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March 24, 2025平乱有功,治政有为—项忠项忠(1421年-1502年),字荩臣,号乔松,浙江嘉兴人。明代中期名臣。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明英宗北征蒙古瓦剌,于土木堡被俘,敌人命他喂马,他乘间挟两马南奔,马疲,徒步七昼夜始归。景泰年间任广东副使,曾镇压瑶民起义。天顺初年,任陕西按察使,时值陕西饥荒,项忠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天顺七年(1463年)召为大理寺卿,因当地人要求他留任而改为右副都御史,仍令巡抚陕西,时洮河流域的羌族起义,项忠率军招抚。成化四年(1468年),陕西开城土官满俊(亦名满四)据石城(即唐代吐蕃的石堡城)发动叛乱,自称“招贤王”,项忠督军经大小三百余战,终于攻克石城,讨平叛军,擒获满俊。此后,升为右都御史,与林聪共掌都察院事。六年,李原率流民在湖北荆、襄地区起义,称“太平王”,连占南漳房、内乡、渭南诸县,流民附者百万,项忠受命总督军务,与湖广总兵李震一起率各路大军25万人,分八道进击起义军,并在竹山(今湖北竹山)乘山洪爆发,溪水大涨,半渡截击,李原等战败被俘杀,流民被迫遣散,沿路被杀及因饥饿瘟疫而死者达数十万人。项忠进左都御史。成化十年(1474年),升刑部尚书,不久为兵部尚书。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授太子太保,谥号襄毅。...more16minPlay
March 18, 2025好大言,善用兵—罗通罗通(?-1470年),字学古,吉水县人。明朝将领。罗通长相英俊,风度不凡,聪明伶俐,致力苦读。明永乐十年(1412年),罗通考中进士,授御史,巡按四川。后因力陈时政得失,触怒了朝廷,罗通被贬为交趾清化知州。宣德元年(1426年),交趾黎利叛乱,罗通与指挥何忠坚守,又乘机歼灭了不少叛军。在这次平叛乱的战斗中,罗通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取得了平叛的胜利。因此,罗通返朝,宣宗大奖劳之,升户部外郎。正统初(1436年),升兵部郎中,因贪淫事下狱,谪广西容山闸官。代宗时,于谦、陈循等内阁大臣力荐罗通,调升兵部外员。宣德元年(1426年),因罗通在交趾平叛黎利时立下战功,朝廷派罗通守居庸关。为了国家的稳定和边疆人民的安宁,罗通到任后,深入调查研究,精辟分析了瓦剌族的情况后,精心撰写改革防务的建议。罗通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并实施,果然行之有效,歼灭了入侵的大股敌人,瓦剌族受到沉重打击。罗通为稳定边疆的安定,作出了贡献,可称之为功臣,罗通加太子少保。景泰四年(1453年),罗通进右都御史,赞军务如故。成化六年(1470年),罗通卒,享年65岁。...more10minPlay
March 11, 2025少师功业穹碑在,千载行人仰伏波—马文升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负图,汉人,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钧州(今河南禹州)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马文升登进士第,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调福建按察使。成化年间,以左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奏陈时政十五事及御边三策。不久后受命节制三边,因得罪权宦汪直,被谪戍重庆卫。汪直倒台后复职,曾任辽东巡抚。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二年(1489年),入朝升兵部尚书。任内严核将校,罢黜贪儒之人;悉心治理马政、屯务、边备、守御、茶市等;又上言赋役过重的情况。弘治十二年(1499年),上疏极论传奉官甚众之弊。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吏部尚书。明武宗即位后,朝政为宦官掌控,他上疏乞去。正德四年(1509年),遭权宦刘瑾构陷,被削秩除名,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不久后刘瑾被诛,马文升被恢复官职。累赠左柱国、太师,谥号“端肃”。马文升历官五十六年,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平定固原盗乱,整饬辽东军务,总督漕运、赈灾,入朝襄赞军政要务,功勋显著,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撰有《西征石城记》《复兴哈密记》,后人辑有《马端肃公奏议》《马端肃公文集》。...more15minPlay
March 04, 2025讨平盗乱,抚定两广—韩雍韩雍(1422年11月22日-1478年11月9日),字永熙。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韩雍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第。初授御史,曾出巡河道及江西,参与平定浙江叶宗留起义及福建邓茂七起义。明代宗时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以弹劾宁王获罪,被勒令致仕。天顺年间复官,历官大理少卿、兵部右侍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前往讨平大藤峡起义,俘杀首领侯大苟,截断江上大藤,改地名为断藤峡。平乱后以左副都御史之职提督两广军务。后请分设广东、广西两巡抚,获朝廷准许,专理军事。成化十年(1474年),韩雍受人诬陷,被勒令致仕,至成化十四年(1478年)病逝,年五十七。明武宗时追谥“襄毅”,后世称其为“韩襄毅”。有《襄毅文集》传世。...more15minPlay
February 25, 2025多才多艺,古良将风—郭登郭登(?-1472年6月6日),字元登。濠州钟离临淮(今安徽凤阳临淮关镇)人。明朝军事将领、诗人,武定侯郭英之曾孙。郭登自幼博闻强记,喜谈军事。明成祖时授勋卫,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至正统九年(1444年)间,相继随兵部尚书王骥、黔国公沐斌征麓川、腾冲等地,累授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都督同知协镇大同。土木之变后,瓦剌太师也先挟持英宗至大同城边,企图诈开城门。郭登设计诱敌,迫使也先退兵。次年,于沙窝、栲栳山连破瓦剌军,以功封定襄伯。景泰二年(1451年),以老病入朝。英宗复辟后,先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旋即遭言官弹劾,远贬甘肃。明宪宗即位后恢复爵位,授甘肃总兵官。此后入朝掌中军都督府事,并提督神机营、十二团营等。成化八年(1472年),郭登去世,获赠定襄侯,谥号“忠武”。郭登诗才咨肆,其诗或沉雄浑厚,或委婉生动,语言平易而含义隽永,大都琅琅可诵。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称其诗为明代武将之冠。曾与其父兄合著《联珠集》,今已佚。《皇明经世文编》有《郭定襄忠武侯奏疏》。...more11minPlay
February 17, 2025粉骨碎身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于谦(1398年—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大臣,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傅。于谦,永乐十九年辛丑科同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朱高煦之乱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代宗时,于谦加少保、太子太傅。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后,于谦被下狱,抄家弃市。成化年间获得平反。现北京、杭州西湖旁均有纪念于谦的祠堂、故居。...more31minPlay
February 10, 2025边防忠臣,“夺门”功勋—王骥王骥(1378年-1460年5月30日),字尚德。保定府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明朝前期重要的军事将领。王骥刚毅有胆,晓畅戎略。永乐四年(1406年),登进士第,授兵科给事中。明宣宗时升迁至兵部尚书。正统三年(1438年),与蒋贵分道夹击,转战两千余里,击破扰边的阿岱汗军,迫使阿岱汗、朵儿只伯远逃。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王骥主导对麓川思氏政权的战事,率军进行了三次征讨麓川之役。因功封靖远伯,成为明代首位,亦是仅有的三位因军功而封爵的文官(另外两位是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其后被弹劾以劳师费财,赖权宦王振庇护才得免罪。后率军平定湖广等地的苗人叛乱,获赐世券。景泰八年(1457年),因参与“夺门之变”,获授兵部尚书,并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数月后,王骥请老告退,并于天顺四年(1460年)去世,终年八十三岁。追封靖远侯,谥号“忠毅”。王骥三征麓川,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开启了中缅边境地区自上而下的‘国家化’历史进程”。晚清中缅边疆危机日益深化后,他以“威震滇西,保境安民”的形象融入滇西边地的三崇信仰,并被奉为迤西、滇缅一带最大保护神。《皇明经世文编》辑有《王靖远忠毅侯奏疏》。...more19minPlay
February 03, 2025靖难建功,四征交趾,土木死难—张辅张辅(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朝初年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永乐四年(1406年),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券。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次以总兵官讨平安南叛乱。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 。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北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位太师。宣德元年(1426年),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德四年(1429年),被解除兵权,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仍参与谋划军国要务。明英宗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他支持英宗发动麓川之役,并力抗权宦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年),被迫随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次年被追封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张辅为人雄毅而有威严,治军整肃,战功卓著,其征交趾之功被时人誉为“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的大功。后世多以张辅不得世守交趾为恨 。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蹇义、夏元吉等同心辅政,促成“仁宣之治”,并维持了正统初年的朝政清明。著有《张辅集》,今已亡佚。...more20minPlay
January 27, 2025下蜀扫滇,奋迅腾骤—傅友德傅友德(1325年—1394年),字惟学,相城(今安徽淮北)人,因避黄河水患,逃难到颍州横涧村,初随李二,后随李喜喜投刘福通,龙凤三年(1357年)败于察罕帖木儿而入蜀,又为明玉珍所败,不为所用,转投陈友谅。龙凤七年(1361年)韩宋吴国公朱元璋亲伐陈友谅,克安庆,至小孤山,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隶常遇春麾下。龙凤九年(1363年)随朱元璋等救援安丰韩林儿、刘福通,还援洪都,参加鄱阳湖之战。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亲到武昌督兵攻城,率数百人夺高冠山,陞雄武卫指挥使。龙凤十一年(1365年),随常遇春克安陆、襄阳、泰州。龙凤十二年(1366年)随徐达克淮安、安丰。吴元年(1367年)扩廓帖木儿兵侵徐州,大破元军,陞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洪武元年(1368年),随徐达北伐,克蒙元大都(今北京)。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洪武四年(1371年)伐明玉珍之子明升,功第一。洪武十四年(1381年)率蓝玉、沐英往征云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进封颍国公,食禄三千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兼任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因皇太子朱标病逝,而皇太孙朱允炆尚年幼,傅友德却与晋王有联姻,不利于孙,遂赐死。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立祠致祭于云南,祠额曰“报功”。弘光元年(1644年)七月二十二日,补谥“武靖”。八月八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丽江王。...more15minPlay
January 20, 2025坚守洪都名声噪,拓地千里功绩高—邓愈邓愈(1337年3月17日—1377年12月9日),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more10minPlay