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September 09, 2024武穆岳王爷—岳飞(1)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朝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及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受封武昌郡开国公。遭大臣秦桧等人诬陷而被宋高宗赐死。多年后,宋孝宗为其平反,追谥武穆。后被南宋其他皇帝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明神宗万历帝加封其为三界靖魔大帝,配奉于各地武庙。 后世多称呼其为岳武穆、武穆王、岳忠武王。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与金军进行过数百次大小战斗。绍兴十年(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绍兴和议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绍兴十二年(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死于狱中。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亦被害。宋孝宗即位后为岳飞平反,并以礼改葬岳飞于西湖畔栖霞岭。元修《宋史》记载:岳飞治军以身作则,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敌方女真人赞叹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组织大规模进攻的统帅,他反对宋高宗“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之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他重视民间抗金力量,继承李纲与宗泽之“连结河朔”之谋,主张河北抗金武装和宋官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之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著有词作《满江红·写怀》,其著作编成《岳忠武王文集》。形意拳以岳飞作为拳术始祖。...more23minPlay
September 04, 2024宗泽云亡李纲罢,衣冠不复到中原—宗泽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8月9日),字汝霖,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中国两宋之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元祐六年(1091年)赐同进士出身。自元祐八年(1093年)起,历任大名府馆陶县县尉及龙游、胶水、赵城、掖县县令等职,直到年近六旬时才升为登州通判。后因事被贬,遂上表引退。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再次南侵,宗泽临危受命,在磁州击退来犯的金军,声震河朔。同年,金军再围开封,钦宗任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元帅,共同救援开封。宗泽力主向开封进军,并不顾赵构、汪伯彦等人的阻挠,率兵奋战,多次挫败金军。“靖康之变”发生后,宗泽上表劝赵构称帝,改知襄阳府。建炎元年(1127年),经宰相李纲举荐,调知开封府,后又升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任用岳飞等人为将,屡破金军。在巩固开封防务的同时,宗泽曾二十多次上书,建议赵构还都开封,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赵构不仅未加采纳,反而一再破坏其抗金部署。建炎二年(1128年),宗泽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在三呼“过河”之后便与世长辞。死后获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宗泽在国家危难之际,多次挫败金军进攻,使开封成为抗金前线的坚强堡垒。金人畏惮宗泽,都称他为“宗爷爷”。后人称赞他的忠贞、节操“皦然可与日月争光”。其忠义爱国之举为历代所歌颂。有《宗忠简公集》传世。...more39minPlay
September 02, 2024征辽抗金—种师道种(Chóng)师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 ,洛阳人(一说长安人),折彦质撰《种师道行状》称其祖籍洛阳,曾祖长安豹林谷隐居,其后代便在长安为家,北宋末年著名的将领。汉族,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大儒种放从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种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时年七十六岁,钦宗亲临祭奠,下诏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死后次年,京师失守。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more16minPlay
August 30, 2024熙河开边—王韶王韶(1030年4月3日-1081年),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北宋中期官员,重要的军事将领。王韶为嘉祐进士。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初任新安县簿,继为建昌军司理参军。熙宁元年(1068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为宋神宗所纳,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累进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官至枢密副使,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戏称之“三奇副使”。 熙宁八年(1075年),王韶任枢密副使,不久降职,出知鄂州。元丰二年(1079年),还其职,复知洪州,晋封太原郡开国侯。元丰四年(1081年),病卒...more14minPlay
August 28, 2024从“贼配军”到名将—狄青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一说今汾阳, 二说今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青年时投身军伍,入为宫廷禁军卫士。宋仁宗宝元(1038年-1040年)初,狄青以下级武官身份来到西北前线,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逐渐获得升迁,历泾原路副都部署、经略招讨副使,加官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等。元昊称臣时,狄青已成为知名大将,改调河北前线后,又历迁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等,并加衔至节度观察留后。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因功勋颇著,由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升任枢密副使,跻身执政大臣之列;旋即出任宣徽南院使、荆湖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事,被宋廷授予指挥全权,一举平定广源州侬智高的军事反抗。战后,狄青复为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为枢密使,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嘉祐中,京师暴雨积成大水,狄青因避水迁家至相国寺居住,被人诬蔑。后被罢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于嘉祐二年(1057年),疽发髭而卒。狄青生前勇猛善战,长于用兵,治军严整。逝世后宋神宗为追念其功绩,曾下令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并亲手御制祭文予以悼念。元代脱脱曾评价狄青:“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念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more12minPlay
August 23, 2024国之劳臣—种世衡种世衡(985年-1045年),字仲平,祖籍洛阳,早年迁居京兆(今西安市)。大儒种放之侄子。北宋边疆名将。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叔父种放的恩荫而补为将作监主簿,始权知保定、武功(今咸阳)及泾阳三个城邑。后通判凤州,因权臣王蒙正构陷,流窦州,又徙知汝州。后得益于龙图阁直学士李紘及宋绶等人为其辩白升迁为卫尉寺丞,签书同州、鄜州判官。御边有功,累官至环庆路兵马钤辖。庆历年间,西北用兵,又迁东染院使。时羌人明珠等族交结西夏,他受命筑古细腰城以绝其通路,筑成后,病卒。种世衡守边数年,善抚士卒,发展农耕和商贸,积储粮草,受边民和士卒拥戴。他死后,羌部酋长纷纷前来悼念,清涧和环州人民皆画像祠于家。...more12minPlay
August 21, 2024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司马穰苴田穰苴(生卒年不详),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田完(陈完)的后代,齐田氏家族的支庶,春秋末期军事家。齐景公时,齐国遭晋、燕两国军侵伐,穰苴以“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之才,受大夫晏婴推荐,出任将军,统兵抗御晋、燕之师。相传其出征前阅兵,申明约束,而受命监军的景公宠臣庄贾不遵约束,误期而至,穰苴乃令执法官将其斩首示众。继而景公遣使驰入军中以救庄贾,穰苴又斩使者的仆人,全军为之肃然。为将体恤士卒,亲问饮食疾病,与士卒平分口粮,使全军将士斗志高昂,争相赴战,病者皆求行。及晋、燕军闻风而退,乘势追击获胜,尽复齐国失地,因功升任大司马,故有“司马穰苴”之称。后遭鲍氏、高氏、国氏之谮,失宠,发疾而死。田穰苴对春秋以前古兵法有深刻研究和论述,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把穰苴对古兵法的阐发之辞附于其中,曰《司马穰苴兵法》,一称《司马法》,以此名于后世。残存至今的《司马法》五篇,部分反映出穰苴的军事思想。主张“以仁为本”“以战止战”,强调治军与治国有别,治军应以“义”“武”“法”为准绳,将战争中的诸因素抽象为“轻”“重”的关系,用“筹以轻重”阐明各项军事原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晏婴对其评价道:“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more13minPlay
August 19, 2024扶齐厦于将倾—田单田单(dān),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国远房宗室。初任市掾,管理临淄市场秩序。乐毅率领五国军队,攻打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拜为相国,封为安平君。后来,受到齐王猜忌,前往赵国出将入相,封号都平君,死后葬于安平城内。...more8minPlay
August 16, 2024驭军严明,赏罚立决—曹玮曹玮(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宝臣。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名将,枢密使曹彬第四子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宋真宗即位后,改知渭州,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李继迁死后,曹玮上疏请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妄动。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签书枢密院事,因宰相丁谓诬陷,连贬知莱州。晚年历知青州及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公。天圣八年(1030年),曹玮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后世遂称其为“曹武穆”。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昭勋崇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more14minPlay
August 14, 2024辽国克星—李继隆李继隆(950年-1005年),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初年名将、外戚,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明德皇后李氏长兄。李继隆早年凭借恩荫补任供奉官,在宋太祖时参与攻灭南唐、北汉,并在第一次幽州之役中颇有斩获,以功授镇州都监。其后随大将崔翰、潘美于满城、雁门两次击败辽军。雍熙二年(985年),率军击破扰边的党项首领李继迁扰边,次年再随大将曹彬北征幽州,并在宋军溃败后全师而还。旋即改授沧州都部署,在刘廷让部于君子馆之战战败后退保乐寿,受宋太宗责罚。端拱元年(988年)至端拱二年(989年)间,接连在唐河之战、徐河之战中大败辽军,使宋辽战争形势为之一振。淳化五年(994年),以河西行营都部署西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次年,任灵、环十州都部署,西征无功。宋真宗即位后,被解除兵权,带使相衔出守镇安军。澶渊之战时,受任驾前东西排阵使,与大将石保吉统军抵御辽军。景德二年(1005年),李继隆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获赠中书令,谥号“忠武”。 李继隆为人谦谨好学,又擅长骑射,智谋过人。他征战南北数十年,为北宋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到死后,又作为真宗朝唯一的武臣,与宰相李沆、王旦共同配享于宋真宗庙庭。...more2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