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大」即廣、博探尋知識,是為「學」問盛載、容納、累積、融匯一「堂」精選由專上院校、教育及文化組織舉辦的講座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商業、工程、音樂 ......隨時隨地,邊聽邊學穿梭大學殿堂捕捉智慧光芒 #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more
September 13, 2015Peter Singer:動物解放四十年(終)香港是美食天堂,魚肉不缺。不過在傳統農業社會,除非你貴為君王將相,否則只有大時大節才有機會吃肉;對比今天,你會發現,肉食比蔬菜便宜!目前全球人口約有73億,但單單計算我們養殖的家畜,已有240億。究竟畜牧業發生了什麼變化?上到大家餐桌之前,這些動物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最重要的問題是,人類有沒有責任保障我們飼養的動物的權益呢?過去數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辛格,淺談他對動物解放嘅主張,;今集,各路參加者會盡情發問,由人禽之別談到人工智能,讓我們反思,人應該如何立於天地。...more25minPlay
September 06, 2015Peter Singer:動物解放四十年(下)上一集,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辛格提到,正因動物和人都有相似的認知能力、同樣具有意識,亦有饑餓、口渴等等的生理需求,所以就要平等考慮他們的利益。不過他同時肯定一件事,就是人跟動物利益不同,各類動物的利益亦有分別。當我們說要減輕動物的痛苦,可以由哪裡入手呢?野外動物?寵物?還是大家飯碗裡的豬、牛、雞呢?今集,彼得‧辛格會帶大家遊走各類養殖場,披露當中嘅生存環境。主辦:香港大學文學院...more24minPlay
August 30, 2015Peter Singer:動物解放四十年(中)許多人都喜歡養寵物,只要望見牠們無憂無慮地嬉玩,彷彿可以教人暫時忘記煩惱。不過,除了某些動物能夠成為人類的寵物之外,更多成了我們的食物。近年轉為素食的大不乏人,其中一個原因乃出於反對傷害動物。可是亦有人說,動物畢竟跟人不同,沒必要一視同仁啊!究竟誰的利益比較重要?抑或是兩者無分輕重呢?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Peter Singer(彼得‧辛格),會從法國大革命提倡「人人平等」談起,反思現今社會對動物權益的看法。主辦:香港大學文學院...more24minPlay
August 23, 2015Peter Singer:動物解放四十年(上)動物的地位傳統上總是比較輕賤:要不用作輔助勞動,要不飼養來作肉食。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低下工作的時候,仍然以「做牛做馬」來形容,可見人和動物雖然同住一個星球,但待遇卻差天共地,直到近代才有突破性變化。1975年,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出版《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書,主張以「非暴力」手段解放動物,影響至今。彼得‧辛格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亦為澳洲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榮譽教授。香港大學文學院早前請來這位著名學者,由佛......more25minPlay
August 16, 2015閱讀能力有得補?一個訊息能否成功傳達,除了看表達技巧,還要看接收者如何解讀。誤會,往往在一來一往之間形成。準確理解訊息,可謂學習之本。不過,學童要是閱讀能力不太跟得上,能否補習補回來?「教育有選擇」系列來到最後一集,民間組織「教育大同」請來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金教授分析相關研究結果,看看應該怎樣對症下藥。主辦:教育大同、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more24minPlay
August 09, 2015遊戲不兒嬉傳統講法,是「勤有功,戲無益」;後來我們說,要從遊戲中學習,提倡活動教學法。今天,愈來愈多研究探討電子遊戲可以點樣成為教育工具,是否要重新考慮「戲有益」的可能性呢?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總監鄭佩華博士,廿多年來非常關心幼兒教育,對「遊戲」亦深有研究。不過,怎樣玩才對小朋友成長最有利呢?今集鄭博士會帶大家跳出香港,發掘芬蘭教育的秘訣──你可能會發現,遊戲一點也不兒嬉。主辦:教育大同、香港亞太研究所...more24minPlay
August 02, 2015流浪生命工程不少家長事事安排事事管,令下一代成為玻璃孩子,經不起挑戰。不過,父母擔心小朋友「一子錯滿盤皆落索」,難免想盡力幫手,究竟怎樣才夠,怎樣才好呢?早前一位爸爸,帶著3歲女兒到台灣踏單車環島十一天,引起網民熱烈討論。這位非常父親,就是人稱Marco sir 的註冊社工黃鎮昌。他也是「流浪生命工程」創辦人,顧名思義,乃是透過各樣野外「流浪」活動,建立孩子健康、自信的品格。聽到「流浪」二字,有人會聯想起「浪漫」,但相信更多家長都會想到「危險」,繼而耍手擰頭。不過,十年前,Marco sir遇上一個小男孩,並且......more26minPlay
July 26, 2015校長有話說我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歲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渡過;這個地方,實在對我們的成長影響深遠。跟鄰近亞洲地區一樣,香港僱主普遍看重公開考試成績,2013年之前,莘莘學子要經過會考加高考洗禮,方可進入大學,一直被人詬病是「一試定生死」;轉行新高中學制之後,兩次考試簡化為一個文憑試,某些科目更會綜合考慮校本評核成績 (SBA),來決定學生最終評級。教育改革至今15年,成效如何?香港連年於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穩奪三甲,背後付出了什麼代價?今集《大學堂》會繼續走訪中文大學,轉播民間組織「教......more26minPlay
July 19, 2015為主流教育開一扇窗:綠腳丫無人天生就知道點樣為人父母,但「綠腳丫」讀書會發起人柯佳列(Kenny)算是異數;早於他初為人父之前,已經當過老師、寫過教科書、做過資優教育、特殊教育... ...不過,他認真思考教育,要數他第一個女兒出生之時。他認為有幾份禮物會令小朋友終生受用:繪本、大自然和遊戲,透過連結其他家庭,進入社區實踐,邊玩邊學,而「綠腳丫」亦漸漸成為千人組織。另闢蹊徑不代表跟學校決裂,Kenny將談談如何在主流制度下為孩子開一扇窗,成為自立自主的公民。主辦:教育大同、香港亞太研究所...more24minPlay
July 12, 2015假期的意義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談教育註定是個大難題。可是如果「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教育方式,又是否真的可以助他們面對世界挑戰,肩負未來的社會責任呢?踏入暑假,《大學堂》將會開展「教育有選擇」系列,轉播民間組織「教育大同」於中文大學的講座,希望跟大家一起重新思考教育,為下一代作獨立、適切的教養決定。本年論壇題目「我要真假期」嘗試回應當今孩子的處境:學校為達標,一再追趕成績,假日成為補課日;家長擔心小朋友錯過學習機會,會讓人比下去,假期時間表逼得滿滿;小朋友想真正放假,真的這麼難嗎?香港亞太......more24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