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本頻道以「緣起」的認識論與「四聖諦」的解脫教說,本於佛陀教說的利世精神,以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與世人分享「解決困難、開展人生、度越煩 惱」的佛法智慧,傳揚「此時、此處、此生」為重的原始佛法,通向「正道生活與人間解脫無礙」的人生大道。 你想知道甚麼是「緣起」嗎?如何從緣起來看世間?從緣起看世間對你的人生會有甚麼幫助?歡迎來聽聽本頻道。... more
FAQs about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32 episodes available.
May 07, 2022佛法的大用在「解決問題」,該如何用呢?解決問題,內心必須有「明燈」,也就是要有智慧。但問題在於:佛弟子不會用,不知道解決不同的問題,都各有一套不同的「用法」。人生的問題有千百種,每個問題有每個問題的因緣,因此,我們應該善用因緣與智慧,將佛法配合不同問題的因緣來處理,而不能只單單用一招去處理各種不同的問題。...more5minPlay
May 03, 2022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是說:心態、人格健全的人,重視處世的原則、公義,不著眼於自身的利益,既能保有獨立的想法與做法,也能尊重別人的想法與做法。反之,心態、人格扭曲的人,多是依據自身的尊嚴、利害為準,做為處世的導向。因此,在待人處世之時,我們要自我審視,不要因為自、他的不同看法與做法,或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便抗拒、怨懟、傷害對方。真正可貴的事,不是彼此的做法、看法、利益一致,而是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必有不同,並能夠在不同當中,藉由彼此不同的特點,謀劃出互補、互助、互利的新做法,並為彼此的提升與利益做出貢獻。...more10minPlay
April 30, 2022耕耘與等待,哪個更辛苦?拋開「宿命業報」的錯誤認知,並讓自己從“自我中心”為滿足的思考模式中,醒轉過來,則能明白「助人當需懂得自助,自助始有能力助人」。如實面對生活,努力耕耘身邊的善緣,助人者人恒助之,善有善報,我們自己來報!如此的生活態度,就不須苦苦等待佛菩薩加持或是依賴他人的幫助。...more7minPlay
April 26, 2022人生之成功、痛苦與感動世間人依其聰明才智與智慧的不同,在生活上大約有下列幾種不同的表現:(一)、有些人具有護衛自身利益的能力,也善於藉由維護他人,或是犧牲他人的利益,來達到維護自己的目的。這些人,既是成功的人,也必是聰明的人。(二)、反之,不具有護衛自身利益的能力,可能更不會藉由維護他人,或是犧牲他人利益,來達成維護自己的目的。這些人,既是失落的人,也可能是「笨拙」的人。(三)、然而,世上另有些人,雖具有護衛自身利益的能力,但卻不願採取維護他人或犧牲他人的方法,來達到維護自己的目的。這些人看待人生,不是聚焦在理想、期待與成功,也不是避開或拒斥失落、恐畏與痛苦。而是如何在現前合於實際的活著、覺醒的活著,做合乎現在又必要且可行的事,做有助於自他能在現前解決困難,避免痛苦的事。聰明做成功的事,笨拙走失敗的路,唯有覺醒才能做出令人尊敬又感動的事。...more15minPlay
April 23, 2022不要將自己的灑脫,建築在別人的負擔上生命要自己承擔,人生要自己負責。人生本來就不是簡單事,所以,不要將自己的灑脫、輕鬆,建築在別人的痛苦與負擔上面。...more4minPlay
April 19, 2022用智慧植福現今佛教強調靠布施行善來修福報,但這樣的方式有待商榷,難道沒錢沒時間就不能修福了嗎?學習佛法是要學會改變自己,做一個有智慧的人,用心用智慧去耕耘與人的善因緣,這樣才是最可靠的修福方式。用心和人對話,用智慧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讓家人或身邊的人彼此都在和諧的關係中相處,這即是植福,這不需要花錢的! ...more7minPlay
April 16, 2022努力你的今天,切勿自卑如果我們一直覺得自己毫無用處,是一個做不了什麼事的人,這不是謙虛,是自暴自棄。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有現在的能、有現在的不能。任何的能都是「現在能」,而不是「一輩子能」,所有的不能,只是「現在不能」,而不是「一生都不能」。只要能這樣看待自己,我們就是一個健全的人,就會每天傾力而為,活在此時此刻,自然就內心踏實。人只要過得踏實,不必勝任經驗,也能夠很有自信。所以請努力你的今天,不要自暴自棄,你一定能夠脫胎換骨。...more7minPlay
April 12, 2022原始佛教的日常修行綱要學習原始佛法,從通俗、實用的角度來談,原始佛教的修行綱領有兩個:第一必須先立足眼前的事實,第二是「處理」眼前的問題或困難。原始佛教要幫助我們的並不是死後的平安,而是眼前的現實生活;呈現出來的特色是理性、務實與實際。...more8minPlay
April 09, 2022「認錯便是輸」的不正常心理處世的重點不在對、錯,而是在解決問題。能夠依據實際狀況,坦蕩承認自己有不妥善的人,是具有良好人格與胸襟,能認真檢討改進,及容易成功的人。反之,無法反思事實是如何,而是先找理由,堅持不承認自身造成的不當,以為認錯便輸了的人,將因局限在輸贏的不正常心理中,不能如實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無法迎向光明、幸福的人生。...more8minPlay
April 05, 2022好好回應愛你的人,勿習以為常佛教的修行,不是急著自己開悟解脫,而是先要認真用心對待身邊對自己付出及關心的人, 佛陀教導人們要捨棄常見,這也是在生活中的大智慧,不將對方的付出與關心視之為常,正是實踐 佛陀的教導。真正明白諸法因緣緣生,便知道要在生活中認真對待週遭的人事,用心回應關愛我們的人,如此,幸福便能不求自來。...more9minPlay
FAQs about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3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