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流行着:怎样去影响他人、如何去使用权力、如何推动转变这一类的话题,喜欢打造一切尽在掌握的人设,而对于经营哲学、管理思维却并不感兴趣。
关于这个话题您有什么见解,欢迎交流,我很愿意倾听!
追求效率、追求创新是当前很重要的关键词,要形成有效率、能创新的组织能力,是需要优秀的领导力来支撑的。
如果只是依靠着管理工具、方法、技术手段去打造效率和创新的土壤,真的能够让组织产生质的变化吗?
想要让组织从量变到质变,组织中领导力的成长是需要沉淀的,是整个组织而不是个别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正是因为现在大家都习惯于要快速看到结果的心理背景导致的,管理者更关注于眼前能看到的危机,对于管理行为背后的长期后果是什么,关心的程度明显下降,甚至于选择性的淡忘掉了。这就好比我们养一盆花,如果只是关心12月31日能否开花?而对于有没有形成浇水施肥、松土、晒太阳这些机制漠不关心的话,那么最终这样的组织都不可能获得质的改善,永远只能在数量级上变化,以取悦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让组织的领导力成长的更加健康呢?我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首先,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让自己心静下来是一个关键点,外在的表现都是可以控制的,也很容易骗过自己,而管理者自身做事时的发心如何?内心的状态如何?这是骗不了自己的,只有发心正确,内心平静,才能引领团队爆发出真正的领导力。否则,靠个人去影响他人、使用权力,这种低效的领导方式,就像要求花儿必须在12月31日开花一样,不切实际。
其次,工作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分工的方便,做了一些区别,但从管理者的角度应当回到整体去思考问题,看到系统的整体性,而不是仅盯着局部的优化。虽然短期业绩的增长很诱人,但是一直追求快感,容易导致自我控制力的下降。一旦自我控制力下降,那么你所领导的组织还谈什么长期发展,还谈什么创新、谈什么变革呢?
系统性的思考是一个必然要突破的功课,理解当下的每一个决策背后有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从而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就又会回到“发心正确,内心平静”这个关键点上来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段经文,我想分享给大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管理者让自己心静下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发心,确保不会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尊重权力,不乱用权力,专注组织的自然成长,不拔苗助长,以此来实现组织能力的持续提升。
如果您喜欢这集内容的话,请分享给您的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