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August 12, 2024父子皆名将,智勇号无敌—杨业杨业(?-986年),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为刘继业。太原人,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中国北宋名将。杨业年少时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后周元年(951年),刘崇割据太原,建立北汉政权,擢建雄军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长期守代州,抵御辽朝的侵扰,屡立战功,时称“刘无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炅亲率大军围攻太原,杨业随北汉主降宋,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次年,在雁门关之战大破辽军,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以功迁云州观察使。雍熙三年(986年),辽朝兵势甚盛,杨业提出一个可保万全的作战计划,遭到潘美和王侁等人的反对及诬蔑,被迫冒险迎敌。不久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带兵逃跑。杨业见无援兵,只得再率部下力战。最后因坐骑重伤不能行走,被俘,不食3日而死。《宋史》中评价杨业道:“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在山西省代县城,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流传至今的一处珍贵遗迹。...more12minPlay
August 09, 2024宋开国第二,千年蒙冤—潘美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开宝三年(970),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知广州兼市舶使、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8)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征范阳,任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雁门关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受诏撤军,并护送寰、朔、云、应等四州百姓随军内迁。在护送边民内迁途中,潘美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陷敌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配飨太宗庙庭。宋真宗时追封为郑王。明洪武 二十一年(1388年)从祀于帝王庙。...more15minPlay
August 07, 2024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石守信(928年~984年),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五代、北宋时期将领。显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战后,石守信因战功迁铁骑左右都校。显德三年(956年),从后周世宗征南唐,因战功迁殿前都虞候,后任殿前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史。后周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使。后石守信与赵匡胤等结为义社兄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师开封时,石守信帮助其夺取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任其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归德军节度使。不久,又率军平定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叛乱,以功加同平章事,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为避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后改授其为天平军节度使出镇郓州。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拜中书令、行河南府尹、充西京留守。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随宋太宗赵炅北征辽朝,授崇信节度使,进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徙镇陈州。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烈。...more7minPlay
August 05, 2024宋良将第一,曹彬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开国名将、外戚。曹彬出身武将之家,五代后汉时,为成德军牙将。后周时,由于是周太祖外甥,颇受信用,累官引进使。入宋后,改左神武将军,又兼枢密承旨。太祖时,历任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枢密使、忠武军节度使。太宗时,加同平章事兼侍中。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罢为天平军节度使,后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徙平卢军节度使。真宗即位,复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召拜枢密使。入宋后,曹彬主要参加了4次大战,一是乾德二年(964年)为都监,随刘光义出征后蜀;二是在开宝七年(974年)为都部署,率军讨平江南;三是在太祖时期多次率兵讨伐北汉;四是在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三路攻辽时,为主力东路主帅。讨平江南,是曹彬一生的得意之战,因其约束部下不杀掠,而享盛誉。咸平二年(999年)逝世,时年六十九岁。曹彬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也是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在协助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海内、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曹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但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以宽厚仁爱的品德、不妄杀无辜的行为悦服朝野,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宋王朝收拢民心、巩固政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宋良将第一”。 ...more20minPlay
August 02, 2024黄袍加身—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一说保州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选派得力将领戍边,防御辽和北汉,同时派遣主力南征,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他两次“杯酒释兵权”,逐步削夺禁军重将兵权;设枢密院与三衙以互相制约,选调各地精兵编入禁军,以削弱藩镇势力;颁行禁军更戍法,使将不得专其兵;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调整文武关系,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more21minPlay
July 31, 2024历五代,仕宋初,一门三后—符彦卿符彦卿(898年~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五代至北宋时期名将、军事家,官至太师、凤翔节度使,封爵魏王。前秦宣昭帝苻坚后裔,后唐秦王符存审之子,后周世宗柴荣、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岳父。符彦卿出身将门,为后唐宣武节度使符存审第四子,所以军中称其为“符第四”。符彦卿十三岁便精通骑射,侍奉晋王李存勖,深受李存勖的宠爱,有出入晋王内室的权利。符彦卿御下有方,谦恭礼士,深受部众的拥戴。同光四年(926年),兴教门之变爆发,符彦卿为保护李存勖,率领十余人力战叛军,后李存勖遇弑,符彦卿悲痛欲绝,率众离开洛阳。开运二年(945年),符彦卿于阳城之战大破契丹,收获战马铠甲不计其数,逼使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单骑奔逃。符彦卿先后入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历任散员指挥使、吉州刺史、忠武节度使、天雄节度使、守太师,封爵魏王,符彦卿晚年闲居于洛阳,不问世事。开宝八年(975年),符彦卿薨逝,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谥忠宣王,宋太祖赵匡胤为其辍朝三日。符彦卿著有《人事军律》、《五行阵图》,如今已全部失佚。符彦卿爱护将士,勇而有谋,善于用兵。于嘉山、戚城、阳城、定州诸战役中多次与契丹交战,名震敌国,契丹太后述律平对其甚为忌惮。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分别为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史称“自(周)恭帝及(宋)太祖两朝,赐诏书不名”。《东都事略》亦称符氏“近代贵盛,无与为比”。...more13minPlay
July 29, 2024信令御群臣,正义责诸国—柴荣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后改姓郭 ,后仍习称柴荣,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后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柴荣出身邢州望族,自少“器貌英奇”,擅长骑射,略通书史及黄老之术,且为人谨慎笃厚,因而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早年曾随商人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在后汉时期,随郭威赴邺都就镇,任天雄牙内指挥使。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建立,郭威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他为政清肃,使盗不犯境。广顺三年(953年),入朝任开封府尹,进封晋王。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同年在高平之战中击退北汉与辽的联军。显德二年(955年),派兵自后蜀手中收复秦、凤、成、阶四州。显德三年(956年)至显德五年(958年),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割让淮南江北十四州,并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征辽朝,连克三关三州,但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后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葬于庆陵。次年“陈桥兵变”发生,后周灭亡。 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曾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在郭威的基础上改革朝政,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抑制佛教,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more13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