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大」即廣、博探尋知識,是為「學」問盛載、容納、累積、融匯一「堂」精選由專上院校、教育及文化組織舉辦的講座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商業、工程、音樂 ......隨時隨地,邊聽邊學穿梭大學殿堂捕捉智慧光芒 #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more
February 07, 2016他們在島嶼寫作 (三)過去兩集,我們轉播早前於香港大學舉行之第二輯「他們在島嶼寫作」座談會。席上有大家熟悉的文學家白先勇、詩人洛夫以及散文兼翻譯家林文月。他們以中文寫作,走入人性最深處;文字,就是他們的手術刀。而文字,亦是盛載文化、傳承文化的載體。文學家的生活是怎樣的?座談會主持龍應台會跟三位華人作家真誠交流。...more25minPlay
January 31, 2016他們在島嶼寫作 (二)一位巧匠,必須熟習他的工具,才可以得心應手。寫作者的工具,就是文字。上集,我們走訪香港大學,見證一個文學盛會:第二輯「他們在島嶼寫作」座談會。在座作家包括著名小說家白先勇、詩人洛夫、散文兼翻譯家林文月,以及擔任主持既中華民國文化部首任部長龍應台,實在難得。本系列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裡,七位來自香港以及台灣的作家,由書頁走上大銀幕;由靜默的創作人變成影片主角,有什麼體會?今集幾位華文作家聚頭,談笑間迸發人性與美學智慧。...more25minPlay
January 24, 2016他們在島嶼寫作 (一)人們說,混雜多元是香港的特色。最佳例子莫過於奶茶加咖啡的「鴛鴦」,以及令人有選擇困難症的茶餐廳。草根生活蓬勃又充滿生機,但雅俗共賞也是香港另一標誌。不少著名文學家,都曾經在香港留下足跡。今天我們將見證一個文學盛會:第二輯「他們在島嶼寫作」座談會。一系列紀錄片以文學為重心,主角包括七位來自香港以及台灣的作家──瘂弦、也斯、西西、劉以鬯、洛夫、林文月、白先勇。今集,座談會主持龍應台會跟大家重溫段段文學掌故,或者你會發現,藝術絕不離地,而是跟生活互為影響。...more25minPlay
January 17, 2016窮人銀行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納斯(三)做生意,目標是什麼?供養家庭?發大達?名利兼收?孟加拉經濟學教授兼銀行家穆罕默德•尤納斯(Muhammad Yunus)卻說,營商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不是利己,而是利他。七十年代末,他跟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生創立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為貧窮婦女提供低息小額創業貸款。四十年間,銀行客戶已達八百五十萬人,大大改變當地鄉村的經濟面貌。為了幫助國民擺脫貧窮,尤納斯並沒獨沽一味搞貸款。改善人民健康,其實是解決貧窮問題重要一步。今集,我們繼續走訪中文大學,看看借二百多港元給別人周轉這件......more26minPlay
January 10, 2016窮人銀行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納斯(二)每年諾貝爾獎花落誰家,都引起國際注目。其中最令人關心的,非和平獎莫屬。來自巴基斯坦的馬拉拉、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甚至國際組織聯合國都曾為得主。2006年,這項榮譽由孟加拉鄉村銀行及其創辦人Muhammad Yunus,穆罕默德•尤納斯獲得。這位曾經留學美國的經濟學教授,為何會成為銀行家呢?還因為搞貸款,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似乎是天荒夜談。早前中文大學ICARE博群計劃邀請他分享滅貧故事,孟加拉鄉村銀行由亞洲小國到美洲大陸都有分行,尤納斯竟然說,最大動力並非金錢。...more25minPlay
January 03, 2016窮人銀行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納斯(一)你親眼見過貧窮嗎?那一種無望、身心交煎的狀況,自知極需要改變,但在手停口停的情形下,似乎無法脫離這個循環。今天的貧窮人口,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割喉式競爭,肥了跨國大企業,但廉價勞動力待遇則低處未算低。扶貧、滅貧是長遠工作,派錢只能解燃眉之急,需要智慧、膽色和遠見。早前中文大學ICARE博群計劃邀請到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uhammad Yunus,穆罕默德•尤納斯分享。他生於1940年,在孟加拉出生、成長,接受大學教育,最後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及後回國,創小額貸款先河,大大改變鄉村經濟面......more25minPlay
December 27, 2015長空萬里任我飛:朱經武談科學與夢想(二)上集,著名國際物理學家朱經武教授提到,科學家最大的喜悅是發現:「發現就是能夠走在前人未走過的路上面,看到人類未有看過的東西,呼吸別人沒有呼吸過的空氣。為了把世界改變得更好,『發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工作。」這份勇往直前的冒險精神,除了令他成為舉足輕重的超導體專家,可能亦是他及後投身科學教育一大原因。卸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之後,他返回美國,但熱情不減!今集我地繼續聽他跟青年朋友分享他對科學、人生、社會的看法和承擔!主辦:公開大學...more26minPlay
December 20, 2015長空萬里任我飛:朱經武談科學與夢想(一)大家認識「德先生」和「賽先生」嗎?二十世紀初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青年提倡西學,並且以此抗衡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德先生」即「Democracy」,意為「民主」;「賽先生」即「Science」,意為「科學」。但何謂科學精神呢?大家向來有各種理解,包括求真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講求實證、開創新路。今集大學堂去到公開大學,講者為著名物理學家朱經武教授。他在台灣成功大學畢業後,負笈美國,1968年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專攻物理學;畢業後從事工業研究工作。198......more25minPlay
December 13, 2015沒有農業的美食天堂?(三)關心健康之人,自然關心食物。食多食少,饗肥宴瘦,當然重要,但更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的食物從何而來?不少街市檔販以本地菜為招徠,強調本地生產夠新鮮;有些還標榜有機種植,希望吸引重視健康的人士。可是,統計指出,香港蔬菜自給率只有到百分之二不到;反觀缺乏天然資源的新加坡,以往倚賴周邊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入口農產品,近年也積極希望提升蔬菜自給率至百分之十。香港農業完全靠入口,無論是質還是量的安全,都有隱憂。如果大家到新界東北走一趟,不難發現有大面積的荒廢農田,留而不用。種種不利因素,是否代表本土農業只有消亡一途呢......more25minPlay
December 06, 2015沒有農業的美食天堂?(二)遠離俗務、歸隱田園的生活,尤其令厭倦都市節奏的人神往。許多人心目中的退休生活,就是隱居鄉郊,耕植自給。耕種,與其說是營生,不如說是興趣,甚至生活態度。不過,農業,實在是社會的根本。上一集我們初步了解過香港農業的現況,還聽了土地政策學者支持復耕既原因;今集講者阿手,則是香港少有的年青農夫。他投身農業的原因和心態,就跟古人大不相同。我們會繼續走訪「沒有農業的美食天堂?」討論會,由阿手以及他積極參與的鄉土學社為例,嘗試了解這支近年熱心復興本土農業浪潮底下的異軍。主辦:香港大學通識教育...more24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