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中西交融的新編京劇、神秘色彩的家將陣頭、熱鬧歡騰的北管音樂...在《106說故事》中,你們可以認識到臺灣各類民俗藝陣、傳統表演藝術及民俗音樂,節目邀請各類藝術文化工作者與專家學者,藉由輕鬆活潑、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我們不可不知的臺灣在地文化!--Hosting provided by ... more
FAQs about 106說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106說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8 episodes available.
July 05, 2024EP48「龍獅獻瑞舞薪傳,舞獅文化傳承」―臺中大肚同仁堂舞獅,可以說是東亞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時常會在各式廟會慶典等場合看見,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文化圈也是相當重要的活動。但古代的中國又沒有獅子,這個舞獅的文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臺中大肚山同仁堂,成立於1958年,團員對國術、舞獅等傳統文化有共同的喜好而集結,致力於民俗文化的保存與推廣,多次榮獲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這次我們邀請到行政總監江岳哲與現任團長江淳豪,來到節目上和大家聊聊舞獅的文化故事,並分享他們兩位的教學演出經驗。舞獅文化的起源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一般認為獅子是作為貢品跟著絲路從中亞南亞傳入中國,再結合中國原本的表演藝術而變成的驅邪祈福儀式。舞獅在東亞相當熱門,也在不同的地區發展出不同的文化,像在臺灣就有至少三種不同的舞獅表演類型。重視力與美的舞獅表演,時常會結合武術以及舞龍的表演,相信未來還是會隨著時代,從傳統中尋求創新,並持續的作為東亞文化共同的文化語言。仁堂舞獅團,來讓大家對於舞獅文化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3minPlay
July 02, 2024EP47「舊官署有什麼新使命?臺中州廳再造計畫」―臺中州廳清領後期曾經在臺中興建臺灣省城,雖然還沒有完成建設臺灣就被割讓給日本,日本也在臺中實施「市區改正」都市規劃,在西區臺灣省城的「元誠考堂」位置興建了臺中州廳,並成為當時的臺中市政府中心。臺中州廳在戰後也持續作為政府官署,直到2010年臺中市政府才搬遷到現在位於西屯區的市政大樓;現在臺中州廳退役之後,又有什麼樣的使命呢?雖然元誠考堂大部分已經拆除,但還是讓臺中州廳不只擁有僅存的清朝臺灣省城建物群,更可以說是經歷清朝、日本、民國三個時代的官署建築。今天邀請到設計師羅世宏來到節目中講述臺中州廳的故事,包含設計它的建築師、附近的文化旅遊景點,和面對未來的一些可能發展。擁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更見證臺灣中部地區的發展,現在臺中州廳除了被登錄為古蹟之外,也曾經被規畫要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整合周邊區域和舊市議會成立「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州廳園區」,預計在整修之後繼續為市民服務。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4minPlay
June 28, 2024EP46「百年公園,見證臺中發展史」―中山公園湖心亭說到臺中市,你的腦海裡會浮現什麼形象呢?相信不少人的回答會是作為臺中市政府府徽的湖心亭吧!湖心亭位在臺中公園裡面,這裡可是全臺中最古老的公園,也經歷過各種大事件,見證著臺中市區的歷史發展。邀請到墩點文史工作室的負責人林宗德老師,臺中公園與臺中歷史發展息息相關,不只是結合霧峰林家捐獻的私有花園,公園還包含了讓臺中被稱為大墩的地理特色「砲台山」,甚至還有清領後期在臺中興建的臺灣省城「北門樓」。公園中有接著綠川的天然湖泊「日月湖」,湖中間的湖心亭則是現在大家對臺中的重要印象,湖心亭是為了紀念縱貫鐵路全通而建設的;超過百年的公園不只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也成為了臺中市的精神象徵。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4minPlay
June 21, 2024EP45「鮮為人知的臺灣騎兵故事」―后里馬場后里馬場是國內最具規模與歷史意義的公營馬場,最早建於1912年,是日治時期的產馬牧場,國民政府接受後做為種馬繁殖與國防騎兵的訓練場所。邀請到中華民國馬術協會林增雄榮譽理事長到節目分享,他表示,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已經轉型為觀光休閒遊憩的馬場,保存日治時期的古樸風格,向人們訴說著臺灣曾經的騎兵文化。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后里馬場是亞熱帶地區少見的種馬繁殖地。馬匹是六千多年前就被人類馴化的生物,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不論是運動的騎術、戰爭的騎兵還是度量衡使用的馬力,都可以看出馬與人類的關係緊密。后里馬場不只提供軍需馬匹,也是騎兵訓練的大本營,雖然說隨著時代變遷,馬隻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但騎術與過去的騎兵文化還是人類歷史文化上相當重要的一環;現在的后里馬場也以這些文化特色配合牧場周邊的自然環境,轉型成為觀光旅遊馬場公園,讓民眾可以學習馬匹與人類的關係。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3minPlay
June 18, 2024EP44「全臺最大規模媽祖遶境,一生必來一次」―大甲鎮瀾宮「媽祖」是個幾乎所有的臺灣人都聽過的名字,但大家都知道媽祖的本名是什麼嗎?媽祖信仰是怎麼出現的呢?媽祖文化在臺灣又有什麼重要的祭典活動呢?節目邀請到臺灣媽祖聯誼會 鄭銘坤會長,來和我們聊聊大甲鎮瀾宮與媽祖遶境的文化祭典故事。最初建於1732年的大甲鎮瀾宮,有著全臺灣最盛大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更是國際級的宗教盛事。因為漢人移民過海峽來到臺灣的歷史背景,媽祖不只是出海保平安的漁民保佑神,還成為了渡海的移民心中地位重要的守護神,成為了臺灣社會非常普遍的民間信仰。澎湖馬公、連江馬祖群島等等地名都與媽祖文化相關。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的緊密連結,甚至在2009年入選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身為臺灣在地人更不能錯過獨特的媽祖遶境盛事。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1minPlay
June 14, 2024EP43「聽布農族用音樂溝通」―達瑪巒文化藝術團臺灣有許多的原住民族,不只是這塊寶島重要的文化珍寶,他們的價值觀,也讓人們認識另外一種與土地連結的方式;其中居住在高山地帶的布農族,更曾經用俗稱「八部合音」的「祈禱小米豐收歌」震撼國際音樂界。邀請到「達瑪巒文化藝術團」的全淵能團長,他指出,布農族主要居住在臺灣的中央山脈兩側,在日治時期因為日本政府的政策而被迫遷移,與其他原住民族共同居住進行管理,並也讓布農族文化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產生交互影響。布農族的文化重視小米,傳統祭儀繁多,俗稱為「八部合音」的「祈禱小米豐收歌」,更曾被日本音樂學者寄交聯合國文教組織,獨特的唱法對國際認同的音樂起源論點帶來震撼。達瑪巒文化團為了要保存逐漸散失的原住民文化,聚集社區群眾的力量,結合在地觀光資源與布農傳統文化,用表演藝術來將在地文化推廣到全世界。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4minPlay
June 11, 2024EP42「藏書萬卷筱雲軒,文雅詩文鳴里中」—筱雲山莊書本是知識的象徵與載體,現代圖書館林立,幾乎每個學校也都有自己的圖書館,書本與知識的取得不再像以往那麼困難。位在神岡的呂家私宅「筱雲山莊」,不只是讀書人以文會友的重要地點,也傳說是當時臺灣藏書最豐富的私人圖書館。節目邀請到文史工作者陳仕賢老師,來跟大家說說呂家人對臺灣中部文教發展的影響。身為當時地方上的大家族,與霧峰林家有姻親關係的呂家,不是從商業起家,而是以書香詩禮傳家,富而好禮、喜好結交文人雅士,私宅「筱雲山莊」成為了當時中部的文教發展重鎮,也培育出了不少在地的重要文人。筱雲山莊建物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本身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整個建築群可以說是臺灣民居建築歷史的時光隧道。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1minPlay
June 07, 2024EP41「古法製陶,燒出鄉土生命力」―水里蛇窯陶瓷工藝在中國文化的象徵意義,可以說是與絲綢齊名,英文中的China指的既是中國,也是瓷器。在南投縣的水里鄉,有著一個造型獨特的「蛇窯」,狹長圓筒狀、沿著山坡攀爬上去的窯體,看起就像一隻巨蛇。節目邀請到窯主林國隆,來和我們聊聊陶瓷工藝文化以及水里蛇窯的故事。他指出,陶瓷工藝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藝,從陶壺或陶偶,到餐具或磁磚,甚至是貴重的青花瓷等,可以看出陶瓷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工藝技術,也幾乎可以在所有的文明中找到陶藝的發展。水里蛇窯在現代化的浪潮之下,將傳統工藝轉型變成兼具歷史意義與旅遊價值的陶藝文化園區;除了燒陶之外,也積極傳承推廣這個美麗的工藝文化,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陶瓷工藝。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4minPlay
June 04, 2024EP40「日治培植傳承到今天,漆出臺灣在地生命力」―蓬萊漆塗器漆器,指的是包覆在漆液中的物品,從手中的餐具到櫥櫃等家具都可以是漆器;亞洲東部有著長久的漆工藝傳統,以中國和日本最出名,可以說是東方文化的精隨之一。節目邀請到陳清輝老師,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漆工藝在臺灣的發展,以及漆工藝與東方文化的關係。漆液有黏著加固的效果,並且能防水防腐,通常也還會加入顏料之類的作為裝飾效果;從調配漆液到塗裝,彩繪到雕刻,漆工藝可以說是相當專業化的手工技藝。傳統的漆工藝工法細膩精密,這個發源自亞洲東部的工藝文化,值得讓更多的人來一起學習體驗。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3minPlay
May 31, 2024EP39「千絲韶光繞指柔,刺繡文化的傳承」—劉千韶想像一下,如果今天衣服上、床單上都只是單調的色塊,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人類學會了編織之後,又出現了刺繡的技術,這是否也代表著人類文明對美的追求呢?不論答案是什麼,刺繡技藝的確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多元美麗美麗。刺繡技藝傳承者劉千韶老師來到今天的節目上,向我們介紹了他與刺繡接觸的故事,分享了她從學徒到達人的這段路,也針對機器電腦刺繡與人工刺繡的差異做出評論。在科技的進步下,機械等自動化技術的出現,很多勞力密集的手工藝產業面臨失傳的危機;被臺中市文化資產處頒定為刺繡的技藝保存者,劉千韶老師用從日本師傅身上學到的匠人精神,持續的精進手工刺繡的技術,並透過開班授課,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投身手工刺繡領域,讓這個美麗的手工藝能夠繼續傳承,並成為更專業、更優美的藝術創作。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34minPlay
FAQs about 106說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106說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8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