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February 10, 2025边防忠臣,“夺门”功勋—王骥王骥(1378年-1460年5月30日),字尚德。保定府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明朝前期重要的军事将领。王骥刚毅有胆,晓畅戎略。永乐四年(1406年),登进士第,授兵科给事中。明宣宗时升迁至兵部尚书。正统三年(1438年),与蒋贵分道夹击,转战两千余里,击破扰边的阿岱汗军,迫使阿岱汗、朵儿只伯远逃。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王骥主导对麓川思氏政权的战事,率军进行了三次征讨麓川之役。因功封靖远伯,成为明代首位,亦是仅有的三位因军功而封爵的文官(另外两位是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其后被弹劾以劳师费财,赖权宦王振庇护才得免罪。后率军平定湖广等地的苗人叛乱,获赐世券。景泰八年(1457年),因参与“夺门之变”,获授兵部尚书,并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数月后,王骥请老告退,并于天顺四年(1460年)去世,终年八十三岁。追封靖远侯,谥号“忠毅”。王骥三征麓川,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开启了中缅边境地区自上而下的‘国家化’历史进程”。晚清中缅边疆危机日益深化后,他以“威震滇西,保境安民”的形象融入滇西边地的三崇信仰,并被奉为迤西、滇缅一带最大保护神。《皇明经世文编》辑有《王靖远忠毅侯奏疏》。...more19minPlay
February 03, 2025靖难建功,四征交趾,土木死难—张辅张辅(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朝初年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永乐四年(1406年),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券。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次以总兵官讨平安南叛乱。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 。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北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位太师。宣德元年(1426年),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德四年(1429年),被解除兵权,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仍参与谋划军国要务。明英宗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他支持英宗发动麓川之役,并力抗权宦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年),被迫随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次年被追封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张辅为人雄毅而有威严,治军整肃,战功卓著,其征交趾之功被时人誉为“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的大功。后世多以张辅不得世守交趾为恨 。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蹇义、夏元吉等同心辅政,促成“仁宣之治”,并维持了正统初年的朝政清明。著有《张辅集》,今已亡佚。...more20minPlay
January 27, 2025下蜀扫滇,奋迅腾骤—傅友德傅友德(1325年—1394年),字惟学,相城(今安徽淮北)人,因避黄河水患,逃难到颍州横涧村,初随李二,后随李喜喜投刘福通,龙凤三年(1357年)败于察罕帖木儿而入蜀,又为明玉珍所败,不为所用,转投陈友谅。龙凤七年(1361年)韩宋吴国公朱元璋亲伐陈友谅,克安庆,至小孤山,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隶常遇春麾下。龙凤九年(1363年)随朱元璋等救援安丰韩林儿、刘福通,还援洪都,参加鄱阳湖之战。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亲到武昌督兵攻城,率数百人夺高冠山,陞雄武卫指挥使。龙凤十一年(1365年),随常遇春克安陆、襄阳、泰州。龙凤十二年(1366年)随徐达克淮安、安丰。吴元年(1367年)扩廓帖木儿兵侵徐州,大破元军,陞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洪武元年(1368年),随徐达北伐,克蒙元大都(今北京)。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洪武四年(1371年)伐明玉珍之子明升,功第一。洪武十四年(1381年)率蓝玉、沐英往征云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进封颍国公,食禄三千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兼任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因皇太子朱标病逝,而皇太孙朱允炆尚年幼,傅友德却与晋王有联姻,不利于孙,遂赐死。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立祠致祭于云南,祠额曰“报功”。弘光元年(1644年)七月二十二日,补谥“武靖”。八月八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丽江王。...more15minPlay
January 20, 2025坚守洪都名声噪,拓地千里功绩高—邓愈邓愈(1337年3月17日—1377年12月9日),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more10minPlay
January 13, 2025大星一夜西南落,万里谁分圣主忧—沐英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皇后马氏的养子。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沐英独镇滇南十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史称其“手定云南之经营,未十年百务具举”。他死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与明朝相始终。...more16minPlay
January 06, 2025朱元璋外甥—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年),汉族,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朝开国著名将领、谋臣。李文忠在元末加入了起义军,后来被朱元璋收养为子。十九岁时开始统领亲军,以其勇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而成为众军之首。曾多次击败元军,并升至枢密院佥事的高位。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成功平定了金华之乱,并被任命为浙东行省左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攻取了杭州,并被授予荣禄大夫和浙江行省平章政事的头衔。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与常遇春一同出征塞外。常遇春去世后,他接替了常遇春的军队指挥权。明洪武三年(1370年),与徐达分道北伐,成功攻至应昌,俘获了元太子买的里八刺等及宋、元玉玺金宝和玉册。因此被授予大都督府左都督的头衔,并被封为曹国公。 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文忠被派往四川进行安抚,并负责修建成都新城。之后,他时常负责出塞练兵,以及巡视边境并留军屯守。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开始负责提督大都督府的参赞军国事,一直担任此职位直至晚年。因某次进谏触怒了朱元璋,不久后便病逝了。...more17minPlay
December 30, 2024开国战神,百胜将军—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more16minPlay
December 23, 2024遏乱略,削群雄,谋勇绝伦—徐达(3)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more14minPlay
December 23, 2024遏乱略,削群雄,谋勇绝伦—徐达(2)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more18minPlay
December 23, 2024遏乱略,削群雄,谋勇绝伦—徐达(1)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more17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