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梦做周公墨,双耳落星辰。
「葵花宝典」衍生电台「吹灭读书灯」
主播阅读世界,陪你聆听星辰
Share 吹灭读书灯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有生之年 欣喜相逢
你说 我们现在成了这个样子 是不是都是别人 给的
比如
握手时的力度 走路的姿势 我们的逻辑 身上的疤痕 爱怎样的人 说话的语气和速度
我们旅行的目的地 喜欢哪一个歌手 什么时候会哭 手段与造诣
微笑时嘴角的弧度 到底有多努力地生活 有没有很爱喝水
是不是 很喜欢说我爱你 接吻的技巧 拥抱的姿势 说英文时的口音
有多天真或老练 喜欢牛仔还是运动裤 可乐还是泡面
眉毛的粗细,头发的浓密,走路的时候手指头有多弯
……
这些人 可能是亲人 可能是朋友 爱人 或者 路人 甚至或者根本没有见过
每当我说到这些的时候 对方总会安静下来 若有所思的样子
这就让我更加肯定地 觉得 嗯 一定是“这些人”
我现在这个样子 一定是 被“这些人”成就的
相信过 追随过 埋怨过 祈求过 心碎过 甜蜜过 思念过 崇拜过 伤害过 欺骗过 拥抱过
那些 准备好 不离不弃的
那些 没有说 再见 就从此不见的
那些 不论伤害我多少次 可是只要你 微笑对我时 我就拼命像将你原谅的
当你们一个个 还是 或者已经不是 那些日子里的你的时候
我已经 成了现在的我了
谢谢你的挂念 谢谢你的照顾 谢谢你的处心积虑 谢谢你的手段高明 谢谢你的诚实 谢谢你的欺骗 谢谢你的时间 谢谢你身上的温度 谢谢那些笑容 谢谢那些温柔
谢谢你 曾经陪我一起傻过
嗯 这样
——朗读者 | 娃娃
其实北欧人的生活一定会是未来中国人变化的未来,但并不意味着全部。
每个民族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羡慕北欧人的生活,是因为那是我们未曾接触和体验的。北欧神话、人文素养都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慢下来的生活有环境的因素,有民族发展的原因。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的快,有环境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怎么慢?什么方式慢下来?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而不是说慢下来,就慢下来。形而上学,只会让我们脱离我们的环境和时代。
因此,我觉得这本书,提供的是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种模板。我们不能看到了形,而就说北欧的生活就是一种模板。
我们应该深刻的思考,我们文化里面确实的东西,这种东西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结果本身。
——朗读者 | 娃娃
英国的哈利王子与王妃梅根恐怕是极个别敢于挑战王室权威,摆脱王室束缚的一对王子和公主了。他们的新闻也是在全球被炒的沸沸扬扬。
Prince Harry 从一开始突然决定退位,到近期与妻子创立的 Sussex Royal 品牌,被皇室要求撤销 “Royal” 的字样事件,都掀起外界的诸多讨论 ,但他认为:“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 ,能评判并尊重我们想把家庭放在首位的想法。这很棘手 ,但我们将会开启新的人生。”而他在最后也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好多了,你忘了吗?我曾经入伍服役十年,我比我家人们以为的还要‘正常’。”
他这番话被媒体解读为是在平反自己总被家族成员视作“叛逆份子”,暗指皇室凡是讲究规矩的拘谨生活才真的令人喘不过气!虽然目前这一通恶作剧电话的真实性仍有待商榷,但从 Prince Harry 连内心话要“修饰”过才敢说出来表现,可见他即便脱离了皇室也依然承受巨大的压力,难怪他如此渴望当个无拘无束的平凡人,逃离外界的关注。
做个平凡人,挺好。
——朗读者 | 娃娃
格雷斯·佩雷是我们今天带来的第一位作家的访谈,从话语中能够听出这位作家的从容和自在。这让我想起本书中的另一篇采访中的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地兜售解决良方的社会:一劳永逸地决绝你口袋里的余钱、日益稀疏的发量,或是你丢失的胃口、遗失的爱情。我们总是在寻找解决办法,其实我们必须经历的却是一个总也答不对题的人生。你必须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始终不停地向前移动。你必须不停地尝试弄清楚你是谁、你在怎样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生变得可以忍受。
至于我,因为我的个体生命终将消失,我一点都不关心我的作品是否有可能长存。我总是强烈地意识到生命中最习以为常的事物终会消失: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一个人的记忆印象,一个人的过往经历。萨特认为生命可以被文字的全套捕捉,而我总觉得文字不是生命本身,只是生命的复制品,某个已经死掉的东西的复制品。
——朗读者 | ingfree
一百多页,言简意赅。
读完却使我内心安静下来……
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妥协,而是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跳脱出来,换一个角度。
我的世界依旧善良精彩。
假如你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而无需这世界的掌声,你就自由了。
十大戒律
1.人都是毫无逻辑、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还是要爱他们。
2.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但还是要行善事。
3.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但还是要成功。
4.你今天所行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但还是要行善事。
5.坦诚待人使你容易受到伤害。但还是要坦诚待人。
6.思想最博大的最大的人,可能会被头脑最狭隘的最小的人击倒。但还是要志存高远。
7.人们喜欢无名小卒,却只追随大人物。但还是要为几个无名小车而斗争。
8.你穷数年之功建设起来的东西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被毁掉。但还是要建设。
9.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但还是要帮助他人。
10.当你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会被反咬一口。但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朗读者 |娃娃
伊萨克·迪内森是我们今天带来的第一位作家的访谈,从话语中能够听出这位作家的从容和自在。这让我想起本书中的另一篇采访中的话:
我花了很多很多年意识到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写小说其实是在问问题,而很多人认为你在跟他们玩游戏,你其实已经知道了答案。他们读了你的问题,但不知道正确答案。他们觉得如果你面对面,四目相对,你就会告诉他们答案。
其实在读书会上,我经常哑口无言。我很高兴能够击中人们的情感要害,但当他们上前一步,以为我有安慰药膏,或者以为我也亲身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因此我们有共同的纽带——这时我开始意识到,在我和其他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亲密关系,而是深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并不代表这些故事能够为别人的问题提供答案。我们自顾自表达的最好的方式,是自在的方式,而不是令别人自在的方式。
——朗读者 | ingfree
一个人走向毁灭的心理独白,一部穷究美的灵魂之作。
三岛要在《金阁寺》中描述这种对传统既爱又憎的奇妙心态,这在他看来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错美学,于是将金阁寺僧徒的思想和行为作艺术上的提升。他要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死与颓废”的美,构筑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总之,三岛由纪夫驱笔写《金阁寺》,就是以金阁与人生相比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的关系。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一方面,人类容易毁灭的形象反而浮现永生的幻想,而金阁坚固的美反而露出毁灭的可能性。
出版社能把这句话挑出来放在腰封上,真是神来之笔,就连通篇都晦涩的翻译也似乎多了几分神韵。
虽然我看的书不多,看的日本文学也不多,但是所看过的日本文学里面,三岛的文风真是独具一格,如果说有的人写书有画面感,那个画面感里有颜色也有声音,那么三岛写的东西总觉得是偷窥的画面,画面是黑白灰的,人物张嘴说话却听不到什么声音。文字美到恨不能整段背诵。有独特的绝美影像感,又有看不清楚,只能闭上眼睛用嗅觉和想象感受的暗处。
——朗读者 | 娃娃
不理解,这三个字应该是最长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词语之一了。我们作为自己,在已经形成的自我认知的前提下,去理解别人的行为,确实很难。
就像母亲不理解追星的孩子,男人不理解矫情的女人,养狗的不理解养猫的,甚至吃酸的不理解吃辣的。
但我们也总说要换位思考,这么一想,换位思考的要求之所以总被提起,应该也是因为太难被做到了吧。哪怕我们换位思考了,也不一定能思考出结果,有了结果也不一定能理解这个结果,更不要说接受。
这有些强人所难。
但是两个无法理解的人,是可以达成和解的,在我们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哪怕不能理解,你也会觉得对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和解就容易多了。
如果还是做不到,那我劝你一句,不要苛求别人,同时也放过自己吧。
——朗读者 | ingfree
第三天
仍旧是健和弥生在各种藏匿五月尸体的作战,这一天,差点儿被雷公爷爷发现。
作家乙一在《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中的描写往往都是点到为止,却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让读者可以把注意力全都集中于主角,另外大片的空白给人一种清凉感,让眼睛和思维都有足够的空间呼吸和休息。
许多涉案剧都会有类似的情节,一个罪犯还有一个爱着罪犯的帮凶,但常规的情节总会到最后让帮凶和凶手都获得同情。但对于阿健,同情和讨厌的感觉都没有,我认为作者的功力和大胆就体现在让阿健非常自然理所应当的去帮助弥生,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纠结和认同,只有行动,一步接着一步。不知道乙一创作《夏》的时候是不是也正是他爱意最为浓烈的时候。
兄妹两人间的那种关联不是用感情可以来形容的,而是一种高于情感的更为生物性更为原始的存在,它让人不加思考心甘情愿的“不得不”那样。
小说的结尾虽然也很惊艳,但我觉得相对也整个故事而言并不重要,只是总得有一个结局而已罢了。
——朗读者 | 娃娃
这篇文章中击中我的一句话是“哲学不再为解释世界提供统一理论,而是专注于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这种概念反省要求哲学家始终盘桓在自然理解的近处,它‘并不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它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我们所说的理解,并不是字面意义上对一句话的理解,而是在思想层面上真正的理解。我们能够计算出万有引力公式下的物理题,但是我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万有引力。
我们在有了解释自然和生活的工具之后,我们慢慢丧失了理解的能力。
我经常说,我们这辈子需要懂的道理,其实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全部学完了,知道了。但是我们并未理解那些道理,在日后的每一天,我们都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实践,去理解。这是一门功课,却在我们一遍遍做着习题的时候,忘记了公式。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该用什么样的思想去看待自己审视世界的思想?可能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点启发吧。
——朗读者 | ingfree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