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June 27, 2017聆听古典(9)-G大调小步舞曲(巴赫)相信,对于这首曲子的旋律,很多人应该不会陌生。尤其是,初学钢琴的朋友们,几乎人人都演奏过它。曲子,小巧精致,又极其动听。巴赫写过很多首《小步舞曲》。仅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里,就收集有十一首。关于这首作品的由来,还有一个浪漫动人的故事。 “巴赫”的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玛利亚•芭芭拉”在1720年突然去世了,“玛利亚•芭芭拉”留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除了爱,还有7个未成年的孩子和家庭负担。 “巴赫”爱他的妻子,为妻子的离去,难过了很久。可是生活还要继续,作曲还要继续……在第二年“巴赫”认识了“安娜•玛格达雷纳”之后,他决定娶她为妻。 “安娜”也出生于音乐世家,有着出色的音乐听觉和理解力,在“巴赫”任职的“柯登宫廷乐团”中担任女高音。她比“巴赫”小了15岁,嫁给他的时候正是28岁。虽然“安娜”的母亲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却拗不过女儿,最后只得点头同意了。 婚后的“安娜”是一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尽心尽力地照料好一家人的衣食起居,与孩子们相处得也非常融洽。她经常熬夜帮“巴赫”抄写乐谱,还要照顾他的学生们和来访的乐师。空闲时间,“安娜”还会整理她所喜欢的“巴赫”所做的曲子,或者改编一些键盘舞曲作品、清唱剧主题和咏叹调等。 “巴赫”为了感谢“安娜”为他付出的一切,决定写一曲来表达对她的爱。这便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G大调小步舞曲》。,虽然这是一首巴赫即兴创作的小曲,但当曲子响起的瞬间,“安娜”也被感动的流泪了……在往后的日子里,除了帮助“巴赫”整理乐谱之外,“安娜”多了一件她最喜欢做的事,那便是坐在窗边,静静地听“巴赫”弹奏那首她最爱的《G大调小步舞曲》……...more13minPlay
June 26, 2017聆听古典(8)-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现在听到的古典钢琴佳作,叫《升c小调圆舞曲》。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献给亲密爱人乔治•桑的作品。虽然两人最终没能突破重重阻碍,走进婚姻殿堂,但这首圆舞曲却充分表达了肖邦的痴情和坚持。 1836年冬天,机缘巧合,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介绍给自己的挚友“肖邦”。这个外表纤弱而又儒雅温柔的男子对“乔治•桑”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之后,肖邦不禁问李斯特,“她真的是女人吗?我不禁怀疑!” 生于1804年的乔治•桑要比他大上6岁,个子矮小,肤色深黑,前额窄小,在众人眼中并不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女子;她言论大胆犀利,反传统、反大男子主义,喜欢像男人一样吸烟,经常女扮男装出现在各种场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接触越来越频繁,肖邦发现和这个大胆、奔放甚至叛逆的女作家在一起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于是他与“乔治•桑”正式交往。之后便和她在地中海的“马略卡岛”一起生活了长达9年的时间。这九年是肖邦一生中作曲生涯的最高点。 尽管乔治•桑和肖邦之间萌发了爱情火花,却始终敌不过两人个性和世界观的差异。他们开始争吵、相互伤害:肖邦注重仪容外表,乔治•桑则大而化之;肖邦主张贵族阶级所拥有的统治权,乔治•桑追求人权平等、民主自由……肖邦和乔治•桑之子莫里斯也出现了矛盾。种种不和谐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嫌隙,导致生活气氛也开始变调。终于,两人走向了决裂。1846年11月他们还是分开了。 重新回到巴黎的肖邦心情十分低落,肺病的加重,生活的压力都使他过得步履艰辛。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转起来,他想到和“乔治•桑”一起生活过的日子,感慨万千,于是在重重思绪下创作出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抒情、优美的旋律透出对爱人的想念和对幸福的渴望,但同时又隐藏着悲伤的忧郁之情。 1848年的一天,肖邦去玛丽昂尼夫人家中做客,不期而遇地见到了曾经的爱人。当时两人已经一年多没有见面,肖邦将自己内心的激动掩饰得很好,强作镇定地向对方问候,“你好吗?” 乔治•桑也表面镇定地回答,“很好”。两人互道再见就各自离开了。 殊不知这场寒暄客套,竟然是二人最后一次重逢。在一年零七个月后,肖邦以39岁的英年,因肺结核和心脏衰竭病逝于巴黎。他死后,有人发现在肖邦日记里,藏着一小撮乔治•桑的头发。 当《升C小调圆舞曲》的旋律再次响起,你会被优美的曲调而感动,实际上在旋律背后却隐藏着难言的哀伤,藏着肖邦和“乔治•桑”在一起时的回忆。...more13minPlay
June 25, 2017聆听古典(7)-圣桑 b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圣桑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80年,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师在圣桑家举行的私人音乐会上首演了此曲。作者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第二乐章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很多人喜欢把这个乐章称为“船歌”,对此我不同意。我从未觉得它像船歌。它只是在倾诉,是的,你就像是面对一个倾诉者,他/她只是平静地向你诉说者,叙述着,没有问你任何问题,也不期望你作任何回答。而你,也就不要插话,只需安静地听着他/她的倾诉。是小提琴乐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圣桑共作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均题献给杰出的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第三首以其优美的旋律、严密的结构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小提琴乐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此曲创作於1880年,次年在巴黎由萨拉萨蒂演奏。 第一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富于戏剧性;第二主题较柔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以第一主题的形象作为结束。 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的船歌,平稳的伴奏描绘出平静的水面,小提琴唱出感人的歌调,每一句结束时,长笛与双簧管补充以柔和的琶音进行,仿佛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中段出现另一旋律,与乐队结合,宛若轻舟荡漾。结束时小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琶音显得晶莹可爱。 第三乐章以一长段坚决有力的引子开始,然后是活泼热情的回旋曲主题,与几个插段交替出现,自由地变化发展。乐队尾声的音响极为洪亮、华丽。...more18minPlay
June 15, 2017聆听古典(6)-圣桑·b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近代法国音乐之父圣桑共创作了三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A小调,OP.20,创作于1859年;第二号,C大调,OP.58,创作于1879年;第三号,b小调,OP.61,创作于1880年。其中一、三号提献给西班牙名小提琴家“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的,第二号是为比利时小提琴家“马希克”所作。前两首至今已很少被演奏了,唯有第三号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圣桑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 此曲创作於一八八○年,次年在巴黎由萨拉萨蒂演奏。 第一乐章:以变相的奏鸣曲是写成,其中第一主题极富戏剧性;第二主题较柔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最后再现部以华丽堂皇的尾奏结束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类似船歌摇晃摆动的旋律极为著名。小提琴柔和的奏出第一主题时,长笛与双簧管接续以彷佛回声般优美的爬音;中段没有发展部而是再现第一主题;结束时小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爬音造出绝妙的效果。 第三乐章:以一长段坚决有力的序奏开始,然后是活泼热情的回旋曲主题与几个插段交出现,自由地变化发展,全曲最终速度健快,以副主题所构成的结尾华丽地画下句点。...more14minPlay
June 14, 2017聆听古典(5)-圣桑·c小调第三交响曲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86年。全曲共有2个乐章,总演奏时长大约35分钟。该曲采用李斯特所主张的单主题原则,由第一乐章中的主题逐步发展,形成数量可观的变奏和精致的结构,乐曲中对管风琴的应用是一大特色。圣桑对自己的这部作品非常满意,并借此抨击另一位法国作曲家弗兰克:“it has seized a position in the musical world that robs the Franckist faithful of their sleep(说弗兰克的管风琴作品,剥夺人们睡觉。意思是比较混乱烦躁。)”.(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是法国作曲家弗朗克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在人生的最后五年创作出来的一生唯一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其中渗透着他对宗教和哲学的思索。) 圣桑“第三交响曲“管风琴”是圣桑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优秀管风琴交响曲。管风琴对圣桑来说,并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乐器”这样单纯的一个概念,更是生活息息相关的伙伴。当时法国制造管风琴的技术大为进步,管风琴几乎媲美整个管弦乐团华丽雄壮的音色,发展到十九世纪后半期,管风琴的声音成为了可以与管弦乐团抗衡的精采素材。普法战争法国败北,法国作曲家纷纷兴起写德国人最擅长的交响曲,想要与之一较长短之际。圣桑受到刺激写下了这首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 这首在“圣桑”年过半百而写成的颠峰之作,是圣桑为纪念李斯特而作的,是一部相当容易欣赏的浪漫派交响作品。整个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配器色彩绚丽,旋律及和声热情流畅,略带有一种紧张感,尤其是管风琴的主导地位加重更增添了这种如同飓风过境的震撼力。 该作品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于乐曲用循环曲式写成,只分两个乐章。标准的古典交响曲是有四个乐章的,但该乐曲实际上每一个乐章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因此也可以事实上是四个乐章。除了庞然大物“管风琴”的参予之外,乐曲还将还动用两位钢琴演奏者在一架钢琴上四手联弹!而乐曲的第二乐章第二部分是全曲最精采华丽的部分,管风琴呈现庄严深邃的威猛,再加上钢琴四手联弹的加入,宛如深沉夜空中的烟花焰火,营造出无比的终曲壮阔感!法国音乐中巧夺天工的配器加上圣桑独有的缜密乐思,造就了这首难忘的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达到天人交融的境界。...more27minPlay
June 08, 2017聆听古典(4)-圣桑·骷髅之舞作为古典浪漫时期的法国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说圣-桑,他的佳作,可不止这一部作品。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圣桑,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神童,堪称空前绝后:他刚刚两岁半,就开始学习钢琴;三岁生日刚过,他就写出了第一首钢琴小品;七岁时,他已正式从师学习作曲了;十岁的圣-桑,已经开了个正式的演奏会,这时的他竟然能够不看谱就背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任意一首;他还是一个能够“一心二用”的人,例如他经常一边搞配器,一边同别人闲聊,两不耽误。奇怪的是,圣-桑曾两次去争取罗马奖,但都遭到失败。【骷髅之舞】 交响诗《骷髅之舞》 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 乐曲开始,用木琴的干枯音色,描绘了骷髅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声。乐曲根据诗的内容,从半夜的钟响开始,先用竖琴在D音上反复了十二次,象征钟鸣12下。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根据作品要求,这把小提琴的定弦必须是G D A bE,空弦A bE,形象地刻画出骸骨的击碰声。接着由长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征的主题,小提琴奏出坟墓的主题,也就是第二主题,描绘出深夜墓地寂静和恐怖的气氛。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像聚集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 "骷髅之舞"又名"死之舞",从字面上看似乎有点毛骨悚然,但细听之下却发现是一首非常优美和富有想象力的交响诗!是法国近代作曲家卡米尔•圣桑继《动物狂欢节》后最为世人熟知的名曲。...more2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