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July 04, 2017聆听古典(14)-月光奏鸣曲(贝)您现在听到的这段极其舒缓,又容易使人充满想象的钢琴乐曲,或许您还能记得它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月光奏鸣曲》。也有人简称它为,“月光曲”。它是来自“乐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的作品之一,流传胜广。 可能您还不知道,“月光曲”或“月光奏鸣曲”并非贝多芬本人标注的乐曲名称。它原本叫做“Piano Sonata No.14, Op.27 No.2(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而那个听上去很浪漫,并且我们都熟悉的名称,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在听过了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时,说过:“它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社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而那之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如果,您还留有印象,恐怕会想起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名为《月光曲》的课文。当然,那只是个杜撰的动人故事,别当真。 其实,关于这首作品,它却有一个真实的来历。或许,当您听了这个故事后,再仔细品味这首作品的全部三个乐章,您会更真实地感受到这部“悲剧式”钢琴奏鸣曲的本意。 要知道,真正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一边承受着耳聋的困扰,一边在“历经第一次人生失恋”后的痛苦心境。 1801年,31岁的贝多芬恋上了比他小14岁的一位伯爵女儿,名叫“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两人真诚相爱,却因为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这首曲子,其实就是是献给“朱丽叶塔•圭查蒂”的。在这一年,也就是1801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他的一位挚友“韦格勒”的信中,贝多芬提到“朱丽叶塔•圭查蒂”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是没想到,1802年初,“朱丽叶塔•圭查蒂”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在1803年和这位伯爵结了婚。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而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 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时正是古钢琴向现代钢琴发展转变时期,由于此曲第一乐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适用于钢琴演奏的作品。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再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部“月光奏鸣曲”的三个乐章的大概构成。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是一部充满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Quasi una Fantasia)。...more18minPlay
July 03, 2017聆听古典(13)-A大调第2号小夜曲(勃)1853年,21岁的“勃拉姆斯”在魏玛的引荐下,见到了他十分崇拜的大作曲家“舒曼”和他的夫人“克拉拉”,正式拜“舒曼”为师。谁也没有想到,甚至连“勃拉姆斯”自己都被吓了一跳,他居然对师母“克拉拉”一见钟情。 虽然当时的“克拉拉”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且比“勃拉姆斯”大14岁,但在“勃拉姆斯”眼中,“克拉拉”却是个充满魅力的女性,她浑身散发的光芒深深地令“勃拉姆斯”迷醉。毕竟自己爱上的是师母,是他敬重如父亲的老师的妻子,基于道德束缚,理智还是压制住了感情,他只能将这份爱恋深埋于心。他觉得像现在这样,只要远远地看着她幸福地生活,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克拉拉”的生活并不如自己期望的那样幸福,他的丈夫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和狂躁忧郁症,在“勃拉姆斯”造访的五个月后,“舒曼”就试图投入莱茵河自杀,所幸被人救起。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们的孩子们,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此时的“勃拉姆斯”依旧很在意世俗的眼光,为了不让自己的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决定离开“克拉拉”所在的城市,去别的地方定居,想以此方式来减轻内心的爱恋。他也试图去接受另一段感情,却始终敌不过对“克拉拉”的思念。 “勃拉姆斯”开始偷偷地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也曾无数次的给“克拉拉”写情书,当然始终没有寄出去一封;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书信联系,随时关心和鼓励“克拉拉”坚强地生活;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为了“克拉拉”一生未婚,只是始终都没有向“克拉拉”开口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他把这种爱慕和思念换成了美丽的音符,全部都写进了自己的乐曲当中。 1859年,“舒曼”逝世后的第三年,26岁的“勃拉姆斯”写下了他的A大调第二号《小夜曲》,然后在9月13日把这首《小夜曲》的第二、三乐章寄给了“克拉拉”。这一天,正是“克拉拉”40岁的生日。收到这份生日礼物后,“克拉拉”给“勃拉姆斯”回信写道,“这首曲子美得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 1896年,“勃拉姆斯”接到了“克拉拉”去世的消息,于是连忙从瑞士赶往法兰克福参加葬礼。由于过度悲伤,行色匆忙中他竟然踏上了方向相反的列车。当他意识到自己与目的地越来越远且尽力赶到法兰克福时,葬礼已经结束了。 或许是天意使然,他竟然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勃拉姆斯”一个人孤单地站在“克拉拉”的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起了这首《小夜曲》。生平第一次面对着心中的爱人倾诉这43年来无法言语的情愫和思念。 从“克拉拉”的葬礼回来后,“勃拉姆斯”老泪纵横的说了一句话:“从今后再也没有爱哭的人了!” “克拉拉”去世的第二个年头,“勃拉姆斯”带着对“克拉拉”深深的思念,抑郁而终。而在他去世前的一段日子里,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见任何人,并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演奏了“克拉拉”生前最喜欢的《小夜曲》,孤零零地坐在钢琴前任由泪眼婆娑。...more13minPlay
June 30, 2017迟来的领悟总有一些“领悟”,不可避免地会“迟到”……而到来的那一刻,才“大悟”吧。歌单:庄心妍《后来才发现》张靓颖《我走以后》郭采洁《狠狠哭》藏古西烈《合不来 分不开》林俊杰&邓紫棋《手心的蔷薇》柯以敏&林志炫《爱我》刘若英《我很好》...more53minPlay
June 30, 2017聆听古典(1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门德尔松在19世纪,绝对是作曲家中最幸福的一个,他有一个富有的银行家爸爸,一个温柔的妻子,一群可爱的孩子。安逸的生活使他不用像莫扎特、贝多芬、舒曼那样穷困潦倒,为了糊口而创作,所以他才能写出《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样让人感到温馨、百听不厌的乐曲。 现在各种流行协奏曲中,《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曲调流露的幸福让人沉醉、让人爱怜。门德尔松在创作此曲时,把自己所有的浪漫和忧郁全写了进去,发自内心的幸福随着旋律,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作品,差一点儿就无法与我们见面,说起来这个典故和希特勒有关。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他把犹太人看做是世界的敌人,是一切邪恶的根源,是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在二战期间,希特勒疯狂地驱逐屠杀犹太人。不幸的是,门德尔松正巧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族。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完成、试演之后便好评如潮。可近百年之后,好事者将它献给了喜欢高雅音乐的希特勒。当知道这首作品出自一位犹太作曲家,希特勒连一个音都没听就直接下令,禁止任何人公开演奏传播,连门德尔松一切的作品都禁止演奏。 很多人对此无比惋惜,难道仅仅因为作曲家的犹太身份就下令禁演?人们开始对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连连摇头。 因为这首作品太过动人,一些钢琴家和音乐爱好者无法抗拒它,便隐去作曲家的名字,只说是一首不知来历的曲子,纳粹当局也只能默认。 后来希特勒在电台听到了它。跟所有人一样,他也被旋律所吸引,迷恋上这首作品,而他并不知道这便是亲自下令禁演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后来他几乎每天都听,在这首乐曲中他仿佛回到了童年,远离了灰暗和绝望。 天大的讽刺吧,希特勒自己都没想到,奉行种族主义的他竟然会如此迷恋犹太人的音乐。 音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平等自由的,并没有种族优劣。《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也一样,它没有国界,没有种族,它说的不过是人类对美好事物最单纯的追求和渴望。...more16minPlay
June 30, 2017聆听古典(11)-a小调巴加泰勒(贝)贝多芬,一个响亮的音乐家名字。可是,或许您还不知道,贝多芬一生贫苦,与命运抗争了一辈子。而在大多数人眼中,他又表现得性格孤傲,所以,尽管我们同情贝多芬,却理解不了他的孤独,虽然他内心深处渴望着关爱。关于这首动听的钢琴小品,很多人都曾探究过,它的来历。可是,由于这首作品,是在贝多芬去世后,在他的一位学生的遗物中找到的,因此关于它真正的由来,已经不为人知了。不过,后世的有心人,还是循着蛛丝马迹,找到了两个可能的由来。有这样一个版本。 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里,贝多芬孤独地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头,无所事事。忽然,在一个漆黑的街角,贝多芬看见了一位衣着褴褛的小女孩,她正从教堂匆匆走来。女孩脸色惨白,神情苦楚,弱小的身体在寒冷的夜里瑟瑟发抖着。 贝多芬不由得怜悯了起来,便向前问道:“小姑娘,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小女孩答道:“叔叔,我邻居的“雷德尔伯伯”病得厉害,可他身边一位亲人都没有,他小孙女上个月得了伤寒刚刚死去了……“雷德尔伯伯”还为此哭瞎了眼睛,现在发着高烧,也快不行了……”还未说完,小女孩眼圈便泛红了。 那女孩便是《致爱丽丝》的主人公小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伯伯”是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最爱唱歌画画,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雷德尔伯伯”都会带着小爱丽丝骑着马到森林里游玩,唱歌画画。 贝多芬被小女孩哽咽的话语震动了,便急忙让小女孩带路,赶紧去看看她的“雷德尔伯伯”。当贝多芬和小女孩一同走进伯伯的破旧的屋子里时,老人还在不停地咳嗽着,屋中那架古老的钢琴静静地在床边放着。贝多芬轻轻地走到钢琴前坐下,怀着沉重复杂的心情掀开了琴盖,思绪万千。 此时,一股神秘的激情突然冲击着他,他感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袭来,手指不自主地在琴键上弹奏了起来。灵感化作一颗颗美妙的音符,行云流水般,飘荡在凄凉残破的屋中。贝多芬弹奏着,专注着弹奏着,完全陶醉在这优美的琴声里,忘却了悲伤。这时候,那位“雷德尔伯伯”也好似忘记了伤痛,他终于停止了咳嗽,坐直了身子,随着音乐的律动有节奏地点着头。小爱丽丝更是惊讶眼前发生的一切,她看着这架落满灰尘的破钢琴呆呆地出神,甚至有点怀疑,眼前这位年轻的先生难道是巫师吗?怎能弹奏出这么美妙动听的乐曲? “雷德尔伯伯”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情,紧紧地拥抱了还在沉浸在音乐中的贝多芬。他激动地说:“这位先生,感谢你在圣诞节让我听到了这么美妙的乐曲,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我这辈子无憾了……”贝多芬急忙站起身:“不,是您的仁慈感动了我,它指引着我这么做,还有你,美丽的小姑娘,爱丽丝。” 贝多芬轻轻地吻了一下小爱丽丝,然后便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分钱,嘱咐小爱丽丝给伯伯买点药,希望他能快快好起来。随后,便转身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许多年过去了,贝多芬仍然清记得那晚发生的一切,于是在记下乐谱后,将它命名为《致爱丽丝》。 另一个版本是说,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在40岁时,写给他心仪的女学生“特蕾泽•玛尔法蒂”的一首愉快的钢琴小品。作品的原名叫“《a小调巴加泰勒(小玩意儿)》”。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蕾泽•玛尔法蒂”那里。直到她死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才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后因“诺尔”出版这份贝多芬乐谱时,错将“献给特雷泽”写成了“献给爱丽丝”,由此得来。...more14minPlay
June 28, 2017聆听古典(10)-摇篮曲(舒伯特)相信,当“摇篮曲”的旋律慢慢响起,您或许会回忆起人生最初的记忆。仔细相信,是不是曾有某个如天使般的人,在您的耳边曾轻轻演唱过,伴您入眠? 这首无比甜美动听的歌曲,它的背后其实还印刻着一段关于舒伯特穷苦心酸的人生故事。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年仅31岁时便去世了。他一生贫困潦倒,大部分时间是靠微薄的稿费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这位天才作曲家,经常过着有了上顿没下顿,甚至终日挨饿。即便这样,自己依旧能沉浸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饥饿、寒冷、贫穷对他都不是个事儿。他曾有过一句坚定的名言:“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作曲。”曾有一天,19岁的舒伯特独自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头。夜色浓了,他饥肠辘辘,身无分文。晚餐,该怎么办?这是个令他头疼的问题。实在饥饿难耐了,他本能地走进一家饭店坐了下来。他希望能巧遇故人,可以帮着解一时之围。可是这一次,他环顾左右,没一人认识。他在人群中看了一遍又一遍,失望破灭了……此时,舒伯特低头发现,饭桌的旧报纸上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多么朴素动人的话语,作曲家舒伯特的心被立刻打动了,饥饿感顿时也离他而去,此时,他的思绪和情感都转移到这首诗歌上。 他仿佛看到一位慈爱的母亲在宁静的夜里,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抚在母子身上,静谧的夜色,好像天上所有的星星都甜甜地睡去了……舒伯特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灵感缓缓地涌上心头。他赶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比较干净的纸,拿出一小截铅笔,坐在小角落里旁若无人地一边唱着一面写着——乐思绵绵,浮想联翩…… 曲子很快写好了。舒伯特转回头,想把新写好的这首歌曲交给饭店的老板,以此换点吃的。其实老板对音乐一窍不通,完全不明白这个穷光蛋的行为,是想干什么。舒伯特按着谱子亲自唱给他听,在他轻轻的歌声中,小店渐渐沉醉在了幸福里,不论是客人还是店员都听得出神。那位老板有点吃惊,这首曲子是那么地好听,那么优美…… 看到舒伯特穿的衣服又破又旧,还没点菜,老板终于明白他是想用这首曲子换得一份食物,于是便愉快地给舒伯特端上来一盆土豆烧牛肉。这一刻,客人都伴着这首摇篮曲享受着夜色的宁静。多年之后,据说这首歌的手稿在巴黎拍卖,起价是四万法郎!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最终在贫困中死去了。他生前受歧视,死后才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和莫扎特、贝多芬并列的音乐大师。...more15minPlay
June 27, 2017聆听古典(9)-G大调小步舞曲(巴赫)相信,对于这首曲子的旋律,很多人应该不会陌生。尤其是,初学钢琴的朋友们,几乎人人都演奏过它。曲子,小巧精致,又极其动听。巴赫写过很多首《小步舞曲》。仅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里,就收集有十一首。关于这首作品的由来,还有一个浪漫动人的故事。 “巴赫”的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玛利亚•芭芭拉”在1720年突然去世了,“玛利亚•芭芭拉”留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除了爱,还有7个未成年的孩子和家庭负担。 “巴赫”爱他的妻子,为妻子的离去,难过了很久。可是生活还要继续,作曲还要继续……在第二年“巴赫”认识了“安娜•玛格达雷纳”之后,他决定娶她为妻。 “安娜”也出生于音乐世家,有着出色的音乐听觉和理解力,在“巴赫”任职的“柯登宫廷乐团”中担任女高音。她比“巴赫”小了15岁,嫁给他的时候正是28岁。虽然“安娜”的母亲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却拗不过女儿,最后只得点头同意了。 婚后的“安娜”是一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尽心尽力地照料好一家人的衣食起居,与孩子们相处得也非常融洽。她经常熬夜帮“巴赫”抄写乐谱,还要照顾他的学生们和来访的乐师。空闲时间,“安娜”还会整理她所喜欢的“巴赫”所做的曲子,或者改编一些键盘舞曲作品、清唱剧主题和咏叹调等。 “巴赫”为了感谢“安娜”为他付出的一切,决定写一曲来表达对她的爱。这便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G大调小步舞曲》。,虽然这是一首巴赫即兴创作的小曲,但当曲子响起的瞬间,“安娜”也被感动的流泪了……在往后的日子里,除了帮助“巴赫”整理乐谱之外,“安娜”多了一件她最喜欢做的事,那便是坐在窗边,静静地听“巴赫”弹奏那首她最爱的《G大调小步舞曲》……...more13minPlay
June 26, 2017聆听古典(8)-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现在听到的古典钢琴佳作,叫《升c小调圆舞曲》。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献给亲密爱人乔治•桑的作品。虽然两人最终没能突破重重阻碍,走进婚姻殿堂,但这首圆舞曲却充分表达了肖邦的痴情和坚持。 1836年冬天,机缘巧合,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介绍给自己的挚友“肖邦”。这个外表纤弱而又儒雅温柔的男子对“乔治•桑”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之后,肖邦不禁问李斯特,“她真的是女人吗?我不禁怀疑!” 生于1804年的乔治•桑要比他大上6岁,个子矮小,肤色深黑,前额窄小,在众人眼中并不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女子;她言论大胆犀利,反传统、反大男子主义,喜欢像男人一样吸烟,经常女扮男装出现在各种场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接触越来越频繁,肖邦发现和这个大胆、奔放甚至叛逆的女作家在一起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于是他与“乔治•桑”正式交往。之后便和她在地中海的“马略卡岛”一起生活了长达9年的时间。这九年是肖邦一生中作曲生涯的最高点。 尽管乔治•桑和肖邦之间萌发了爱情火花,却始终敌不过两人个性和世界观的差异。他们开始争吵、相互伤害:肖邦注重仪容外表,乔治•桑则大而化之;肖邦主张贵族阶级所拥有的统治权,乔治•桑追求人权平等、民主自由……肖邦和乔治•桑之子莫里斯也出现了矛盾。种种不和谐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嫌隙,导致生活气氛也开始变调。终于,两人走向了决裂。1846年11月他们还是分开了。 重新回到巴黎的肖邦心情十分低落,肺病的加重,生活的压力都使他过得步履艰辛。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转起来,他想到和“乔治•桑”一起生活过的日子,感慨万千,于是在重重思绪下创作出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抒情、优美的旋律透出对爱人的想念和对幸福的渴望,但同时又隐藏着悲伤的忧郁之情。 1848年的一天,肖邦去玛丽昂尼夫人家中做客,不期而遇地见到了曾经的爱人。当时两人已经一年多没有见面,肖邦将自己内心的激动掩饰得很好,强作镇定地向对方问候,“你好吗?” 乔治•桑也表面镇定地回答,“很好”。两人互道再见就各自离开了。 殊不知这场寒暄客套,竟然是二人最后一次重逢。在一年零七个月后,肖邦以39岁的英年,因肺结核和心脏衰竭病逝于巴黎。他死后,有人发现在肖邦日记里,藏着一小撮乔治•桑的头发。 当《升C小调圆舞曲》的旋律再次响起,你会被优美的曲调而感动,实际上在旋律背后却隐藏着难言的哀伤,藏着肖邦和“乔治•桑”在一起时的回忆。...more13minPlay
June 25, 2017聆听古典(7)-圣桑 b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圣桑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80年,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师在圣桑家举行的私人音乐会上首演了此曲。作者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第二乐章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很多人喜欢把这个乐章称为“船歌”,对此我不同意。我从未觉得它像船歌。它只是在倾诉,是的,你就像是面对一个倾诉者,他/她只是平静地向你诉说者,叙述着,没有问你任何问题,也不期望你作任何回答。而你,也就不要插话,只需安静地听着他/她的倾诉。是小提琴乐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圣桑共作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均题献给杰出的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第三首以其优美的旋律、严密的结构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小提琴乐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此曲创作於1880年,次年在巴黎由萨拉萨蒂演奏。 第一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富于戏剧性;第二主题较柔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以第一主题的形象作为结束。 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的船歌,平稳的伴奏描绘出平静的水面,小提琴唱出感人的歌调,每一句结束时,长笛与双簧管补充以柔和的琶音进行,仿佛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中段出现另一旋律,与乐队结合,宛若轻舟荡漾。结束时小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琶音显得晶莹可爱。 第三乐章以一长段坚决有力的引子开始,然后是活泼热情的回旋曲主题,与几个插段交替出现,自由地变化发展。乐队尾声的音响极为洪亮、华丽。...more18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