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大」即廣、博探尋知識,是為「學」問盛載、容納、累積、融匯一「堂」精選由專上院校、教育及文化組織舉辦的講座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商業、工程、音樂 ......隨時隨地,邊聽邊學穿梭大學殿堂捕捉智慧光芒 #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more
February 25, 2018中學生應該學些什麼歷史?(三)聽到「歷史學家」四個字,你腦海會浮現什麼畫面呢?戴著厚厚的眼鏡、手不釋卷?今天的史學家,跟傳統「學究式」的學者大不一樣。不過,踏入大數據時代,許多文件可以透過網絡取得,新生代嘅歷史學家,又肩負什麼使命?今集我地延續「中學生應該學些什麼歷史」系列,上次談到,當世治史者,未來也需要有一定數理知識及相關訓練;研究範圍,亦不限於朝代史。的確,科技進步,會改變歷史的研究方法。知識界吹起一片人工智能風,究竟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如何幫助到研究人員呢?且聽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more23minPlay
February 18, 2018中學生應該學些什麼歷史?(二)從前中國朝廷一定有史官,負責記錄國家大事,編入史冊,以傳後世;時至今日,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的專業是歷史學家,你又想像到他的具體工作是什麼嗎?跟史官又是否一樣?上集「中學生應該學些什麼歷史?」系列,由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前系主任 馮以浤先生打頭陣:全球化年代,他主張中學歷史科兼教中西史,但以中國歷史為重心;今集講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譚家齊博士將延續這個話題,告訴大家,大數據時代,歷史應該怎樣學、又應該學什麼?主辦: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more24minPlay
February 11, 2018中學生應該學些什麼歷史?(一)讀歷史,可以鑑古知今,但香港學生對此似乎不太熱衷。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近日舉辦了「中學生應該學些什麼歷史?」研討會,請來三位講者,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前系主任馮以浤先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譚家齊博士、以及漢華中學老師梁偉傑先生,分享自己在歷史教育所見所聞。主辦: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more27minPlay
February 03, 2018回望六七(二)望著一幀幀歷史老照片,驚訝於香港的改變。或者這種速度,往往令人未能好好沉澱、紀錄和反思歷史;其中一件影響香港最深的,就非1967年的「六七暴動」莫屬。1967年5月6日開始,由工人罷工、示威,演變成炸彈襲擊,衝突前後長達八個月。當時中國內地處於文化大革命初期,香港社會亦因為大量移民湧入、人口爆炸,衍生不少民生問題。今集,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葉健民、六七動力研究社副社長許雲程,分別以學者和見証人的身分,回顧六七種種前因。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more27minPlay
January 28, 2018回望六七(一)人愈大、事務愈多,就愈容易遺忘。城市不斷拆毀又重建,人來人往,如果連地標式的碑記也沒有,我們可以怎樣留住歷史記憶?有人寫書,有人講故事,有人翻查舊報紙和政府檔案,也有人拍紀錄片。半個世紀之前,香港發生暴動,雖然之後恢復平靜,但仍然成為許多人的心結,影響至今。今集,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葉健民以及六七動力研究社副社長許雲程,分別以學者和見證人的身分,勾勒出這場1967年5月6日開始,由工人罷工、示威,演變成炸彈襲擊,前後長達八個月的衝突。當中的社會背景是什麼?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more27minPlay
January 14, 2018莫言:文學中的歷史與現實(四)如果人生是條線,你會怎樣形容呢?一條勇往直前的直線?一條彎彎曲曲、兜兜轉轉的線?還是劃出大個圓形的線呢?我們長大、成熟、變老,或者會發現,人生走著走著,又重返故地。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沉寂五年,推出一系列短篇,統稱為《故鄉人事》。家鄉歷史、民間傳奇都是莫言的拿手好戲,正因如此,有評論者將莫言歸類為鄉土作家。不過,今日城市文化佔盡上風,莫言一而再、再而三寫農村、寫故鄉,又是為什麼呢? 主辦: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more25minPlay
December 31, 2017莫言:文學中的歷史與現實(二)小時候追看《三國演義》,每每被它精彩的人物、形形色色的計謀和快意恩仇的故事牢牢吸引,亦令人期待中史科教授三國時代那一章。不過,真正上課的時候,才發現《三國演義》的傳奇事跡,藝術加工還不少。歷代以歷史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多不勝數,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亦擅寫大時代的草根英雄。譬如1987年出版的《紅高粱家族》,便以抗日戰爭以及20世紀三四十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上集,他在香港浸會大學「文學中的歷史與現實」講座當中,提及寫個多世紀前的小說,如果想令人信服,需要下什麼功夫;那我們要問,假......more27minPlay
December 24, 2017莫言:文學中的歷史與現實(一)人生千奇百怪,遇到超乎常理之事,我們可能也會嘆句:「離奇過小說」!為了說一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的故事,劇作家也好,小說家也好,少不免要「加油添醋」。想淒美點嗎?那就寫個雨景。談緣分嗎?不如試試眾裡尋他千百度,失散又重逢的戲碼。不過,如果作品牽涉歷史,要顧及的就肯定不止戲劇效果了,不知道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莫言又怎麼看呢?這位從歷史提取材料、為時代造像的作家,會以長篇小說《檀香刑》為例,解說他如何出入歷史與現實,創作這部有關清末農民抗德的作品。主辦: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more23minPlay
December 17, 2017什麼是香港精神?(四)香港於多個國際評級穩佔前列位置,不論是競爭力,還是經濟自由度,甚至乎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等等亦然。不過,香港人近年自信心暴跌,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呢?我城迷茫和內部矛盾之中,不少官員、學者、政黨、社團先後提出「香港精神」或者「獅子山精神」,希望團結、鼓舞大眾。那麼,你認為「香港精神」代表什麼呢?逆流而上?打不死?靈活多變?實事求是?這道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今集我們繼續走訪香港城市大學,聽聽《回歸20年:香港精神的變易》的編者,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羅金義,以及作者,香港......more27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