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厚觀法師說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厚觀法師說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63 episodes available.
November 03, 2022B099 去除惡事,如蛇脫皮,是謂梵志這一則故事是說「什麼才是梵志」,也就是說什麼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需要具備幾種要素。我們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知行合一?是否能夠已知惡令速斷?已經知道哪裡過失,有沒有很快地把它斷除,就像蛇脫去舊的皮一樣得到新生。 我們也是一樣,去除過去種種的惡習,得到新生。真正重要的是斷除內心的煩惱,而不是捨棄外在的裝飾與鬚髮,即使穿著破舊的衣服修苦行,只是這樣,那還有什麼利益呢? 且修行人必須要有誠實的言行,不是外表裝個樣子就是修行人,也不是自己吹噓一番就代表自己很有修行;就像青蛙鼓起下巴,無論如何吹氣,也沒辦法像牛那麼大啊! 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智慧光明能破除自己的無明黑暗?自己能不能點燃智慧燈,指引眾生一條解脫、成佛的大道?真能做到以上這些,才是一位真正的修行人。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2minPlay
November 02, 2022B098 憶僧功德,六牙白象捨身命猶發善心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參考。 這頭六牙白象就是我們釋尊的前生,過去修菩薩行時,就常常慈悲護念眾生。獵人為了要拔取象牙,以毒箭射殺象王;象王為了怕象群傷害獵人,還很慈悲地保護他。 我們在受苦的時候,不要只是為現在的痛苦而煩惱,如果不清淨身口意的話,將來可能自己墮三惡道,那就更加痛苦了!另外,我們自己受苦時,有沒有將心比心,其實還有很多眾生也正在受苦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發慈悲心來救拔眾生的痛苦呢? 僧伽猶如大海,有大龍也有魚蝦,有海藻也有珍寶;僧眾雖然有高下、優劣、凡聖的差別;但總合起來,卻成為一有力的僧團,能住持如來的正法。而且我們最初對佛法起信心,也不一定都是由賢聖僧而發心的。另外,佛在律典中,對信眾們開示:即使僧眾有一些不合,我們不要妄自批評,這些僧眾們都是為了佛法而不斷追求的僧寶,我們應該要平等護持。就像說這裡有一條金項鍊,和合在一起很好,不幸斷成兩三截,可是段段都還是金。它不會變成金、銀、銅、鐵、錫而有差別。所以,希望信眾們對僧眾不要隨便批評,能夠平等護持。而我們出家人也應該留意,我們穿的是一件清淨高潔的袈裟,但內心是否不懷好意,必須自己好好反省。我們沾了三寶的光,更應該恭敬和合的僧團,不要因為自己不如法的行為而讓他人對清淨的僧團起譏嫌,那就不好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7minPlay
November 01, 2022B097 佛說七女經這一則故事提到,婆羅門以自己七個美貌的女兒感到自豪。一般人也認為相貌莊嚴、身材好就是端正美好;但佛卻說:「這些女孩不好,都很醜,沒有一點好;唯有眼不貪色,耳不聽惡聲,鼻不貪香氣,口不貪美味、不說他人是非,身不貪細滑,心不存惡念,這才是好;深信因果、相信三寶、身語意清淨才是真正的好。」 又,國王的七個女兒,雖然相貌端正、地位顯貴,但不會仗著自己的華麗美好而驕傲,她們還特地到墳墓那邊去觀看死屍,體悟無常。 回過來想,人生很短,我們是否已經做好妥善的規劃?例如,錢財、資源很有限,我們是否愛惜資源?有沒有隨意浪費?是不是有好好地規劃、管理。同樣地,我們的福德、智慧資糧是不是足夠?如果已經不夠用了,還要再浪費時間彼此勾心鬥角,做些損人而不利己的事嗎? 又如公司製造產品,是不是需要品質管制?以免產生不良品出來;同樣地,我們的情緒、心念是不是也要好好管理?如果沒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念頭,很容易就會生起貪、瞋、癡、慢、疑等煩惱,危害我們的法身慧命。 生命無常,時間真的非常寶貴,希望大家對於自己的修行道業以及世俗的事業都能妥善規劃,並將有限的時間做有效的配置與運用。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0minPlay
October 31, 2022B096 什麼最快樂眾生苦很多,雖然科技發展、或者社會福利、慈善救濟等多少可以減輕眾生的苦,但是這些生、老、病、死,病或許可以有醫藥,那生死,你如何去解決呢?還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盛苦。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由於煩惱、造業而感得「五蘊身的苦」;唯有不再來三界輪廻,才是真正的拔苦。 如果想要徹底拔苦,那就要知道苦的根源在哪裡?為什麼會有輪廻之苦?最主要就是思想跟行為。如果沒有正見,任意造作惡業、為所欲為,當然就會來三界輪迴受苦。我們知道了苦的根源,就要對症下藥。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在思想上、行為上、言語上是否都如法、清淨?希望大家都能夠清淨身、口、意,我們自己清淨,也讓眾生清淨,這樣佛土才會清淨,而眾生和合無諍,也才能夠得到究竟的安樂!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4minPlay
October 28, 2022B095 屠夫供佛,善惡不相替代這一則故事提到,有的人見他人行善積德,自己不但沒有隨喜讚歎,還喜歡誹謗他人。就如故事中的婆羅門不懷好意,找了一位屠夫供養佛,並藉機問難,想讓佛難堪。婆羅門心想:佛接受屠夫供養之後,如果讚歎屠夫有福德的話,我們就可以譏諷佛說:「屠夫殺生無數,為什麼會有福德呢?」反之,如果佛說屠夫殺生是有罪的話,我們就可以問難佛:「屠夫雖然造殺業,但今日供養佛應該得福德啊!難道沒有福德嗎?」 佛的回答出乎這些婆羅門的意料之外,佛說:「造作惡業受罪報,積集善業得福報;罪與福,果報各自成熟,無法互相替代。如種下的種子不同,得到的果實是苦澀或甘甜也隨之有差別。」換言之,屠夫造殺業,會受罪報;但屠夫供養佛,也能得福報;善惡罪福應該分別說。 我們應當留意,雖然同樣做一件事,但內在的發心、身口的行為,一點一滴 微妙的差異,都會感得不同的果報,希望大家都能時常保持正念、正知,謹言慎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2minPlay
October 27, 2022B094 貪欲之毒,自害害人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故事中的長者子生性懶惰,沒有一技之長,即使他父親的朋友大力相助,還把女兒嫁給他,對他可說是仁至義盡;但長者子沒有好好珍惜,不知奮發圖強,沒有知恩、報恩,反而把錢花光了,還把大恩人的女兒殺死,自己也同歸於盡,真是可悲!因此,要好好珍惜他人的助緣,並培養獨立作業的能力,具備一技之長;完全靠別人,那是不成的! 佛說:「愚癡的人用貪欲來綑綁自己,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我們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已經離欲了呢?如果貪欲心很重,那就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放縱貪欲而作繭自縛的。 佛又說:「如果一塊充滿愛欲雜染的田地,灑下貪瞋癡的種子,這樣是不會生出福德、道果的。」 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反省自己:我們的心田是不是清淨無染?我們種下去的是貪、瞋、癡的種子,或是戒、定、慧清淨的種子呢?如果心田充滿了愛染,種下去的又是貪、瞋、癡的種子,那麼所得到的一定是生死輪迴的苦果,又如何能期待福德、道果的收成呢?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2minPlay
October 26, 2022B093 為鵝身受苦,不犯於禁戒這一則故事提到:一般人都是愛惜「身命」,但這位比丘更愛惜「慧命」。他悲心深重、持守清淨戒行,為了保護鵝的生命,甚至甘願犧牲自己,忍受種種毒打的痛苦,真是難忍能忍。 此外,如果平常持戒沒遇到什麼考驗,這樣的持戒還不算稀有難得;在遭受種種苦難、面臨生命危險時仍能嚴持淨戒,這才是真正難能可貴! 另外,智者為了護生,犧牲了自己,這樣的犧牲可以獲得很多的功德;而愚者只愛惜自己,可是無論如何愛惜,最後還是要命終,而結果卻一無所得。 另外,這故事還點醒我們,千萬不要任意給人加上罪名,因為如果被世間的火所燒,那灼傷的痛苦只有這一身;但是被愚癡無明火所燒的話,他的痛苦是無量劫的。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6minPlay
October 25, 2022B092 煩惱從心起,以藥塗身有何益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不要盜用三寶物,古德也說:「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我們要愛惜佛法僧三寶物,就好像愛護我們的眼珠一樣,千萬不要任意毀損,更不能盜為己有。 另外,必須清淨身、口、意;如果做錯事,就要勇敢懺悔。煩惱是從內心而起,心病還需心藥醫,如果只是用藥塗抹身體、修飾外表,那有什麼用呢?必須去除內心深處的病根,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依佛法說,懺悔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作法懺,就是依律制如法地懺悔,而且不要再犯,這是與「戒」相應的懺悔法門。 二、取相懺,就是誠心在佛前懺悔,一直到見佛放光,或是見佛摩頂等瑞相,業障才能消除,這是與「禪定」相應的懺悔。 三、無生懺(或稱為實相懺),就是體悟諸法無生(不生不滅),這是與「智慧」相應的懺悔。如古德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或如《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就是空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就如早晨的霜露,只要太陽一昇起,霜露就不見了;同樣地,罪業就如早晨的霜露,並非永遠存在;只要無漏的智慧一生起,罪業就能消除。 因此,犯了戒,要真誠懺悔,但不要過度憂悔;如果過度憂悔,反而會造成修行的障礙。罪業是從心而起,因此要從內心深處真誠懺悔,瞭解所造的罪業可以因懺悔而得清淨,也知道能造罪的心其實也是性空的,不是犯了錯心就永遠不得清淨,不是這樣!能這樣體悟心空、罪也空,能所雙亡,是為真懺悔。 希望大家都能六根清淨,無憂無惱。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1minPlay
October 24, 2022B091 金錢如毒蛇這則故事說明:世間的財富是無常的。功德天賜與財富的同時,黑闇女就來銷散財物,你見過有積聚財物而不散失的嗎?沒有!依佛法來說,世間通常是兩面的,有多少福德才能感多少福報,對於財富不必強求;如果散失了,也不必過分懊惱,因為財富遲早總會散失的。希望大家能將這世間的財物轉換為功德的法財,不要讓它無意義地消散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2minPlay
October 21, 2022B090 親近良師益友,能滅諸煩惱(下)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如果遭受他人打罵、侮辱,要學習忍辱仙人修安忍,不要起瞋恨心,反而要起慈悲、憐愍心,甚至像忍辱仙人那樣,發願將來成佛之後先度化對方。一切眾生有生就必有死,又何必要你出手傷害?如果起瞋恨心想要報復,就好像燃燒自己的指頭想要去燒傷他人,能不能傷害他人還不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還沒傷害他人之前,自己已經先燒傷了;不但現在造成很大的痛苦,來生還會遭受更大的苦報。 修行主要是在「護心」,而不是在「護身」。我們的身體充滿不淨,只是個裝滿煩惱的容器而已,即使我們再怎麼保護我們的身體,還是免不了會衰老、生病、死亡的。我們的色身就像是一面鼓,只要有鼓,就有人想要去打鼓;同樣地,只要有色身,就免不了受到他人的打罵、毀謗及生老病死等苦。因此,一切苦的根源,其實是我們的五蘊身。如果想要避免生老病死及他人打罵、毀謗等痛苦,其實應該要滅除瞋恨心等煩惱,不要再來生死輪迴,這才是究竟解脫之道! 世間最大的怨敵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瞋心等煩惱。 世間的怨敵,讓我們受到毀謗、侮辱,遭受種種委曲,或是遭受毆打、殺害,頂多只是傷害我們臭穢的色身,不會傷害我們的法身(這臭穢的色身本來早晚就該捨棄的);但如果起了煩惱的怨敵,想要報復,則會傷害自己清淨良善的法身。 而且,世間的怨敵,頂多只是傷害我們這一生一世而已;但如果我們起了煩惱的怨敵,則會殘害我們無量世,使自己生生世世都在輪迴苦海之中。 故事中還提到善知識的重要,如《增壹阿含經》等提到「善知識是滿梵行之人」。這並不是說「滿梵行的人才可以作為我們的善知識」,而是說「親近了善知識,能引導眾生走向正確的道路,讓信心、多聞、正念、布施、智慧等都能夠增長;就此意義而言,善知識者即是滿梵行之人。」釋尊本身也是因為善知識的引導,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之後並度化眾生,令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因此釋尊本身也是善知識。如果釋尊往昔沒有親近善知識的話,也終必無法得到燃燈佛的授記。希望大家都能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依法而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8minPlay
FAQs about 厚觀法師說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厚觀法師說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6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