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厚觀法師說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厚觀法師說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63 episodes available.
October 20, 2022B089 親近良師益友,能滅諸煩惱(上)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5minPlay
October 19, 2022B088 智者勤攝心,臨終不散亂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參考: 我們是否有把握今生就能得到解脫?或確信命終之後一定能往生善道或往生佛國? 這故事提到,如果發心純正,就如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如果存心不正,就會走入曲折危險的小徑,而且在這危險的道路上車軸折斷了,就會感到憂愁、恐懼。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4minPlay
October 18, 2022B087 福慧雙修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參考: 這位聰明的農夫看到一位相貌端正、穿著華麗衣服的人,他不是忌妒,也不是只有羨慕,他反省自己:為什麼我出身貧窮、卑賤,不受人恭敬?有可能過去沒有做善事,或者過去世太高慢、輕視他人,因此今生得到卑賤的果報。這些都是因為自己過去沒有好好累積福德資糧的緣故,不能埋怨他人。 他又體會到惡心才是自己的仇敵,仇敵不是他人,是惡心。自己起的惡念才是自己的仇敵,是導致自己貧困、卑賤的主因。當造作惡業時,所有的善行都無法生起;因此必須要調伏惡念,才能發起善行,所修的善行也才能夠穩固、增長。 這位農夫一開始是希望好好修福德善行,以便未來的福報能超過他人,這樣的發心多少帶有好勝的心態;不過,他又進一步思惟:即使得到再多的榮華富貴、再莊嚴的相貌,終究逃不過無常、衰老、敗壞,仍舊在三界裡生死輪迴;必須進一步修智慧聖道, 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1minPlay
October 17, 2022B086 臥棘刺者苦止一世,貪瞋刺苦及無量身這一則故事提到,有一個外道修苦行,看到有人來時就臥在荊棘上,等到人離開以後又站起來休息。他這樣修苦行只是裝模作樣,這種情形被一位居士看穿了。外道一怒之下,奮力往荊棘上躺下去,結果身體只是更加疼痛。 這位居士很有智慧,對他說:「躺臥在荊棘上,這還只是小刺;起瞋恨的刺,那才是銳利的大刺。被外在的小刺所傷,只是皮肉之苦,傷口很容易癒合,所受的苦最多也只是一輩子而已;但是被內在貪瞋的大刺所傷,則是深入心中,想要把這個大刺拔出來,談何容易啊!所帶來的苦也不只是這輩子,而是無量世、多生多劫。 如果想要得到樂的果,應該種下樂的因。而樂的因,並不是修苦行喔。想要得到好的結果,必須要種下善的種子。善的種子是什麼呢?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我們身、口的行為,都是由心所造作;如果不努力淨化內心,卻只是折磨外在的身體,修無意義的苦行,這是無法得解脫的。 如果你以為這樣修苦行就能夠解脫、成道的話,那麼,地獄的眾生受盡無量的痛苦, 也應該得道囉!因為地獄眾生受的苦比你還多啊!他們是不是更應該得道呢?」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平常大家相處在一起,難免在言語上、行為上會有些摩擦,這還只是小刺;但如果產生瞋恨的念頭,那就變成尖銳又深入心中的大刺了。 有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者並沒有要傷害他人的意思,但是有人卻自討苦吃,就像有人故意躺臥在荊棘、多刺的樹枝上一樣。我們應該要用智慧來拔除貪、瞋的刺,不要反而將貪、瞋的刺又刺得更深,讓自己受苦無窮。 但願大家都有智慧能拔除內心深處的毒刺。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7minPlay
October 14, 2022B085 慳貪長者行五大施這故事提示了幾個重點: 佛陀讚歎「持五戒是五大施」,為什麼呢?例如持不殺生戒,不是說今天不殺,或明天不殺,他是從此以後永遠不殺。也不只是說,我不殺某甲或某乙,而是從此以後都不會去傷害一切眾生。像這樣子能夠在量上對一切眾生,在時間上是從此以後永遠、永遠,讓一切眾生的生命得到保障,沒有威脅、恐懼的感覺。不偷盜也是如此,對一切眾生的資財,給與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像這種讓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對你感到怖畏,這種克制自己的私欲,處處為他人設想的心態來持戒,就是五種大布施。 我們持戒,也不要以為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總是礙手礙腳的,不要這樣想。如果我們能動個念頭,由於我持戒,可以讓一切眾生得安穩,不會有任何的怖畏,這樣子處處為眾生著想,可以長養慈悲心;同樣地,福德也可以更加地增上。 另外,有的人做善事經常猶豫不決,這應該如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所說「未生善令速生,如鑽木取火」1,我們鑽木取火要一鼓作氣啊;同樣地,要斷惡,也要當機立斷,不要藕斷絲連,因為「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另外還提到見道的人(已經斷了見惑的人),即使魔化成佛身,說:「我以前都是騙你的,苦集滅道這些都是邪說。」見道的人,他也不會動搖。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3minPlay
October 13, 2022B084 瞋恚辱罵人,如逆風擲沙土一般人喜歡爭高低,但是《大智度論》說:「勝者墮憍坑,負者墮憂獄;是故有智者,不隨此二法。」意思是說:勝利的人雖然勝利了,但是墮入憍慢的坑洞內,而失敗的人則墮入憂愁的牢獄中;無論是贏或輸,都會墮入煩惱之中,因此有智慧的人不隨順此二法,不會與人爭辯輸或是贏。一般人喜歡爭強鬥勝,但是其實人上有人、天上有天,一山還比一山高。不一定每次都會得勝,即使得勝也不是永久,更不值得憍慢。辱罵別人,別人安忍並沒有損傷,反而自己因為造了口業,而先遭受了惡報。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October 12, 2022B083 善於調伏瞋心,才是善調御師這經文裡面提到,你送給別人的東西,別人沒有接受,東西當然是還回到自己。同樣地,在西洋他們比較崇拜英雄;但是印度,他們崇拜聖雄。英雄與聖雄差別在哪裡呢?英雄他是征服別人;但是聖雄他是調伏自己,特別是調伏自己的貪、瞋、癡煩惱。佛說真正善於駕御的人,不是拿著繮繩的那個人,而是能夠控制自己身心、降伏身心,才 善的駕御者。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7minPlay
October 11, 2022B082 《龍樹菩薩傳》這個《龍樹菩薩傳》是鳩摩羅什法師從他的師長那邊聽聞而傳述出來,由弟子所筆錄。導師說雖然裡面有一些神奇,但是離龍樹當時的年代最近,龍樹的生平還比較真實。我們可以知道龍樹菩薩非常聰明,好在最後出家了,造了《中論》、《大智度論》,我們 現在才可以看得到。龍樹菩薩學了隱身術之後去淫亂後宮,差一點就喪了命,最後體悟到「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皆由此起」,這貪欲是一切苦的根本,是所有禍亂的根源,敗壞道德、危害身命,都是由貪欲而起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3minPlay
October 10, 2022B081 佛陀巧度情迷意亂之年少比丘這個故事勉勵我們,貪欲會讓我們一步一步地走向惡道去,我們要隨時密護根門,守護自己清淨的心。如果放逸的話,隨時都會有墮惡道的危險。被貪所迷,有時候自己都六神無主了,沒辦法克制。所以,我們平時要養成好的習慣,密護根門;除了「戒律儀」以外,應該要留意「根律儀」。 在佛法有說三增上學,有戒增上學、定增上學、還有慧增上學。為什麼稱為增上呢?就是我們持的戒,要更能夠增上達到定。如果只有持定,而一直停在定當中,貪著定樂,這個還不夠,必須依止這個定更增上,能夠引發無漏的智慧,這個才稱為定增上學。慧增上學,是我們有這個智慧,這個智慧當然包括共相的智慧,還有別相的智慧。共相的智慧,例如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通一切相的。別相的智慧,就是各別知道地、水、火、風,它是堅硬的、溼的、熱的、動的。但是,只知道別相的智慧,還不足以斷煩惱、得解脫。依佛說,我們的智慧是要通達諸法共相,而最重要的共相就是諸行無常,一切法都是無常;諸行的「行」就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諸法無我,這個「法」就包括有為法、無為法。涅槃寂靜的「涅槃」就是無為法。這些是主要的共相。我們通達這樣的共相,由智慧能夠更進一步得到解脫,這樣的慧才叫慧增上學。那要戒增上學、定增上學、慧增上學,才能夠得到解脫。 有解脫之後,再有解脫知見,也就是所謂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以,在戒學方面,除了不犯這些戒條律儀以外,在根律儀更是要小心;唯有根律儀,才能夠調伏微細的煩惱,能夠進一步得到禪定。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1minPlay
October 07, 2022B080 妻妾四人喻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太看重自己的身體、錢財,有時卻忽略了對親人、朋友的關懷?而對自己的心念有沒有好好地守護、關照?如果我們好好地守護心念,讓它變得很乾淨,那麼它所造的善業、福德、智慧也會跟著我們一起走;反之,如果我們任意放縱自己的心念,那麼它就是醜陋的,要走時,它所造的種種惡業也就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一起走了!我們對於親人、師友平時也要多關懷,而且把這個慈悲心擴及一切眾生。至於錢財也不是都不要,我們是希望把世俗的錢財轉化為功德的法財;而身體,不是要利用它來吃喝玩樂、為非作歹,而是利用色身來行功立德,多做利益眾生之事。 希望大家不要錯用功夫,好好地關照自己的心,時時保持正念、正知。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7minPlay
FAQs about 厚觀法師說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厚觀法師說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6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