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大」即廣、博探尋知識,是為「學」問盛載、容納、累積、融匯一「堂」精選由專上院校、教育及文化組織舉辦的講座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商業、工程、音樂 ......隨時隨地,邊聽邊學穿梭大學殿堂捕捉智慧光芒 #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more
April 26, 2015初創科研夢(下)選擇職業是人生大事。為什麼?因為假設人一生有八十歲,工作時間就佔最少四十年,即半生時間。有人便謂:替人打工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能創業便應放手一搏──雖然這代表你要承受的風險比別人多。但如果你跟今集講者黃棨麟Wilson一樣,有信念又有冒險精神,創業可能適合你!黃棨麟 2013年獲香港大學生物工程博士學位,同年同兩名朋友創立生物科技公司Novus,專攻骨科生物材料,一路走來,路途絕不平坦。近年我們常常把夢想掛在口邊,說多了彷彿愈來愈輕;Wilson 回想他的創業夢,切開每一瓣原來有血有淚。......more25minPlay
April 19, 2015初創科研夢(上)踏入文憑試季節,乃中學生認真思考前路之時。觀乎每年放榜頭條,成績優秀的狀元多以醫科、金融學科為首選,就業前景清晰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反觀選讀純文純理科的同學,多要經一番掙扎始確立目標,但他們走的路可以同樣精彩,甚至更引人入勝。今集講者黃棨麟Wilson 2013年獲香港大學生物工程博士學位,做過後博士研究、又做過獵頭公司,最後終於跟兩名博士畢業朋友創立自己的生物科技企業。科學研究是前瞻性工作,有能力令人類生活取得突破,但細水長流的科研如何平衡講求短期效益的商業文化呢?且聽Dr. Wi......more25minPlay
April 12, 2015《四書》與中國近代文化(下)一位好領袖,應該具備什麼條件?誠實?寬大?果斷?有智慧?勇敢?仁慈?許多暢銷書都標榜教授領袖管治術,那中國昔日帝王又如何學做皇帝呢?儒家經典「四書」可謂必讀之書。其實不止君王將相,一般讀書人甚至普羅大眾都可從「四書」汲取經世智慧,裨益不少。過去兩集,理工大學文學院暫任院長、香港孔子學院院長朱鴻林教授分別講解《大學》、《論語》、《中庸》以及《孟子》內容大要;今集就讓他帶我們深入思考「四書」的當代應用!主辦:香港孔子學院、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more26minPlay
April 05, 2015四書與中國近代文化(中)清明祭祖日,慎終追遠時。《論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即人們謹慎地對待先人父母、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論語》跟《大學》、《中庸》以及《孟子》並稱「四書」,乃古時科舉學子必讀;儒家哲學當中不少做人處世觀點深植於我們的文化生活之中。今集理工大學文學院暫任院長、香港孔子學院院長朱鴻林教授會接續論《中庸》、《論語》、《孟子》,深入體會儒學精微處。...more26minPlay
March 29, 2015《四書》與中國近代文化(上)近百年來,亞洲國家努力現代化、追趕西方的時候,歐美對東方哲學文化卻愈來愈重視。上世紀中國經歷劫難,有知識分子痛陳儒家思想封建保守,必須革新。話雖如此,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文化主宰中國長達二千年,掌握當中要義,對了解華人社會同思想甚為重要。今集香港孔子學院院長、理工大學文學院暫任院長朱鴻林教授會帶大家細看儒家經典──《四書》,看看古人的理想社會是何模樣,或可予人當下做人、處事,以致治國的啟示。主辦:香港孔子學院、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more24minPlay
March 22, 2015食物與愛情:讀鍾曉陽《哀傷紀》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則英文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有人譯作「人如其食」;吃什麼,反映你是什麼人。人要求生必須飲食,不過,文學作品當中的飲食情節往往別有所指。今集,中文大學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黃念欣會帶大家細讀鍾曉陽橫跨接近三十年的小說《哀傷紀》,你可能會發現,食物不止果腹那麼簡單。...more25minPlay
March 15, 2015與食物對話:梁秉鈞的食物詩飲食是人類基本需要,即使再不講究的人都難以不吃不喝。相反愛吃的人,管它路程多遠,為了一嚐美食也甘心。吃頓好的總可予人原始的滿足,那感覺是實在的;不知道這種充實的滋味,有沒有可能在文學裡面覓得呢?香港作家梁秉鈞,筆名也斯,出名愛吃。他對食物的熱情,在他一系列新詩作品裡一覽無遺。今集,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區仲桃博士會以「與食物對話」為題,分析梁秉鈞之詩作如何透過食物,跟中國古代詠物詩的傳統連上關係。主辦:香港文學節...more24minPlay
March 08, 2015鍾庭耀:民意求真 科學處世(下)報紙不時會見到不同機構統計結果公布,嚴肅的例如訪港旅客消費數字,也有輕鬆一點如人們的擇偶條件,容易引起關注。站在公共行政角度,掌握呢啲數據對了解社會、了解自身,甚至政府施政,意義重大。那麼,我們的意見,究竟是如何量度的呢?許多人質疑民意調查的結果是否可信。承接上集,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繼續以「民意求真、科學處世」為題,跟我們深入了解民調操作方式;大家不妨以科學精神細心聆聽,再作判斷。主辦: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more25minPlay
March 01, 2015鍾庭耀:民意求真 科學處世(上)相信大家不時收到陌生人打來的電話,如果對方聲稱是民意調查員,你又會否受訪呢?說起民調,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起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博士。鍾博士早於1991年投身民意調查工作;直到2000年民調風波,更處於政治風眼,飽受壓力。其實「民意」能否量度呢?民意調查對社會又有什麼價值?去年十月,他就以「民意求真、科學處世」為題,細訴他求真處世的心路,與及本地民調方法的嬗變。主辦: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more25minPlay
February 22, 2015近代中山商人與中國新年很多人互相祝賀「恭喜發財」。為遂尋金夢,近代許多中國人毅然遠走他方,在世界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如果湊巧份屬同鄉,關係則更為緊密,不但團結當地僑胞,還會倒過來影響中國本鄉人,甚至國家的命運。廣東中山商人,就是當中表表者。浸會大學歷史系早前請來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及哲學學院黎志剛教授,跟大家回顧中山商人在中國近代商業史扮演的角色。商人外向、進取之精神,有意無意間搭通中國跟國際社會之間的橋樑,對我們的思想文化影響至今。主辦: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more22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