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November 21, 2024铁木真之臂膀—木华黎木华黎(传统蒙文:ᠮᠤᠬᠠᠯᠢ,西里尔蒙古文:Мухулай,拉丁转写蒙古文:Muqali;1170年-1223年),又译为木合里、摩和赉、穆呼哩、没黑肋、摩睺罗等,蒙古札剌儿氏,大蒙古国名将、开国功臣]。木华黎早年被父亲孔温窟哇送给铁木真做“梯己奴婢”。他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战著称,与博尔术最受器重,被铁木真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辅佐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元太祖元年(1206年),受封左翼万户长。元太祖六年(1211年)后,随铁木真连年伐金,指挥野狐岭和浍河堡战役,大败金军。两年后随中军南下,攻占滨、棣、益都等城。回师至霸州,招降史天倪等部。不久后随攻金中都,并奉令平定辽东。元太祖十年(1215年),攻陷金北京。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任太师、国王,代替西征的铁木真主持征金事宜,连年向河北、山东、山西发起进攻,在六年的征战中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木华黎于凤翔之战结束后的班师途中病逝于闻喜,享年五十四岁。元朝建立后,累赠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武”。木华黎在四十年间追随铁木真,无役不从,战功卓著,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并称“四杰”,民间尊称其为“京肯巴特尔(真正的英雄)”。在主持攻金的过程中,他改变了以往蒙古军一味屠杀抄掠的办法,任用汉族地主武装进行管理,决意长期占领。木华黎死后,其家族在大蒙古国及元朝历居显赫地位,数任相职,与元朝相始终。...more19minPlay
November 11, 2024曹彬十二世孙—曹友闻曹友闻(?-1236年),字允叔,同庆府栗亭(今甘肃徽县)人,宋初名将曹彬十二世孙,南宋名将。宝庆二年(1226年),曹友闻中进士,诏授绵竹尉,改授天水军教授。端平二年(1235年)初,蒙古攻秦、巩2州,围天水军。友闻单骑夜入,与守将张维集民战守。同弟先后据守仙人关、七防关、白水江等要塞,每战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授知天水军。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攻战沔州、逼围陇南青野原,友闻率精兵内外夹攻,击退敌兵,因功授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不久,遣将据守鸡冠隘、阳平关等要地,同元将汪世显展开激战,“喋血十余里”,大获全胜,授眉州防御使、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治兼沔州驻扎兼管关外四州安抚、权知沔州,节度屯戍军马。同年九月,蒙古兵数万南下直攻大安军,友闻孤军坚守仙人关,派曹万设疑兵于鸡冠隘,自率精兵万人设伏。双方冒雨血战,死亡惨重。次日天明,蒙古援兵至,曹友闻被围,杀坐骑死战,壮烈殉国,全军覆没。...more10minPlay
November 04, 2024南宋之长城—赵葵赵葵(1186年9月4日-1266年12月24日),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南宋名将、画家、诗人,京湖制置使赵方次子、知静江府赵范之弟。赵葵早年随父抗金,与金军战于枣阳、邓州、蕲州等地,以功授承务郎、知枣阳军。历官庐州通判、将作监丞、知滁州等职。绍定四年(1231年),擒斩叛将李全,升福州观察使、左骁卫上将军。其后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端平元年(1234年),任京西、河北路制置使等职,出师北伐,收复三京,旋即大败于蒙古,降授淮东制置使。连知扬州、潭州、福州等地。淳祐九年(1249年),授光禄大夫、右相兼枢密使,赵葵坚辞相位。累迁至两淮宣抚使、少傅,以少师、武安节度使致仕,封冀国公。咸淳二年(1266年)逝于小孤山舟中,年八十一。追赠太傅,谥号“忠靖”。赵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他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贡献。赵葵工诗善画,尤善画墨梅。著有《行营杂录》《信庵诗稿》等,并有《杜甫诗意图》传世。...more23minPlay
October 28, 2024西北抗蒙名将—余玠余玠(1199年-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湖北蕲春南)人,一说江西修水人,或谓其世居浙江开化。中国南宋末名臣。余玠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嘉熙年间(1237年-1240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升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淳祐元年(1241年),应援安丰,败蒙古军。淳祐二年(1242年)二月,升淮东制置副使。六月,任四川宣谕使。十二月,改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任责全蜀。次年,兼四川总领财赋、四川屯田使、夔路转运使。淳祐九年(1249年)九月,加四川安抚制置大使。余玠入蜀后,大改弊政,整顿军政,设置屯田,选贤任能。同时加强战备,因地制宜地修筑钓鱼城,又陆续修筑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或为诸州治所,或用屯兵积粮。驻重兵于大获城以控扼自陕入蜀孔道,驻重兵于青居、钓鱼、云顶以保障嘉陵江、长江,创建了依山傍水、耕战结合的山城防御体系。后作《经理四蜀图》上报朝廷,自许10年之内手挈蜀地还宋。后又率军北攻兴元,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的蒙古军,促使蜀中军事、政治、经济情况全面好转。然而,云顶山城统制姚世安勾结权相谢方叔等,造谣中伤余玠。宝祐元年(1253年)五月,宋廷命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或说饮毒而亡。 其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为稳定西南地区战局、支撑南宋王朝抗战,起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发展了中国古代抗击骑兵的防御实践和理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more8minPlay
October 21, 2024英雄盖世上将军— 孟珙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中国南宋中后期军事家,左武卫将军孟宗政第四子。孟珙出身将门,高祖孟安、祖父孟林均为岳飞部将。孟珙早年随父于枣阳抗金,在其父死后接管所部“忠顺军”,累官京西兵马钤辖。绍定六年(1233年),击败入侵的金将武仙所部,被授为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制。端平元年(1234年),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围金哀宗于蔡州,灭亡金朝。后升任建康府都统制。端平三年(1236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接连于蕲州、江陵、黄州等地击退进犯的蒙古军。孟珙坐镇江陵,主持京西、湖北路等地军务,招抚北方各族壮士,编组新军,大兴屯田,兴修水利,部署纵深防御,采取以攻为守战术,出兵攻袭蒙古占领区砦栅,焚烧仓库积聚,驱逐襄阳、樊城、信阳军等处蒙古军,又分兵增援淮南和四川,于嘉熙三年(1239年)和淳祐二年(1242年)击退四川方面蒙古军的进攻,使京湖和四川间的长江通道得以保全。 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晚年以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孟珙智勇兼备,知人善任,长于驭军,为南宋后期的杰出将领。他虽为武将,但注重文教事业,于战乱之际兴建公安书院、南阳书院 。又精研《易经》,颇通佛学,著有《警心易赞》《无庵法语》等 ,今已佚。...more34minPlay
October 16, 2024朱熹义父,儒将刘子羽刘子羽(1097年-1146年10月2日),字彦修,建州崇安县五夫人, 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 刘子羽幼时就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少年时代随父驻防浙东,攻读兵书。宣和末年,金兵南侵,刘家父子坚守河北重镇真定,立功,补将仕郎,转宣教郎,代制浙东安抚司,后又升为朝请大夫。建炎三年(1129年),升为秘阁修撰,池州知府,后改为集英殿修撰,随张浚出保川陕。绍兴二年(1132年),担任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为保卫川陕。多次与金兵作战,取得胜利。绍兴四年(1134年),人朝任职,为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此间认识朱松,成为知交。后提举江州太平观。次年十二月,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复以徽猷阁待制知泉州府。绍兴七年(1137年),淮西郦琼叛,同张俊合戮之。绍兴八年(1138年),为御史常同所攻,赵鼎以疏救之,后以散官安置漳州。秦桧当权后,专主和议排斥异己,罗以十罪,上批刘子羽出白州安置。绍兴十二年(1142年),被罢官离朝,提举太平观,蛰居崇安五夫。绍兴十三年(1143年),受朱松之托,为朱熹义父,收养朱熹母子,为之经理家事,卜葬、卜居、择术、求田诸事一应安排妥帖。绍兴十六年(1146年)十月二日,病逝于五夫。其为儒将,能诗,著有《题武夷山钟模石》《题瑞岩扣冰古佛》等。...more9minPlay
October 09, 2024南宋第一猛将—王德王德(1087年-1154年),字子华,通远军熟羊寨(今甘肃陇西西北)人。中国南宋勇将。王德胆略过人,勇猛善战,于北宋末从军。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进攻中原时,王德因侦察隆德府有功,授进武校尉。后率16骑闯入隆德府,俘太守,杀金兵近百人而归。建炎二年(1128年),从江淮制置使刘光世讨叛将李成,于上蔡、新息等地,屡战获胜。建炎三年(1129年),任前军统制。次年,参与镇压信州王念经农民起义,以功加武显大夫、荣州刺史。绍兴四年(1134年),王德渡江北击金军,于桑根山擒金将万户、千户十余人。绍兴五年(1135年),改环庆路副总管。绍兴六年(1136年),与郦琼率军击退伪齐犯淮西中路军。绍兴七年(1137年),升行营左护军都统制。后奉命率所部移屯建康府,改隶淮南西路宣抚使张俊。绍兴十年(1140年),率军反击金军,乘虚袭取宿州、亳州,以功升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军渡淮南进,游骑逼临长江。张俊欲分兵守南岸,王德力陈两淮为长江屏障,不可弃守,并自请率军自采石渡江,收复和州、含山等地。后参加柘皋之战,率先冲入金右翼坚阵,射杀金将,大败金军。加清远军节度使、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绍兴十五年(1145年),为权相秦桧所忌,贬为添差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后改荆湖北路马步军副都总管。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去世。...more13minPlay
September 30, 2024破夏败金,隆兴北伐—李显忠李显忠(1109年-1177年或1178年),绥德军青涧(今陕西清涧)人,初名世辅,字君锡,一作公弼。南宋名将。李显忠出身将门,果敢有谋,17岁投军抗金。建炎四年(1130年),被迫降金,以鄜延路兵马副都监镇守边寨,屡败西夏军。后迁知同州。绍兴八年(1138年),设计俘金元帅右监军完颜杲,归宋途中因追兵所迫将其放还。后全家200余口为金军所害,被迫投奔西夏。次年,还宋,授枢密院都统制。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背盟攻宋,李显忠以三京招抚司前军都统制率部屡败金军,拜保信军节度使。 绍兴十八年(1148年),李显忠因建策恢复中原,忤权相秦桧,被排挤降官赋闲。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复官任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改任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采石之战后,率精兵万余乘胜渡江,收复淮西诸郡,以功授太尉。孝宗即位后,兼权池州御前诸军都统制。隆兴元年(1163年),任淮西招讨使,受命渡淮攻金,在符离之战中,克灵壁、降虹县、拔宿州,擢殿前都指挥使。后在金军反击下,兵溃宿州符离,以咎贬官。淳熙五年(1178年),李显忠去世。...more10minPlay
September 27, 2024南宋西北长城—吴玠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中国两宋之际抗金名将。吴玠少时沉毅,崇尚气节,善于骑射,通晓兵法。最初以“良家子”从军泾原路,与西夏作战,渐升至队将。随军进讨方腊起义,击退西夏对怀德军的进攻,又渐升泾原第二副将。建炎二年(1128年),金军入陕西,吴玠在泾原统制官曲端指挥下,在清溪岭击败金军,大振宋军士气。后受宣抚处置使张浚赏识,升为统制。建炎四年(1130年),进兵收复永兴军,受任为权永兴军经略使。同年,在张浚指挥下,参与富平之战。战后与其弟吴璘收拢散兵,扼守和尚原,并在次年的和尚原之战中先破金将没立、乌鲁、折合等,又大破金帅完颜宗弼所部重兵,获空前胜利。因功建节,拜镇西军节度使。此后,在饶风关、仙人关一带与金军对垒十年,并策应岳飞北伐。官至保平静难两镇节度使、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病逝于仙人关,时年四十七岁。获赠少师,谥号“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 。 吴玠长期镇守四川,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他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与胡世将创转般折运法,使粮储充足。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氏兄弟先后镇守川蜀数十年,史家赞其“绥辑人民,辅宁国家,可谓悉心以勤其事者”。...more18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