建築資訊模型)和VDC(虛擬設計與施工)等技術。 塔林在這方面有很好條件,像是完備的基礎建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還有,我們的城市規模剛剛好的「小」(small enough)。在這測試成功的解決方案,說不定也能套用到其他城市,像是台北跟紐約。 其實,對城市管理當局來說,多鼓勵這樣的智慧科技產業,也能吸引到比較高薪資、高素質的居民,當他們願意來這定居、繳稅,對城市的發展和財政來說,都是好事。 不過,這點絕不是政府能獨力完成的,必須很積極地跟企業、學校、研究單位,甚至是NGO合作,才能一起營造更好的環境。我們在2018年,開發了一個應用程式AvaLinn,鼓勵大家向市政府提出各種建議,讓公民參與這個改變過程。 第六個問題:在眾多服務裡,你覺得塔林目前最成功的智慧城市方案是什麼? 泰利克回答:因為新冠疫情,大家應該都發現到,很多面對面的服務不能再做了。前一陣子,塔林也宣布關閉學校,但不代表停止上學,因為現在有98%的學生,都能透過遠距教學系統上課。當然,部分需要硬體操作的課程會受影響,但其他內容幾乎都能繼續。 不過,這同樣需要網路基礎建設。在塔林城裡每個角落,步行兩分鐘以內的距離,一定可以找到免費Wi-Fi上網熱點。 而且,政府也沒有停擺。像我服務的市議會,大家每天還是照常在線上開會、討論、做決策,即使是在家隔離、無法面對面,還是能讓政府繼續運作。其實,在疫情發生前,我們就很習慣這樣的工作模式,就像我現在透過網路接受你的採訪一樣。 老實說,我們以前也不知道會發生這場疫情,但現在真的發揮作用了。 第七個問題:針對這一年來的新冠疫情,塔林是否推出什麼新的智慧方案來因應? 泰利克回答:剛好在這兩年,我們和一家新創公司Starship合作,在某些街道上測試無人駕駛的的「行李機器人」(luggage robots)。原本,他們是準備給快遞公司使用的,結果在封城期間,這些機器人剛好可以用來運送食物跟物資。 此外,政府還開發一個應用程式HOIA,用來通知國民是否曾跟COVID-19的確診者接觸過,提醒大家保持健康,或進行必要的隔離動作。當然,這個程式會保護民眾隱私,不會透露被感染者的真實身分。 第八個問題:塔林已被視為智慧城市典範,未來還有哪些問題有待解決嗎? 泰利克回答:讓民眾持續信任這個系統,永遠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不斷提升服務,找更多不同的單位合作、提供新的創意,而且,很多時候,這些資源都是從國外來的。 至於執行層面,我們現在投入很多方案在交通運輸。這幾年,塔林的私家車數量持續增加,塞車也造成民怨,必須提供市民更多替代交通方式,還要符合低碳環保的原則。 而且,這個挑戰也不光是交通問題,還牽涉到城市整體規劃,包括未來的道路、住宅、街區,該如何調整的議題。 另一個最近出現的討論是,當電子化服務愈來愈多,可在線上完成各種生活所需、整天在家工作、幾乎都不用出門了,這時候,人的心理狀況會不會出問題?民眾健康會不會也跟著退步?以後有沒有新的機制跟方案,可以重新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以上,是塔林市議會主席泰利克精彩的越洋採訪,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高宜凡 錄音轉述/郭美芝 塔林 地位: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 面積:約160平方公里 人口:約45萬 市長:Mihhail Kõlvart 市議會主席:Tiit Terik 榮耀:2011歐洲文化之都、2020智慧城市論壇ICF全球首獎、因ICT產業聚落被封為「波羅的海矽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2minPlay
March 07, 20210308【專題:數位城市】(一):前進數位治理,台灣還差幾哩?策劃多年、原想小規模試辦的「數位身分證」(New eID),因為部分民眾的資安疑慮,行政院突然宣布暫緩,引發各界譁然。 跨年活動期間,相關單位啟動「天網」,透過各種定位及辨識技術,找出違規趴趴走的可能染疫人士,引發正反雙方對個人隱私的辯論! 針對即將成立的「數位發展部」,原訂在2020年底,由立法院會送出組織改造修法,最終卻因運作形式及理念的歧異,至今繼續卡關。 上面三件事,背後都指向同一疑問:「面對迎面而來的智慧科技和數位治理浪潮,台灣準備好了沒?」對於智慧科技,到底該擁抱、還是拒絕?不妨看看他山之石。 邊陲小國變數位大國 吸引逾130國挖掘祕方 距離台灣8000多公里、位於歐洲東北角的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130萬的人口,只相當於台灣的彰化縣。過去,他們先後遭瑞典、德國、俄羅斯等強權入侵,直到1991年才脫離前蘇聯、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但過去幾年,來自130多國、超過六萬名訪客,不約而同爭相造訪。他們不是來觀光、賞景或滑雪,而是為了考察數位化政府和智慧城市。 在實體世界,愛沙尼亞或許只是微不足道的邊陲小國,但在數位化疆土和智慧應用的領域,他們可是全球標竿。不管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WEF(世界經濟論壇)、世界銀行(World Bank)或歐盟發表的數位國力評鑑,愛沙尼亞統統名列前茅,還曾被《WIRED》雜誌評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數位社會(the most advanced digital society in the world )」! 除了婚姻、土地交易,都能上網辦理 至今,該國政府提供超過2600種琳瑯滿目的數位服務,除了結婚、離婚、土地交易之外,其餘生活大小事,幾乎都能在網路上搞定。一位愛沙尼亞官員曾在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時妙喻:「2000年後出生的愛沙尼亞年輕人,可能已經不知道什麼是紙本文件了。」 擁抱數位化,不只讓政府效能提升,還能刺激產業轉型和數位經濟力。高度數位化的社會環境,讓愛沙尼亞吸引大量ICT(資通信)產業投資,造就當地蓬勃的創業風氣。 自從2003年一炮而紅的通訊軟體Skype,至今該國已累計孕育過五家「獨角獸」公司(另有Transferwise、Taxify、PlayTech、Pipedrive),以其小國寡民的市場規模來說,實在不可思議! 而去年底公布的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ICF)全球首獎頭銜,就由該國首都塔林(Tallinn)拿下,當時,代表全城接下榮耀的塔林市議會主席泰利克(Tiit Terik)說:「在資訊化時代,愛沙尼亞的祕密武器就是數位化;這比石油跟金屬礦產還要有效!」 現在,不過45萬人的塔林,不但享有「波羅的海矽谷」美名,更成為歐洲著名的新創聚落。各種前所未見的科技概念、尚未進入市場的智慧專案,都能在塔林搶先測試水溫、蒐集應用數據。 外界驚訝之餘,不免好奇,愛沙尼亞為何有超前部署的勇氣和遠見?原因就在於30年前剛獨立時,他們什麼都沒有,只能藉由數位化大膽冒險搶進! 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那時百廢待舉的愛沙尼亞,基礎建設落後歐洲同儕一大截,一半家戶連傳統電話都沒有。看到鄰國芬蘭出現電信巨人「諾基亞」(Nokia),更是大受打擊。 既然在類比時代輸了;那就從數位時代討回來吧! 從1990年代中期,愛沙尼亞就全力投入「數位治理」(E-Governance),2000年起,要求公務員在線上瀏覽資料、開會不印文件、公文改用電子簽章。2002年,發行第一代數位身分證(eID card)。2005年,成為世界第一個以i-Voting模式舉辦全國選舉的國家,目前有近半數國民使用線上投票。 2012年開始,在小學推廣程式語言課程,2014年,更大膽啟動跨國界的E-Residency計畫,只要繳納100歐元,10分鐘內就能成為愛沙尼亞的「數位公民」,至今吸引七萬名非本國籍人士申請,成為舉世矚目的數位國家成功典範! 不斷改善系統防駭 全球網路安全高居第二 然而,愛沙尼亞的數位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比方說,為了推動數位身分證,愛沙尼亞多年來陸續修訂許多法規,為智慧應用提供周延的法律架構,也很早運用區塊鏈建立公開監測系統,保障國民的資料安全。 2007年,遭受國際駭客攻擊,2017年,發現系統的安全漏洞,都成為不斷改善、精進的動力,讓他們在國家網路安全指數(NCSI)排名高居全球第二。 這場全面向數位轉型的硬仗,早在各國之間熱烈開打,看看愛沙尼亞的故事,我們該思考的是,台灣的下一步要如何迎頭趕上?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高宜凡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March 04, 20210305國產疫苗製作有多難?前線英雄吐辛酸台灣自製的新冠疫苗拚上市,正在爭分奪秒。 「壓力超級大,」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深吸一口氣說。他是高端疫苗公司新冠疫苗第一、二期臨床試驗的執行總主持人,從2020年疫情初起時,就開始討論到設計疫苗,至今超過一年時間都處於高壓之中。 根據統計,在美國,一種疫苗從開始到最終完成,通常需要10年,而90%的疫苗沒有跑到終點。偏偏,疫情緊迫,根本等不了10年、必須搶快,又肩負國人重望,令謝思民拿出個人最強健的心理素質,沒日沒夜地忙著。受訪當天,他甚至連中飯都沒吃。 謝思民回想起去年新冠疫苗第一期臨床試驗的經過,45位受試者聽起來很少,卻已是做得人仰馬翻。2021年1月19日核准進入二期臨床,1月22日當天早上打下第一針,得做3700人,而且要在3月底前完成收案,難度更高。 「我們來為國家創一個紀錄,」謝思民針對北中南11家醫療機構、參與這次任務的臨床試驗中心計畫主持人喊話,期望用30個工作天收滿這3700人,而且全數打完第一劑。 包括台大、三總、萬芳、北醫、林口長庚、桃園醫院、中國附醫、彰基、成大、高醫大等,各自分配到數百位「收案額度」,其中林口長庚更承攬了600個名額。有些醫院焦急得乾脆在院內四處貼上招募海報,以吸引病患家屬或院內員工來當受試者。 試驗得搶快,「只能賭下去」 但謝思民堅持,不能為了求快而降低臨床試驗品質,因為後續一定會被放大檢視。假使疫苗做出來無法取信於人,就等於沒有用,「我們要做,就要做出國際品質。」 進行中的二期,採雙盲、安慰劑的臨床試驗,每位受試者施打兩劑,期間間隔4週,將觀察安全性與有效性兩項主要指標。安全性看的,是3700人裡面發生「不良反應」的情形是輕微或是嚴重;有效性看的,是受試者血清裡中和抗體的效價有多高,高到可不可以把病毒殺掉? 另外,根據食藥署這一次對疫苗場的規定,所有受試者接種完第二劑後的一個月,而且是一半以上受試者接種完第二劑後的兩個月,才可申請「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 「老實講,我們是賭下去了,」高端疫苗執行副總李思賢表示,目前公司規劃是邊做臨床試驗,邊生產疫苗,必須雙軌進行,才能在食藥署發給緊急使用授權許可的隔天,可以馬上發貨。倘若一旦試驗結果不如預期,所有投入將付諸流水,「沒有人會幫我們扛這裡面的風險。」 可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試驗,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緊迫,也最艱困的臨床試驗。最後會不會以失敗告終?誰也說不準。例如,第一期臨床進度跑在最前面、號稱「疫苗國家隊」成員的另一家疫苗廠國光生技,就迄今未獲核准進入二期臨床。 台灣第二家進入二期臨床的疫苗廠、聯亞生技,受試者總數的要求更高,達3850人,試驗的計畫時間卻更短,2月7日到3月底,面對的也是一場硬仗。 因此,「手持平衡木走鋼索」,就成了聯亞生技集團董事長暨科學長王長怡,投入新冠疫苗開發期間,一直揮之不去的感覺。 今年69歲的王長怡,在《新英格蘭醫學》、《刺胳針》、《科學》等期刊發表過120多篇科學論文,是國際知名的免疫學專家,迄今為止擁有80餘項創新性科學專利。2020年春節,她留在台北過年,原本想休息幾天,但聽聞武漢封城、COVID-19肆虐,心想這是一個全人類面臨的巨大危機,立刻改變休假計畫,讀了100多篇新冠病毒的學術論文,動腦構思疫苗設計。 閉關兩週,寫出專利登記 幸運的是,2003年SARS爆發時,身為科學家的王長怡,就曾計畫開發相關的診斷試劑及疫苗。基於先前經驗的啟發,她閉關兩週,便寫出專利進行登記。 惟獨心情十分複雜。「不進入這個課題,對不起自己40多年來對免疫反應的領會,以及這些年來聯亞生技的投資,」但困擾王長怡的是,進入新冠疫苗開發的領域,實在不敢想像所需要的金援從何而來。 不得已,只好以「特殊項目融資」的方式,在美國新成立一家由聯亞分割出來的疫苗公司COVAXX(早於國際疫苗聯盟COVAX成立),尋找新的資金。並在女兒、女婿的奔走下,獲得美國投資人如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艾客曼(Bill Ackman)等,陸續注入數千萬美元。 建立好分析方法,資金到位,動員台美兩地的科研團隊異地協作,一切進入戰鬥位置就定位,卻發現在台灣找不到願意合作的BL3實驗室。再三折騰,終於在境外找到可協助測試中和抗體效價的實驗室時,卻已接近4月底,耗掉了寶貴的時機。所幸,中研院的P3團隊及時接棒驗證海外的初步結果,從此合作無間。 後續的動物實驗數據不錯,5月19日,衛福部長陳時中帶領20餘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組員,包括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前來參觀,這才知道台灣有這樣的生技製藥公司。 美歐雙認證,明年可達10億劑 更驚人的,是聯亞生技與COVAXX的全球綜合疫苗產能。王長怡預估,假定2021年6月底通過審批,7月立刻能製出2000~3000萬劑新冠疫苗,下半年則能產出1億劑,2022年更可達5~10億劑。 「全世界很少藥廠辦得到,這都是別人不敢相信的,」這位總是精神奕奕的科學家強調,若非聯亞生技長達21年來,不斷發展疫苗生產鏈的「基礎建設」,就算立刻給她2億美元,也供應不出如此龐大的產能。 所謂的「基礎建設」,包括旗下子公司聯生藥斥資15億台幣、花費3年打造的湖口廠,2017年開幕,通過台灣食藥署及歐盟雙認證,擁有兩條2000公升發酵槽,疫苗的蛋白質抗原產能堪稱台灣最大。另一家子公司聯亞藥,打造了無菌針劑分裝充填廠,則是通過美國FDA認證,也是疫苗產能大開不可或缺的助攻。 時間的緊迫、高昂的成本,以及過程中高度的不確定性,使每一種潛在有效疫苗,先是需要人力物力的超前部署,接著走過一條漫長曲折充滿挑戰和考驗的路,也難怪王長怡感嘆:「這就是不一樣的一條路,你要堅持,然後需要很多錢。」 本土自製疫苗聚集各家疫苗廠和醫學中心的能量,政府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撥款補助廠商試驗所需的一部分經費,也啟動名為「CDE can help」的專案輔導計畫,以增進研發效率與成功機會,並破天荒啟動快速審核的機制。 新冠疫苗人體臨床試驗主管單位、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說明,其中的創舉包括固定每星期與廠商開會,檢視疫苗研發的進度,「廠商隨時送件,我們隨時審查。」同時,在疫苗每個重要製程階段,必定派員駐廠監製,種種做法,都是前所未有的。 吳明美指出,按照計畫進度,第二期試驗在6月底結案,在疫苗品質確認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視疫情發展狀況,便會考量讓疫苗通過緊急使用授權許可。若一切順利,2021年7月,就能讓台灣民眾打到第一針國產新冠疫苗。王長怡表示,食藥署及疾管署與疫苗開發團隊在藥證申請部分通力合作,正是疫苗加速開發的必要條件。 「預採購」制,推動產業長久規劃 其實,這次新冠疫苗的開發競賽,台灣疫苗廠的啟動時間幾乎不輸國際大型藥企,研發速度卻大幅落後6個月。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李敏西分析,雖然「疫苗產業是國安產業」的呼籲,已喊了20年,但這次落後國際的主因,仍是缺乏對疫苗及製藥產業鏈的長期投資。 「都是有流行病的時候,才給一點錢做疫苗開發,疫情一消失就削減經費,」李敏西指出,歷任政府並沒有針對疫苗產業,進行常規性的長久規劃。 疫苗除了搶快、耗費大量金錢,還得與不確定性賽跑。能否研製成功,就像刮一張獎金上億的彩券。 前衛福部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指出,當前各國開發新冠疫苗政策的主流趨勢是「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就是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共同負擔風險,共享成果。「預採購」機制,更是推動免疫社會的必備法寶,透過向疫苗廠提前承諾採購,以保障廠商的研發和產能建設動力。 「這一次,可不可以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把台灣的疫苗產業真正做起來?」滿頭白髮的林奏延建議,台灣疫苗產業若要趁這個機會壯大,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購買國外疫苗預算的一半,拿來向國內疫苗廠商「預採購」。 新冠肺炎這場仗,人類還沒有看到反敗為勝的節點。疫情要找到解方,必須回歸疫苗。寶貴的人體試驗受試者、充沛的資金、彈性的政策,缺一不可。當然,還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邱莉燕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2minPlay
March 02, 20210303疫苗過後.疫情過?台灣下一戰:拚「群體免疫」,與全球同步解封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陰霾的2020年,疫情控制得宜,守住一關又一關群聚感染危機的台灣,打贏漂亮的「第一戰」! 但這場抗疫之戰,還算不上大獲全勝。畢竟,邊境不能永遠封鎖,世界不能永遠不交流,目前的防疫措施,都不是長久之計。 何況,時序進入2021年,病毒沒有消失,甚至出現更多變種,疫情還看不到盡頭。要終結疫情,讓台灣與世界恢復常態,我們需要「疫苗」這個終極武器! 面對疫苗的終局之戰,台灣該怎麼做,才能延續之前的防疫戰績? 2021年初,延燒已逾年餘的新冠疫情,看來短期不會結束。而且,防疫作戰顯然進入下一個階段——疫苗接種。 出身台灣的護理師潘小姐,移民美國東岸亞特蘭大已有4年,1月7日,在工作的醫院停車場,接種了輝瑞藥廠的新冠疫苗,整個過程很像去麥當勞買得來速,車窗搖下,穿著防護衣的施打人員走過來扎針。 院方事前做過調查,全院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大約52%,將近半數仍考慮中,儘管當下的美國,平均每天有20萬人染疫。在急診值班的潘小姐,考量到身處會接觸各式各樣傳染源的第一線,決定施打疫苗。 第二天,手臂接種的地方有點痠痛,身體比較疲累,她沒上班,選擇在家休息。第三天,無異常。第四天無異常,照常工作。直到1月27日,打了第二劑。最後拿到一張白色小卡,上頭記錄施打者姓名、日期和批號,手寫的,沒蓋章,顯得有點草率。 史上最大波接種疫苗行動,逾88國已正式開打 「施打過程算是完成了,不過,你的警戒心還是不能放下。就算打了疫苗,防護衣還是要穿好,口罩戴好。」潘小姐說,因為施打之後,並沒有檢驗體內有沒有產生抗體,也不知道抗體多久之後會消失,打完新冠疫苗,只是在心理層面自覺多了一份保障。 場景轉到中國大陸沿海,廈門台商、建霖集團總裁兼執行長陳岱樺,1月22日,注射了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2月6日施打第二劑。特別的是,施打單位會檢測接種者體內的抗體,確認抗體產生之後,發給一張證明。 施打程序看在陳岱樺眼裡十分嚴謹,先是簽署知情同意書,再由護理人員一對一談話,若體溫或血壓過高等就不予施打。施打過後,特意囑咐24小時不能洗澡,一個星期內少喝酒少抽煙,盡量不要感冒。 印度趕進度,喊出8月前3億人將接種 「我打疫苗的目的是保護自己,」陳岱樺說,建霖的衛浴產品主要出口歐美,泰國也有分公司,飛往世界各地談生意時,他相信,疫苗能避免自己被感染。身為A股上市公司領導者,陳岱樺自覺應該作為表率帶頭打,而且打完迄今身體未出現任何「副作用」,對考慮接種的員工或許有一定的說服力。 無論對新冠疫苗是抱持疑慮還是充滿信心,史上規模最大的疫苗接種行動,從美國到中國,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已經浩浩蕩蕩地展開。 根據彭博社「世界新冠疫苗地圖」數據,截至2021年2月21日,有88個國家,施打超過2.02億劑的新冠疫苗。不僅如此,施打速度還愈來愈快,平均每天施打量是635萬劑,兩週前,這個數字只是469萬劑。 其中,施打進度最快的是以色列,總人口917.5萬,不到2個月內,第一劑搶打了1/3的人口,而阿聯酋後來居上。新冠感染總人數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印度,儘管2月初只打了少少的413.7萬劑,但印度總理莫迪宣稱,將在2021年8月前為3億人接種疫苗,再為印度創造一項世界紀錄。 在全世界進入「疫苗接種大作戰」、大規模為民眾施打新冠疫苗之際,反觀台灣,進度卻是零。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憑多年專業預測,約莫2021年第二到第三季,世界會慢慢開放,「此刻完全沒有疫苗的國家,(以下台語)你就什麼本都沒有。」 所謂「什麼本都沒有」,就像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的描述,外貿、旅遊、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的出入境活動無法正常展開,包括遊客不能去國外旅行、消費,留學生無法回到校園,而國際外貿訂單也會因為經濟下行、物流緊張而萎縮,進而影響一個國家的景氣繁榮。 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在北威論壇的演講中透露,其研究團隊每週都牢牢緊盯「Our World In Data」網站上,全球新冠疫苗的施打進度,還專門寫個程式追蹤數據。原因在於各國不同步的接種時間線,將決定各個經濟體復甦的快慢,乃至投資理財策略。 疫苗施打進度,影響2021全球金融走勢 「2021年最需要看透的關鍵字,是疫苗施打進度,」李鎮宇判斷,這會影響全年度的金融走勢,如果全球施打率提升至四到五成,世界將逐步恢復正軌,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或許不會再繼續寬鬆下去:「光是想著聯準會要不要收錢這件事情,自己嚇自己,市場就會震盪了。」 好消息是,台灣在新冠疫苗施打的進度上雖有「國際時差」,但也可能只落後3個月。 2月3日,「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公布第一批COVID-19疫苗配送名單,分配給非聯合國會員國130萬3200劑AstraZeneca疫苗(AZ疫苗),其中包含台灣。 至於運送到台灣的時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等到AZ疫苗通過WHO的緊急授權許可,便可展開運輸,最快2月,最慢5月抵達台灣,疫苗到台後一週即可開打。 但這批國外疫苗的問題是總劑量。台灣分到20餘萬劑,可供10萬餘人接種,杯水車薪,但也不無小補。幸好後續還有505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500萬劑輝瑞BNT疫苗,將再補上缺口。 觀察疫苗在世界各地施打得如火如荼,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卻不禁提出新的擔心:南非、英國不斷傳出病毒突變的消息,疫苗對所有新的變種病毒,都能引發免疫系統反應、卻不導致疾病嗎? 「病毒其實變異得非常快,再經過3個月,其他地方又出現另外一組新的病毒,」每週定期做線上直播、為大眾科普新冠肺炎的陳秀熙指出,由於病毒的變異特性,台灣買進來的疫苗,是否都有效?等待各藥廠改造舊疫苗,又要花多久? 國產疫苗,最快7月緊急授權上路施打 Netflix紀錄片《冠狀病毒解碼:疫苗競賽篇》如此闡述,疫苗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要消滅一種傳染病,需要全世界多數人口都免疫,這叫做「群體免疫」。一個人在感染後存活,或是接種疫苗,都可以實現免疫。當足夠的人實現免疫,病毒就難以傳播,速度放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估算,達六成人口完成兩劑有效疫苗的接種,台灣才能達到「群體免疫」,這約需施打3000萬劑。而政府規劃,國際藥廠總採購量落在1981~2500萬劑,有些還不確定何時供貨,疫苗不足之餘還得苦等。 不過,台灣還有個脫離疫苗困境的選項:本土自製疫苗,這也是「阿中部長」在記者會上屢屢強調的「靠國產疫苗自給自足,也是努力的方向」。 聯亞生技、高端疫苗、國光生技共同投入一場疫苗史上最攸關成敗的科學競賽。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高端與聯亞相繼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若進度順利,送審後取得緊急使用授權許可,將在2021年7月上市,為國人接種。 檢視兩家公司第一期臨床試驗的期中分析結果,令許多醫學專家振奮:疫苗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所有受試者都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聯亞生技在免疫原性反應方面表現突出,第一期臨床試驗總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高劑量組的中和抗體效價,增加了40倍以上。 不僅如此,台灣達到群體免疫所需的3000萬劑,聯亞生技的生產線目前看來也能充分供應,甚至有餘力銷售到國外。這款命名為「UB-612」的本土新冠疫苗,未來若能通過其他國家的核准,出口外銷,說不定就能成為下一個台灣之光,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聯亞生技集團董事長暨科學長王長怡證實,已接獲巴西、厄瓜多爾、秘魯等中南美國家1.4億劑的預先採購承諾,同時,與印度藥廠合作,協助新冠疫苗量產與運輸到印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地區。 約三成不想打,不良事件造成恐慌心態 在疫苗取得上,台灣或許能暫時放下焦慮。但光是取得疫苗,並不是競賽終點! 神話故事「巨人與大衛」中,少年大衛擊敗嗜殺的巨人,只用了一顆石子,便擊中巨人的頭,讓巨人倒下。拿來比喻這一次的全球大流行,新冠病毒是巨人,疫苗便是那顆石子。癥結點在於,大衛、亦即人類,要怎麼克服面對巨人的恐懼、勇敢應戰? 由於台灣抗疫有成,民眾對施打新冠疫苗的急迫感,普遍來說並不強烈。疾管署在2月初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3國人有施打意願,《遠見》「新冠疫苗接種意願大調查」的這個比率,則是60.3%。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台大醫學院副教授李秉穎,對此深表擔憂:「疫苗還沒開打,就有1/3不想打,開打之後可能會有更多人看到不良事件而不打,因為一定會碰到不良事件。」 這就是恐慌心態。 恐慌,是一種比病毒傳染更快的情緒。台灣疫苗信心危機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苗接種,第一階段施打了600萬劑,結果所有人打了以後生病都說是疫苗引起的,比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等,一律怪罪疫苗。本來計畫施打70%的人口,最後只剩20%的疫苗接種率,一半以上疫苗銷毀作廢。 「類似情況一渲染的話,就會影響大家對疫苗的信心,」同時是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的李秉穎表示,到時候,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之際,會不會仍有人借題發揮,質疑疫苗的安全性,引起類似2009年時拒打流感疫苗的風潮?「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變數。」 打敗傳染病,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廣為宣傳疫苗接種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利他行為,調動起全社會的免疫意識,是防疫單位的當務之急。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李敏西建議組建「快速調查部隊」,針對接種疫苗後不良事件,調查起因到底跟疫苗有沒有關係,以避免恐慌情緒擴散。 除了接種疫苗之外,下一階段,台灣還將面對「開放國門」的難題。 根據市調分析機構、中金研究院的報告,全球經濟生活回歸正常的三個重要節點,依序是高收入國家何時大規模完成接種、何時實現群體免疫、何時生產回歸正常。以此沙盤推演全球接種時間線,第一個節點可能發生在2021年1季度末,第二個節點在2021年2季度末,第三個節點在2021年第4季度。 疫苗過後國境可望解封,人類社會仍得面臨持久戰 流行病學家何美鄉推估,台灣最合理的疫苗政策是從2021年第2季起,便手握部分疫苗,未必要很多,但第3季一定要大規模施打,「以準備第4季國門開。」 開放國門的早晚,影響經濟成長的高低,乃至國家競爭力,「得疫苗者得天下」的說法,便是由此而來。 一旦各國國境解封,屆時的防疫課題將會變成「疫苗自由」。儘管新冠疫苗施打了半個地球,但或許半年後,眾多國家依舊會為了病毒是否跨境侵入,而神經緊繃。 「目前的科學證據還無法證明,打了疫苗,不代表就不會把病毒傳染給別人,」前健保局總經理、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鴻仁指出,目前誰也不敢確定,已經接種疫苗的人身上是否仍攜帶傳染病病原。 因此,在什麼情況之下,台灣允許國外已接種疫苗者出入境可豁免於檢疫隔離?「台灣什麼時候可以歡迎全世界的人進來?」張鴻仁認為,在台灣,這個問題的答案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對旅遊業跟航空業。 類似的「旅行禁令」「航空隔離」不只台灣獨有,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議題。事實上,丹麥、愛沙尼亞正著手研發「疫苗護照」的電子憑證,方便國民在疫情期間旅行至它國時,出示這款護照作為接種證明。 對付新冠病毒,是屬於所有人的持久戰。疫苗開打不代表就此萬事大吉,後續還面臨一大堆問題。 新冠疫苗打不打?何時能打?打了之後呢?這一個又一個問題,都沒有單純「一言以蔽之」的答案。這些答案,正是抗疫有成的台灣人,2021年需要做出的最重大決定之一,而且,現在就要深思。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邱莉燕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7minPlay
March 02, 20210301【國際大師・台灣連線】CNN名主持人札卡瑞亞:最糟的一天還沒來臨,新冠只是示警!在網紅與意見領袖崛起,眾聲喧嘩的年代,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是極少數兼具洞見與人氣的公共知識份子。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珍視札卡瑞亞的觀點,常將他的著作帶在身邊。在美國新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之後,札卡瑞亞接受《遠見》獨家專訪,暢談疫後美國新政與世界變局。 對於這位濃眉大眼、印度輪廓鮮明的國際政論家,台灣人可能不熟悉。不過,去年在CNN節目上、前副總統陳建仁大談台灣防疫成果的那一幕,許多人仍記憶猶新。當時,訪問陳建仁的主持人,就是札卡瑞亞。 十大全球思想家,精準針貶世局 這位經常在螢幕上板著臉評論世局的主持人,究竟是什麼來頭? 其實,札卡瑞亞的奮鬥歷程也是一頁傳奇。 他是第一代印度移民,出身政治家族,本著對國際政治的興趣,他在美國就學時代就撰文投稿撰寫評論。這也讓他後來以29歲的年齡,成為聲名卓著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主編。 他曾被《前景》(Prospect)、《外交事務》評選為「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票選為「過去十年十大全球思想家」(top ten global thinkers of the last decade)。 1997年11月,他刊登於《外交事務》的一篇文章〈非自由民主的崛起〉(The Rise of Illiberal Democracy),指出空有形式、卻沒有個人自由的民主體制,其實是民主的倒退。此文預言了包括俄羅斯、土耳其在內的「非自由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浪潮。 札卡瑞亞在2008年出版的《後美國世界:以及其餘的興起》(The Post-American World: and the Rise of the Rest),指出各新興國家崛起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僅在全球熱賣,還成為多國領袖的必讀書單。 作為印度裔的伊斯蘭教徒,他極力維護自己作為穆斯林的認同,就連三個兒女都分別取名為Omar、Lila和Sophia(都是常見的穆斯林名字)。 在此同時,他卻批判「認同政治」的過度操作,提醒任何人看待印裔賀錦麗(Kamala Devi Harris)當選美國副總統這類事情,角度必須超越移民的眼光。 跨足撰文、出版到主持電視節目,他堪稱公共知識份子界的「超級巨星」。他的CNN重量級國際新聞評論節目《札卡瑞亞GPS》(Fareed Zakaria GPS),全球有2億200萬個家庭收看;為《華盛頓郵報》撰寫每週專欄,每月有8000萬~1億名讀者。 他深諳當代媒體的力量,在「後事實」肆虐的年代,並堅信做為公共知識份子,要做的就是提供理性、事實和分析。 在接受《遠見》專訪時,他認為人們必須知道,事實有其本、科學有其真,而分析本於事實。 特別是在眾聲喧嘩,偏見和假新聞橫行的時代,他認為自己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必須有人守住那條線、守住標準,我認為自己的工作比以往都更重要。」 新冠疫情爆發後,「把自己的門關起來,讓別人家的問題關在門外」的情緒全球蔓延。深信「合作」才是人類未來之路的札卡瑞亞,特別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暢談疫情解方,分析拜登上台後的國際局勢。 以下是札卡瑞亞的精采專訪摘要。 看族群融合〉賀錦麗脫穎而出,彰顯美國多元價值 《遠見》提問:你是移民美國的印度裔知名人士,同樣是印度裔的賀錦麗剛當選美國副總統,對你是否有特殊意義? 札卡瑞亞回答:我一直認為,人移民到一個國家,努力工作向上,不需要因為自己少數族群身分,而期待別人給你特殊待遇。 事實上,你往往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我從來不用自己的身分當做特權。賀錦麗當選的意義,不僅是對於我做為一個印度移民,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做為一個美國人。 因為這意味著,美國創造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普世國度」(universal nation):你從哪裡來不重要,你在此可以成就任何事。 我父親在印度是傑出的政界人士,但我知道,在印度,身為穆斯林,你永遠不可能成為首相,畢竟,印度是以印度教為主流的國家。 美國以獨特方式接納所有人,讓多元價值被彰顯。賀錦麗不只是印度裔,她同時兼具黑人、女性的角色,美國正在做的是,讓這個社會中沒有人被排除在外,沒有人需要隱藏他的認同。 當我1982年來到這裡,並沒有覺得社會歧視我,但沒有歧視是一回事,彰顯多元化又是另一層次。在賀錦麗當選時,我回想自己的經驗,理解到這些讓我感到驕傲的意義。 論疫後重建〉政府重質不重量,肯學習才會成功 第二個問題是:疫情當前,你覺得人類這次受到最大的教訓是什麼? 札卡瑞亞回答:過去100年間,人類快速發展,最近的50年間,成就更是可觀,我們讓更多國家躋身高所得國家,讓許多人脫離貧窮。 但發展是有代價的,人類肆意而無序的發展會付出代價。結果就是自然的反撲,氣候變遷、愈來愈多暴風,美國愈來愈多森林大火。2020年,美國燒掉超過500萬公畝的土地,整個面積相當於麻州的大小。在澳洲,焚燒面積更相當於美國的十倍大。 過去20年間,我們遭遇各類病毒,從愛滋、伊波拉、H1N1、豬流感、SARS 和新冠,這正是自然在示警,告訴人類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病毒肆虐,正是因為我們破壞了太多棲地。 美國的工廠化農場經營(Intensive animal farming)問題愈來愈大,農場養殖依照特定基因選擇的動物,讓同樣的病毒從一隻雞跳到另外一隻雞,一直到第1萬隻雞,病毒毒性就變得致命。這就像是在沒路的土地開賽車,而且還沒有保險,一定會出事。 我最擔心的,莫過於新冠還不是最糟的病毒,傳染力和致死率更高的病毒還沒有發生。 從某個角度來看,新冠是警告,提醒我們有其他更合理的生活方式,這就是這場疫情最重要的一課。 第三個問題:你多次提到,面對疫情需要有素質的政府,請問何為「有素質的政府」? 札卡瑞亞回答:面對疫情和疫後重建,需要有力的政府,政府大小不重要,願意去學習的才會成功。 疫情中表現好的政府有兩種,一種是北歐丹麥這類的,另一種是台灣等東亞國家,共同點就是強調教育,而且,注重政府「保護」和「保存」的角色。 台灣對教育的重視,讓高品質人才進入政府服務。 重點在於我們要知道,政府其實是高難度的嚴肅企業體(difficult serious enterprise),我們在美國,過去也這樣認為,但從雷根以後,我們開始不重視政府,而崇尚私人企業。企業任何事情都是對的,政府都是錯的,我們得平衡這種看法。 我還要強調一點,台灣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狀態,是在於謙虛,台灣應對SARS成績並不優秀,但從錯誤中學習:提早行動、不能盡信中國的訊息、政府必須盡早決策、快速管控。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說,他在微軟時代,每次遇到問題,總是問自己「誰把事情處理得更好(who is doing this better)」和「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談國際合作〉攜手面對難題,才有安全的地球村 第四個問題:為何國家之間的合作,是重建疫後秩序不可或缺的一環? 札卡瑞亞回答:過去30年間,我們讓4~5億人脫離貧窮。但疫情爆發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估計,在接下來的一年或兩年間,將有超過1億5000萬人~2億2000萬人被疫情推回貧窮。這等於在兩年內,銷毀過去30年一半的成果。 數字告訴你,疫情對窮人的危害,他們無力走出,特別是他們的政府被債務所困,這些國家無法像美國或歐洲國家一樣,舉債或印鈔票來應對。 希望度過疫情初階段後,所有國家一起面對這一切。除非全球都接種疫苗,不然我們無法真正安全。 過去30~40年間,我們減免了部分國家的債務,當我們這樣做,所有人都獲益。非洲部分國家過去20年間,每年成長3~5%,從這些經驗出發,我們來幫他們,當他們走出困境,世界經濟規模又變得更大了。 更何況,之所以這樣做,還有道德層面的考量,同為人類本該互助。 第五個問題:把疫情擴散歸因全球化,你認為是一種誤解? 札卡瑞亞回答:有人把疫情怪罪全球化,認為病毒四處擴散,因此,應該關閉國門,但後來,人們就會理解,無論是疫苗還是口罩,你還是需要那個非常複雜的全球供應鏈。畢竟,很少國家有能力自行生產數十億劑疫苗。 在冷戰高峰,美國和蘇聯一年的貿易量是20億美元,但現在,美國和中國每天貿易量就是這個金額,這就是全球化發展的結果。 對特定族群來說,全球化並未讓他們受益,造成各國國內的政治問題。此外,美國還面臨中國愈來愈強大的現實。 台灣夾在兩強之間,但最重要的事情,是聚焦在人民的福祉,確保這件事的順位要高過口號或政治象徵。你們創建一個真正的國家,創造非凡的奇蹟,你要確保奇蹟,而要保持這些,你需要平衡之道。 這就像新加坡的平衡策略,當我告訴人們,新加坡和中國恢復邦交,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在此同時,新加坡也在台灣進行軍事訓練。 我認為,你們最重要的挑戰在於民主,台灣各階層領導人都要很小心,必須有適當而平衡的策略。 看兩強相爭〉中國雖強,但仍無法取代美國優勢 第六個問題:美國管控疫情效果不佳,內政也挑戰不斷。你認為,中國會很快取代美國地位嗎? 札卡瑞亞回答:美國還有什麼優勢,是別人沒有的?那就是吸引各方人才,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局外人。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說得好,在美國,沒有人管你從哪來,我們只關心你要去哪裡。 這就是美國最大的優勢,這就是中國不可能比美國做得更好的地方,中國可以發展電腦、人工智慧、量子電腦……但他們做不到這點。 第七個問題:拜登上台,你認為他會如何應對中國? 札卡瑞亞回答:我相信拜登團隊,會持續對中國強硬,但手法上會更謹慎,他們會了解中美在大議題上需要合作。 氣候變遷當然是,貿易也是,除非你的目的是要毀掉全球貿易系統,若要創造更好的系統或改革,唯一方式,就是讓美國、歐盟和中國三大經濟體都參與。 拜登會先尋求跟歐盟的共識,同時也把日本納入。接著就是中國,不讓中國參與,什麼事都不會成,畢竟,中國已在全球經濟扮演要角。 問題在於彼此有太多爭端、惡意,以及對對方的不信任。當前在美國,沒有人會因為跟中國達成協議而獲得政治利益,在台灣也是如此。 相對地,在中國也是一樣,必須對美強硬。中國沒有選舉,但共產黨很重視輿論,目前,中美陣營內部強硬的政治態度,讓雙方較可能朝向對抗而非合作。 第八個問題:這是否意味著世界未來會兩極化? 札卡瑞亞回答:短期內不會,甚至中期內也不會,歐盟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將不同國家聚合在一起,成就不能被忽略。英國選擇脫歐的人,其實一點道理也沒有。 這世界比較像三極世界,有中國、美國和歐盟。 印度成長也夠快,但還沒有那種實力。我的印度朋友過去常誇口,說印度可以超越中國,但既然印度人說自己數學好,那我就要指出現實,中國現在的成長,仍是印度趕不上的,且中國經濟規模有印度的四倍大,印度根本沒有機會。 中國和美國對峙中,幸而冷戰並未發生,但我們有科技冷戰,台灣因為生產半導體,而捲入其中。 第九個問題:你多次提及台灣防疫成就,根據你的觀察,台灣社會下個重要發展議題是什麼? 札卡瑞亞回答:台灣的醫療花費占GDP比例,僅有美國的1/3,是健康支出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但這也是因為,你們讓醫護人員操過了頭! 這讓台灣醫療體系很難永續經營,即便這個體系,是經過良好設計的系統。 台灣正在轉型、邁向較大型的「社會福利國家」。但在這過程中,相應的社會發展將無可避免。例如,必須對條件較弱勢的民眾更慷慨、去處理那些目前看來不緊急的問題。像是給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更多教育資源,以消滅貧窮。 然而,挑戰在於,你們得同時保持經濟動能。像是丹麥和瑞典等北歐國家,透過測試修正的方式,1970年代他們犯了一些錯,讓國家負擔太大,現在他們已回到正確路上。 我認為,對台灣、新加坡和南韓三個經濟發達國家來說,北歐提供了有趣的模式,其中,新加坡已非常謹慎地跟隨他們的腳步了。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李國盛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6minPlay
March 02, 20210226上百億美元商機!英美法中俄疫苗市場戰開打,誰是才是大贏家?2021年第一季,全球疫苗大戰正式開打。截至2月8日,施打總數已突破1.3億大關。除了各國瘋搶疫苗的政治角力戰之外,還有另一場更激烈的「疫苗市場戰」,正在大國之間如火如荼開展。 根據聯合國統計,這波新冠疫苗的商機,光2021年,就有超過100億美元的商機。儘快搶下疫苗市場大餅,不僅能充盈藥廠口袋,更是大國練兵、驗證生技實力的絕佳時刻。 《遠見》盤點包括輝瑞(Pfizer)、 莫德納(Moderna)、AZ疫苗(AstraZeneca/Oxford)、Novavax、嬌生(Johnson & Johnson)、賽諾菲(Sinovac Biotech)、衛星(Sputnik V)、國藥(Sinopharm)共七支疫苗,及其背後的研發國家,究竟誰能勝出? 美、英一枝獨秀,寡占七成市場 輝瑞、莫德納、AZ這三個藥廠的名字,在短短半年時間,已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救世主」。近來,Novavax、嬌生的三期臨床實驗,也紛紛傳出好消息,準備一同撐起疫情救世主的大旗。 但一般人可能沒注意到的是,這「五位救世主」,竟全數來自英美兩國,其中AZ為來自英國的藥廠,其餘四家,則皆為美國醫療集團。 而根據彭博社統計全球超過85.6億劑的疫苗訂單,光是上述五間藥廠所包含的訂單,就已經多達60億劑,等於光是英美兩國所占據的疫苗研發能量,就已占據全球的七成。 其中,由英國所開發的AZ疫苗,比起輝瑞、莫德納,能以更低成本的方式運送,外加通過三期臨床實驗早,如今已一舉拿下全球超過30億劑的訂單,包括COVAX、美國、印尼、中國,皆預計進口最多的AZ疫苗。 至於源自美國的輝瑞,由於在全球首批疫苗中保護力最高,因此,在早期談判時,便迅速獲得加拿大、日本、紐澳等已開發國家搶購。如今,輝瑞更是擊敗AZ、莫德納,成為歐盟國家最依賴的主要疫苗。 此外,今年1月底,美國疫苗廠Novavax再下一城,不僅疫苗保護力高達89%,且對英國、南非變種病毒均同樣有效。此研究成果亦讓印度政府決定與Novavax簽訂一筆10億劑的訂單,也讓美國在此次疫苗研發戰上,穩坐第一名寶座。 俄、中亂世贏家,逐步進軍歐盟 遺憾的是,雖然英美各大藥廠接連在疫苗開發上傳出捷報,但礙於全球疫情慘重,包含AZ、莫得納、輝瑞、等三支主要疫苗,當前仍以優先挹注開發本國為主,僅有少數疫苗,能通過COVAX分配至他國。 由於疫苗數相對稀缺,也讓疫苗開發進度相對緩慢的俄羅斯與中國,也有了進軍他國市場的機會。 有趣的是,不論是中國的國藥疫苗(Sinopharm),或是俄羅斯所研發的衛星疫苗(Sputnik V),兩者在臨床三期研究上,都欠缺明確的數據佐證,而是僅憑國內緊急授權的施打效果,來側面印證疫苗的有效性。 兩國疫苗在研究數據上的缺乏,也使得COVAX遲遲未敢將兩國的疫苗納入配送名單。不過,這並不妨礙中俄兩國在全球疫苗市場加速布局。 據彭博社追蹤,當前衛星疫苗在全球訂單量已達7.6億劑,印度、巴西就分別訂購了2億、1億劑,其總訂購量也僅落後全球三大疫苗廠。至於中國,在全球布局上也絲毫不落人後。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疫苗已經大舉進口中東,包括約旦、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基斯坦都已經陸續批准了中國疫苗。 此外,歐盟的疫情緊張、疫苗明顯供不應求,也正逐漸打開中俄疫苗進場的可能。 1月29日,匈牙利總理歐爾班便表示,由於歐盟所配的疫苗不足,匈牙利已分別購買了中國的科興疫苗,以及俄羅斯的衛星疫苗。奧地利總理庫爾茨日前也表示,由於AZ疫苗全球短缺,導致奧地利接種疫苗的速度緩慢,如果俄國和大陸的新冠疫苗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批准,他本人將樂意接種。 名存實亡的法國,淪落替美代工 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場「疫苗戰」中,最大的輸家,竟是坐擁國際藥廠賽諾菲與世界第一實驗室「巴斯德研究所」的法國。 翻開全球疫苗訂單的排行榜,由法國藥廠賽諾菲與葛蘭素史克藥廠(GSK)所共同開發的疫苗,迄今也有多達7.1億劑的訂單,在榜上名列第五,甚至總訂單數上還超越了美國疫苗廠嬌生的總訂單數。 但,這大筆的訂單,卻無法在短期兌現,甚至可能淪為賽諾菲藥廠心中永遠的痛。 原因就在於,這組被歐盟寄予厚望的疫苗,最終公布的三期臨床實驗結果,竟然僅有50%的保護力,其中,老人接種的免疫反應最為不足,成為該疫苗淪於重新開發的致命傷。 更慘的是,除了賽諾菲疫苗延宕,法國著名實驗室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與美國默克藥廠(Merck & Co.)所協力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也在今年1月,因臨床試驗不如預期而喊停。 近期,法國藥廠賽諾菲高層更表示,迫於法國財政部的壓力,使得賽諾菲不得不協助生產力有限的美國藥廠輝瑞進行疫苗代工;這也讓明明貴為全球首批開始著手進行疫苗臨床實驗的法國疫苗界,蒙上一層陰影。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蔣濬浩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7minPlay
February 23, 20210224歐普拉、馬斯克都加入!「語音社群」Clubhouse將是下隻獨角獸?「誰有邀請碼?」成為近期風靡社群圈的最新話題。主打邀請制的語音聊天室Clubhouse,為什麼可以在一年間,達成60萬新用戶註冊、市場估值10億美金的里程碑呢? 語音社群為什麼值得我們關注?去年在疫情期間創立的Clubhouse,目前雖未上市,截至今年1月卻已被市場估值10億美金(約280億台幣)。不僅備受市場投資人關注,它會否成為下隻獨角獸嗎?更引起科技巨頭推特(Twitter)的注意和積極布局。 推特在今年1月收購社群Podcast平台Breaker,全力打造自家即時語音社群功能「Spaces」,強碰Clubhouse。這間主打透過聲音交流、可任意加入討論各種議題的社群媒體,未來可能在科技巨頭林立的戰場中,走出一條專屬語音特色的道路嗎? 線上版海德公園「演說角」? Clubhouse:讓我們展開有意義的對話 去年全球正處於疫情嚴峻、所有的社交活動停擺的狀態下,Clubhouse正式推出,並強調「這是讓大眾展開有意義對話」的平台。 老梗玩出新意,正是Clubhouse巧妙的地方。 Clubhouse就像是倫敦海德公園(Hyde Park)「演說角」的線上版。海德公園的演說角是一個允許民眾公開發表演說、表達自身理念的地方,也是著名民主言論的公共空間。 受夠演算法的推播了嗎?Clubhouse顛覆演算法決定內容的方式,而是將選擇權交還用戶,並提供全新的體驗,用戶可以任意加入不同議題的「房間」,一起參與討論和辯論。 「Clubhouse是獨一無二的」,風險投資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安德魯(Andrew Chen)表示,他去年5月進行1200萬美元的A輪募資,取得領投,並加入董事會。更強調用戶不僅可以在Clubhouse體驗人們彼此互動的方式,同時更賦予創作者權利。 「我們最喜歡的是,聲音如何將人們凝聚在一起。」Clubhouse的創辦人戴維森(Paul Davison)和塞斯(Rohan Seth)在官方部落格中寫道。戴維森過去曾創辦社交App Highlight,並在2016年被Pinterest收購。而塞斯則是前Google工程師。 「邀請制」純屬意外,卻打造名副其實的俱樂部! 「誰有邀請碼?」是每個想加入Clubhouse的人都在問的問題。邀請制創造稀有性!但Clubhouse開啟邀請制,其實純屬意外。 在Clubhouse創立初期為了測試系統,因此邀請科技、娛樂圈等名人一同加入,像是演員凱文.哈特(Kevin Hart)、知名主持人歐普拉,以及近期加入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 因此意外打造了名副其實的「俱樂部」。雖目前僅限iOS系統用戶可加入,Clubhouse也表示未來會增加Android系統,並會盡快公開給更多人使用。 雖市場投資人更加關注Clubhouse未來又該如何獲利,但大眾更擔心目前以免費註冊、無廣告的Clubhouse,以後會否如其他科技巨頭般,將用戶個資用於商業模式中。 大眾暫時可消除這項疑慮。Clubhouse今年1月進行B輪融資時,資金同時支持「創作者資助計劃」,平台主要幫助創作者推出內容產品獲得收益,包含訂閱、小費和門票銷售等。 該如何規範言論自由?是社群媒體不可避免的難題。 Clubhouse用戶曾公開分享反猶太主義、假訊息和騷擾等內容,未來能否有效處理平台上的不當負面言論,以及濫用等問題,恐成為考驗Clubhouse管控的燙手山芋。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何晨瑋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ebruary 21, 20210222「女版巴菲特」談投資趨勢:房市旺、科技股瘋漲,但上班族要小心這個威脅!上禮拜開工日一早開紅盤、指數一度衝破「萬六」,台積電更大漲5%,也引領科技股同步走揚。跨入金牛年,牛市真的來了嗎?科技股仍然獨領風騷嗎? 有「女版巴菲特」之稱的方舟投資創辦人凱西.伍德(Cathie Wood),因為早早布局特斯拉、比特幣方向神準,成為美國新一代股神。 最近,她在其他機構出脫台積電ADR之際,反手買進。元月底,針對拜登新一波紓困、對全球產業變化影響,她也特別發表了一段談話:她預測,包括特斯拉、以及台積電在內的科技股,未來只會更瘋漲。但領薪水的族群卻有一大隱憂,就是「AI進步太快了」。 女版巴菲特談三大投資趨勢 伍德認為,今年的投資趨勢,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重點來說明。 首先,拜登政府最近推了新一波的紓困方案,可望在3月中通過。伍德認為,目前紓困帶來的熱錢,有點太多了。由於美國經濟景氣已觸底反彈,疫苗的面世也讓狀況變好中。未來預計M2貨幣供給量會續升兩成以上,熱錢只會推升股價漲到更驚人價格、房市更是旺到不行,還得預防通貨膨脹的發生。 換句話說,外傳股市泡沫將破,短期內不至於發生。台股投資人,若擔心抱股過年會被美股下跌的漣漪效應影響到,這機率不大,可以放輕鬆。 其次,這裡面最被看好的,會是哪些產業概念股? 她依然最看好電動車,不只是比較環保,符合拜登政策,她認為集合自動化、電池等多種創新於一身的特斯拉電動車,性能就是比較好,同時成本正持續降低。預計在2025年,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價格會黃金交叉,接班態勢已經出現。 至於像台積電這類的半導體產業,雖沒有在伍德談話中提到,但她旗下的方舟投資,在元月底外資大量賣出時,曾反手買進台積電ADR。從這裡推測,她持續看好台積電的未來。 另外,因為熱錢多,勇於創新的新科技產業,更會被投資人大膽投注。像是區塊鏈、人工智慧、太空產業與遠距醫療,都是非常被看好的新領域。 上班族該擔心的事:AI讓你回不去? 第三,股市、房市看來大好,唯一讓女股神伍德看法負面的,竟是領薪族最該擔心的事:工作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趨勢,疫後更回不去了。 主因是包括拜登在內的許多國家政府,為了保障人民工作機會,都採取調升基本工資的政策,這個看似善意的政策,卻在最不好的時機點推出。 因為,全球研發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疫情期間不但升級快,更厲害的是成本迅速降低。AI就像養小孩,最困難的是教育訓練,然而現在訓練AI成本是每年少37%,非常驚人。 伍德認為,這結果將促使企業更積極採用AI取代人力;同時間AI公司也會得到資源讓技術更精良,如此循環下,今年可能就是人工智慧取代人力的全面起飛年。 以美國為例,伍德發現在疫情期間,運輸業與餐飲業,已經順利導入無人化技術隔絕傳染,未來無人貨櫃車、無人機送貨與自動化餐飲製作技術,會是更加火紅的新科技,但也會取代很多人的工作。 這也讓她感嘆,未來上班族,一定要趕緊發展出不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能力。當然工作機會還是有,許多的科技創新,仍需要人去研發。但這些人才更需要全新的教育方式,她認為教育也將被網路顛覆。 此外,台灣政府目前也採取了提高基本工資的政策,未來到底是會鼓勵企業更厚待員工,還是減少使用人力?值得後續觀察。 然而,看來科技創新大爆發、使用人工智慧成主流,已是全球疫後擋不住的大趨勢。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林士蕙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ebruary 18, 20210219【專題】神明經濟學(三) :金融金童當廟公,打造高質感的宗教之旅一間宮廟也能躍居文創景點,這裡是雲林北港武德宮,讓你在祈福求財之餘,還有商務級香客大樓可住宿、吸睛又新潮的創意伴手禮可挑選,讓造訪者心靈豐收、滿載而歸! 「讓天界央行為你守財!」近年來,雲林北港武德宮以各式各樣的文創伴手禮,風靡年輕信眾。武財神坐騎「黑虎大將軍」化身為馬克杯、零錢包,鎮廟匾額「有錢真好」做為隨身吊飾。而有些商品,還融入了天庫的香爐灰,不僅環保、更讓信仰走入民眾日常生活。 若你親身來到武德宮,或許更有耳目一新的感受,香客大樓「三學舍」走黑色輕奢風,以文旅質感取代通鋪。廟旁的「樂咖啡」,則將經典文物如「執事牌」化身為菜單招牌,讓信眾在參拜之餘,也能喝杯咖啡休息。 力抗環保壓力,捍衛「香火」 穿梭宮廟的工作人員,清一色是身穿時尚夾克制服的年輕人,見不太到以往宮廟內阿公阿嬤級志工。紀念品部,則放滿黑虎將軍Q版布偶、武財神手機殼,吸睛又新潮。 台灣五路財神信仰的發源地北港武德宮,原為家廟,於1978年建廟現址,香火顯赫,並以保有傳統「扶鸞出籤詩」問事聞名。 2017年武德宮更是聲名大噪,因為第三代傳人林安樂,號召上百間家宮廟上凱道,進行「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遊行,呼籲政府應該將空氣汙染問題聚焦在汽機車、工業等主要汙染源上,反對被「滅香」(禁止宮廟上香)。 現年48歲的林安樂,自2011年擔任武德宮主委一職後,武德宮已由3800坪擴建為6000坪;點燈從一萬盞增為五萬盞;普渡陣仗過去才100桌,現在達5000桌,文創營收也成長。 「我們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經營管理做好,才有辦法救濟眾生,」林安樂強調。 目前,武德宮的結餘,多用於建設、公益。北港是信仰重鎮,林安樂將30年的老舊香客大樓,改建成飯店高端規格,吸引商務及家庭客入住,做出市場區隔,提升參拜品質和收益。 公益方面,比如一年三場普渡,每場約4、5000桌,光一桌普渡品就可讓三口的家庭吃上兩週乾糧,等於每年有上萬人受惠。 林安樂常常穿著夾克制服,並配直條紋西裝褲,頭梳貝克漢頭,一派雅痞,令人無法聯想他是一間宮廟主委。 這還不足為奇,頂著台大經濟系、政大金融研究所高學歷,當主委前,林安樂還是券商衍生性商品部門主管,擔任操盤手,操作部位幾十億上下,年收入破千萬,有一年所得稅還繳了200萬。 金融業金童之所以擔任宮廟主委,源於林安樂的中醫師外公,機緣之下創建武德宮。從小,林安樂看著阿公崇祀財神爺,爾後母親接任主委,在母親去世後,林安樂得到家族公推而繼任,並自己開了投資公司,專心當主委。 從拿手的投資操盤,到操持宮廟事務,金童也經歷一番陣痛期。 「很不能適應,被k很慘,法事科儀、各家廟宇歷史、道教經典,我都要弄到比別人熟。」為了服眾,他用半年時間,下功夫熟讀經文典故。此外,他勤跑各個廟宇宮慶交流,「當主委跟政治人物差不多,都在跑攤,一次沒去,就會被認為看不起人家。」 只是,當他正如火如荼地適應宗廟人生之際,卻檢查出膀胱癌,令他晴天霹靂,他虔心求助財神爺,得到一詩:「良性息痊非惡變」,要他調整作息、放寬心度過即可,當時他仍半信半疑,盡心辦完「龍華盛會」後,重新到醫院檢查,癌細胞竟然都消失,連醫師都直呼不可思議。 過去武德宮作為地方宗廟,相當低調,自從林安樂當家後,開始思考保有傳統文化之餘,如何創新,興旺香火。 他將企業管理的經驗引進,建立完善透明的財務、人事管理。 管理階層方面,他招攬許多財金界高學歷將才,有外資券商董事、有外商會計師、有曾任餐飲業財務長,堪稱是財經素質含量最高的宮廟管理委員會。 顧問團則有的是上市公司企業主,或是國際知名品牌的負責人或總代理,其中就包括櫻花企業集團總裁張宗璽。 執行團隊則聘用許多專業人士,連設計師、攝影師,都不吝於挖角年輕有為「海歸派」,有別於其他宮廟廟務人員平均50、60歲,武德宮平均才35歲。 林安樂格外重視年輕團隊信仰文化的素質,要求他們都要了解宗教典故、根源禁忌,以免做出不敬的文創產品或行為。比如,就有年輕同仁發想「黑虎將軍蛋糕」,被林安樂糾正,這樣會沒人敢吃。 殿內舉辦理財講座,佛珠一卡通秀創意 武德宮除了節日慶典,還舉辦各種公益活動,甚至在奉祀玉皇大帝的廣天大道院裡,舉辦理財講座,邀請金融機構高層傳授理財觀念,也邀小朋友參加「小小財神培訓營」。 林安樂的初衷很簡單,「想說信仰活動辦多了,多一些其他元素添加趣味。」 武德宮也積極打造數位化,除了可線上點燈,現場點燈1分鐘可上燈,到各殿輸入手機號碼可查詢燈在哪裡。 再譬如,2019年與一卡通票證公司、宏碁旗下的「酷碁」公司共同推出的穿戴式支付產品佛珠「珠運通」,讓信眾戴上念珠等於帶著錢包,將信仰融入生活中。 「林安樂很有敏感度,數位化理念也很快接受,推廣上都很快。」一卡通票證公司資深協理王俊平說,三學舍導入一卡通設計的房門禁卡,新潮又方便。 另一位金融主管也認為,武德宮宮廟經營相對較積極,走得比較早,注入許多現代化的新元素,在宗教界很少見。 此外,武德宮還開辦財神信仰研究中心,並與政大等教學、公私部門單位合作辦論壇,別於一般宮廟避諱談財務管理,林安樂親自主講「宗教經濟」議題,還向學界徵稿。 「一般宗教團體都避諱講『宗教經濟』,但我認為,講得越清楚透明,才能獲得愈多人認同,吸引更多信眾。」林安樂導入新穎觀念經營宮廟,發揮創意,為傳統宮廟注入新活力。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沈瑜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9minPlay
February 16, 20210217【專題】神明經濟學(二) : 跟神明周轉,紫南宮年滾上億金流當你想祈求發財金,腦海中會浮現哪幾間宮廟?位於南投竹山的紫南宮絕對榜上有名。這間「土地公銀行」如何滾動金流,年賺上億元?帶你一探究竟? 1月某週末,銀行都在休息,卻有一處「放款」業務,照例全年無休。早上10點,南投竹山紫南宮的停車場車位已滿,周邊攤商吆喝聲不絕,迎接川流不息的信眾。 借還金的服務中心已大排長龍,香客遞出黃色借據,櫃台小姐隨即給他鈔票;另一邊的還金櫃台,則有香客還款、拿紅包袋給櫃檯。門前,遊客紛紛興奮伸手觸摸吉祥物金雞,希望能帶來好運。 全台土地公廟及財神廟有不少開辦借錢業務,卻只有紫南宮被公認是「全台最大土地公銀行」。 借600還290萬,收益上千倍 紫南宮主委莊秋安表示,這六、七年來,每年將近800萬人次前來,借還發財金的香客就有120幾萬人。一年借出4億元,信眾自動自發還金竟超過6億元!收支相抵,光是還金盈餘就逾2億元,堪比一家小型銀行的稅後盈餘。 今年元旦,信眾為求牛年銀錢母,不畏寒流,多達6萬人,一路排了7公里長,紫南宮總幹事黃燕汝說,紫南宮好像處在平行時空,絲毫不受疫情影響。 原本,發財金是為了幫信徒周轉現金、度過難關。 創建逾300年的紫南宮,借金業務始自二戰後,每逢農曆正月15、16,開放當地居民向土地公求取「福德金」救急、金額不大限制。有人借錢後致富或生意變好,口耳相傳:求發財金就會招財。如今,信眾多半為求好彩頭,而來借發財金,就像是經營事業的「錢母」,以期升升不息、大吉大利。 現在借金規則,改為上限600元,只要在土地公前虔誠祝禱擲杯,第一次擲出「聖杯」,可獲得600元的發財金;第二次「聖杯」,得500元,依次遞減;並於一年內還金即可。 土地公「保庇」下,靈驗的事蹟不斷,比如有代理紅酒商來紫南宮許願,若生意興隆,將還願贈送1000瓶紅酒給紫南宮,結果一整年銷售量奇佳。於是,依約將1000瓶酒運送到紫南宮還願、酬謝土地公。 基於「不敢對神明賴帳」的心理,信眾多半有借有還,其中以還1000元最多,也有人還金超過六位數、加碼酬謝。最高紀錄是2014年有信眾直接扛290萬元到現場,廟方收益上千倍,還特別「清場」點收。 紫南宮「借金」,現已登錄為南投縣民俗類文化資產,對全台宗教行為也具特殊意義。 主委三大改革,堪稱傳奇推手 現任主委莊秋安,是打造紫南宮傳奇的幕後推手。 他原在泰國開設玩具工廠,即將在泰國上市之際,卻遇到數次泰國政變以及亞洲金融風暴,上市計畫告吹,於是他結束公司回台灣。親戚、前任紫南宮主委莊志良聞訊後找上他,問他是否有意願接棒。 紫南宮,是莊秋安從小長大的地方,廟前大樹下玩耍、睡午覺,土地公雖然是神明,但許多人也會以「阿伯公」親切稱呼。 2003年,接下主委一職後,莊秋安開始三大改革。 首先,他發現由於停車場腹地小,阻礙遊客前來意願,於是租用土地,並闢建為雙向道路、擴增為可停上千台的免費停車場。 第二,打造七星級廁所。莊秋安向佛教借鏡學習。「佛寺以清淨著稱,反之,大家對宮廟印象都是髒髒亂亂的。」他認為香客遠道而來,要提供整潔環境,因此花了近4000萬,打造「七星級」的廁所,以竹山特產竹筍做外觀,還安裝冷氣,男女廁皆有噴水池,美觀之餘還可消除臭味,成功打響紫南宮知名度。 自此之後,規模與員工數日漸擴大,是一開始的幾十倍,資金也逐年雄厚。 第三,借還金的作業程序,也開始電腦化。 早年以人工手抄借還金紀錄,無法偵測有人欠錢還來借,出現許多呆帳。約十年前開始,一律採行電腦作業,並備妥點鈔機、驗鈔機等,只要有欠款紀錄,就必須先還款才可借金。累計至今,雖然還是有上億元呆帳,但還金多於借金,不會影響金流。 「我們借出金額才小錢,不用徵信,如果未如期還金,我們都列為是信眾『忘記了』,也不會催收,僅會寄送明信片客氣提醒。」 儘管「佛系」經營放款業務,對於實體現金的存放,卻是非常謹慎處理。 平時一個禮拜多次由農會派車運鈔,警察隨侍護送,過年間更不能大意,每天進出上千萬元,每天護鈔運送,並有24小時的保全和監視系統。 年捐億元做公益,回饋地方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院長林本炫,長年研究民俗信仰文化。他指出,紫南宮堪稱首創發財金借還習俗,從機率來說,1000人中若有五人發財,也不算多,但被媒體報導,就會視為靈驗,創造行銷話題,且信眾前來拜拜,人流帶來金流,也為周邊商家帶來額外消費,紫南宮因而香火綿延不輟,成為這些年快速崛起的宮廟。 近來,相較其他香火鼎盛宮廟多投入文創事業,紫南宮反而不做文創,不過在經濟部智慧局公布商標申請案中,紫南宮一口氣申請45件,位居排行榜第9名,引人注目。 莊秋安說,往往元旦發送生肖錢母後,馬上就有人拍賣錢母,並出現許多仿冒品,為了自保及反詐騙,才申請商標專利權。他也強調,紫南宮所有的商品都是「非賣品」,賣掉錢母會把土地公給的福氣賣掉,如果用買的,也得不到神明保祐。 此外,紫南宮不積極導入數位金融科技,僅提供收受用郵局寄現金袋的服務,「每年很多金融業想跟我們合作,不過我們覺得跟誰合作都不公平,目前只與鄰近公股行庫、農會往來。」 有的銀行建議,可以在遠端匯款還金,借還金一定更踴躍。但管委會認為,此舉雖然有利於廟方,金流量肯定增加,但廟方希望,信眾能親臨紫南宮,如此一來,對周邊商圈,也能有所助益。 紫南宮不僅是當地信仰中心,儼然也是生活重心。 「領隊都跟遊客說,這裡賣的東西全台數一數二便宜。」莊秋安說,農販自產自銷,沒有經過中盤商剝削,通常下午4點過後,紫南宮化身為菜市場,開放給附近名間鄉、竹山鎮的居民賣菜,紫南宮則每月自行吸收清掃費30萬,回饋鄉民。 每年盈餘,紫南宮也捐出一億多元做公益。 紫南宮每年出錢捐助鄰近竹山地區國中、小學每位學生學雜費等,一人一個學期就補助5000元;並且擴及300多位公立托兒所的幼兒生,受惠學生超過上千位。另外還協助老人送餐。 紫南宮也提供工作機會,目前廟方裡會計、出納十幾位,都盡量雇用在地居民,暑假時也開放工讀,盤點欠款並手抄寄送明信片工作。 最會賺錢的土地公廟,期許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永續傳承。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沈瑜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0minPlay
FAQs about 遠見觀點-1號課堂:How many episodes does 遠見觀點-1號課堂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