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本頻道以「緣起」的認識論與「四聖諦」的解脫教說,本於佛陀教說的利世精神,以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與世人分享「解決困難、開展人生、度越煩 惱」的佛法智慧,傳揚「此時、此處、此生」為重的原始佛法,通向「正道生活與人間解脫無礙」的人生大道。 你想知道甚麼是「緣起」嗎?如何從緣起來看世間?從緣起看世間對你的人生會有甚麼幫助?歡迎來聽聽本頻道。... more
FAQs about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32 episodes available.
February 26, 2022認識生命教育的重要如何看待自己、接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課程,也是走在生命道路上必須的智慧。學校及社會的教育,僅限於規範道德禮儀,而父母也未必有足夠的經驗或智識,教導自己的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宗教—尤其是 佛陀的教導,是填補社會生存教育的缺失:如何看待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懂得看待別人與接納別人的生命,是從根本上去解決身心內在的問題,進而拓展對待其他生命的智慧。不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類文明智識如何進步,宗教—尤其是 佛陀的智慧,都是人間永不可缺的生命教育。...more6minPlay
February 22, 2022貪愛的定義是什麼?貪愛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就是「跟現實脫節」。不是「想要」就叫做貪愛,而是要那些不必要、沒有的,所以總是痛苦。當你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沒有的,即便你有很多你也是痛苦。如果你停止將注意力放在現在沒的,多去珍惜現在有的,不管你現在有多少,你都幸福。...more6minPlay
February 19, 2022切勿掉入概念的死胡同我們的大腦具有歸納記憶的功能,然後會將其概念化,一旦成為概念,就會忽略現實的現況,因為概念具有絕對性、普遍性、全面性以及常態的性質。但現實的一切卻不是如此,現實總是有多種因素在相互影響中變動不定,如果用概念處理現實,必然落入苦惱。 佛陀教導弟子切勿追求概念性的境界,要腳踏實地。對解決問題而言,也無一定的絕對標準,凡事就是認真觀察現況,盡自己的心力,做出對大家都好的事就好,而不要再落入概念的陷阱,徒增煩惱。...more11minPlay
February 15, 2022「嫉妒」的認識「嫉妒」的本質是情欲性的心理現象,當見到他人實現了自己的「自我期許」時,自己相較於他人有所不足,內心即產生「自我的挫敗感」。當期待者與實現者不同時,會使期待者對於實現者產生既欣羨又憤拒、既認同又對立的心緒,這種自相矛盾與錯亂的情欲狀態,就是「嫉妒」。因此,唯有當事者的內心對「自我期許」的情欲,能夠度越及止息,才能真正澆息「嫉妒的火燄」。...more11minPlay
February 12, 2022改變看法,妥善生活當人們對某件無法改變的事感到傷心時,這時有效的幫助,不是靠安慰,而是「改變他對引發傷心之事情的看法」,為對方打開較為正向的新見解,使他能用不同既往的新視角,取代導致傷心的舊觀點,來重新面對原本的事件。當人改變對人、事的原有看法以後,他針對人、事的對應心情,也會隨之改變。...more13minPlay
February 08, 2022盡在不言中讓重病的父母知道他可能時日不多,是要讓他能趕快珍惜已有的可貴歲月,也趕快去做一些想做、值得做而沒有做的事,這才是告知的目的。如果父母無法面對這個問題,那就不要說破,我們主動安排來滿足他們的心願。比如問父母,有什麼事、什麼人,是他們想念、掛念的,然後做子女的就直接安排、處理,讓父母有機會去看、去說,有機會去處理、去面對,但就是不談那件事,這樣目的就達到了!目的有達到,但是那件事情就是「盡在不言中」。...more7minPlay
February 05, 2022一時的心情 VS. 長久的信賴與人相處一起生活,要知道一件重要的事:這個人的心地、品德以及對我們是否有善意,只要這些是良善的,那麼就值得我們努力好好相處,一起生活。即使我們愛一個人,也可能會有時討厭他,有時氣他,有時拒絕他。但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千萬不要被情緒帶著走,遠離了自己的幸福。 ...more8minPlay
February 01, 2022務實實際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宗教信仰教導人們的是一種自己不需努力,只要祈求並回饋神靈,便可得到救助的僥倖心態。信仰雖可以暫時讓人們得到心理的安慰,但人們對於問題本身卻是無法面對,也無能為力。佛教的教育,則是教導人們自己要務實實際的去看問題,了解問題的因緣是如何,並依據觀察所得去想辦法,親力親為去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佛光普照」 ...more7minPlay
January 29, 2022明見因緣法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 釋迦佛陀說生命是因緣生,是許多的條件所導致的結果,所以生命是變遷流逝的一連串過程,既無法主宰,也無法真正的擁有。如果明白「因緣生」的事實,人們將不會因為追逐自身的需求,而作出無助於共存共榮的作為,不僅能避免無謂的苦難,也能遠離為了長久的擁有,而無法面對「變遷流逝」所導致的失落與痛苦。如此,人們將會經由智慧,而得到內心與世界的平安 。 ...more9minPlay
January 25, 2022若有遠慮,恐有近憂現況與想法是不一樣的,佛教的教育在於"務實實際",認真於當前的因緣,解決當前的問題。若是在面對眼前現況時,心中卻懷著對未來的擔憂與想像,那麼必定無法好好觀察了解現前的問題是什麼,也必定無法解決問題,煩惱也會不斷。佛教的教育,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信仰,唯有認真的學法、積極務實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讓困難愈來愈少,生活愈來愈好,漸漸止息煩惱,這才是佛教的真諦。...more7minPlay
FAQs about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3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