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April 01, 2021追求聖潔的喜樂 成聖的生活是一個在主裡滿有喜樂的生活,而不是消極、悲觀的(尼8︰10)。可惜,有人以為聖潔的人必定是愁容滿面的人。其實,這種看法完全扭曲了<聖經>的教訓。反之,<聖經>的教導是︰操練聖潔的人可以經歷真正的喜樂。耶穌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15︰10─11) 唯有那些順從上帝,追求過聖潔生活的人,才能經歷這種喜樂,就是與上帝相交而有的喜樂。這是一種最高超的喜樂,長存的喜樂,和有盼望的喜樂。 1)最高超的喜樂︰與上帝相交。 對一個基督徒來說,沒有比與上帝相交更喜樂的事了。<聖經>說︰「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詩16︰11) 真正的喜樂來自上帝。當我們與上帝相交,他就賜給我們喜樂。每當我們犯罪,與上帝隔絕,我們就不可能有喜樂,這時我們當存悔改的心,立刻來到上帝面前,像大衛一樣祈禱︰「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詩51︰12) 我想,耶穌在十字架上對其中一個與他同釘的強盜說的話︰「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43) 也是每一個上帝的兒女最想聽、最愛聽的一句話。 2)長存的喜樂︰永存的確據。 真正聖潔的人順從上帝,而順從上帝的人總是信靠上帝的。他們即使在百 般的試煉中,仍然相信︰「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8;28) 就像一個織波斯地毯的工人,他若忠心耿耿,就會在下面把各種顏色的線都掛起來,甚麼問題也不問,好讓在上面的監工織成美麗的地毯。同樣的,聖徒也不要在乎環境的混亂和惡劣,上帝要黑線,就遞給他黑線,不要猶疑,因為曉得上帝織成的地毯肯定是完美的。你有這種又深奧又單純的信心嗎?你明白耶穌的話︰「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約13︰7)嗎? 這是一種常存、穩定的喜樂, 理智無法解釋的喜樂。人種的若是聖潔,收的就是喜樂和滿足。經上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 3)有盼望的喜樂︰永恆、恩惠的獎賞。 耶穌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來12︰1─2) 所以,基督徒也要存同樣的心志,靠著基督所賜的力量,靠著上帝的恩典,一生一世追求聖潔。同時,他們也當存心忍耐,歡喜快樂地期待接受上帝的獎賞︰「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23) 所以,白樂 (John Whitlock) 說︰「基督徒走的是聖潔的路,這條路的終點是真正的快樂。」 其實,聖潔本身也是一種獎賞,因永遠的榮耀就是全然成聖。<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說︰「信徒臨終的時候,靈魂就得以完全成聖。」(問37) 不僅如此,他們的身體要復活,變成不朽壞、不死的,完全聖潔、榮耀的(林前15︰49,53) 信徒見主面的時候,要成為他在重生時就一直嚮往要成為的樣式──在三一真神裡全然聖潔。這時,他要以上帝兒子和與基督同為後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7minPlay
March 18, 2021有效的呼召新約聖經中描述聖徒時,最常用、最精短的形容詞之一,就是說他們是「蒙召的」。羅馬教會的信徒(羅1:6,7),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林前1:2),加 拉太教會的信徒(加 1:6),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弗4:1,4),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腓3:13-14),歌羅西教會的信徒(西 3:15),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帖後 1:11),通通被稱為是「蒙召」的,而且很明顯,在每一個個案裡,上帝的召喚都達到了目的,沒有落空。也正因如此,保羅在談到上帝拯救人的一系列偉大工程時(羅 8:28), 用的都是這個詞。我們如何釋,同一個「呼召」居然有這兩種極端不同的表現呢?難道上帝給了人兩種不同的呼召嗎?也許最簡單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怎麼說 呢?上帝在宇宙中,在人類歷史中留下了祂存在的記號,向全人類發出呼召,但有時候,上帝會對某些人再發出個別「通牒」(注意:是通牒,而不是另一份備忘 錄)。意思就是說,上帝這時會親自到來找你,來敲你的門,而不是只發一封信函讓你們自己去傳閱。 當然,這裡頭包涵著一定的神秘成份。我們都知道上帝藉著聖經或信息是怎樣真實而有力地跟我們講話。但要是我們嘗試把同樣的信息與其它人分享,我們往往 會發現,對他們來說,這信息卻絲毫不起作用。我們或許無法解釋為什麼上帝跟我們講的時候會是那樣地清晰,對其它人來說,卻是講也講不清楚呢?我們只知道, 上帝有祂的主權和祂的智能,不是我們可以明白的。我們也看到過,兩個人去聽同一個佈道會,一個聽見的是基督在邀請他相信接受,而另一個則聽到的是台上的那 人滔滔不絕。我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越想弄懂普遍呼召和有效呼召的分別,就越覺得糊塗困惑,摸不著頭腦。我們只知道這分別確實是存在的就是了。 說到這兒,倒是有幾個要點值得注意: 【我們是被父上帝所呼召的 】 新約聖經有多處經文都在表明,呼召我們要我們作基督徒的源 頭是父上帝。也許我們會忽略這一點的實際意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是慈愛的父上帝親自召人來到祂跟前。如果對這一點掌握好了,我們就不必再覺得患得患失 了。許多基督徒常常會懷疑上帝的慈受,這種懷疑不斷地纏繞著他們,使他們感到困惑。在以前,人在傳講福音時,把上帝的形象歪曲了,好像上帝是礙於祂愛子的 不斷請求,很勉強地、很不甘願地把救恩施捨一點給我們。然而,聖經中,如羅馬書 1:6-7;8:28;哥林多前書1:2,24;希伯來書9:15;猶大書一章等經文,均告訴我們,耶穌基督的父,上帝自己,就是那位偉大的邀請者。祂愛 我們、呼召我們、拯救我們,祂的決心就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同樣地堅定。小孩子都知道,當他們在外面玩得樂極忘形時被爸爸叫回家時的那種感覺:自知自己晚 歸了,渾身還又濕又髒,戰戰兢兢地踏入家門,等待父親發火,那是一種什麼滋味!但是,對我們來說呢,情形恰好相反,被父上帝叫到跟前不是來領受刑杖的,乃 是來接受祂張開雙手的擁抱。 【我們是被聖靈的大能所感召的 】 上帝的呼召是祂大能的彰顯。保羅在羅馬書8:30整節經文中,就是表達了這個主題:上帝是如何一步一步,有節奏、有步驟地運用祂至高的權柄來成就祂永恆的旨意。在聖靈的大能中,我們蒙召出黑暗入光明(彼前 2:9);並且得以從黑暗的權勢下被釋放出來(西 1:13)。主更告訴我們,我們是蒙召出死入生的(約 5:25)。 在此,聖經很鮮明地點出了呼召本身的悖論(Paradox):「死人」又怎麼能聽得見呼召呢?上帝呼召我們,就賜給我們一顆能夠對祂呼召有反應的心。 因此,上帝呼召的同時,也正是祂賜下新生命的一刻。對這一點最具體的闡釋,要算在約翰福音中,主如何叫拉撒路復活的那一幕了。拉撒路即是死人一個,怎麼會 回應耶穌的呼喚呢?在這個神蹟中,有些地方是超乎我們所能理解的。但拉撒路復活的這個經歷,正好用作描繪我們得新生命、進入天國的屬靈經歷。我們是從捆綁 中蒙召得自由的。從前我們是罪的奴僕(弗 2:3),如今基督釋放我們,以致我們可以自由地來侍奉祂。保羅將基督徒的自由和上帝的呼召一併提出來,加拉太書5:13說:「弟兄們,你們蒙召得了自由。」主說:「所以,上帝的兒子若使你們自由,你們就真的得自由了。」(約 8:36) 【我們是被上帝的恩典所召,為要叫我們成為聖潔,進入天家。 】 上帝的呼召是個恩典,也就是說上帝的恩召表明了上帝的恩惠,也表明了這恩召是無條件的,是我們完全不配得的。我們蒙上帝呼召,就等於上帝要我們成為祂恩惠的領受者(提後 1:9)。保羅在這一點上曾經用了強而有力的措詞--上帝沒有揀選有智能、有權勢、出身尊貴的人,上帝定意邀請那些愚昧的、軟弱的、卑賤的,好像就是為了要表明祂對人的呼召只是出於祂自己,只基於祂的愛和對罪人的鍾情。(林前1:26-29) 上帝的呼召是聖潔的,我們因此被稱為聖徒。當然上帝召我們是要我們成為聖徒,但保羅講這句話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上帝的呼召將我們分別為聖的,是上 帝的呼召使我們成聖的。領受呼召就等於放棄污穢,從此過一種聖潔的生活,也等於踏足天路,從此順服主的引導,不偏不倚,直往天家走去。請注意,這個呼召的 性質,正是決定我們生活見證的內涵。我們蒙召是為要叫上帝的美德得以宣揚(彼前 2:9);我們蒙召也是為了與基督一同受苦,傚法祂的生命。(彼前 2:21) 上帝的呼召是屬天的,我們是同蒙天召的(來 3:1)。這也是我們的盼望(弗 1:18),並且如今在世的日子就已經可以彼此分享了(參弗4:4)。我們蒙召進入上帝的國度和上帝的榮耀裡(帖後 2:14),並且上帝也給了我們確據:「滿有恩典的上帝,就是在基督裡召你們進入他永遠榮耀的那一位,....必定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建立你們。」(彼前 5:10)很明顯,上帝的呼召即叫一個新生命開始,也叫這個生命日後的每一個階段被塑造成型。【 恩召的含意 】 上帝的恩召到底有那些含意呢?首先要強調的是,人屬靈的經驗是由上帝採取主動而開始的,而不是由人自己作主動的。對於上帝的呼召,我們即沒有權力也沒 有資格向上帝要求什麼。正如宇宙初形之前,空虛、混沌、漆黑的一團東西,無權向上帝的聲音要光、要秩序一樣。而那位說「要有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也 就是那位把上帝的榮光藉著基督向我們心裡照射進去的上帝。(林後 4:6) 其次,上帝的呼召是帶有道德印記的。我們的行事為人,必須要與所蒙的恩召相稱,生活樣式應當像一個天路客的樣子,與屬天的恩惠一致。從西乃山崗照射下來 的光輝,也許照出了一條引向永生的窄路,但是,對靈裡灰暗的人來說,這條從天上而來的光輝,無論是如何的細窄,總是給人指引出一條引向永生光源的路途。我 們終究會發現,越靠近那源頭,上帝的恩典就向我們照耀得越燦爛、越輝煌。那位曾經在上帝的恩召上失足過,在漆黑無人的耶路撒冷深夜裡痛苦過的彼得,也終於 可以因著那召他出黑暗進光明的恩召而歡呼快樂。(彼前 2:9) 第三,上帝的呼召是要我們有所回應。彼得又吩咐我們,要我們使所蒙的呼召堅定不移(彼後 1:10)。我們要是想確定,我們是否真的聽到了上帝的聲音,唯一的方法,就是像小撒母耳一樣,對上帝說:「請說,僕人敬聽。」(撒上 3:10)屬靈的聆聽最好的試驗就是順服聽命。 主耶穌今召我來,面向全然信與愛,在地上在天家,完全的盼望、平安與信賴。上帝施恩典我心中,主來堅固不搖動,恩上加恩渡一生,得勝死亡凱歌頌。不過在經驗平安之前,會發現上帝會先到心中來感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5minPlay
March 09, 2021教義的功用1. 保護我們的信仰 教義最主要的功用,是使我們在任何的環境裡,都能保護我們的信仰。教義就是信仰的根基。如果我們的信仰有穩固的基礎,那無論在甚麼環境裡,當挑戰、攻擊臨到,我們也能站立得穩。 在現今的世界裡,有很多基督徒不注重、不明白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所以在信仰受到衝擊和挑戰時,就很容易動搖、跌倒,以致信仰破產。 2. 使我們能有健全的基督徒生活 請看下面的例子: a. 聖經論:聖經是基督徒生活、信仰的最高權威和標準,我們若沒有健全的聖經論知識,或對聖經的認識不夠,生活就會出現問題。 b. 救贖論: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罪已被耶穌的寶血洗淨,不應該再回到罪裡去,我們可能還會活在罪中得罪上帝,甚至連自己的得救也把握不住。如果我們相信基督是惟一的得救途徑,又怎會沒有傳福音的熱誠呢? c. 末世論:末世論講到耶穌的再來。"人是否預備好見主?""誰能被上帝接到半空中與祂相會?"等等問題,都是末世論會涉及的。我們若對此教義有清楚的了解,就會儆醒等候主耶穌再來,不會隨便浪費時間;而且每時每刻都能禱告主說:"主啊!你甚麼時候來,我都已經準備好了。"這是健全的基督徒生活。 d. 上帝是無所不知的:我們若明白在暗處做的事,人不知道的事,我們的上帝全都知道,我們就會行在光明中。 e. 上帝的自主權:聖經說我們是泥土,祂是陶匠我們若從教義中知道上帝有自主的權柄,又知道我們蒙上帝恩待,已經得勝了,那麼我們將會怎樣生活呢? 原則:凡是從聖經出來的教義,都能夠應用在生活裡。 3. 使我們能分辨異端 很多基督徒變節,跟隨異端,就是因為他們對基本教義沒有清楚的認識,不知道甚麼是實實在在從聖經出來的教義。因此,當一個異端興起的時候,這些基督徒就被迷惑了。 有人自稱與耶穌的地位平等,要信徒對他言聽計從;有人自稱是耶穌的弟弟,是耶穌派他來到世界的,所以他說的都是真理。面對這些講法,你怎樣知道是對是錯呢?如果我們對聖經、對基本教義有清楚的認識,就可以立刻指出他們的錯誤,拒絕他們的迷惑了。 在現今的末世裡,會有許多假師傅起來迷惑信徒,因此我們更加需要認識基本的教義,使我們能分辨異端,不受迷惑。 4. 使我們能正確地去事奉上帝 如果我們清楚認識教會論,就知道教會是上帝在世界建立的惟一屬靈家庭,其他機構都是幫助教會成長的。這樣我們事奉時,就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應該要對教會有益處。 基督徒在上帝的國度裡怎樣才算是有用呢?保羅在腓立比書裡告訴我們,一個在教會中被上帝使用的人,就是有用的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March 02, 2021禮拜的中心是『敬拜上帝』禮拜的中心與終極的指向都是上帝,亦即禮拜的真正對象不是人,而是『只有』且『唯一』的上帝。就教會存在的意義而言,二十世紀偉大的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他又指出,『教會的象徵』是耶穌基督,意即教會的根基是耶穌基督,並且是由祂來主持與管理。因此,或許有時我們可能會因為某些人為因素而去教會,去禮拜,或甚至不去教會,不去禮拜,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禮拜的中心是『敬拜上帝』。 一般的印象,去教會作禮拜的目的是聽道理,的確以新教(基督教)的傳統而言,證道在禮拜中佔有相當的份量,其對信徒靈性的成長亦有相當的影響,因此吾人往往重視證道而忽略了禮拜的其它部份,其實禮拜的每一個程序不但都同樣重要且都指向一個崇高的目標-----敬拜上帝。換句話說,禮拜的每一個程序,不論是奏樂、啟應、信經、讚美、讀經、祈禱、奉獻、證道、分享報告,以及祝福,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敬拜上帝,因此每一個程序應該都同樣重要,沒有任何一個程序可以被忽略。 刻 意安排禮拜堂的建築設施與內部佈置,期使會眾一進入會堂,便懷著莊巖肅穆的心情,本不為過。然而,有時吾人重視參與禮拜者的滿足與否遠勝過對上帝的敬拜。 則屬本末倒置。牧師、長執、會眾,大家更應費心的是;如何使所有參與禮拜的人都能真正達到敬拜上帝的目的。增加大家的信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禮拜的喜樂 應該是源於對上帝的虔誠敬拜,並體驗到衪的同在與恩典,這才是真正又恆久的喜樂。 我 們可能會因為某某人的話而感動,或因為某某人的熱誠,甚至思想而感動,所以願意來教會『受教』,如果來教會,或是作禮拜『只是』如此,往往會帶來一些困 撓。禮拜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的受教,應當使上帝的話『刻』在心裡,並且進一步將所領受的『具體化』地活出來。禮拜與『倫理道德教育或觀念的溝通』並 不相同。前者若不是以上帝為中心,就不再是禮拜;後者則是有上帝與否,並非充分必要條件。 期 待特別或新鮮的事乃人之常情。然而,如果常常如此且習以為常,終將因小失大,例如;去教會作禮拜,期待特別的講師,特別的節目,特別的事務,如此的心態不 但對信仰沒有正面地幫助,反倒失去許多隱含在『平凡』中的啟示與教導,也無法從『平常』中學習到滿足。一個教會如果造就這種『特別』的傳道人,長執或信 徒,抑或教會中瀰漫對『名牌』的期待,對教會是非常悲哀的事。當然教會應該提防『不冷不熱』或對任何事都冷淡的態度,尤其是當信徒姍姍來遲,唱詩無感覺, 得不到激勵,或如搖籃曲的講道,對教會不抱期待等等,這些都是警訊。信徒應該在平常的禮拜中,以謙卑的態度,專心從禮拜中領受上帝的話及恩典,當然傳道人 也應該努力避免『塑造』或『被塑造』,以一種『特別』的姿態去指導信徒。 『禮 拜的本質就是敬拜那位至高的存在者;是人轉向信賴上帝的表現。禮拜也是人內心的一種信仰經驗;是人聆聽上帝啟示的時刻,也是領受上帝恩典的一種回應。它是 人對於上帝最高敬虔表現的一種行為。所謂宗教的菁華是禮拜,這描述是很正確的,因為在禮拜中,信徒不僅來親近上帝,也同時向上帝奉獻了自已。』(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225頁) 有一位日本牧師的話闡述得更扼要,他說:『嚴守聖日,乃是教會生活的至上命令。』 他 認為『嚴守聖日』是一種『契約』觀念,因著上帝的應許,和上帝的契約,人才可以成為教會的一份子。上帝差遣主耶穌來到世上,白白地拯救罪人,赦免人的罪, 人感激上主的恩典,下定決心要專誠地服事主,以遵行上帝的誡命表示對上帝的專一,上帝命令人『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出埃及記20:8) 人理當予以回應。上帝與人的關係即建立在此契約上。今天我們蒙上帝的恩典被接納為祂的兒女,我們就應當明確地回應---即嚴守禮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9minPlay
February 25, 2021新約正典的形成在新約中提及「經上記著說」「律法和先知」等記載,當時的聖經是舊約。 提後3:16, 17說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 耶穌時代「舊約」已經定型,正式宣佈正典是在主後九十年,一群拉比在約帕附近的吉姆尼亞(Jamnia)集會才正式決定的。 一、新約正典的前奏 以弗所主教阿尼西謀(腓利門書)收集保羅13封書信。保羅書信流傳先於福音書及其他書信。 耶穌的門徒為了工作的需要而寫信,為了要保存耶穌的言行和教會的傳統而寫福音書,為了勉勵信徒而寫啟示錄。但是從來沒有人想到把這些材料搜集起來,編輯成冊、成為正典。 甚麼是正典?「葦子」字應用到聖經中而合乎這尺度的就是「經」,不合乎這尺度的就不是「經」。 啟11:1:「有一根葦子賜給我,當作量度的杖,…將上帝的殿、和祭壇,並在殿中禮拜的人,都量一量。」 啟21:15及以下:「對我說話的拿著金葦子當尺,要量那城、和城門城牆。…」 馬吉安(Marcion)提出一部有權威的「聖經」,背叛為異端,在一百四十年左右被羅馬教會出教。 二、新約正典的標準 新約的量尺(正典)是甚麼?有三原則: 1. 使徒之權威 當時教會倚重使徒有兩主因:(1)使徒論基督時有更可靠的報告,(2)使徒特別有聖靈充滿,故此他們對使徒文學另眼相看。這點可從初期教會辯論希伯來書是否歸入正典,及否決其他非使徒手筆之書信事上清楚說明。 雖然新約中有數本不是使徒所寫的(如馬可福音、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但他們認為這三本是彼得與保羅在旁指引的19。 2. 初期教會之公認 此為第二標準,因此點與上點極有相連之關係。初期教會對使徒之文墨特別尊重,況且他們在崇拜時必恭譽使徒之話,如同恭敬神的話一般,這是他們對順服權威之原則。 3. 教義之純正 新約書籍被列入正典的最後標準乃是書內之教義要純正,特別在舊約亮光及使徒口傳下要顯出毫無衝突、矛盾或不道德之處。因為同在此時有許多新約次經及偽經出現,這些經典之教義與舊約及使徒的教訓常不一致而不能被接受為經典。 三、新約正典的完成 新約正典的完成可以分為若干階段。 第一階段:第一世紀的末葉到第二世紀的末年。在很廣大的地區中(義大利、高盧、非洲、埃及),四福音書、使徒行傳、十本保羅書信、啟示錄、約翰一書、彼得前書都已經接受為權威之作,相等於舊約的地位。這時期可以稱之為新約正典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研究一些其他的著作怎樣進入新約正典。從上面的名單中,我們應該討論到六本(如加啟示錄當有七本)在初選中沒有當選的書信。 四、新約正典範圍之議決 大公會議尼西亞大會(Council of Nicea, 325A .D.),目的是為對付各類異端,對付時則拿出聖經來,以聖經為絕對標準。但大會議事紀錄未盡完整,因此教父引用和認可就極具可信度,之後在經由大公會議確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7minPlay
February 21, 2021大齋節期的意義復活節主日往前推四十日(主日不算在內)的星期三,我們稱之為「聖灰禮拜三」或「撒灰節」Ash Wednesday,從這日開始到復活節主日前,我們稱為「大齋節期」Lent(中譯又作「預苦期」 或「四旬期」)。 這四十日是配合紀念耶穌在曠野四十晝夜面對試探的事蹟,所以傳統 上這是個嚴肅的節期,教會鼓勵信徒在這段時間安排,禁食、默想、自省等靈修的活動(甚至有食素、戒酒等相關的配合行動)。 教會通常在聖灰拜三也就是大齋節的首日,開始換上了象徵「懺悔」、「警醒」及「禁戒」等意義的紫色作為佈置。 聖灰禮拜三這日,甚至還有撒灰的儀式,代表了披麻蒙灰的心情。更早的古禮在聖灰禮拜三前,還有暫時埋藏「哈利路亞」的儀式,表示在復活節前暫時不用「哈利路亞」這個代表歡欣的讚辭。 由此可見這段節期中懺悔之象徵意義極其明顯。宗教改革後,大多新教教會為了避免「靠自己的行為得救」或「律法主義」的偏差的思想,多不刻意推行一些較克己或帶修道色彩的活動。 然而過猶不及,如此一來我們教會就失去一個推動靈性操練的時機,個人也 失去一個生命重整的機會。特別是生活忙碌的現代人,我們的生活時常隨著外在環境的速度,各樣績效的要求不斷地加快腳步,我們往往遺忘了我們內在的需要,淡忘了我們生活原本的目的。 此時,若能有一個生命重整 的機會是極為重要的事。所以我們不應放棄今年大齋節期靈修操練的機會。我們如何進行呢?以下是一些具體實行的建議。首先,我建議我們可以先在每天撥出一段時間,半至一個鐘頭,專門作為思考如何安排適合您自己在大齋期中的靈修計畫、默想的主題或自己需要面對課題。 至於如何操練靈修,詳細的介紹可參考傅士德著:《屬靈操練的禮讚》。 總括而言可包含以下的內容,即自限、專注、連續等。自限即自我限制,我們須限制過去某些習以為常的習慣,如飲食、作息,然後撥出特定的時間用作靈修。 所以首先我們須考慮的是有那些時間可分別出來,有那些習慣的限制,可使我們的靈修更專注,如是否需要禁食,或要在此期間將原來束縛我們的事加以節制,如看電視、上網或其他的事情。專注,或作凝視,就是在特定的時段內,我們專注於我們與自我或我們與上主間的內心對話。 我們可在節期間選一聖經書卷,或靈修偉人的書籍(如Thomas Kempis的名著《效法基督》、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潘霍華的《獄中書簡》、聖法蘭西的《靈花》及佚名作品《未知之雲》等)作為引導,然後專心省視我們的內心狀況,並為此作為我們的禱告。 此時的禱告不宜太短,也不宜太八股,甚至不要「說太多的話」,要利用禱告時的靜默。我們亦可專注於思索我們生命當前所面對的某一課題,如個人的前途,家庭生活的改善等,亦可深入撥一段時間為某特定的事或人代禱。然後要將這些心得記下,成為你大齋節期的個人靈修日記。 連續或作重複,這樣的工夫並不適宜只進行一次,最好能利用節期間有規律地重複進行,這樣我們才會習慣這種內心的對話,我們所專注的課 題也才有更深入的思索。 甚至於這種靈修的習慣,可藉此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 最後,您的靈修計畫或在靈修操練的期間有任何特殊的心理狀況與感受,請儘可能與牧職同工溝通。 大齋節期Lent來自央格魯撒克遜古語Lencten是春天的意思;這節期是一段預備的時期,讓我們預備復活節的慶典。 自古以來基督徒在這段時期,從事祈禱、禁食或﹙齋戒﹚、洗禮前的預備,如反省、懺悔等宗教的行動。這些行動顯示出當時的信徒對信仰的認真,不願讓信仰僵化。大齋節期大約歷經五至六個主日,第一個主日傳統上將重點擺在紀念耶穌受試探的經歷。最後一個主日,也就是「聖週」Holy Week有稱為「棕樹主日」或「受難週」Palm or Passion Sunday。這個主日紀念耶穌凱旋式地進入聖城耶路撒冷,然後接連地受苦與受死, 雖然教會每個主日都是紀念耶穌的復活,但是在大齋節期的主日,要特別注重復活節前的心裡預備,比方對自己信仰狀態的反省,醒覺我們的信仰熱誠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減退,我們可 能照樣出席主日崇拜,或教會的其他活動,但是我們是否可能動機與動力都已轉變。 為要在復活節當中,再次經歷新生的體驗,在信仰及人生的路上再次出發﹙我們生命常常需要如此的更新﹚,在這節期間作深入的反省是必需的,這也是我們信仰生活的一部份,更是我們一生靈修生活的循環。 當我們發現已經偏離了那「起初的愛心或信仰」,讓我們借這個機會回轉return,這也就是懺悔的意思。為要使信仰不 致流於僵化,我們可以選擇這種年年更新的信仰體驗。大齋節期的第一主日無論是甲(A)、乙(B)、丙(C)年的主 題都是以耶穌的試探(temptation)開始,作為通往復活之旅的序幕,大齋節期第一主日以耶穌勝過試探加添我們的力量,從個人到教會步入一個更新之旅。 這段旅程猶如一場朝聖之旅,在這旅程中我們一方面經歷上主的力量,協助我們面對各樣靈性上的試探,以及作出生活的調整,但同時我們在旅途中認識我們自己。 在大齋期的靈修裏我們意識到我們在靈性上的狀況,感受到我們生命是否被許多習慣所宰制,以致不能自由。與此同時,我們也作出生活上的調整,使我們的生活不致越來越複雜,虛擲生命,所以我們在重新評估我們真正所嚮往的價值,放棄應該放棄的,回到我們追求生命意義的旅途上。 我們察覺我們在靈性上的破口,許多生活上的妥協,都源自靈性上的棄守。 所以大齋期的靈修不在乎各種形式上的活動,而且我們未必在 靈修上都有這種特殊的經歷;但是我們要在崇拜及靈修中,感受上主的同行在這程朝聖之旅中。 我們不刻意製造氣氛,但要用心及專注,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分心。這樣我們才能透過這趟旅程而 對生命有助益。這期間無論公共的崇拜或個人的靈修,都是我們集體或個人地一同感受上主的臨在、體驗祂的神聖與偉大的榮光,然後我們將這榮光反射到我們的生活中。 所以在教會的牧養上,我們藉著大齋節期,要求會友們一同結伴展開這一段靈性之旅,目的就在此。除了每主日的崇拜之外,我們特別安排、鼓勵會友在這特定的時期,關顧自己的靈性,反省我們的處境。 近來教會鼓勵會友社會的參與,注意福音能改變我們,也能透過我們改變這個世界。然而,唯有在深入的靈修中,才能有更深的觀察,更大的勇氣,更深的愛及委身。 我們才能辨識出這是上主臨在的地方,當特別謹記「沒有靈修或靈性追求的社會參與,往往都會帶來深沈的挫敗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4minPlay
February 19, 2021舊約的重要雖然我們新約信徒是生活在新約時代裡,而我們接觸新約的機會通常也比接觸舊約的多,但舊約聖經對我們新約信徒來說,仍是絕對重要的: 1. 舊約是整本聖經的一部分,是上帝整體啟示的一部分。雖然有謂舊約是較著重透過歷史來啟示的書卷,新約則是較著重透過說話來啟示的書卷,但二者是前後相關相連,合成一個完整的啟示。事實上,保羅在提後三16就是這樣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這裡說的“聖經”主要就是指保羅當代的教會所使用的舊約聖經。所以舊約聖經跟新約聖經一樣,都是上帝的說話。新約信徒理當鄭重看待。 2. 舊約是聖經的頭一部分,跟新約所記載的是同屬一個故事的內容。舊約的記載讓我們知道上帝救恩事情的開始和發展。舊約乃為新約事蹟的背景。讀故事者理應由故事的開始讀起,所以舊約是新約不可少的一部分。 3. 雖然主耶穌的救恩在新約時候作成,但當中的許多道理,早在舊約已經透過不同的渠道宣告過了。舊約內容可以在多方面豐富或幫助我們明白新約的意義。舉凡舊約的歷史、預言、預表,以及神學,都指向新約。雖然神學的巔峰是在新約,但一個沒有舊約的神學總是個不整全的神學。聖經神學就說明了神學是怎樣從舊約發展到新約,當中的過程就是上帝偉大的救贖工作。事實上,舊約和新約都關心人類的救恩。它們有著相同的主題,都以基督為中心,以救贖為基礎,以安息為目標。新約的希伯來書就是從舊約獻祭的體系來說明新約基督的救贖的豐富意象和意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minPlay
February 10, 2021關於”榮耀上帝”之主題這個主題教導我們,我們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獲取大量房產,也不是在世上積攢財寶﹔貪愛物質是人墮落後的腐敗。有時他們畢生得不到資產,就像獵人終夜狩獵卻毫無收獲﹔即使有收獲,又怎麼樣呢?也不能滿足他們的心,就像水手口中吹的氣,不能吹動帆使船航行一樣。他們耗盡光陰,就像以色列人,只不過收集了草木禾,卻忘了他們人生最終的目的就是榮耀上帝。“他為風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傳五16)?這些東西都很快就消失了。 這個主題責備這樣的人: (1)根本不歸榮耀給上帝的人﹔也就是沒有達成他們被造的目的的人,他們不是利用時間,而是浪費時間﹔就像葡萄藤一樣(結十五2)﹔他們的生活就如聖伯納所說的:“若非充滿罪惡,就是不結果子,無用而白占地土。”有一天上帝會問這樣的問題,就像亞哈隨魯王所問的:“末底改行了這事,賜他什麼尊榮爵位沒有”(斯六3)?你榮耀了我什麼?你帶了什麼榮耀進我天上的財庫呢?上帝賜給每一個人榮耀祂的能力﹔祂賜你健康、才能、財富和令人奮興的恩典,這些都是上帝擺在你手裡的機會,使你能榮耀祂﹔所以,無庸置疑地,祂將和你算帳,要發現祂委託你祂已成就的一切恩慈,而你給了祂什麼樣的榮耀?在才幹的比喻中,上帝和領了五千和兩千銀子的人算帳,明顯上帝也將認真地和你算帳,要知道你怎麼運用祂所賜你的才幹,並給了祂什麼樣的榮耀。哎呀,這對那些埋藏自己恩賜的人是多麼悲慘的事,根本不歸榮耀給上帝!“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太廿五30)﹔即使你消極的說我沒有羞辱上帝,因為我沒有過罪大惡極的生活﹔但,這不足以為你自己辯護,在積極方面,你做了什麼善行呢?你歸過什麼樣的榮耀給上帝呢?這對一個在葡萄園工作的僕人來說是不夠的,光說他沒有砍樹或沒有破壞籬笆﹔如果他在園中沒有做該做的事,他就得不到工錢﹔照樣,如果你沒有好好的在你的崗位上工作,不榮耀上帝,你就得不到工錢,得不到救恩。哎呀,想想這點吧!你們這些在世上根本不事奉上帝的人。基督咒詛了那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 (2)不僅是責備根本不榮耀上帝的人,也責備那奪取上帝榮耀的人。“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瑪三8)。他們奪取了該歸給上帝的榮耀,而歸在自己身上。若他們獲得一份產業,就把一切的收獲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在自己頭上戴上冠冕,一點也沒有考慮到申八18所說的:“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因為得資財的力量是祂給你的。”若他們在信仰上盡了任何的本分,也都是為了榮耀自己。“故意叫人看見”(太六1),他們搭起舞台供人景仰他們,並封他們為聖。虛浮榮耀之油點燃他們的油燈。有許多人已經被輿論的風吹到地獄裡去了!如果魔鬼藉著不節制無法勝過這些人,他就會利用虛浮的榮耀勝過他們。 (3)他也責備那些攻擊上帝榮耀的人。“恐怕你們倒是攻擊上帝了”(徒五39)。這些攻擊推動上帝榮耀之事的人,就是在攻擊上帝的榮耀。講道就是推動上帝榮耀的事,是領人歸向上帝的工具。如此,這些阻撓講道的人,就是在攻擊上帝的榮耀。“不許我們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帖前二16)。戴克裡先(Diocletian)發起第十次對基督徒的迫害,禁止基督徒聚會,也命人拆除教堂。這些阻撓講道的人,就像那些塞住水井的非利士人,他們塞住的並非是水井,乃是塞住了生命之泉。他們趕走了醫治他們因犯罪而生病之靈魂的醫生。牧師是光(太五14),而除了賊有誰恨光呢?他們直接攻擊上帝的榮耀﹔當主定他們流人靈魂之血的罪時,他們要如何向上帝交帳!“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擋他們”(路十一52)。惟一能使他們脫罪的除非是:天堂沒有公義或地獄沒有烈火。 讓我們每一位在我們的位份上,將榮耀上帝作為我們最主要的目的。 (1)對在上執政掌權者:上帝已把他們擺在極尊榮的位子。“我曾說:你們是神”(詩八十二6),他們已享受了多大的尊榮,但卻不榮耀上帝? (2)牧師應學習如何推動上帝的榮耀。上帝已把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委託他們,祂的真理和祂百姓的靈魂。牧師們的職責是榮耀上帝。他們必須藉著在真道教義上努力,榮耀上帝。“我在上帝面前,並在將來審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1-2)……等。奧古斯丁許願說:“願基督再臨時,我正在禱告或講道。”牧師們必須藉著過熱誠和聖潔的生活榮耀上帝。舊約中的大祭司,在聖坦前事奉以先,先在盆中清洗,照樣,在上帝的家中事奉,首先必須藉著悔改洗濯一切的罪惡。當我們想到有多少自稱為牧師的人,不僅不歸榮耀給上帝,反倒羞辱上帝(代下十一15),這真是令人悲傷痛心。他們的生活就如他們的教義一樣的不純正﹔他們指責別人犯的罪,自己也照樣犯。普塔契的僕人指責他說:“他寫了一本如何避免發怒的書,但他卻向我發怒。”照樣,身為牧師的傳講不要醉酒,而自己反倒醉酒﹔傳講不要口出穢言,而自己反倒口出穢言! (3)一家之主必須榮耀上帝,必須遵主的指示教導孩子和僕人。他們的房子理當是小教堂。“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遵守我的道”(創十八19)。你們這些家長,上帝把靈魂託付你們。因為,若無家庭紀律的繩,年輕人勢如脫韁野馬,無法控制。 在即將離世時,想到我們已在我們的生活中榮耀上帝,這是極大的安慰。這是基督臨死前的安慰:“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約十七4),在離世的那一刻,世上所有的慰藉都將消散:若你想到你在世時是多麼富有,多麼享樂﹔然而,這一切不僅不能使你得安慰,反而將更折磨你。將消散的財物對人有什麼益處呢?但,當你的良心告訴你,你在世已經榮耀上帝,這對你的靈魂是何等甘甜的慰藉和平安啊!這將使你何等地想離開這世界!在葡萄園終日勞碌的僕人,期盼夜間來臨,好領取工錢。那在世不歸榮耀給上帝的人,在離世時怎能想要得慰藉?他們不撒種,豈能期盼豐收。那不榮耀上帝的人,怎能期盼從上帝得榮耀呢?他們臨終時,將何等恐懼啊!在土裡的蟲吞吃他們的身體之前,良知的蟲將先啃蝕他們的靈魂。 如果我們榮耀上帝,上帝將使我們的靈魂永遠得尊榮。藉著高舉上帝的榮耀,我們亦增添了自己的榮耀:藉著榮耀上帝,我們終將從上帝得著喜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4minPlay
February 09, 2021屈梭多模生平後來成為基督教歷來最偉大的講道者的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約於主後350年生在安提阿。他由二十歲時就寡居的虔誠的母親安修莎(Anthusa)撫養成人。屈梭多模的老師異教徒演說家利巴紐(Libanius)這樣稱讚安修莎:「天呀!基督徒中竟有這樣出色的女人!」 屈梭多模十八歲受洗,做了教堂的宣讀員。他力行苦修生活,獨自在山洞裡住了兩年,損害了他的健康。回城以後,381年出任執事,386年升為長老。從那時起,他被指定在安提阿大教堂講道,從此奠定了他長於講道的聲譽。 他在397非其所願地被選為康士坦丁堡主教,翌年就任。他不適合康士坦丁堡勾心鬥角的生活和壓力。他想提高首都道德的水準卻受到強大的反對,他的仇敵聯手 起來對付他;這包括皇后優多迦(Eudoxia),害怕他攻擊顯要人物的罪惡;聖職人員嫌屈梭多模過於嚴厲;而亞歷山太宗主教提阿非羅則嫉妒安提阿的教士在京城任職。他們在403年召開橡樹莊會議(Synod of the Oak),把屈梭多模免職。皇帝批准了會議的決定,把他放逐。康士坦丁堡居民為了支援他們的主教起而暴動;皇帝害怕起來,第二天又把屈梭多模召返京城。 他的勇敢但有點缺乏機敏的講道,又得罪了皇后,他的敵人再次想將他放逐。皇帝命令停止他所有教會職務,他犯顏抗命。在他召集慕道友受洗的時候,他被士兵趕出教堂,血染浸禮池水。他在這次放逐中(404年)逝世(407年)。他的遺體於438年運回康士坦丁堡,葬在使徒教堂(the Church of the Apostles)裡。 屈梭多模因他的勇敢和虔誠受到尊崇。從六世紀起,他以「金口」著稱,因為他是講道大師。他對希臘文聖經經義的洞見,和他長於把經義適用在日常生活上,是他仍存的幾百篇證道詞對世人永久的頁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ebruary 06, 2021靈裡生活1. 十字架上與主同死,同葬且同復活, 如今一同升到天上,活著不再是我。 主住裡面佔領一切,看主所看說主所說, 求主所求作主所作,祂是我主。 2. 不是自己努力掙扎,是主裡面動工, 不是自己模倣基督,是主裡面長大。 主住裡面變化一切,愛主所愛樂主所樂, 憂主所憂,負主所負,主心我心 3. 不與世人同負一軛,樂在主內同工, 不是自己單獨追求,也愛彼此建立。 主住裡面聯絡一切,同心合意, 恆切禱告,靈裡合一, 愛裡同工,主內一家。 ****************** 這首聖詩是二十世紀初葉,中國著名的奮興佈道家–宋尚節博士所寫,「靈裡生活」是他感人的心聲。 這首聖詩是由菲律賓華僑黃楨茂配曲。黃楨茂原藉福建鼓浪嶼。 鼓浪嶼是個音樂島嶼,島上家家戶戶飄揚樂聲,是培育音樂家的溫床。黃楨茂的父親是當地名醫,他的姊姊嫁給蔡信彰牧師,全家都是虔誠的長老會信徒,有多人在詩班事奉。 這是年輕至今都喜歡之詩歌,述說基督徒生命之奧秘! 早上寫聖靈的果子,就想到這首詩歌,也想到倪柝聲弟兄之見證︰當他承認”我已經死了”,上帝如爆炸般的大能就湧出來。很多基督徒之所以生命有大轉變,就是認清這個事實。可是這個事實是傳統神學家難說明清楚,有點神秘主義之色彩,所以常見於靈恩背景之弟兄姐妹。 但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章10-11說︰『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而羅馬書6章1-14節更是闡明這事實︰ 向罪而死,在基督裏活 羅馬書 6:1 那麼,我們該怎麼說呢?我們該繼續生活在罪裏,好讓上帝的恩典顯得更豐富嗎? 6:2 當然不!從罪這一方面來說,我們已經是死了。我們怎麼能繼續生活在罪裏呢? 6:3 你們一定知道,我們受洗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也就是受洗跟他同死。 6:4 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裏復活,我們同樣也要過著新的生活。 6:5 如果我們跟基督合而為一,經歷了他的死,我們同樣也要經歷他的復活。 6:6 我們知道,我們的舊我已經跟基督同釘十字架,為的是要摧毀罪性的自我,使我們不再作罪的奴隸。 6:7 因為人死了就脫離罪的權勢。 6:8 如果我們跟基督同死,我們信,我們也要跟基督同活。 6:9 因為我們知道,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他不再死;死也不能再控制他。 6:10 他的死,是跟罪決絕,一舉而竟全功;他現在活著,是為上帝而活。 6:11 同樣,從罪這方面來說,你們也要把自己當作死了,但是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是為上帝而活。 6:12 所以,不可再讓罪支配你們必朽的身體,使你們順服本性的情慾。 6:13 也不可讓你們自己的肢體向罪投降,作了邪惡的工具。相反地,你們要把自己奉獻給上帝,像一個從死裏被救活起來的人,把自己的整體奉獻給他,作為公義的器皿。 6:14 從此,你們不可再受罪的管轄;因為你們已不在法律之下,而是在上帝恩典之下。 當我們有這樣之認知,“重生”就在我們身上成為實際了! 所以讓我們勇敢宣告︰”我已經死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7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