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厚觀法師說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厚觀法師說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63 episodes available.
August 11, 2022B039 煩惱未斷盡,遇緣還起這一則故事中,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我們反省一下:貪、瞋、癡、慢、疑、我執是不是斷盡了呢?如果煩惱沒有從根本上斷除的話,雖然貪欲、瞋恚暫時沒有現起,身、口暫時不造作惡業,但是因緣具足的時候,還是會爆發出來;就像毒蛇暫時入洞裡,哪一天因緣和合,毒蛇還是會跑出來咬人一樣。 持戒、修禪定可以暫時降伏煩惱,但這種方式有如石頭壓草,一旦煩惱壓抑不住的話,原來所持的戒也就難保了,禪定也可能會退失。要究竟斷除煩惱,必須要依無漏的智慧將煩惱連根拔起才行。 《大毘婆沙論》1及《俱舍論》2說到,一般人會現起煩惱有三個因緣:第一、由因力,第二、由境界力,第三、由加行力。 第一個「因力」,是指煩惱沒有究竟斷除,這是讓煩惱現起的主因。譬如貪欲的煩惱,根沒有斷,只是潛藏著,但是隨時都有可能再現起;就像樹根沒有斷,因緣具足的時候又會發芽、開花、結果。 第二個「境界力」,是指境界現在我們面前,這是讓煩惱現起的助緣。例如,勝妙的可愛境界現在面前,可能我們就會現起欲貪的煩惱;或是遇到仇人,一看到,瞋恨心 就馬上現起。 第三個「加行力」,這是指非理作意,也就是不正思惟。例如有一個仇人,以前吵過架,即使已經隔了很久很久,這個人也沒有現在面前,但是因為不正思惟,一想到就生氣,煩惱還是會再現起。 我們在未斷盡煩惱之前,至少不要讓貪、瞋等煩惱頻繁地現起。那麼要如何避免煩惱生起呢?可以用「緣缺不生」的方式來對治,最重要的,當然是斷除煩惱的根本;其他,遠離染污的環境(就是雜染的境界),遠離雜染的境界,這也是一個安全的方法。雖然有人說「十字路口好修行」,但是如果你不是交通警察,你要先注意安全哪!要不然也是會有很大的危險!如佛陀要我們「密護根門」,六根清淨,眼睛不要隨便亂看,耳朵不要隨便亂聽,不該做的絕對不做,遠離這雜染的環境。 倘若是境界已經現在面前,又避不掉、躲不開,這時該怎麼辦呢?這時務必要保持「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千萬不要起任何「不正的思惟」。 我們自己不妨多想想,有的人貪、瞋很容易現起,不妨多從這邊用心。我們要反省我們內在是不是有那一條毒蛇?不要時節因緣具足了,又跑出來咬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3minPlay
August 10, 2022B038 鼓聲不如好名聲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 鼓聲不如好名聲!你再怎麼打鼓,傳的距離有限;但是如果為善的話,口耳相傳,那可以傳得很遠。特別是持戒,有清淨的戒香,甚至還能夠傳達到天上。 另外,人不斷地追逐名利、權力,卻不一定追得到啊!但是,如果我們多做善事,自然福德隨時追隨著我們,永遠不會分離,如影隨行,這樣不是更簡單、更有保障嗎?我們不用去追,我們只要做善事,反而這些福德不斷地追著我們,而且不會分開的。 人的所作所為,如「影之隨身,響之應聲」。響之應聲,如果我們對山谷吶喊「你好優秀」,自然山谷的回音也是「你好優秀」,不會變成「你好差勁哪」!對不對?因為山谷的回音一定是與我們發出的聲音相應的。同樣地,行善得樂報,造惡得苦報,這也一定是因果相應的。如果造了惡業,卻希望得安樂的果報,那是因果不相應的,也是不可能的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2minPlay
August 09, 2022B037 智者滅苦應求其心,不應苦身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 如果「心」沒有端正的話,無論「身」怎麼樣修苦行都是沒有用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省察「心」是否清淨?如果身受苦就能夠得道的話,那麼地獄眾生受無量的苦,是不是也應該得道呢?其實不然。 牛車不走,到底是要打牛還是打車?當然是要打牛,因為牛才是源頭,車是枝末。同樣地,有智慧的人要滅苦,必須從心下手,而不是在身體下功夫。 我們也可以反省,如果人際關係不佳,到底是要埋怨別人,還是該好好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與自己的行為呢?苦行外道在身體四周點燃四把火,加上頂著太陽來燒身修苦行,以為苦盡可以甘來。但依佛法來看,即使把身體烤焦了,也是沒辦法開悟的! 外道身邊的四把火只能燒身,而佛教四聖諦的智慧之火,卻能夠燒盡知見上的煩惱,就是見惑;外道頭頂著大太陽只能曝曬身體,而佛教修道的智慧火,則能曬乾情意的煩惱,也就是修惑。 佛教是以智慧為主,依智慧才能夠斷盡煩惱。佛教所說的煩惱有兩類:一類是知見上的煩惱,屬於見惑,特別是對四聖諦知得不夠徹底;另一類的煩惱是情意上的煩惱,就是修惑,情感上貪瞋癡慢這些。依四聖諦的智慧火得見道,可以斷除見惑;依修道的智慧火,可以斷除修惑。 修道,一般來說,可以修有漏道,可以修無漏道。修有漏道的話就是修禪定,修禪定可以降伏修惑,那是降伏;真正能夠斷盡修惑的,當然是要修無漏的智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0minPlay
August 08, 2022B036 瞋心的過失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就是並不是在諍論道理。有時候我們為了還我公道,諍論不休。其實佛告訴我們:不是只是爭個道理,要注意心裡有沒有起瞋恨心,這個才是重點。瞋恨心有很多的過失,我們要小心,因為瞋恚容易引來人家的輕賤,只會招來惡名聲,也是入惡道的入門,怨害的溫床,造作惡業的根本,所以我們要留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5minPlay
August 05, 2022B035 心惡使形賤,意善令身貴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 「心惡使形賤,意善令身貴。」 「心惡使形賤」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心如果是惡毒的話,無論身分地位、學歷財富多麼高貴,其實都只是個下賤的人! 「意善令身貴」: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是純潔善良的話,無論出身多麼的卑微,面貌如何的醜陋,其實都還是尊貴的人。 我們希望自己是個下賤的人嗎?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是個下賤的人,那麼就應該「意善令身貴」,要經常心存善念才好!另外,我們為了求法,不需要去分別說法者的外表是莊嚴或醜陋,也不必在意他的學歷或口才如何,重要的是起恭敬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並依法而行! 經中說到:「譬如壓甘蔗,取了甘蔗汁之後,甘蔗的殘渣就會捨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我們經常被死亡所壓榨。這無常隨時隨地都在追逐著我們,我們的生命總有一天會走到盡頭的。擠壓甘蔗可以獲得甘蔗汁啊;那麼無常壓迫著我們,是否能夠取出一些功德的甘露呢?如果沒有的話,只剩下這個身軀的殘渣,那還有什麼價值呢? 佛說:以三種不堅固法換取三種堅固法。 其中第一個,就是以不堅固的財來換取堅固的財。這是說明我們要樂善好施、救濟貧窮老弱、供養三寶──這是以世間無常的財來換取功德的法財。 第二、以不堅固的身換取堅固的身。這是說明我們要謙虛、要和順,要恭敬禮拜師長、要多親近博學多聞的智者──這是以危脆的色身換取功德的法身。 第三、以不堅固的命換取堅固的命。知道人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苦多,應當及時歸命三寶,修學四聖諦、六度等聖道──這是以世間危脆的身命來換取堅固的慧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2minPlay
August 04, 2022B034 憂惱愚癡不除,刀傷箭毒終不可癒這個故事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不要老是在憂愁煩惱自己身體哪裡病痛,這種外在的刀箭病痛之苦,其實比不上貪求愚癡無明之苦。而唯有內在的貪欲憂惱與愚癡無 明之毒能夠拔除,內在的三毒能夠去除,那外在的毒、刀箭之苦也才能夠解決,才能夠痊癒。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0minPlay
August 03, 2022B032 愚闇近智如瓢斟味,開達近智如舌嘗味這個故事有幾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地方: 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像這位老翁一樣,一生忙忙碌碌,卻忘了世間無常!畢竟計畫趕不上變化,應該多花點時間、精神好好精進,累積足夠的福德、智慧資糧才好! 其次,就如一位通達事理的人,他親近智者,有一個好的修學環境,即使時間不長,他也能夠深入法味,就像說用舌頭品嘗味道一樣,滋味如何立刻知曉。但是如果是一個不明事理、不用心的人,即使長期在善知識身邊,就像水瓢或湯匙一樣,他始終無法親嘗法味。食物的味道如何,畢竟水瓢、湯匙是無法知道的啊!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因緣,願大家都能夠親嘗法味──「般若味重重」。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1minPlay
August 02, 2022B032 莊嚴則影好,垢穢則影醜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當我們命終的時候,一定是一個人獨來獨往的,其他的親朋好友頂多送到墳墓前,之後就各自回去了。自己生前所累積的財寶,當然也沒辦法跟隨我們到後世去。 就像故事中所說的,即使一枚小小的金幣都帶不走,連他自己的兒子還將金幣又搶回去。假如這樣看來,國王累積了那麼多的財寶,這些財寶人見人愛啊,不知道到時候又會被大家搶成什麼樣子呢? 另外,故事裡面有提到「好醜隨其面,影悉現水中」。我們照鏡子,鏡中人不漂亮,你不能怪鏡子啊,當然是怪自己。所以裡面提到:我們的「業影隨行」,因果「如影隨形」。我們身體長什麼樣子,影像就一定是什麼樣子嘛,而且是隨著到處走。所以,我們今世的所作所為是什麼樣子,下輩子呈現的就是如實呈現的那個樣子。 所以,我們好好反省:如果行善布施、持戒,自然能夠感得莊嚴美好的善果;如果到處欺騙、慳貪、瞋心過重、心胸狹窄,那麼他來世感得的果報可想而知。 我們希望自己未來如何,那就要看現在的心是呈現什麼樣的樣子,我們的行為又是什麼樣的行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7minPlay
August 01, 2022B031 奴僕報恩度主人得道這個故事有幾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地方: 這位主人的夫人拿了珠寶給分那,做為做生意的本錢,但是這奴僕並沒有拿著珠寶就落跑啊,沒有!而且他深知牛頭栴檀香的價值,也沒有私吞,還是很忠實地送回給主人。而這主人也是非常守信用,得了財富以後,立刻遵守諾言,讓奴僕恢復自由身。 奴僕恢復自由身之後,並沒有忙著自立門戶,而是直奔到佛陀那裡要求出家、修行。他因為以前不自由,現在更知道自由解脫的可貴,因此精進修行,而得到究竟解脫,不會再被三界生死所束縛。 再來,奴僕分那知恩報恩,不是自己解脫就好了,他得到解脫之後,立刻回去度化主人及國人,回報主人恩、國土恩、三寶恩。 另外,主人請問佛:「我們如何回報分那的恩德?」佛說:「他已經是證得阿羅漢,他是好樂寂靜之人,已經無所求,你不必再圍繞著他,不要打擾他,就讓他寂靜吧!」所以,大家也不要擔心師父太無聊,整天圍繞著他聊天,或者是請他吃大餐。不用!我們自己好好精進修行,把佛法廣為宣揚,這才是真正的報恩啊! 另外,這奴僕雖然不是有形的財產,卻是無價的善知識。我們如果對待眾生寬厚一點,說不定回報的也更多。當然我們不是要求回報啦,但是對眾生多一點寬厚總是好的。 希望大家能夠反省:多一點寬厚之心,也能夠知恩報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5minPlay
July 29, 2022B030 貧窮布施難,豪貴忍辱難這個故事滿有意思的,這偈頌提到了六度裡面的前三度,有布施、持戒、忍辱;我們把第二個跟第三個次序調一下,這樣就很好記了。 第一個是「貧窮布施難」,這是布施。雖然很貧窮,還能夠布施利他,這很難得! 第三個我們把它移前來,就是「危嶮持戒難」。遇到生死關頭,還能夠嚴持清淨的戒,這很難得! 再來忍辱,「豪貴忍辱難」,像國王地位那麼樣的顯赫,能夠忍辱,不起瞋念,這個很難! 第四就是「少壯捨欲難」,年輕力壯,美色當前能不動心,這也很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8minPlay
FAQs about 厚觀法師說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厚觀法師說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6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